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在龙口,西流的黄河(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在龙口,西流的黄河(散文)


作者:高娃 白丁,9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34发表时间:2022-10-30 18:22:47

在这里,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个小镇——龙口,黄河竟然转变了心思,不再滚滚东流,而是携带着巨大的泥沙,之后直转南下出蒙境入晋陕。这是黄河唯一一次率性的由东向西流淌,故有:“滚滚黄河东逝水,唯在龙口向西流”之说。
   这一段妙曼的身姿在春日里还原成从巴颜喀拉流出时的碧波荡漾,在夏日恢复泥沙聚集的黄色,流光溢彩中迷幻着世人的眼。而河两岸高高隆起的山脊,像是天然的屏障,滋养着黄河的小情小性,阻断着俗世的干扰。湾中肥沃的土质,养育了河两岸的百姓,密集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群。沿着当地特殊的地理结构,自然而然形成了三个各具风情的村落——内蒙准格尔的龙口、山西的河曲、陕西的府谷。在晨起的鸡鸣中,三缕炊烟次第升起,像是无声的语言,开启了一天心照不宣的生活。
  
   一
   龙口紧挨着陕西的府谷,连接它们的是一座丹霞地貌的山脉,浩浩荡荡延绵在大地上。山体一层白一层红,远观就像是一块硕大的肉,横躺在天地间,当地人称“五花肉”。红色,润泽着这方土地向往美好的心绪,一块红色的绸巾装满了多少青葱的芳华。
   当年康熙来到这里,看到薄雾环绕着群山,山体若隐若现的娇媚,似一朵朵吐露的莲花,加之大河曲折荡气,他不由问:“这是什么山?”随行的一个和尚说,他在这里生活多年,人们都称之为大山。康熙听到没有言语,和尚知道,皇上不满意了,心内紧张之极,不停地擦汗,几次反复竟然将“山”说成了“蟾”。康熙怒问:“你看,这像蛤蟆吗?”一位机灵的文官赶紧打圆场:“是缠,缠绕的缠。大缠,就是山缠在一起了。”康熙沉吟了良久,此时已到午饭时间。在和尚献上当地肥美的“黄河鲤鱼”时,康熙的脸上才有了些许笑容。之后他告诉和尚一句话:“这个山,就叫莲花辿吧。这个地方就叫大辿吧。”从百度查询“辿”的词义,基本释义是指步伐的徐缓。至此,这座山便灵动了起来。在若干年后,当我走进《康熙几暇格物》,也就不难理解康熙对山水的领悟与情怀了。
   但当时,我并没有看出莲花的形态,看到的只是一层层五花肉的模样。随行的建国老师提议我们登上山顶去看莲花辿的全貌。人造的台阶蜿蜒直上,在黄土的飘落中,消失了原本的样子,踩在上面有一种厚重感。一只蜗牛爬在了一枝花的茎上,数着我们头上的汗滴,毫不遮掩地哈哈大笑,摇动着花茎,颤动在我们途经的路上。人造的栏杆上刷着红色的油漆,与之接触满手的红色,似乎触摸到了远方红色的山峦。
   登到山顶,大片的平坦长满了桀骜的绿草,高过脚踝,有的竟长到了腿部。一座小房子因何到了这里,不得而知,房子旁边立着一根造型独特的长杆,不禁让人想到了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化作一座庙的场景。正在窃喜之际,一阵凉爽扑面而来,被汗浸湿的衣衫像是松了一口气,解绑了身体,与风欢笑了起来。极目远眺“五花肉”的身躯,竟然看到了莲花盛开的样貌,一朵一朵开在山间,一池的身影摇动在天地间,在黄河的呼吸中惊艳着世人的眼光。黄河没有了奔走的急促,缓缓地流淌,两岸三地的样貌清晰地呈现,像是邻家兄弟,在炊烟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时光。
  
   二
   康熙的龙口之行绕不开护宁寺。护宁寺,在准格尔旗龙口的岸边。庙宇并不高大,只因康熙在此住了一晚,与庙中的和尚长谈了一夜。如今,庙宇在后人的修缮下,有了香火气,时常能见到周边的香客。庙内的故事,在几代人的讲述中越来越完整。康熙就是这一夜,有了平定噶尔丹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长期以来,蒙古族噶尔丹部一直是康熙心头放不下的芒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总是忐忑不安。他不远万里,出行至此,亲自查看地形,在小庙中长住一夜。让河对岸的商人来蒙古人居住的地方做生意,让农人教蒙古人放下牧羊鞭拿起锄头,人群的混居会削弱对战争的欲望。谁不渴望和平呢?于是康熙下令打破了清初设定的禁令:沿长城一线划出五十里禁地,不准蒙汉民越界,现在可以自由通行。一条人为的隔离带,闻名天下的黑界地,在康熙35年时如烟消散。河对岸的山西籍汉族人在黄河冰冻三尺的时候,踩着厚厚的冰层,来到内蒙古。民族的融合,语言的渗透,生活方式的变更,渐渐削弱了战争,噶尔丹成为久远的记忆。
   是黄河向西的流淌给予了康熙一份大智慧,看到了俗世以外的谋略。不费一兵一卒将之永久地固定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并诞生了准格尔旗。同时,西口开禁开启了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准格尔的繁荣,让鄂尔多斯除了牛羊满山坡还有了瓜果飘香,打破了鄂尔多斯不可以种植棉花的说法。
   历史的进程从此开始改写。
   如果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脉络中,在蒙、陕、晋有许多被人们称之为野庙的地方,和尚也多为野和尚。在这样一座小庙中,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是如何开始长谈的?庙中的火烛又是何时熄灭的?
   人们不得而知。
   如今人们说起走西口,记忆中只是杀虎口,其实龙口才是走西口最初的地方。在小庙不足一里处立着《市口碑记》,明确的记载它是“走西口”运动的第一块里程碑。走在准格尔旗的道路上,随意与人攀谈,祖籍是山西人的竟占了大部分,这里的饮食习惯与山西人也没有太大的差别。相对鄂尔多斯其他地方的人面部粗糙,准格尔旗的人大多长得白净皮肤好,估计与吃面食有很大的关系。
  
   三
   从陕西府谷到河对岸的山西河曲,坐渡轮3-5分钟就到了。
   那日,我们困贪恋莲花辿的美景,日暮时分才到达渡口。船工已下班,徒留一艘简易的大船停留在岸边。船身很大,可以停放两辆汽车,人和车一船就走了。
   日暮的岸边,黄河一波一波涌起,河道中的水流扭转着身子,张望着两岸的景色,盘旋着形成无数个漩涡,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隐身在悬崖之下。深不见底的漩涡像谜一样有着诸多不确定。船在水中摆来摆去,唯一固定的缆绳如风筝线,并不多言,随着船身的晃动而晃动。最快乐的要数水边的蚊虫,在黄河涌起的浪花中,驱逐着岸边的人群,顺便咬上一口品咋不同的血液。
   夜渐渐深了,我们站立的地方,没有灯光,身影擦拭着天空,越来越黯淡了。对岸河曲的灯光次第亮了起来,如一片碎玉星星点点洒在河中。
   渡河不成,只有开车前往河曲了。这样一绕便多走了30多公里。河曲的夜是热的。这里比准格尔旗要早半个月的时令。加之黄河水环绕着城池,空气中的水分充足,恍若回到了江南。
   河曲的饮食很有特色,有着上席一样的名称——“六六八八”——大都是蒸菜。“栲栳栳”是这里的名吃,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关于这道美食的传说有很多。
   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美食加之这里的竹叶清酒,甜糯入口,一行人在高谈中不觉竟到了午夜时分。
   清晨的河曲是美丽的。从西口古渡延伸着一条笔直的马路,尾部高高地翘起,像是蓄势而发的帆船,高昂着激情。西口古渡没有了以往的商贾往来,更多的归结到观赏闲散聊天。但广场中央的寺庙,香火很旺,没有衰败的痕迹。扶栏凝望悄无声息的黄河水,一切都静了下来,连风的呼吸都渐行渐弱。黄河在这里执意要向西而行,将脚步慢了下来。往回看,往里走,给了这一片山川安逸静谧。据说,这里的民风非常纯朴。我不禁自问:“因何?”
   也许,文笔塔会解答一切。
   文笔塔位于河曲的文笔县。一座高塔耸立在城中最重要的位置。塔身围裹着众家的书法,中间竖立起一根粗壮的毛笔。每年的高考季,学子们都会在文笔塔上用刀刻下自己的名字,期望高中。历年历代,不知多少人的姓名累叠在这里。刀痕中,寻找着与我们同名同姓之人,细细辨认着石砖之上的希冀。抚摸着一道道疤痕,目光伸向远方的黄河,多少芳华从这里延伸出去,激励着身后一代又一代人。在刻痕中,我们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心愿。双手拥抱着众多的名字,像是拥抱了这个城市众多的人群。也许这就是黄河给予河曲的智慧,纯朴的民风,在崇文中化作了美德。
  
   四
   离黄河近了,有了一种抚摸它的冲动。
   在娘娘滩,我们迫不及待俯身在河边,将手伸入黄河的流水中,那是一种绵软的舒适感。泥沙在水里久了,性情也温和了。石头更是将黄河水吸纳在腹腔内,一层一层地黄染遍筋骨。我们像是顽童,从河道中捡着各色石头,评判着石头的体态,石头在我们的眼中,幻化出一个个灵体,在故事的衬托下,有了不一样的身份。我捡拾了一块如脸谱的石头,从水中离开的一瞬间,灵动自如。黑色的墨渍浑然天成。另一块如浮雕,记录着黄河的故事。遗憾的是,离开黄河水久了,两块石头像是转了性,黯淡无光,身影浅了又浅。也许黄河石,它只属于黄河。轻易地将它带离,终归不属于你。
   汉代的薄太后,也许早知黄河的性情。从西安一路逃到此地,便不再奔波。黄河用温暖的羽翼将她们母子呵护在这里,遮挡住了吕后的目光。我们乘坐渡船来到了薄太后曾经居住、后人称之娘娘滩的地方。
   据说,薄太后生性贤良,每日偷偷地去太子殿给儿子——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哺乳。后来平定了吕后专权,薄太后回到了皇宫。李氏将军留了下来,他们的后人形成了如今的李姓村落。
   李姓村落至今还过着半封闭的生活,悠闲的枣树结满了肥硕的果实,没有嘈杂之音,只有风的呼吸随意飘动着树叶。也许是正午的原因,村里鲜有人走动,只是遇到了几只鸡、几条狗旁若无人地溜达。房前屋后整齐的绿蔬,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偶有一两户人家种植了颜色艳丽的花儿。专为薄太后修建的庙宇,蜘蛛结成了密密实实的网,在阳光下晃动着久远的岁月。我们不小心地闯入,像是撕开了历史的封印,走进了那年那月。
   村头横陈着一艘木船——老式摇橹的船。船夫悠闲地隐身岸边的大树下,一顶草帽盖住了整张脸。我们经过他的身边,丝毫没有意识到他就是船夫。待我们东张西望寻找船夫,询问他时,草帽下才缓缓露出了一张脸,明显是一张老人的脸,但气色红润,脸上挂着生活历练出的淡定与坦然。老人弯着腰,走向船,熟练着船上的操作。提醒我们踩着他的脚印走,不要在岸边停留。他说:“不要嗨(害),不然鞋子一会儿就不见了。”起初,我并没有听懂。走在黄河岸边,一层一层的泥,如弹簧一般,韧性十足。我尝试着多踩了几下,鞋子果然长在了泥上。瞬间,我不敢大意,踩着前面的脚印,认真地行走。原来黄河泥长着嘴巴呢。黄河是严肃的。老者看着我们一一上了船,示意我们坐好了。娴熟地摆渡,立在船头的他,敞着怀,眼睛分辨着河道,没有丝毫的大意。老者身上浑然天成的一种气势,让我们瞬间禁言。船上的人,好奇着老人为何不在家里颐养天年还要出来摆渡。老人说:“他是李姓之人,这个村子一直还保留着李姓,多少年了一直没有改变。他已经82岁了。摆渡了一辈子,以前谋生现在怡情,习惯了在黄河里走,一天也离不开黄河。”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朝历代涨潮季,黄河淹没了所有的地方,却从来没有淹没这里,李姓村落安然生息。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黄河在狂怒中,可以绕道而行?是李姓家族对薄太后的忠诚?是薄太后用滩上的野草医治了这里的瘟疫?是这里的人性坦荡让黄河心生敬意?终不得知。谜一样的存在,给予李姓村落诸多美好的遐想。
   黄河一路奔腾而来,从巴颜喀拉山脉湍急而下,行色匆匆,日夜不停息的东流。在这里,像一只大手抓住了它的衣袂,一个停顿,一个折身,回头凝望,淡然西行,画出了黄河第一个几字湾。
   时光慢了下来,至此向西流。

共 48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九曲黄河十八湾,湾湾有故事。在作者的这篇散文中可见一斑。就在龙口,黄河孕育了一个又一个传说。康熙利用一座山的形状,不但统一了大清天下,还汉化了语言,在尽量不动干戈的情况下,收服蒙古,让噶尔丹成为了一个传说;一道蒸菜,因了唐太宗的喜爱及利用,至今流传了下来;一座文笔塔,因其名而得天下学子的青睐,将一份份期望刻于其上,以激励后代;一块块石头,因了黄河水的冲洗与滋养,有了不一般的灵性;娘娘滩,因了汉代薄太后的曾经在此处停留、生活过,还留下了族人的后代,他们至今传承着太后的贤良及纯厚。阅读全文,编者读出了作者对黄河的敬畏之心,这绝不是一次闲游所得出的感慨,而是在游览的同时,细心观察再引经据典后所写的一篇用心之作,读来眼界大开。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0-30 20:11:27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 楼        文友:高娃        2022-11-01 11:19:21
  谢谢流年的精心编辑。祝秋安。
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0-31 22:15:10
  泥沙在水里久了,性情也温和了。就如慢下来的时光中,那些与之相关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在黄河的不息流淌中,感慨生命的珍贵。曾有缘和流年家人一起在陕西虎口看黄河,奔腾而来的黄河水,着实是带来很多震撼,今日再看您的文章,领略黄河不同的魅力,让因疫情困住脚步的我们,也有机会再度遇见黄河,感受生命。感谢老师分享,祝福!
回复2 楼        文友:高娃        2022-11-01 11:20:38
  谢谢鼓励。感恩黄河的滋养。
3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01 09:03:10
  黄河在中国历史地位是很重要的,在人们的心里有母亲的伟大,黄河流凶猛,可在凶猛的东西,也有温暖的一面。作者引经据典,开阔眼界,了解了黄河,重温了历史,真的佩服文学功底深厚。
回复3 楼        文友:高娃        2022-11-01 11:21:27
  谢谢。
4 楼        文友:吴桐        2022-11-01 10:24:17
  黄河被誉为我国的母亲之河,从古至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看作者的文章,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那么多历史传说,一代代流传下来。跟随作者的文字,走到黄河边,感受它的神秘,日夜川流不息。作者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让人读了沉醉其中。期待下一篇精彩。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回复4 楼        文友:高娃        2022-11-01 11:22:06
  谢谢鼓励,继续努力。
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01 11:26:54
  “滚滚黄河东逝水,唯在龙口向西流”。率性而为的黄河,由东向西流淌,成就了三个各具风情的村落——内蒙准格尔的龙口、山西的河曲、陕西的府谷。作者以黄河龙口切入,移步换景式的解说,历史典故和传说的妥帖嵌入,向读者揭示了西流黄河的自然和生命秘境:状如吐露的莲花辿,西口古渡,河曲的晨昏,栲栳栳名吃,文笔塔书法、刻痕的希望和崇文民风,娘娘滩的黄河石、长着嘴巴的黄河泥,以前谋生现在怡情,习惯了在黄河里走,一天也离不开黄河的82岁李姓后人和几字湾内李姓村落的安然生息。也向读者普及康熙在民族融合的功莫大焉、对山水的领悟和情怀,比如平定噶尔丹的决策,蒙汉混居、西口开禁的历史意义……读一篇文,犹如读了一部黄河西流处的地方志。佳作,激赏。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01 11:42:57
  一篇美文,在我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美感,一是丰富的知识馈赠。本篇散文两者兼而有之。尤其是在知识的丰富方面尤甚,读之收获多多。由此,我们知道:龙口,才是走西口最初的地方;知道娘娘滩的来历,知道准格尔旗历史的由来,知道护宁寺在巩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中有过非同一般的作用。一方水土一方人,龙口,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值得作者书写和眷恋。
   散文语言灵动,如“泥沙在水里久了,性情也温和了。石头更是将黄河水吸纳在腹腔内,一层一层地黄染遍筋骨。”行文挥洒自如,人文历史,信手拈来,读之有味,是一篇难得的上乘游记散文。
   佳作阅读。感谢作者分享。
7 楼        文友:清鸟        2022-11-01 14:19:36
  黄河之所以是母亲河,是因她孕育了源远流长,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黄河文化灿烂丰富,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荒凉走向繁荣,昭示和引领华夏走向世界。本篇散文呈现出大气恢宏的布局描写,让读者想象着她的气势磅礴与桀骜不驯,演绎出黄河岸边的传奇故事,令人震撼。作者笔端丰厚,带有自身主观思维并适时赋有历史典故,让文章厚重深沉。散文描写的是从黄河流经的一个小镇-龙口,其沿途景观以诗意的笔法,翔实的资料,深厚的情感呈现出这个小镇的精神面目,让读者如亲临一样激动万分。好文拜读,感谢老师分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8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01 15:07:50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注入渤海。黄河之水与沿途丘陵沟壑啮合,由此南下,出内蒙,入晋陕,变平静安详为一路澎湃,便有了咆哮的黄河,至龙口拐了个湾。黄河龙口位于内蒙,黄河水至龙口喷薄而出,声若雷鸣,至梁家碛,展开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骤然变宽变缓,并拐向西流,形似龙口,以故得名。这里也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追溯先人的历史,畅想今天的繁荣。作者就黄河的形成历史与河源的探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文章引经据典。有珍贵的文献综述,行文大气磅礴,读来如行云流水,感知很多未知,受益良多。学习好文章,感谢分享,问好秋祺顺遂!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8 楼        文友:高娃        2022-11-02 19:47:31
  谢谢鼓励,祝秋安。
9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01 16:23:43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两岸无数子民。作为黄河的儿女,作者满怀深情走近黄河,了解黄河沿岸的风物人情和历史,触摸黄河肌骨,抒发一腔挚爱。在龙口,黄河唯一西流的地方,有被康熙亲自命名的莲花辿,有走西口最早的缘起,有名吃栲栳栳,有文笔塔,还有李姓村落的传说。厚重的人文历史,让人对那里心生敬畏和神往。开卷有益,此言非虚,感谢分享。
闲云落雪
10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1-01 16:53:09
  古老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万年来,她日夜奔腾不息,滔滔之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还孕育了许多的历史传说。在黄河龙口,康熙皇帝收服蒙古的故事,还有文笔塔、蒸菜、娘娘滩等故事都扣人心弦,都美丽动人。文章气势磅礴,文笔优美,用凝练的语句描述出了发生在黄河龙口的故事。
五十玫瑰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