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爷爷平凡而光荣的一生/袁琪
爷爷平凡而光荣的一生
作者:袁琪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战斗故事以及他入党后秘密为党做地下工作,派学生给县委和部队传递信息送情报,爷爷和父亲三次带乡亲们支前的一系列故事,如今我仍记忆犹新。一:爷爷的少年
袁廷安,字,子壮。中共党员。(1906——1983)享年77岁。出生于甘肃庆阳市环县曲子镇孟家湾村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太爷爷的谆谆教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受太爷爷的启蒙教育和培养。他从刚刚懂事时就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接下来是《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然后就上私塾,读的是四书五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径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读完了这些书,便就可以上京赶考秀才举人的功名了。但他没有那么做,他的志向是要继承祖业,以教育为本,继续办学,教书育人,服务乡邻。爷爷的文化程度,就相当于现在的师范毕业生。
为了能让爷爷懂得一些红白喜事和民间礼仪,太爷爷每次出门都得带上他,传受教课方法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红白喜事的一些礼仪程序。由于他聪明好学,一点就通,而且声音洪亮,口才流利,很快就声名远扬。除了给白事站礼朗读祭文外,还经常为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写对联和喜联、贺词。从来分文不取,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信赖尊重,口碑极佳。方圆百里,不管是哪个村里过红白喜事,只要爷爷去,都会让他在头棚入座首席。
二:曲子解放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攻打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被红军队伍包围的国民党军冶成章,外号(野骡子)依仗人多装备精良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地向红军发起反冲锋,情况危急。这时,军团长左权和政委聂荣臻亲自来到离敌人几十米的前沿阵地,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直接指挥战斗。参加攻城战斗的战士们受到极大鼓舞,勇气百倍,一鼓作气,像潮水般猛冲上去,一举攻克曲子镇,曲子遂宣告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环县的黑暗统治,成为红军西征战役夺取的第一个伟大胜利。中央红军随即在曲子镇东沟建立了陇东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曲子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任命随军干部刘昌汉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刘书记随军走后,朱文华同志接任书记,同年7月17日又在花旗镇组建了“陝甘宁独立师”。为便于部队隐蔽,随时应战和首长们的安全,经县委调查研究和李培福同志的推荐,将部分红军战士安排在孟家寨和孟家湾驻扎,少数战士和首长安排在我家宋家塬畔居住,而且哪里的“烽火台”又能与曲子张塬的“烽火台”遥相呼应,互相联络,也便于首长居高临下坐阵指挥。
三:光荣入党
解放前,爷爷就在曲子老爷庙教私塾,自从我家住了红军,爷爷通过对红军的了解和与县委李培福同志的多次接触,使他认识到,要想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所以,他多次写申请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经县委领导同志开会研究,教师(知识分子)是我党发展团结的重点对象,而且利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可为党做地下工作,又经李培福同志介绍,爷爷终于在曲子县委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曲子解放后第一批共产党员。
四:传递情报
在党的领导下,爷爷秘密为党做地下情报工作,经常帮县委写材料,安排学生为县委和红军部队秘密传递信息和情报,为了党组织和情报的安全,经县委党支部研究决定,为了情报的准确性,同意启用他的字“子壮”名号,每一份情报上都得有爷爷亲笔书写上“子壮”二字。因为平时他都用大名,无人知道“字”的含义。寒暑假期间,他还教我家和村里住的红军战士读书写字,受到战士们的一致好评。有一天,爷爷利用学生自习,在校门口闲转游,无意中发现了几个鬼鬼祟祟、外地口音和尚打扮的人,交头接耳在秘密交谈什么。出于共产党人的敏感和警惕性,他首先考虑到的是县委的安危,他速回学校,经再三考虑,决定叫年龄较大的学生倪狗娃去送情报。因该生忠厚老实,学习又差,爷爷经常给他单独补课,为了更安全,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情报缝装到倪狗娃的衣袖里,让他从学校后门出去,走小路直奔曲子东沟的岳王洞找县委。领导看了“子壮”字样的情报,经研究分析,觉得情报可靠,不容忽视,就立马带上文件和器材,迅速转移到谷家塬老百姓家里。晚上敌人果然来偷袭,打开了大门砸坏了许多东西,然后撤回五里桥。敌人攻打县委扑空后,更加疯狂,经常有少量的敌人夜间偷袭和骚扰百姓,闹的鸡犬不宁。为了严厉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县委领导和红军首长研究决定,让爷爷立即派和五里桥有亲戚关系而且非常可靠的本地人,去摸清驻扎在五里桥的敌情。于是爷爷就派我小爷袁廷贵乔装打扮,赶着毛驴送小奶奶去坐娘家,然后找机会再打探敌情。因小奶奶娘家在五里桥下面的胡家屹崂。小爷去后听岳父说:“敌人最近经常增兵和训练,到处增设了岗哨,任何人都无法靠近”。小爷听后,深感任务的艰巨。于是他就和小舅子利用干农活的机会靠近了岗哨,瞅空观察敌情,经过几天的侦察,收获还不小,敌人整天调兵遣将,来来往往,加紧训练,不知是偷袭县委还是另有图谋。小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爷爷,他又秘密把情报及时送到县委。县委领导叫他随时随地注意观察街道来往行人的行动与踪迹。说时迟那时快,果然有一个行迹可疑的小贩货郎,一边走一边叫卖,而且东张西望地从曲子南街一直到人流量极少的东沟,小贩货郎的行踪引起了爷爷的怀疑,他急中生智,秘密把情报送到县委,领导立即带着东西转移到我家,马上和首长研究应敌方案。县委书记和部队首长查看地图后,估计敌人攻打曲子的可能性极大,行动可能就在今晚,经过反复酝酿讨论。最后决定利用曲子东沟这个有利地形,实施口袋战术,将来犯的敌人一网打尽。部队总指挥立刻作出安排,一排排长带领全体战士埋伏在东沟北台,二排埋伏在东沟干屎沟,三排埋伏沟南台,四排分两个班各埋伏在东沟口南北老百姓家。让开沟口诱敌深入,游击队埋伏在街道两侧,阻击前来增援的敌人。全部布置完毕,夜幕已降临。埋伏在沟口南北老百姓家的战士,一个个摩拳擦掌,时刻准备歼灭来犯的敌人,待到夜深人静时,敌人果然来了,一个个大摇大摆毫无防备地从沟口直接往沟里走,但来的人不多,大约有两个班的兵力,以后就再没有人来了,战士们都迷惑不解。当敌人快到干屎沟埋伏圈的时候,红军总指挥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估计敌人在试探虚实,可能不会再来了,见网就收。立即发出了信号弹,埋伏在四面的战士们蜂拥而上,把敌人团团围住,缴枪不杀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出其不意的喊杀声,敌人吓得胆颤心惊,全部缴械投降。战斗胜利结束,俘虏敌人二十多个,枪支弹药也不少,大大地挫败了敌人的锐气和嚣张气焰。从此以后,五里桥的敌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五:送弟当兵、长子支前1945年,因前线急需兵源,爷爷为我小爷袁廷贵报名参了军,在部队他忠厚老实,办事认真负责,多次获奖,后被解放军十三团提升为司务长,不久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家又多了一名共产党员。1947年农历4月11日,马鸿逵部下一个骑兵连与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在孟家寨村马岗子交火,二纵队沉着应战,很快取得胜利。战斗结束后,伤病员很多,爷爷是共产党员,他立即组建了以儿子袁希珍为首的二十多名“农民支前担架队”。跟随部队一直把伤员抬到延安。后来榆林的战争又爆发了,父亲和队员们又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榆林战争支前队伍中去,直到战争胜利结束。
六:带队支前
1948年,庆阳驿马战争打响,部队伤亡惨重,县委接上级紧急通知,急需老区担架队前线支援。县委马上召开了各区的干部会议,组建了由爷爷为首的六十多名“农民医疗担架队”支援驿马。经县委李建堂同志和其他领导研究决定:任命袁廷安同志为队长,让他安顿好学校的教务工作,立即出发,爷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组织分配给自己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带着队员们跋山涉水,火速从曲子县纸房沟抄近路来到了庆阳驿马。为了配合部队执行任务和便于指挥,以及从实战经营考虑,担架队按“三三制”组建编制,即三付担架为一班,每班十五人,平均每付担架队五人,三个班为一排。当时,驿马战场上大约有九个连的解放军部队兵力,分别分布在各个前沿阵地,担架队员们统一由一名姓张的副连长指挥和调遣。爷爷负责前沿阵地战伤救护、搜寻幸存者和伤员转送工作。因他多少懂点救护医术,就在战场上来回穿梭,一丝不苟地仔细搜寻着受伤和幸存的解放军战士。需要止血的立刻绷带包扎止血,休克的必须用手在口鼻试摸是否有气,必要时在人中穴和十宣穴按捏剌激苏醒。有一次,一个伤员腿部血管破裂大出血,血流如注,急需绷带包扎止血,但绷带已用完,在这危急关头,爷爷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一把撕扯下了自己身上的衣服袖子,揪了一块棉花烧成灰,撒敷在伤员同志的伤口上,用一小块布盖住伤口,让队员配合,使劲压住,他把袖子撕成布条,一层层包紧扎实,血终于止住了。伤员一把拉住爷爷的手,问他叫什么名字,爷爷笑着说:“我是曲子担架队的一名队员”,这位伤员激动地连声说:“曲子担架队好!队员更好!”后来曲子县派李建堂同志在陇东分区开会,有一位解放军同志到处寻找曲子开会的领导,找见后,他紧紧握住李建堂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激动地说:“当年驿马战场上要不是曲子一名担架队员急中生智,用他的衣袖棉花灰包扎止血,我恐怕早就没命了!因那时我可是大血管出血,不是流血,而是向外冒血,曲子担架队当时就在九连阵地转送伤员,当年我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九连的王连长”。李建堂同志也不清楚,这位无名英雄究竟是那位担架队队员同志。直至在一次闲聊时才知道是爷爷的功劳,他这才恍然大悟。当时爷爷就在九连阵地,原来被救的同志是九连的连长,怪不得他说话和蔼可亲,与众不同。后来李建堂同志去世了,再也不知道九连王连长他的去向。由于爷爷在战场上搜寻及时,指挥灵活,不知救治了多少伤员,给老区曲子县赢得了荣誉,也受到了县委的表扬和奖励。
七:解放小脚
旧时的中国妇女,由于受封建礼仪制度陋习俗规的约束,当女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非常残酷的将其脚骨强制性地折断,再用布条紧紧地缠裹住,最终形成尖弯瘦小、脚面弯曲、状如菱白锥形的畸形脚(俗称三寸金莲),近乎“残疾”人,剥夺了妇女儿童的人体健康权。这样的脚行动不便,不能“远走高飞”,不能“抛头露面”,等于彻底的限制了女性同胞们的人生自由,无论精神肢体都是痛苦不堪,与残疾人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古人们却觉得很美,还把这种脚称之为“三寸金莲”。这种畸形的审美观,严重摧残了女性的身心健康。解放后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破旧立新,要把长期受压迫的妇女从“缠足”中解救出来,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爷爷响应党的号召,立即和妇女代表韩梅英同志等组织了解放脚、剪辫子宣传队。注(韩梅英,女,孟家寨村人,是曲子县第一个带头解放小脚的先进代表人物,是妇女学习的榜样,受到县委多次表彰和奖励)他们走乡窜户,上门宣传“解放脚”的好处,并把解下的裹脚布和辫子绑在木杆子上,让群众看到,能自觉配合他们的工作。就这样他们带领的宣传队,从环县曲子一直到木钵,樊家川,八珠等地方,不知解救了多少女孩子。凡是解了裹脚布的脚,统称为“解放脚”。连我二叔母的脚都是爷爷他们当年解的裹脚布。妇女们终于翻身得解放,男女平等,当家做了主人,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不知涌现出多少英雄模范人物。八:送子参军、传承家风1955年冬季征兵,爷爷又为儿子袁希禄报名参了军,入伍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军区。因从小受爷爷共产党人之家的家风影响和熏陶,他勤学苦练,工作积极向上,一年后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连年提升,后升为团参谋。
爷爷一生朴实、耿直,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待党分配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的一生是不平凡,艰难辉煌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过贡献的一生。他用七十余载的经历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而这些,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爷爷,你心里的党今年已经一百年了。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从一般小小红船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我们的家庭包括您在内,如今已有五代人,19名共产党员,现在16名还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为党勤勤恳恳的工作,服务社会,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个都按照您的要求,遵纪守法,堂堂正正做人做事,没有一名因违规违纪而犯错误,而且毎年都有单位评选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送回家中,还有夫妻优秀共产党员。您的子孙后代没有辜负您的殷切期望!爷爷,您听到这些消息一定是非常满意高兴吧?!
敬爱的爷爷:我们一定继承您的遗志,将我们共产党人之家的红色光荣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袁琪,男,汉族,现年71岁,初中文化程度,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供销社退休职工,爱好文学,退休后经常读书看报搞写作,心愿是,活到老学到老,文章曾在陇东报,庆阳市党史研究杂志等文学平台发表。
邮政编码745000
手机号18293492358
写于202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