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北大“沈氏三贤”出汉阴(散文)
陕西省汉阴县古城墙内县人民政府西侧立有“沈氏三贤”纪念馆。这是为纪念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沈氏仲昆三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开设的。一门三贤,三星齐辉是我国一门三杰历史文化佳话的延续,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文化界的一个佳话。
沈士远,著名庄子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在五四运动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书记,为被捕学生竭力活动奔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后为:挽留校长蔡元培,作为师生代表到教育部请愿。以后去浙江、湖北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
沈尹默,1905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研究所主任,北平大学校长,他向校长蔡元培推荐优秀人才陈独秀,并身体力行“三顾茅庐”将陈独秀聘请到北京大学任职。他是《新青年》杂志七名编委之一,文学革命一名主将,在该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创作散文诗《月夜》,表现新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强大的意识和人格。他的作品还有《三弦》巜湖上》《白杨林》巜人力车夫》等。因不满民国政府内战贪腐,愤然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监察院监委职务,拒领薪金,甘愿清贫。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他是知名的书法大师,1962年应周恩来邀约,书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这一墨宝被装裱挂在总理办公室。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青年时期随兄长沈尹默赴日留学,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导并写作新诗,在北大创办国学研究所,任文学院长。为保护清宫遗留的文献作出重要贡献。在抗战时期,沈兼士忠诚践行“我饿死也不为日本人做事”的誓言,停职在家。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平津文化教育机构。他勤俭朴素,不贪不腐,家庭清贫,一生为语言文学和文献档案事业做出成绩。1947年因病早逝。
辛亥革命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北京大学荟萃了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一大批革命青年。酝酿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三沈"仲昆兄弟几乎同时进入北京大学就职任教,他们比人们熟知的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到北大还要早,活跃在北大的政治和学术活动中,在文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沈氏一户人家能够同出三位著名的教授,这在北大历史上独一无二。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在那个年代积极追随校长蔡元培,从事教育事业和社会革新运动,他们坚持正义、弘扬学术、不畏强权、爱国进步,充分发扬了北大兼容并蓄的精神,在语言文字、文献档案等领域积极探索进取,开启了一代文风之先,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运动积极分子,在文化界享有大师的胜誉。
“沈氏三贤”纪念馆设立在陕西省汉阴县城,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要追溯到清朝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因为经济繁荣,社会昌盛,湖广大量移民进入秦巴山区,汉中、安康成为开发的热土。湖州(今吴兴)吴氏家族移民汉阴开荒造田,种稻种茶,兴文办学,航运经商,成效卓越令人羡慕。清朝末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坐镇西安,他求贤若渴招募人才。湖州南浔县凌湖镇的沈拣泉先生是清朝解元,跟随左宗棠进京入陕,任汉中府定远厅(今镇巴)同知,将家室安居在汉阴。后来,沈拣泉的父亲沈祖颐又先后两次(1882至1883年)(1891年至1892年)任汉阴厅抚民通判职务,以后又任汉阴厅同知。沈氏家族在汉阴权重势大,为了治家服众,制定了严格的家训,管教家属子女,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汉阴县兴办汉阴书院,举行江南会馆,在汉中、安康具有良好的声誉。
沈氏仲昆三兄弟先后在汉阴出生,少年时期就读于汉阴书院,街头巷尾留下了他们嬉戏游览、体验民情民风的足迹。在汉阴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对沈氏三兄弟的性格情操产生了重要影响。沈氏家族显贵的地位、严格的家教、汉阴书院的启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学风;移居他乡生活的艰辛困难,塑造了艰苦奋斗、不畏清贫的优良品质;汉阴人民质朴的民风成就了爱国忧民、见义勇为的气质。汉阴养育了沈氏三兄弟,是他们立志成才认真学习的摇篮。
1902年,沈尹默在汉阴与邻里女子朱芸成婚。次年其父沈祖颐在任内去世。沈氏举家迁离汉阴,移居西安。1907年又返回故乡,定居在吴兴、杭州。
沈氏祖孙三代在汉阴安家落户居住了四十多年,沈祖颐在汉阴任职政绩突出,民生改善,沈家家风优良,对家属子女严格管教。沈氏三兄弟在汉阴生活学习了二十年左右,自幼深受家风和传统文化熏陶,接受了汉阴风情民俗的影响,立志成才刻苦勤学,又游学中外学贯古今,享誉海内外。沈氏家族在汉阴行善积德,汉阴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这些事迹载入了汉阴的史册,成为百姓言谈的佳话,沈氏家族受到了汉阴百姓大众的尊重和爱戴。
岁月流失,时光荏苒。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我国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不断广泛和深入,学者研究发现了北大沈氏三贤在新文化运动中做出的成绩和产生的重要作用。汉阴县为了彰显沈氏三贤为先进优秀文化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和重大作用,将该县原有的汉阴书院和江南会馆改建为三沈纪念馆。2004年9月,三沈纪念馆修复开放。
纪念馆位于汉阴县城中心,与该县政府处于同一地段,馆内环境清幽,树木苍葱,质朴清秀,颇具江南民居风格和秦巴文化气息。纪念馆占地约十亩,经过修复,古朴庄重,典雅幽静,显现了汉阴神灵毓秀的人文气息。主馆是江南庭院风格的阁楼式古建筑。正院为四合院,天井坐落其中,有一个石雕鱼缸,花草茂盛。主体场馆是展室,古色天成庄重大方。庭院曲径通幽,草坪上翠竹松柏挺立,其间紫荊、桂花、樱花、腊梅相映。展馆将“三沈”列为主展馆,分设沈士远展室,沈尹默展室,沈兼士展室,汉水文化展室、汉阴文物展室,共有12个展室。在名家题词展室,陈列有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贺松林先生、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陈玉龙先生、张国荣先生及一大批知名文人学者题写的墨宝。
汉阴县修复开放三沈纪念馆不是独出心,不是孤立的。安康学院鉴于沈氏三兄弟在我国文化界的杰出成就和重要影响,在该校图书馆广场塑立了北大沈氏三贤雕像,为学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勉励莘莘学子以沈氏三贤为榜样,立志成才勤奋学习。沈氏三贤的祖居地浙江省吴兴市南浔区菱湖镇朱墩村遗存了沈家晚期宅院,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将沈氏故居保护起来,也设立的沈氏三贤纪念馆。
北大“沈氏三贤”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汉阴百姓留下了不尽的缅怀和思念。沈氏三贤的人品似青山绿水,他们的人格品质永怀人间,他们爱国忧民的激情精神可贵,他们的文化成果与世永存。沈氏三贤为中国优秀文化发展做出的成绩,必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了解、所感动。
北大“沈氏三贤"出自汉阴,如同秦巴山,青山永存受人敬仰,似如汉江水源远流长,汇入长江。
沈士远,著名庄子学专家,有爱国热情的北大教授,先后在北大、浙江任职,解放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沈尹默,留过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三顾茅庐”延揽人才陈独秀,《新青年》编委,文学革命主将,北大教授,知名的书法大师,创作《月夜》(散文诗)《三弦》巜湖上》《白杨林》巜人力车夫》等文学作品,书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赴日留学,北大创办国学研究所,任文学院长。保护清宫文献、接收平津文化教育机构,为语言文学和文献档案事业做出成绩。“三沈"北京大学任教,积极追随校长蔡元培,从事教育事业和社会革新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语言文字、文献档案等领域探索进取,开启了一代文风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