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火盆里的温暖时光(散文)

精品 【东篱】火盆里的温暖时光(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240.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2发表时间:2022-07-26 04:13:08

【东篱】火盆里的温暖时光(散文)
   许多年前,铁路线上还在跑绿皮车那会儿,去沈阳也要两天一宿才能到达。姥姥的家原本不在沈阳,而是在盖县,因为姥姥随着我的舅舅迁往沈阳,母亲的娘家便随之安置到那里。
   我有三个舅舅,他们与母亲的关系非常融洽,母亲每一次回去,都能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她因此也会住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每次回来,都能带回些馈赠的礼物。
   那时候,我家的生活很一般,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粗粮,像大米那样的细粮是很难品到的。虽然父亲是林场职工,有细粮可以领取,却非常的少。母亲把这些细粮都节省下来,留到逢年过节,或者是有贵客登门,才会做上一顿白晶晶的米饭。
   舅舅们的家还是很富有的,母亲能够带回来的东西,就是一袋白花花的大米。我充分理解她的心情,平时的日子怎么苦,都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天天都是苦日子,而没有一天好日子,那样会让人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希望了。那时候,她还年富力强,常年的体力劳动,让她背起百十斤的大米,算不上个事。
   后来,日子慢慢地好起来,母亲便不再去背大米了。每一次回来,她总是背回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有一次,她竟然背回一个火盆,没想到,千里迢迢能背回来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一个生铁铸就的火盆,乌突突的,直径有四五十公分的样子,有一个十几公分的外沿儿,很平稳,很敦实,还有一定的分量。此时,母亲的年龄已经不小了,这个分量对于她而言,已然不轻松。
   这个火盆是母亲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只是,辽宁省的生活习俗,不一定就适合我们这里,这个火盆的作用,恐怕是难以发挥的。生活习俗的秉持往往是一种人为习惯的养成,母亲便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放到火盆的上面,努力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
   我们这里的冬天,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寒冷。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特别是清晨,温度下降到最低点。这股寒冷能从房屋的一点点缝隙里,浸透到屋里来,让温度快速下降。这时候,母亲把火盆派上了用场。
   她把灶坑里通红的炭火扒出来,装填到火盆里,端到屋地中央。热量迅速上扬,屋里的温度升高,寒意被驱散,蜷曲在被窝里的我,立即便感受到了这份温暖,身体慢慢伸展开来。
   屋里有了个火盆,相当于一个小火炉,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平时,是不敢出门的,呼啸的北风像鞭子一样,抽得脸也疼,手也疼,只能猫在家里,窝在炕上。有火盆之后,屋里的温度升高,结在玻璃上厚厚的霜花都融化了,可以看见院子里的皑皑白雪。白雪成堆,一个挨着一个,好像一个个小山包。去堆成一个个雪人吧!让它们伫立在院子里,成为一个哨兵,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啊!我差不多年年都会堆雪人,院子里的雪被推出去,便去大街上堆。这一冬的雪太大,也太频繁,这一场雪还没有推走,便又落下厚厚一层。
   我跑出门去,忙开始自己的创作。先用小铁锹把雪堆的形状拍圆,然后再把小一点的雪团做它的头。如此反复,做好了几个,却受不了寒冷的胁迫,不得不暂时停下,跑回屋暖和暖和再说。
   火盆的温度是很热的。我坐在小板凳上,烤一会儿,身上的寒冷便没有了。当我转身还想出去,却被母亲叫住。
   她笑吟吟地拿着一根小木棍,去火盆的炭灰里扒拉着,很快扒拉出来几个黑炭团来。她拿起一个,往地上摔一摔,黑灰掉落不少。那黑炭团似乎软了许多,再轻轻掰开,竟然现出白色的质地来,原来是烤土豆啊!她把土豆递给我,我忙接过来,立刻坐到板凳上,迫不及待地把土豆续到嘴里。啊!软糯适中,香甜可口。一层硬壳,糊且厚,不愧是来自于土壤深处的作物,带着泥土的芳香,对于我这个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这个味道是如此的亲近。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烤土豆,这当然是火盆的功劳。
   这是火盆给我的最初印象,与火盆结缘的好时光,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吃着香喷喷的土豆,看着院子里初显形状的雪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一个个孤独的样子是很萌的,它们吃不到烤土豆,也没有人去慰藉,只能在风雪中伫立,是够孤苦的。它们在等待着我去给它们安装上鼻子和眼睛,也在等待我给它们安装上手臂,那时候,它们是不是会向我提出要求呢?我有火盆,有母亲的关爱,真的是幸福极了。
  
   三
   在东北,冬天这个季节,也是一个猫冬的季节。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后,都喜欢出门溜达溜达,串个门,唠唠嗑儿。一开始,出去串门的都是些老娘们的事情,慢慢的,许多老爷们也参与到这件事上来,习惯了这种做派,不能不说,东北人的善于沟通,是豪爽的性情使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做派,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才能有这样的心灵间沟通。
   母亲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抽烟的。当初吸烟是在农忙歇息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拿个火,喘口气,喝口水时,有人就劝那么两句。她就是那个时候,有了自己的尝试。谁知这一尝试,便放不下了。在东北,会抽烟的女人是很多的,最初这是满族女人的习俗,手里拿着个大烟袋,长长的秆子,大大的烟锅。不过,这个形象只是一个虚化形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也许那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形象,却没有在东北全境普及开来。不是满族女人也在抽烟,是不是受到满族女人的影响,不得而知。
   母亲抽的烟,与大烟袋没有什么关系。她都是抽自己卷的纸烟,烟叶是自己家地里种出来的,通红的颜色,很冲的劲头,抽一口恨不能顶人一个跟头。我没有抽过这种老旱烟,光是闻到这个味道,就已经觉得辛辣无比了。几个喜欢抽烟的人聚在一起,会不自觉地相互换换烟,来调调口味,没想到,这烟叶里也有许多的味道呢。
   去人家串门唠嗑儿,是要有媒介的,这个老旱烟就是其中的媒介。母亲有个烟笸箩,是她自己制作出来的。她很有自己的心思,寻来一些厚纸壳,剪成自己心仪的图形。当她把这些图形用针线缝合起来,才发觉是荷花的图形。为了牢固笸箩的耐久性,还剪出许多的布条,然后用糨糊糊在每条的缝隙上。然后才糊上花纸。
   母亲如此的制作是很多的,烟笸箩只是一个捎带。还有更小一些的小荷花,是针线笸箩,糖果笸箩、瓜子笸箩甚至还有一朵更大的荷花,是鸡蛋笸箩。自从我家有了火盆之后,每年的冬季,便聚来左邻右舍和街坊四邻。有事没事过来坐一会,磕儿越唠越热乎,借助火盆的热度,再卷上一棵烟,烟笸箩在众人手里传递着,好像是维系人们交流的一根纽带。
   火盆让我有了许多的想法。取一根粉条丝,去火炭上烤。“吱啦”一声,粉条丝在瞬间膨胀了起来,这一段可以放入嘴里吃,酥脆可口。然后再把剩下的一段一段续入,给人别样的情趣。
   有一次,我往火盆里撒了一把苞米粒,没想到的是,苞米粒居然变成了一个个小鞭炮,“嘭嘭”地炸裂开来。随着一颗颗苞米粒在炸裂,带着一串串烟尘,火盆里的炭火在瞬间被激发起来。炕上,地上布满了灰尘。苞米粒都蹦完,火盆里才消停下来。整个屋子惨不忍睹,幸好母亲不在家,串门去了,不然一顿责骂都是轻的。
   我忙行动起来,要在母亲回来之前处理好这个脏乱的场面。母亲回来了,还是发觉屋子里有些异样。左右环顾,又没有发觉到什么,看我一脸通红,满头是汗的样子,也没有猜到什么。
   发现了火盆还有这样的功能,想吃爆米花时,便如此炮制。吃一堑长一智,我已经吸取了教训,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只是在火盆上扣上一个罩儿,爆米花便在掌控之中。
  
   四
   春节杀年猪的时候,是用火盆最繁忙的时候,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都会聚集在火盆前。火盆里放上一个小锅,杀猪菜被火盆演绎得极其精美别致。
   白肉血肠在小锅里不停地咕嘟着,冒着复合的香气。此时的血肠已经不是那么的清嫩,已经被热汤煮得更加挺实,更有许多的嚼劲。火盆的边沿儿上放着一碟蒜酱,夹上一块血肠,再夹上一筷子酸菜,蘸在蒜酱下饭,真的是纯正的东北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啊。
   火盆如此实用,让人有些难舍难分。最初的几年,火盆像是正当年的壮汉,骨硬筋壮,炭火通红,它也能抗住。只是一年年过去,它的状况也一年不如一年。不停地煅烧,让火盆的氧化铁非常的严重,红锈的生成,也让火盆的生铁越来越薄。终于有一天,火盆的底部出现的漏洞,不过,这些还没有什么。有一天,火盆放置到仓房里,不知道怎么,从高处跌落下来,把边沿儿摔破了一大块。
   母亲叹息着,说它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她想着是不是回沈阳的那天,再背回来一个呢?只是她的年龄也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年她真的回沈阳了,还真的去买一个新火盆,可是当她拎一下,却拎不动,便只能放弃。
   母亲从沈阳回来不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想着再给火盆添些炭火,增加屋子里的温暖时,才发觉那个火盆已经盛不了炭火,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能了。她蹲在那里,看着破烂的火盆,我发觉,她眼里的那一点希望像残存的烛火一般,细微地闪烁不定,来到将要熄灭的边缘。也许她真的需要那一点炭火来取暖,老物件的身上已经融入了许多情感,我倒是觉得,让它发挥自身的余热,更显其中的价值。我将它拿去铁匠铺修理时,铁匠师傅对我拿来这样破旧的火盆,感到吃惊。我说明来意,他充分理解了我的心情。
   当我把它盛满炭火,端到母亲的身边。她愣了一下,低头仔细辨认着,似乎在搜寻着上面的残留信息,再抬头时,已然泪眼婆娑。这一瞬间,我发觉母亲眼里升腾起的热望,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这是她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是她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火盆会有如此的力量。此时,我方才感受到火盆非同一般之处,那段曾经的时光,仿佛又回转来,暖我的心,温我的魂。
  

共 37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亲娘家在沈阳,“我”家到沈阳要两天一宿才能到达。“我”家日子过得紧巴,平时吃粗粮。舅舅家富裕些,三个舅舅对母亲不错,妈妈每次去,都会让妈妈背上一袋大米回。后来日子慢慢好了,她不肯背大米了,可每次回来,她总要背回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有一次竟然背回一个火盆。千里迢迢背回这个,让人很不理解。母亲努力把火盆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母亲把灶坑里通红的炭火扒出来,装满火盆,让家里顿时有了暖意,结在玻璃上厚厚的霜花都融化了,可以看见院里的雪。“我”跑出去堆雪人,堆完院子的又去大街堆,受不了寒冷的时候,跑回屋烤火。烤一会身上暖和了,当转身出去被妈妈叫住。原来妈妈在火盆里烤了土豆,让“我”吃上了软糯香甜的味道。自从有了火盆,每年冬季却聚集了左邻右舍。而“我”取来粉条去炭火上烤着吃,用苞米粒炮制炮米花。杀年猪的时候,在火盆上放上小锅,杀猪菜被演绎的极其别致。多年后,火盆生锈老化,再也盛不住炭火。妈妈回沈阳想再背一个回来,可妈妈也老了,买了一个拎一下,拎不动,只能放弃。这一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妈妈去了。这是一篇用真情浇灌的好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爱与不舍。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而亲切,文中画面呼之欲出,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情景如在目前。作者笔调劲健,苍凉中透着温暖。看似写火盆,实则写母亲,作者用情真挚、浓烈、深沉,投射了独有的心境。文章感人至深,读来无不为之动容。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27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7-26 04:20:40
  一篇非常优秀别致的亲情散文,作者用情至深,令人读来动容。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遥握问候老师,谨祝编创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13:50
  老物件的回忆,让人不舍的是曾经的过往。时光已经远去,只有回忆还觉得新鲜。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岚亮        2022-07-26 04:49:53
  这篇火盆的故事,格外走心暖人。过去的时光很慢,如同铁路上跑着绿车火车。过去的时光很暖,暖得数九隆冬去堆雪人,就像那些烤土豆,那些在火盆的邻里亲情。火盆是温暖的,更加温暖的,是母亲。写得真好,拜读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15:35
  东北的老物件,有足够的地域特色,也有足够的独特故事。感谢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祝夏安!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7-26 05:19:33
  这篇关于火盆的文章,非常温暖,也非常感人,温暖的火盆,承载着妈妈的温情。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个火盆,冬天时,放在奶奶住的那间屋子的炕上,不仅冬天可以取暖,奶奶还在火盆里放个小小的铝锅,用来煎鸡蛋。枫桦老师这篇文章,能引起很多人心灵的共鸣。这篇文章不仅有温暖的故事,还有火盆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枫桦老师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拜读老师的佳作!大赞!问好枫桦老师,遥祝夏琪!祝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17:52
  说起火盆,如菊老师应该是满满的回忆。这个老物件,应该不陌生,我想这篇文来做抛砖引玉吧,希望能勾起老师的回忆,能促成文字。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夏祺!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7-26 06:13:26
  火盆,母亲大老远背来,寒冬腊月室内温度升高,那是母亲的温度。一篇很走心的抒情亲情散文,对母亲的那种深深思念之情让人感动,好文章,学习点赞!问候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19:47
  是的,那么远能背回个火盆,真的让人想不到。火盆在东北是很常见的,而且有各种材质。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顺祺!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07-26 07:04:33
  这是一篇暖意十足的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与不舍。语言生动、流畅,情节感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写火盒,其实是在写那真挚、浓烈、深沉的母爱,令人动容。好文,问枫桦老师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23:04
  也许是年龄大了,愿意回忆过去的时光,也许是写作的原因,要去回忆过去的时光。徜徉在旧时光里,让人觉得幸福,那些亲情流淌于笔端时,会让人感动!感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夏祺!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7-26 08:03:39
  我非常熟悉的生活场面,那时,东北人家里有个火盆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围着火盆聊天,那是暖暖的幸福和温馨!写的好,有生活,一条线写火盆,一条线写母亲,相互照耀,母亲的爱才是冬天里永不熄灭永放光和热的火盆!欣赏,学习,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26:06
  串门唠嗑,这是农闲或者猫冬的一大特色,在我们这里至今都流行着。如老师所说,有火盆的人家却不是很多。这是因为火盆更流行于烧柴欠缺的地方,像我们这里是不缺烧柴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7-26 09:11:20
  枫桦老师的亲情散文,显得感人至深,泪目动心。那个火盆,温暖了时光,所有的东北故事,东北美食,都可以在火盆周围聚集。一段时光,总有温暖的旧物在记忆着,我们挖掘那段记忆的细节,复原着时光的细节,点燃曾经的温度,多么好的事情。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31:06
  火盆的作用,让人想象不到,不是炉子,却超越了炉子。这个火盆更应用于辽宁河北一带,娶亲时新媳妇进门,要迈火盆,意思是把些不好的邪气去除掉。另外,在《红楼梦》里便写到过火盆,这种老物件已经深入人心了。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夏祺!
8 楼        文友:简柔        2022-07-26 11:00:40
  火盆边,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有浓郁的风俗民情。因为心灵手巧、温柔慈爱的母亲,火盆是如此的美,如此的暖,让人刻骨铭心。暖入骨髓的文,可以打动最坚硬的心。问候枫桦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11:32:36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老师来东篱,一直精彩不断,文字真好,特别喜欢!遥握顺祺!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7-26 12:35:31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母亲添置火盆,火盆里盛的是火,是温暖,是亲情。母亲用火盆为全家取暖,烤土豆给“我”吃,那种好滋味中弥漫着母爱似水的柔情。“我”趁着暖和劲完成了堆雪人的“工程”。“我”在火盆里烤苞米,却炸得一片狼藉,“我”快速收拾好,母亲回来感觉异样,又找不出异样,却让我忐忑得很,“我”总结经验教训,置罩烤苞米花可保不枝生麻烦。当火盆年长日久后,便出现了漏洞,虽补过,但又破,最终母亲在火盆彻底失去作用的那个冬天离开了人世,“我”惟有泪千行。一篇感人肺腑的佳作,母亲的形象高大而温暖,能于而细腻,火盆之于母爱,无疑有着相通之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写文方式,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文字很有代入感,启人共鸣。大赞才思,问候枫桦老师,谨祝夏祺!
回复9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23:03:42
  谢谢罗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10 楼        文友:白玄        2022-07-26 15:57:38
  叙事生动,感情饱满,生活气息浓,火盆蕴情,温暖人心。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枫桦        2022-07-26 23:04:36
  谢谢白玄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