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那里曾留一份暖(散文)
一
童年的我,时常会大声地呼喊,将一阵阵甜脆的稚子音,漫过高高的墙头,飘进大娘家的院子。
——大娘,我妈做的米酒浮子,给你端一碗……
——大娘,我家炸的萝卜丸子,你快来尝尝……
墙头下,是一个方凳,小小的我踩在凳子上,一手端着碗,一手扒着墙,扯着嗓门高一声低一声地“大娘,大娘……”,直到大娘跑过来,她一边接过我手里的大碗,一边叮咛道:哎呦,我的小乖,又送吃的啦,小点心下去哈,千万别摔倒了……
那叮咛,就像四月的暖风,一缕一缕温和地拂过我的耳膜。 至今想起,依然会有种盈荡全身的甜蜜、挥之不去。
从凳子上下来,抬眼,见母亲吟吟的笑脸,正被身上红色的围裙和天边金色的阳光映照着,映成一团艳艳的红云……
看来,母亲也在品尝着给予人后的快乐和满足。
我们喜欢大娘直爽的性子、外露的情绪,更喜欢她乐呵的碎步、温暖的微笑和亲切的叮嘱。当然,她家若是有了好吃的,也总会惦念我们的。
那时乡下人贫穷,邻里之间相互赠送,无非就是改善生活的一些吃食。一堵高墙,挡不住我甜脆稚嫩的童声,更挡不住传统礼尚往来的频度。我们在这种温暖氛围下所滋生的丰裕感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疑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滋养。
二
乡亲之间的往来互送,我们小孩子最高兴,如此便多了一些品尝美味的机会。童年的光景,就这样被世俗的风情,涂抹了一些缤纷的色调。
然而,因为贫穷,也会让母亲为此心生烦恼。她盘亘在收礼还礼的事件中,一次次地纠结、犹豫。尤其那次——表叔家送来的一竹篓苹果,让她着实沉不住气了。
且看那篓。被填得满满,至少二十个。
再看那果。个个是大头,红润又水灵。
当表叔的儿子阿宝神采飞扬地蹦进来,把竹篓往我家院子里的石板桌上一放,瞬间,我和弟妹的眼睛发亮了,恨不得立即拿出一个捧到嘴边啃上几口,但,不经大人同意,小孩子是不敢这样轻举妄动的。
我们忍住了口水,心照不宣地扮演着各自快乐的角色。盼着阿宝离开后,能在母亲的允诺之下,来一场奢侈,拉开肚皮好好过把苹果的瘾。
时间一圈一圈地过去了,阿宝还在神采飞扬地描摹大话西游里的精彩片段,尽管他讲得滔滔不绝、声情并茂,但我心存旁骛,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估计,弟妹也一样。
终于,阿宝走了……
我们仨眼巴巴地看着那篓苹果,就等母亲开口。
“娘,这个太贵重了,咱们日后咋还得起?”母亲向奶奶商量道。
“要不,还是给他们送回去吧?”母亲再一次征求奶奶的意见。
“人家已经送来了,再送回去,合适吗……”
听到这儿,我们仨情不自禁“嘿嘿、嘿嘿”地伴着鬼脸相视一笑。殊不知,那苹果的香味已经从鼻腔穿进喉管,把我们诱惑得欲罢不能了。
良久……
奶奶终于发话了,“你说得对,送还给人家吧,咱这儿确实没啥可以回赠的……”
就这样,一筐即将到嘴边的苹果,飞了。瞬间,我们从快乐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谷底。
匆忙赶到阿宝家,发现他又在眉飞色舞地“大话西游”,抬头看到我手里的苹果篓子,立即会意,那古灵精怪的表演戛然而止。他怔怔地望着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后来,母亲因此与表婶产生过几番谦让与争执,争执的结果,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但我记住了那只被提来提去的竹篓,因为,它装满了我年幼的诱惑,也盛满了人间的温度。
三
清贫的岁月,不间断的是礼尚往来的日子。母亲心中的账本里,记下的似乎都是对别人的亏欠,一笔一笔,她攒下了沉甸甸的人情债。
终于,有了还债的机会。
那是一个雨天,父亲用撒网逮回了一些小鱼,母亲提着那个鱼网兜,满脸是溢出来的笑啊。
油炸酥鱼,是她的拿手绝活儿。曾经有次,我家一位很有本事的远亲来做客,母亲就是以这道菜作为唯一的荤菜招待的,端上桌,那人刚吃下一口,就好大一阵猛夸,说是省厅食堂的大厨也赶不上的手艺啊。
那时,一道美食的诱惑,对我而言,就像一场甜蜜的梦。
梦要隆重上演了……
母亲从网兜里把那些鱼儿抖搂出来,开始清洗。那些个青白相间、赤条条的玩意儿罗列在盆里,散发出一股奇异的腥味儿,特别的好闻。我把鼻子凑上去,使劲儿地嗅,就像一只饥饿的小兽。
一条,两条,三条……清洗完毕,母亲认真地数开了,数完之后,她又按大小个的比例,将它们均匀分放几个瓷碗中。
大娘家一份,表婶家一份,还有娟子姐家……这至少要送出五家的。
分好之后,我发现,每只碗里也不过大小不等的五六条,刚过半碗而已。
“这个,太寒酸,咱可拿不出手啊。”母亲终于犯了难。
做成油炸酥鱼后,再送人吧,父亲提议道。
仍不显得大方,母亲依然在犯难。
“那就做油炸酥鱼汤。”奶奶说。
好办法!
尽管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他们还是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了……
土灰垒砌的灶炉,一大团橘黄的火苗热情地舔着锅底,锅里的油热辣滚烫地沸腾着……
霹雳吧吧的烧火声和滋滋啦啦的烹炸声连成一片,汇成了烟火弥漫的美味交响曲。直到,那焦黄酥脆的一小盆味蕾小妖,在锅台上恣肆地魅惑着……
我和弟妹面面相觑,不敢向前,任凭那盆里窜出来的浓香涌进喉管,肆意划拉。
咕嘟咕嘟的烧水声,和母亲奶奶的说笑声连成一片,直到那散着葱姜醋味儿热气腾腾的一大盆,在锅台上豪横地冒着浓香……
我和弟妹探着脑瓜猫着腰在门口看上两眼,又赶紧把身子缩了回来,生怕一不留神露出嘴馋样,被母亲训斥成没出息!
一,二,三……刚好五大碗,母亲分得均均匀匀,她竟然连一口汤水都没给我们剩!
“快去送啦。”母亲一声命令,我撒开腿行动了。
走在巷子的土路上,晚风和煦,夕阳温柔,几户人家的房顶已冒出缕缕炊烟……
大娘接过我手里的碗,一个劲儿地夸:你妈做得真好啊,一下子又给我们端这么多,小乖,你慢点回去哈……
表婶拉着我的手“乖,这么早就送来了,你吃了没?”我点点头,表示吃过了,她往我手里塞了几颗糖果,又在我口袋里装一把花生。我走远了,仍听见她絮絮叨叨的叮嘱,“小心路上的泥巴……”
这就是我那时的家规民俗,倏忽之间,一股醇厚的乡土风,扑面而来。
四
“送干送净,一点不剩。”这是懵懂无知的我们仨,随心创作的顺口溜,偶尔挂在嘴上,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
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往来互送中,品尝到了人间的坦荡与生活的快活。我知道,母亲和长辈们,就是用这样的乡俗家风,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里,给小小年纪的我们,一份力所能及的成长营养。
母亲常说,收到一份礼物,就会多一份感激,那些感激拥堵在心口,久了,就会变得很沉重。而送出去之后,就能卸下一份人情债,心自然会变得轻松敞亮些。收了又卸,卸了再收,春去秋来,岁岁年年。邻里乡亲们,用简单的质朴,不断加增着彼此的情意。
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我的母亲,她当年为准备礼物而忙碌的双手,还有,那一方灶台前,被火苗烘得通红通红的面颊,笑意盈盈的面颊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我当然还知道,母亲骨子里的良善、厚道和刚强,都成了我们人生的启蒙。
再回首,年少的光景,因有了送礼这样的生活插曲,单调的日子充盈着蜜汁一样的醇甜、阳光一样的温暖。
岁月悠悠,无论走出故乡多久,那份暖,都让我无法背离,因为它来自土地、已经深入骨髓。
(原创首发)
单单老师文章的开头已让我心生了些许的暖意,读罢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母亲有咱们永远写不完的感动,她骨子里的良善,厚道与刚强,都成了我们人生的启蒙!
清寒老师的文章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写的真是好,可见文字功底是相当了得!
向老师学习并问好。
俺初来乍到,还要多向您们请教。
回不去的过去,记忆是最好的熨帖,无需多高的温度,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热量,心便有了归宿。
现实看似很无奈,其实是心的比较。
好的文字,比蜜甜。
用心是你的优点,用情是你的优势,在对生活越发细致的观察后,你在内心拥有了更丰富的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