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平凡的工作 不平凡的业绩(散文) ————记“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奖获得者陈启云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业绩
——记“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奖获得者陈启云
在华坪石龙坝,老百姓一直传颂着这样一名教师:“孩子在他手里读书,咱们放心”。“他确实是一个实在的好老师。”在《中华名人大典》中又这样撰载:“他为党的教育事业做了实在的事,成绩显著,贡献较大”。2005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中国现代史学会”和“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七一’座谈会共庆建党84周年之际,他不仅作为特邀嘉宾,还获得了“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奖,并颁发了荣誉证书。他的个人事迹已入选香港文学社出版公司出版的《海内外杰出人物风采录》〈3〉一书。这位有口皆碑的人,如今已年逾花甲,更是德高望重,他,就是石龙坝乡中心学校校长陈启云。
只身苦寒打造乐园,含泪话别温馨的家
陈启云出生于1956年3月,男,汉族,华坪县新庄乡人。1974年丽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离家80余里的石龙坝乡民主完小任教。由于民主村罗佐小学环境条件非常艰苦,地处边远,多年来,一直没人愿意到那里教书,连临时代课教师也不愿呆,罗佐村民正一直为此发愁。此时,陈老师得知了这一情况,便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请求,自愿到罗佐小学支教。于是,来民主完小不到一个月,陈老师便又卷着行李前往罗佐小学任教去了。
罗佐小学是个队办学校。刚来到这里时,确实令陈老师生诧:学校教室在生产队的猪圈楼上,茅草房盖,光线很暗,没有电灯。教师宿舍是一间偏耳茅草房。除此,就什么也没有。他深知道要开展好工作的艰难。他打量着眼前这一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改造好教学环境,干好教学,教育好一方学子。就这样,他朝气勃勃地踏上了工作的正台。面对这艰苦的环境,他一边干教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打扫卫生、平地板、栽花种树。孩子们干不了的活,他自个儿干,自己干不了的就动员并带领当地社员、家长义务建校。他还主动联系生产队、村公所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困难争取建校资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校园变了,花开了,草绿了,树成荫了,教学楼盖起来了。看到这干净整齐,清新舒适的育人环境,陈老师笑了,村民们笑了,孩子们嬉戏得更开心了。更让陈老师欣慰的是,他所教的班级还连年获得了全县优秀名次。
在罗佐任教,陈老师一干就是十二年,他从没有提出过调动申请,他说:老百姓信任我,我心里非常踏实。他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他自始自终,一边抓校建,力争改造学校育人环境,一边抓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想:要干好教学,就要把孩子们的心留得住,因此,他认为除了建造好一个清新舒适的育人环境外,还必须努力开展好校园文体娱乐活动、兴趣活动,寓教于乐。课堂上,陈老师精讲精练,课余,他不是带领学生搞绿美化建设,就是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同学们做游戏,或是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对学生进行开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生动有趣的少先队活动。遇到学生心里解不开的疙瘩,他便及时进行家访,进行针对性开导。日复一日,他成了孩子、家长的贴心人。在陈老师的艰苦努力下,不仅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表现较好,教学成绩也连年位居全校区榜首。1983年陈老师被评为华坪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他被评为丽江地区优秀教师。1985年,荣将区教办为了加强民主完小的教学工作,决定将陈老师调到民主行政村中心完小任教。当罗佐村民们得知此事,便涌到了区教办找领导请求留下陈老师,陈老师也自愿提请留下了。一年后,根据工作的迫切需要,荣将区教办再次决定借调陈老师到民主行政村中心完小任教。这次,因工作的迫切需要,陈老师决定走了。临别那天,孩子们、村民们都前来送行。队长与陈老师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许久,许久,陈老师默然,只觉得鼻子一阵酸,队长含着热泪说:“陈老师,我们等着你再回来!”
那有不平那有他
1986年9月陈老师借调到民主行政村中心完小后,主要任务就是担任毕业班管理及其教学工作。一接手,他明显地感到,该班班风较差,学习精神萎靡。针对这一情况,他逐一了解学生思想,便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启示教育,和学生交朋友,生活上处处关心学生,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经过一个学期艰苦的努力,毕业班工作便理得井井有条,教学成绩更是令人刮目,不时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前来上门学习班级管理经验、探索教学方法的人骆驿不绝。1989年9月他被石龙坝乡党委政府、乡教办任命为民主行政村中心完小教导主任。从此,他便着力一边抓好自己的科目教学工作,树立榜样,一边带领全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抓好教师业务学习,为搞好全村教学工作打基础。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全村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他所教的科目更是获得了可喜的成绩。90年他被评为华坪县优秀教师。
为了抓好石龙坝乡全日制寄宿校工作,91年9月陈老师又被石龙坝乡党委政府、乡教办从民主完小调往石龙坝乡寄宿校任校长。由于石龙坝乡基左村完小教学成绩连年下降,98年9月陈老师又被调往基左完小任校长。哪里有重担就调他到哪里去挑,陈老师是条硬汉,他从无二话,来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开花。在石龙坝寄宿校任校长的七年,因学校的管理走上档次,教学成绩突出,该校成了石龙坝乡校区掀起学习的榜样。陈老师到基左完小任校长时,他初来乍到,把他在乡寄宿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了基左完小,并结合基左实情进行改革、整顿,仅一年后,该校教学成绩便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跃为全乡第一名。他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校长是工程师中的脊梁,只有一个好的校长,才能带出好的教师和好的学校,从而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栋梁之才。”在任校长的岁月里,他更是努力炼就自身业务功,努力抓好自己的科目教学,力争成为全体教师的榜样,并积极带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力求全村教学大面积丰收。
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谁都不愿教。陈老师尽管身为校长,身肩管理重任,但他总还是连年承担毕业班教学工作。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曾教过27年的小学毕业班,而且教学成绩总名列全县优秀名次。90年陈老师被评为华坪县优秀教师,94年又再次被评为华坪县优秀教师;94年度陈老师所教的数学获全乡五年级第一名;95年、96年、97年连续三年获全乡五年级数学第一名;98年获乡六年级数学第一名;99年获乡六年级数学第二名;2000年获全乡六年级数学第一名。2000年陈老师还被评为华坪县“两基”先进个人,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2002年他又被评为华坪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独树一帜,科研兴教
陈老师其貌不扬,他是一个实在人。他虽身为外地人,却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石龙坝人民,为石龙坝教育立下了不朽功勋,他自始自终成了广大教师的榜样。他独具特色的“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特色、“讨论教学”模式已成了石龙坝乡课堂教学的典范。
陈老师组织纪律性较强,不管调往那所学校任校长,他从不讲条件,总不辜负上级领导的重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总是立足现实,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很快就理顺了工作,干出了特色。在石龙坝乡寄宿校任校长时,由于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92年该校获得省半寄宿制学校良级奖,93年学校还获得了教育教学单项奖,95年学校又获得了省半寄宿制学校良级奖;95年至97年连续三年该校均荣获石龙坝乡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奖。
在石龙坝乡基左完小任校长期间,他一手抓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一手抓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力求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的高度,寻求深层次的教研、深层次的管理。他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作为教研课题并结合自身及本村的工作实际展开运用、推广,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该村教学工作,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成绩。90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尝试教学法带来的成果》的论文,获得了县优秀论文二等奖。同年,他采用尝试教学法教学,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陈老师是一个创业型的人,他结合实情,进行大胆改革、创新,采用他独具特色的“讨论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亲身实践,该教学方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质量等方面,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一教学方法很快受到了全村乃至全乡教师的欢迎,普遍受到重用。在实践成功的基础上,他写了一篇题为《讨论教学探讨》的文章,并刊登在《中华教师论文》一书中。
陈老师不仅注重学校管理研究和教学科研工作,他也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他总是结合自己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2001年3月他的《浅谈小学德育工作》被编入《新世纪•云南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集》。2001年9月他的论文《小学德育工作小议》被评为国家级三等奖,并刊登于《新世纪经典教育论文》一书中。2001年10月他的论文《农村小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又被评为国家级二等奖,并刊登于《中华教育论文集》一书中。在陈老师的带领和组织下,由于基左完小科研兴教干出了特色,2001年该校被云南省科学研究院授予“新世纪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石龙坝教育走出特色路
2002年7月陈老师被华坪县教育局、石龙坝乡党委政府任命为石龙坝乡教办主任。2003年2月教办改设中心学校后,他又出任中心学校校长。在主持全乡小学教育工作中,他根据石龙坝小学教育工作的实情,集思广义,制定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他说:我们既要把握好教育大势,胸怀教育方针、理论、政策,又要认真结合我乡教育实际,走一条具有石龙坝教育特色的路。经过认真总结、调研,“一抓二加强三办四争创”的石龙坝教育发展思路形成了,通过多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具有石龙坝教育特色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路子。对这一发展思路,陈老师剖析得很清楚:一抓,就是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二加强,即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文化深造学习和教研教改工作;加强教学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三办,就是要办好《石龙坝教育学刊》;办好一年一届的“元旦”师生文艺调演和师生书画作品展;办好校园板墙报等各种宣传栏、公开栏。四争创,即争创教育教学优等级学校;争创文明学校;争创平安学校;争创绿色学校。
诚然,为了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陈老师心里下着一盘大棋,他有一个走长路的打算。他说:教师基本功有了,何愁教学上不去。于是,他带领着教办一班人,跑遍了石龙坝二十余个教学点,一次又一次,与一线教师搞教研、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教材教法研究及学习情况,教师基本功——特别是三笔字、简笔画的操练情况。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不论严寒还是酷暑时节,有时打着伞穿着雨鞋踏泥泞下乡,有时戴着草帽头顶烈日出差亲临课堂一线,连最偏远的临江、龙井等山村小学也写满了他的足迹。陈老师认为,除了抓好各村教师业务自学、基本功操练、村内教研交流学习外,还应加强全乡性的教研交流学习活动。于是,规范化、制度性的全乡教研教改学习交流活动体制得到了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为了更深层次地抓好教研教改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教研教改大势,陈老师决定再走一条“打出去”的路,他每学期有针对性地从各村学校轮换抽调教师,并亲自带领奔赴省市县级等组织的骨干教师教学大赛的课堂和教育专家讲座的现场倾听、学习。还不时购买一些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教研教改片供全乡教师传看、借鉴学习。就此,石龙坝教研教改走出了一条“立足第一线、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开放型、发展型道路,有力地促进、推动着石龙坝教学工作。2003年石龙坝乡中心学校校区教学成绩获全县中心校类第一名,村完小坝区类第一名;2004年又获得全县村完小坝区类第一名,校区第二名;2005年石龙坝乡中心学校校区教学成绩获得了全县第一名,中心校类第一名,村完小坝区类第一名,九义校类第一名。各乡镇学校也纷纷前往石龙坝乡中心学校讨教。
为了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增强学校教研教改及教师业务学习交流,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教师写作水平的发展,陈老师别出心裁,决定创办《石龙坝教育学刊》。2003年10月1日由陈老师亲手题撰刊名的《石龙坝教育学刊》〈双月刊〉创刊了。它作为内部交流学习资料在华坪教育界广为流传,引起了教育届人士的关注与支持。《石龙坝教育学刊》的成功创办,已成为云南省乡镇校区教育单位办刊的首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石龙坝教育学刊》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石龙坝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部分教师论文还入选省市级报刊;各兄弟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互补,在全乡形成了合力,更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发展;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2004年有31名学生获得了丽江市保险公司华坪人寿分公司举办的“国寿杯”作文奖。2005年石龙坝乡中心学校校区语文教学成绩还获得了全县第一名。
“真正搞好素质教育,是关乎石龙坝人才培养的长远大计。”陈老师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只抓语文、数学等第一课堂科目教学是不够的。他决定还要抓好音体美书法等文体艺术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此,他不仅要求各村学校必须认真地有组织、有秩序、规范化地开展好文体艺术活动。还决定每年各村校必须集中到中心校开展一次全乡性的别开生面的文体艺素质考试——石龙坝乡中心学校“元旦”师生文艺调演暨师生书画作品展。以“展演”为龙头为机制又有力地促动了全乡各村学校对文体艺工作的重视和发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师生的文体艺素质。
在学校育人环境建设上,陈老师主张创建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他提出了硬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建造并管理好花台、草坪,种好校园绿化树;每个教师必须种好五盆花;每个学生必须种好一盆花。在各学校师生们的努力下,林园式花园式的校园在石龙坝校区如雨后春笋般展现了出来,来到石龙坝的每所学校,哪怕是最偏远的山村小学,鲜花、绿草坪、绿化树总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民主完小还获得“市绿色学校”美誉。
做实在事,有口皆碑
陈老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是一名基层杰出的共产党员,94年至今他已连续十一年荣获县级或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已成为华坪石龙坝广大党员身边实实在在的榜样。在工作中,陈老师话不多,他总是着手从一件又一件的具体事情做起,他总是毫不疲倦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他有自己的人生格言,他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正真的生命应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人生格言,引起了人民日报《人民文摘》杂志社和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的重视,并载入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人生格言经典》一书,还获得了人民日报《人民文摘》杂志社和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共同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一人生格言,正是他人生履历的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折射出了陈老师任劳任怨的精神气质和不负众望的实干作风。如今,陈老师已成了华坪石龙坝百姓口中的焦点人物,走到哪里,谈到陈老师,老百姓总是那口话:他是一个实在人!这句简单朴实的评价正是对陈老师人生奋斗的最高奖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