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也说卫嘴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也说卫嘴子(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2147483647 防御:破坏: 阅读:15963发表时间:2022-11-07 13:10:37


   那是个五月天,我刚过了15岁生日,读中学的班上新来个班主任。班主任姓侯,是个天津人。他中等身材,瘦瘦的,微微驼着背,戴两只瓶底盖那么厚的眼镜,脑袋上戴着顶奇怪的破毡帽,帽子摘了,现出一头乱毛,像是三十年不曾梳理。他那时差不多应该有五十岁了,一脸的褶子纵横在黝黑的面皮上,高挺的鼻梁下,微微向上翘的上嘴唇,搭配着薄的像是一条线的下嘴唇,显得有些滑稽。
   “天津人儿,真逗哏儿,头上顶个小尿盆。”侯老师刚刚站上讲台,不知道哪个坏小子学着天津方言,冷不丁地来了这么一句。侯老师冷冷地向下扫了一眼,在一片哄笑之中,自我介绍说:我姓侯,从今天起担任你们的班主任,教你们语文。我随便问一句,咱们班上有练杂技的吗?学生们一起答道:没有。侯老师将上嘴唇向上一翘说,那顶个尿盆干嘛呢?
   全班一起都乐了。
   侯老师等笑声止后,翘了翘上嘴唇,撇了撇下嘴唇,似笑非笑地说:就你那三句半,也想冒充天津人,你听我给你来个纯正的。侯老师说罢,拿了黑板擦,在讲台上敲出了节奏,来了段天津快板:
   一九五八年,我留学到苏联。
   领导发津贴,给了五块钱。
   我一块买大葱,一块买大蒜。
   还剩三块钱,我买了一个伴。
   是只老母鸡,光吃不下蛋。
   ……
   侯老师这段没说完,全班就乐翻了。
   侯老师,再来一段!再来一段!动乱年代,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们动不动还给老师糊大字报。大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难得有这么一起开心的日子。
   侯老师看到学生们这么给他捧场,就又来了一段:
   到了天津卫,是嘛也没学会。
   学会开汽车,压死二百多。
   警察来抓我,吓得钻被窝。
   浑身那个冷呀,筛糠直哆嗦。
   要说那个怪呀,不好意思说。
   警察没逮我,逮走我老婆。
   ……
   不用说,班上再次乐翻了天。
   这节课结束,我们班上一贯调皮捣蛋的几个小男生,就成了侯老师的拥趸,拍着侯老师的肩膀,喊他“哥们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学关了门,升学无路,学校里盛行“读书无用论”,学生读书就是混天。课堂上打牌的,睡觉的,交头接耳的整天闹哄哄的,就没个读书的样儿。但自打来了侯老师,他那不拘一格,幽默风趣的教书风格,又吊起了学生们读书的胃口。
   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学生上语文课,最怕读鲁迅的课文。“不怕任何人,就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不好懂。可侯老师将鲁迅的《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讲得生动有趣,常常让我们捧腹,再加上他那个天津调调,讲课到动情处的摇头晃脑,让我们觉得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到了夏天,学生们上课容易打瞌睡。每当这个当口,侯老师就来上一小段天津快板。大家一乐,瞌睡虫跑去了九天云外。
   听着这样开心的语文课,眨眼工夫就到了期末。这天早上,刚一上课,侯老师突然就发飙了,泪腺鼓鼓地含着一包老泪:班长在吗?我立刻举手,报告侯老师,我在。侯老师听了,马上就落了泪:班长,你是个好孩子,你给评个理,介你妈妈的孩子她不懂事,不喊侯老师,喊我老猴,老猴也算了,她又省了一个字,单喊我猴。这猴,还是人吗?我一听,就乐了。侯老师控诉的小女生,是我们班的团支书。也不知是为了啥,两个人弄得不对付。她就到革委会政工处告黑状,说侯老师不正经上课,在语文课上耍贫嘴,还涉嫌含沙射影地攻击党和政府,给社会主义祖国抹黑。这一套罪名下来,那还了得,教工会上做检讨,挨批判,那是铁定跑不了的。侯老师那个气啊,所以,一大早,就要拉了我去给他申冤。
   事后,学校教导处主任张老师将我找去了解情况。我极力为侯老师说好话,为他洗脱罪名。鉴于我那时还是学校的团委宣传委员,张老师选择了相信我。在我们谈话的最后,张老师叹了口气:这个卫嘴子呀,什么都好,就是嘴贫。是个嘴上没把门的贫嘴子。
   之后,卫嘴子侯老师的处境,我就不清楚了。因为几个月后,我当兵离开了山城。
   据说改革开放后,卫嘴子侯老师回到了他的母校天津南开大学,当上了响当当的大学教授。他原本就是南开大学的讲师,在特殊的年代,因为一张贫嘴,含着委屈下放到我们那个小地方当了中学教师。
  
   二
   卫嘴子出于何典我不知道,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查出个所以然,但卫嘴子的“卫”,显然与天津卫有关。金代在今天天津老城区的海河边上,设立了直沽寨,那就是一个小村子。元代定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每年都要由江南通过水路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自渤海湾进入直沽河,再经北运河驶抵大都。为了保障漕运的安全,特在直沽设立了“海津镇”,也不过一个海滨小镇。明朝永乐二年,设立天津卫,卫是明代驻军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所在地。或许天津人自古来能说会道,又善于吃,所以人称卫嘴子。
   天津的得名,据说源自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与他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当年他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击沧州,接着率军南下顺利地攻入了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后来,朱棣将首都由南京迁来北京,想起当年率军南下的三岔口,认为是块风水宝地,要在那里设立拱卫北京的卫所,提议群臣起个响亮的名字。有个大臣拍马屁说,三岔口乃是天子津渡之地,可称作天津。朱棣听了很满意,因此,就有了天津卫。
   很多人都说,卫嘴子之所以善于言说,是跟天津卫的地理环境有关。清代诗人华长卿有《沽上竹枝》曰:“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清代,人们多以“七十二沽”来指代天津。沽,就是河边的聚落,或许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是指河流的转弯处、码头、船家与水上旅客的住宿处。天津如今最大的一条河——海河,明清时代,叫做直沽河,“七十二沽”可见天津当年河流之多,水上交通之盛,称作“小江南”也不是虚夸。就算今天,人们说起天津,也还有“九河下梢”“五河汇流”“三岔河口”“河海要冲”的说法。天津人也都为自己“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而自豪。自称为“北方水城”,自赞为“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
   交通发达、舟车交汇,人们就需要交流,交流就得说话,会说话,这也就练就了卫嘴子。有人说,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住在陆地上一个村庄的人,天天见面,时间久了,就懒得讲话,一般是点点头,微笑一下,算是打了招呼,最多也就是那句老祖宗传下来的问候语:你吃饭了吗?若是两条船上的人相遇了,那就要多说上几句。在海上漂泊了很久,忽然遇上了同类,那话可就多了去了。天津这个地方,自清末开埠以来,官商混居,华洋杂处,货物云集,市场繁华,各类人都要在这里交流、商谈、沟通、相处,由是,也就磨炼出了能说会道的卫嘴子。
   除了地理环境外,天津还是个重要商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天津成了租界,直隶总督府也在这里。民国时胡朴安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说:津门为京、保之门户,据有大沽天然之港,势为南北交通、中外贸易之要枢。近则更有铁路经营,贸易往来,益形方便。天津就在北京近旁,京师的高官巨卿,每想开心娱乐,天子脚下,多有不便,不能为所欲为,因而群趋津埠。清末民初的天津卫,高楼大厦,陈设华丽,远胜京师。每当夕阳西下,车马盈门,笙歌达旦。达官贵人的到来,造成了天津的畸形三业,即酒席馆、茶叶店、鞋店。天津产的各式中式拖鞋,西式靴鞋,称为海卫式鞋,一时著称于世,官民穿了摆阔。除此三业,天津还有三多,即戏园子多、落子馆多,妓院多。这三业、三多,加上要伺候的名人大官多,吃的都是开口饭,也就磨炼了卫嘴子。作为最早的租界地,天津人又是最早吃上了西洋进口白面,坐上了四轮子有轨电车、打过“特律封(电话)”、喝过自来水,以后又最早看见了铁甲船、在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这些新奇事儿,天津人你能让他憋在肚里不向外人炫耀吗?他怎么着也得把这些当个屁放了,不然能憋死他。
   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不管走到哪儿,只要看见一堆人围在一起,听一个人胡吹乱侃,那个说话不着边际、摇头晃脑的,大概率是个天津的卫嘴子。卫嘴子与京油子,虽然都以吹牛侃大山著名,但京油子与卫嘴子有个最大的不同,京油子吹牛,基本上还有个准,因为北京人住在陆地的胡同里,吹牛撒谎了,你可以找他理论一番。天津人那时多在船上,吹完牛,船走了,话音随着风吹远了,你上哪儿找他核对去?因此,卫嘴子什么牛都敢吹,反正吹牛不上税。因此上,久而久之,世人就对卫嘴子留下了吹牛水分大、不靠谱的印象。
   卫嘴子吹牛与京油子相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京油子讲政治、讲大局,充满家国情怀。卫嘴子吹牛全是市井街巷、吃喝拉撒的事。有人说卫嘴子吹牛能把死人吹活了,对天津文化很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林希先生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说客,就没有一个是天津人。比如三国时,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那是山东人;战国时主张合纵连横的两个要角,苏秦、张仪,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山西人;就算后来到了明清时代,要和洋人办交涉,也没有看见一个天津人上了台面。清末,经常和洋人交涉的,是安徽人李鸿章。也就是说,虽然卫嘴子能说会道,一张嘴不饶人,但凡关乎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话题,天津人一概谈不来,他们能侃的不过家长里短而已。
   虽然天津是清末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卫嘴子又能吹善侃,但天津却没有出过什么著名的大商人。像中国晚近的徽商、晋商,都不曾在天津落地。但天津的小商小贩,小生意还是做的满活络的。天津人对小商贩的欺诈行为,还是很有办法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位老者,去买东西,被小贩缺了斤两。老汉走回来拉了小贩的手,小声说:兄弟,你这是干嘛呢?咱俩可都是干的一样营生,你有难处给我说呀,我不会不给你面子的。你瞅你现在生意这么好,不会让我大声嚷嚷吧?小贩听了,乖乖巧巧地就给老者换了货。
  
   三
   天津人被称为卫嘴子,跟天津的独特方言也有着很大关系。在燕赵大地上,天津话怪腔怪调的,跟周边方言土语格格不入,仿佛是一个语言孤岛。民国时,有位叫冯文洵的诗人写过一首关于天津方言的诗:
   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放。
   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
   诗中的“够板”“讲过场”“跟头”都是天津土话方言。天津方言有两个特色,一是它的儿化,比方说:一个人儿,真逗哏儿,倍儿有劲等。再就是吃字。有段相声说的是天津人说话,总是两个字向外蹦。哥问:谁呀?弟答:是我。哥又问:干嘛?弟又答:尿尿。习惯了两个字问答。天津人就会“吃字”。比如:劝业场,会说成“劝场”,将“业”吃了。说派出所,会说成“派所”,将“出”吃了。
   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一般应该是很好懂的,但有许多当地土语,你要是初来乍到,还真是听不明白。比方:白豁,是说吹牛、侃大山;拔闯,是说:打抱不平;霸呲,是说:乱走;椽儿亮,是说:周到,会做人;吃挂落,是说:受连累。更有意思的是,天津人将跑堂的叫做“大茶壶”。天津人说话简练,大嗓门,齿音重。戏剧性有余,韵律不足。原本有些很严肃的场合,一句天津话,就把人给逗乐了。所以,天津出相声演员,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就是天津人。
   天津方言的源头,有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来自安徽的蚌埠一带。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人,当年他封第四子朱棣到河北辽宁一带当燕王,从安徽宿州带去了大量士兵到天津去屯垦戍边,后来,到了清代,李鸿章到河北上任直隶总督,又带领大量徽军驻屯天津,这些安徽士兵以后娶当地土著姑娘成家立业,将安徽话与当地话融合,形成了如今被河北人称为怪腔怪调的天津话。天津人,将戒指说成“嘎子”,将猪八戒说成“猪八盖”,把事情,说成“四情”。普通话说,一个面团“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长了,”到了天津人嘴里,成了“一优优短了,一参参长了。”
   我当兵时,那年冬天在内蒙边境上夜训,有个天津来的付姓新兵,夜里轮到他站岗,他赖在床上磨磨唧唧地不肯起来。排长问咋回事,他说,我的老阮猫不见了。排长听了当时就不高兴了,老猫不见了,跟你站岗有什么关系?再说咱哨所里也没养猫啊?这时,睡在下铺的北京老兵小赵乐翻了。笑着说:报告排长,他说的是,他的老卵摸不着了。排长一听也乐了,将他从床上拉起来,对着屁股踹了一脚。大吼一声:再摸摸,有没有?付新兵一脸认真地说,有了,有了,给你一踹,从肚子里掉下来了。排长听了这个气呀:你这种怂蛋,咋也来当兵戍边?
   要说卫嘴子就是付新兵这样的怂蛋,那可是糟践了卫嘴子的强悍。比起京油子遇到厉害人立马认怂不同,卫嘴子倒有些英雄气概。民国时期有本《西北东南风》的书上说:十个京油子,顶不上一个卫嘴子。

共 83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卫嘴子,是指天津人会说话。由于天津离北京较近,从古时候开始,就有京城的官员及退职官员,到天津卫消遣娱乐,那么,天津就多了一些娱乐场所,比如:酒席馆子、茶叶店、鞋店多,园子、落子馆,妓院也多,服务场所多了,服务人员是靠嘴吃饭的,免不得要见机行事,看人下菜,就变得能说会道、圆滑,久而久之,也就练成了一张卫嘴子。天津是租界,天津人最早吃进口面粉,坐有轨电车,打电话,喝自来水,最早见过铁甲船和火车,这些都是天津人炫耀的资本,也就为练就卫嘴子打下了基础。不过,天津人还是有骨气的,爱国家、重感情、讲义气,守规矩,是首都北京的海上守门人。这篇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作者从少年时的见闻讲起,又追溯到天津这个城市的来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个城市的特色。表面看似在讲述卫嘴子的由来,实际上,是在描述天津的历史与文化。文笔优美,幽默含蓄,有顺手拈来之感。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1-09 19:49: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2 楼        文友:康心        2022-11-09 22:09:01
  喜欢二哥的风趣,见闻广博,记忆力超群,事隔多年,写起回忆还是栩栩如生,对人物习性的地方特色捕捉得很细致而全面。写起文来就洋洋洒洒,收放自如了。读罢此文,我仿佛也对天津人十分熟悉似的。佩服二哥。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2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0 10:57:10
  康心,谢谢美评。写的都是市井小事,民间小人物。天津五大道是住过很多达官贵人的,咱不熟悉就避开了。小人物写小人物,寻的就是个开心。
23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1-09 22:23:43
  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以反为正地写了卫嘴子的“前世今生”。生于西北长于西北的听雪,一直认为天津人和北京人一样,在天子脚下谋生活,那追求,一定不是我等平民可比的。在二哥的笔下才知道,嘴不饶人的天津人,即有市井气,也有民族气节,即不羡慕权贵,也不融于浮华,如生活在祖国各地的大众一样,追求自己能追求的,放弃不属于自己的虚荣,就连爱面子也爱的实实在在,读后对卫嘴子有了不一样的谁知。
   读二哥的文,如读天津地方志,知识大增。
   期待二哥的“保定府的狗腿子”出新。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2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0 10:58:33
  谢谢听雪谬赞。关于地方民俗风情,我会继续写的。
24 楼        文友:清鸟        2022-11-10 06:28:17
  从二哥的讲解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句话的含义,从地理位置,历史出处详尽翔实地讲了卫嘴子。对卫嘴子有了大致理解的同时,也对天津有了初步地认识,2012年我去过天津一次,只是匆匆过客,经过二哥文中的码头和那些特色小吃,今日读文,脑海中浅显的印记忽然明朗清晰了许多。二哥语言睿智,幽默风趣,这与你的认知分不开,喜欢。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2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0 11:02:50
  哈,谢谢鸟儿的美赞。我们都属于那种为了生活,走南闯北的人,过的码头、走的江湖多了,自然就会生成印象,生成记忆,行诸笔端,就成了一篇笑谈之文。
2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10 21:53:27
  真是大笔如椽。写了《笑谈京油子》立马就出炉《也说卫嘴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智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资源和心理资源。在二哥这文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篇巨作含概知识面很广,阅读性很强,既有地方性语言风格,又有地方性的人文风俗,真是集历史文人特色的好文章。通过读文,了解到天津的嘴上功夫,天津人因占了这能说会道的天机,所以号称“卫嘴子”。文字看似慢不经心地说道,却时不时的丢出一个冷笑话来,诙谐有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二哥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是流年人公认的活字典,百科全书,读这样好文章真是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期待二哥的”狗腿子”横空出世。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2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0 22:46:52
  素心,谢谢用心的美评。早年求学,后来工作,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华北平原上。虽然也是断断续续,却也熟悉了那里的风土人情,那儿的语言,虽然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但还算能够沟通。也是一种对人家文化的窥视吧,我将这些就写成了一个个小故事。
2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12 19:59:47
  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赞的是天津。能吹善侃,能吃会喝,特要面子,爱国家、亲乡梓、重感情、讲义气,守规矩,比不得京油子的政治与家国情怀,确确乎有一股平民英雄气概,是首都北京的海上守门人。凤鸣二哥佳作,从下放侯老师的教学落笔,引入天津快板和耍贫嘴等天津人性情,有地理,有方言“够板还需讲过场”及其源头,有商埠、达仁堂、“精买傻卖”的儒商名声,有饮食文化,有妈祖庙,也有世俗故事……富含地域元素,史料和故事穿插,抑扬有致,纵横开阖,读来令人捧腹,是一篇掷地有声的卫嘴子“正”传。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2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2 20:24:33
  知道雁子如今很忙,非常感谢百忙之中来读斯文。我也就是东拉西扯地说说我心目中的天津人,反正能想到的都给我写进去了。天津是曲艺之乡,没有点幽默感是写不了天津的。
27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12 20:04:19
  读到了天津方言,读到了侯老师的乐学、付姓新兵的笑话,读到了天下第一坊”正宗津菜,二荤菜馆和各色名小吃……不愧是二哥,一下笔,就知有没有,文化元素、地域特色一点也不掉书袋,幽默更是俯拾即是。对卫嘴子,有了亲和可敬的在场感。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27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江山文游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