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不用吃饭,吃啥饭呢?(散文)
在军内外住在大连的作家里,我与张正隆是住得最近的。我们都住在大连市西岗区唐山街当年64军的家属房里,就在前后楼,他在前面的7楼,我在后边的6楼,我们经常打开窗子说话。
我曾经于1996年10月采访张正隆并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题为《心如老骥知前路》的报告文学,记述了他之前的文学创作历程。之后,张正隆每出版新的作品,基本上我都能够较早读到,目前,我有他签名赠送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长篇报告文学《雪冷血热》《战将——韩先楚》《无上光荣》《西部神话》,中篇报告文学《大寨在人间》等多部。他的《战将——韩先楚》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战将》,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收视率非常高。
张正隆,1947年出生,辽宁本溪草河口镇人。1968年赴本溪县小市公社插队务农,1969年应征入伍,与我是一年当兵入伍的。他在64军,我在旅大警备区外长山要塞区。他是从战士、排长、新闻干事、宣传干事,一路走来的。这个经历与我基本相同。只不过是他后来成为沈阳军区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了。他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这些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没见过他发表诗歌和小说。他的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雪冷血热》《战将——韩先楚》《无上光荣》《西部神话》《战争记忆》等几十部作品,作品总量应该有近千万字了。
关于张正隆的有些事情,现在看来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既然提起来了,还是不妨说说。张正隆因为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惹出了麻烦,引起了一些上层人物的震怒,作家魏巍认为,“这个作品是这些年来自由化泛滥的一个典型表现。”张正隆甚至因此被关押了起来。关于《雪白血红》一书的创作带来的一些事情,张正隆曾经跟我说:“总政批准撰写解放战争回忆录的长卷,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沈阳军区分工撰写辽沈战役,军区文化部研究决定,让我来担负这一写作任务。”后来,时任总政主任杨白冰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召开的政工会议上宣布说:“《雪白血红》一书有严重政治错误,但我们还是准备解除对作者张正隆、编辑马成翼的监禁。”杨白冰点着在座的64军政委说:“我们把张正隆放了,你们64军不要对他有任何歧视。”这位政委会后愤然地说:“安排张正隆写书,是沈阳军区决定的,抓张正隆是你们总政下达的命令,放人也是你们说的,我们有什么歧视不歧视的?”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正隆以擅长军事历史题材而蜚声文坛,他用了多年时间遍访大半个中国,记录当年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以及那场战争亲历者用枪杆子打江山的刻骨记忆。该书几易其稿,由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终于完稿交付出版。作品以史诗般的笔触配以大量历史细节和真实故事,还原当年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和峥嵘岁月,精彩描述了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等风云人物,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高层决策和对决的全过程,对指挥者的战略思想、战术、个性都有深入细致的客观描述。全书包括“‘狗皮帽子’进关了!”“虎啸津门”,“北平和平”,“长江不是三八线”,“南下——难下”,“国民党没有‘主场’”,“跨海之战”等精彩章节。其中东北野战军南下遭遇水土不服、解放海南岛“土炮艇”掩护主力渡海等内容尚属首次披露。有关专家认为,这部作品在文学方面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军事上有重要研究价值,是记录改变人类中有着共同文化历史的最大一群人的命运奋争历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还是我们住在对面楼的时候,有一次我见到他,想邀请他一起坐坐,吃点饭喝点酒,也聊一聊文学方面发事情。谁知他倒有些为难地说:“不用吃饭,吃啥饭呢。”因为我知道张正隆是一个不太喜欢交际不爱凑热闹的人,他特别珍视自己的时间,他是怕相聚浪费写作的时间,因此,我也也没有勉强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认识张正隆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了,我们虽然多次接触,后来他搬家了,我还几次去他的新家看望过他,但我们没有在一起吃过一次饭喝过一杯酒,我们之间,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张正隆是一个专职的军旅作家,他有一定的级别和收入,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但是,他还是不停地写作,像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永不停歇地耕耘着。他的女儿就专门给他手写的作品进行打字。我曾经在他家看到过他文学创作的手稿,一张标准的300个字的稿纸,张正隆竟然可以在上面写上1100多个字,那字很小很小,而且密密麻麻的,平常人根本看不出个个数来,只有他自己和为他打字的女儿可以分辨得出来。要说他是为了节约稿纸,那其实也省不出来几个钱,可他就是这么一个习惯,谁也改变不了。他会抽烟,而且烟瘾还很重,就那么整天,一手捏着一根烟,一手捏着一支笔,趴在桌子上写个不停。
张正隆的这种埋头创作的精神,当然也是一种敬业精神,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敬业到如此的程度,我是很少见到的,我当然也是相当敬佩的。一个人,不管做什么职业,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做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