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沉静的黄河故道(散文)

精品 【晓荷·奖】沉静的黄河故道(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21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7发表时间:2023-02-09 13:09:25

冬日,草木凋零,视野开阔,站在太平山上向远处望去,四周的景色一揽无余。有只小鸟舒展开身子自由地飞翔,来到小河上空盘旋起来,然后斜对着下方,随时要俯冲下去。此时鸟身下的那条河飘带似的,忽左忽右地从远方迤逦而来,傍着我脚下这蜿蜒起伏的山脉。水绕着山,山依着河,像是缠缠绵绵的情侣。有同行的亲友介绍道,那就是故黄河。
   这就是故黄河,它不是条悬河吗?悬在人们的头顶,高过了村庄,人们在堤下战战兢兢地活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曾多次让淮海大地沦为一片泽国,无数人为之流离失所,家散人亡!早想看看它的真面目,谁想竟已变得这么平静,如镜的水面波澜不惊。说它是老了吧,偏偏又有柔软的柳枝如发似的悬垂到河面,配合着小河流水,倒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风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清末的那次黄河改道之后,百余年来,徐淮故道已悄然完成了蜕变,河床让人放心地落到了地面之下。此刻的它沉静地伏在大地上,早失去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威猛气势,也不再汹涌咆哮。
   这段故道从徐州城里出来,到骆马湖汇入大运河,伴着故道的是一条山脉,山脉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住在山脉两旁的人们,常能挖出藏隐于地下的奇异山石,山石如兽似鸟令人叫绝,它们在大地下相互咬合纠缠,形成了支撑大地的脊梁。而突出地面的那些山头虽小,但都有它们的名字与传说,像西边是吕梁山区,东边靠近骆马湖的是岠山,而我脚下的则是太平山。我曾无数次地想沿着这条山脉走一遍,去看看山脉那绵绵不息的气势,一山一河相携相伴的壮美,顺便找找那些前人的踪迹,这无疑是十分有趣的事。但因为没有闲暇而总难成行,其间断断续续地爬过几个山头,故道便慢慢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出了徐州城向东不远便是吕梁山区,以前黄河正常行洪时,水流在峡谷里滚动,推动巨石成梁,河水好像从石梁下流出,水与石相撞,水与水相击,无歇无止,毫不倦怠,老远就能听到巨大的轰鸣,那声音如虎吼似龙吟,蓄满了低沉的力量。此处情景在《庄子》里也有所述: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有一天,周游列国的孔子来到了吕梁,他看见一男子在急流中时隐时现,顺流漂去。孔子以为这人是跳河寻死的,忙让众弟子救人。众人沿河向下追了几百步,发现那人正浮在急流浪波上,披散着头发边唱边游,浑然不把洪流放在心上。
   被水冲了这么远,不但没被淹死,还能轻松地在浪潮里玩耍,孔子不禁怀疑他是人是鬼?待那人爬上堤岸,孔子看到阳光下那人影随身动,这才敢相信他是活着的。于是就问他游水的门道。那人感叹道,生在这恶劣的地方,只能安心地去适应它,这是命里注定的事啊。既然无法逃离,那人自幼就开始习水,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河水灌满了肚子,他才学会了跟着漩涡一块沉到水底,然后又随着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应着水势,不作任何的违拗,就是他游水的诀窍。
   告别那人,孔子爬到山顶后长久地注视着远方沉思,谁也不知道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此刻在想什么。最后他发出了令人疑惑千年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者是谁?是水,是山,是有形的现实,是看不见的虚无,还是他难以施展的抱负……一切都像这黄河水吗,滔滔东流不回。
   突如而来的一场暴雨凝成山洪向下冲去,在山下的小村内形成急流,水势不断上涨着,眼见村庄要被吞没,没法施救的孔子变得惊慌失措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孔子看到洪水上涨时,村庄也跟着上浮,始终悬在水上。孔子不禁击掌连叹:怪哉,怪哉!孔子不知道的是,村里有山洞连通着大河,洪水涨到一定高度便顺着山洞流走了。因为孔子,此后这个村一度被称为悬水村。后来,人们在孔子观看大河的地方建了亭子,名为“观道亭”。观道亭的高台四周砌有石墙,镶嵌着《鲁司寇孔子真像》纪念碑数块。到了明代,由文徵明书写的《疏凿吕梁洪记》碑也安放在那里。但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过后,石碑变得斑驳陆离,字迹模糊,被人移到石屋里保护起来。近代为了纪念徐东阻击战牺牲的先烈,观道亭旁又添了一座瓦檐碑亭,碑上记载了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的惨烈状况。看着这场景,左文右武,相得益彰不勉心生感叹。
   历史上的黄河始终是喜怒无常的,洪水暴虐时,它会恣意地撕毁河堤,吞没房舍农田;而干旱无雨急需浇灌焦渴的田地时,它又断了流见了底,它桀骜不驯,总与人做对。比起裹尸奔流时的黄河,人们更希望它能平静下来。我在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早花》时,曾被词中那恬静的乡村所感动,常想诗词里的背景是哪里?还有那牛衣、古柳、黄瓜,为何总让人觉得那么亲切,这和我经历过的生活是如此相似。
   早前在我老家的乡村,暮春枣花纷纷落地时,乡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就把忙了一春收获的春茧在铁锅里煮了,接着又在摆好的缲车上抽丝,抽丝是和织绸一样的劳繁细活,要的是耐心。当整个村庄笼罩在古老悠长的嗡鸣声中时,那是家家户户的缲车转动了。这时田野里完全变绿,柳树成荫,常有人在路口的老柳树下卖着黄瓜。有一年徐淮大地久旱无雨,黄河见了底。东坡先生作为徐州府的最高长官,带着地方上的一帮头面人物跑到乡间的河神庙里去求雨。求雨归来,就在《簌簌衣巾落枣花》里写下了乡间的见闻,词里正是徐淮大地上的情景。
   东坡先生不但在文学上建树非凡,他还喜好美景美酒美食,他常跑到云龙山上,与云龙隐士谈古论今,谈够了就抱着个酒葫芦在山林里大喝,喝醉了就醉卧山石上。有时还带着弟子秦观跑到郊外的吕梁山区去寻找孔子的踪迹。按理讲官员应该天天朝九晚五,呆在衙门里勤勤谨谨地评判事务,但东坡先生这样并不是他不敬业,相反他是位务实的管理者,上任不久就解决了黄河决口这个大难题。从《浣溪纱》词中,我们也能看出他治理下的徐淮大地一片祥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自己无事可干了,为何就不能喝点酒发泄发泄被贬的苦闷?不但饮酒,他还研究美食。徐州大小宴席上常见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霸王别姬等硬菜全出自东坡的首创,至今仍被人们不厌地食用着。如此看来,这个多才多艺的人被宋王朝贬到徐州,舞台变小,的确是委屈了他。但政见不同,无法为异派所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后来的人就学精了,懂得去藏拙守愚,装聋作哑,大胆表达观点的人会被嘲讽为幼稚,此风一旦养成,就难免严重的内卷。人人算计,更毫无安宁可言。
   然而没让东坡先生醉卧山林多长时间,一纸调令飘来,又把他调往了江东。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自东坡离开徐州后,后世直到大清末年,在徐州府府衙的后院内,一直保留着一块苏姑碑,这是为东坡先生女儿立的碑。这位勇敢的姑娘在随父治水时,落入了黄河。东坡先生曾为三任夫人留下了深情的纪念词章,而独独没给此女留下只言片语。这让人想到了最大的伤痛是留给自己的,深锁于内心而不愿向外人重提。但他那“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是不是隐含着对爱女的哭泣呢?
   到了北宋末年的一天,一位中原文士装扮的人被元兵簇拥着来到黄河边,元兵头领恭敬地请文士先上船。那人也不客气,单手撩起袍襟,扬起刚毅的面孔径直跨步上船。此刻他望着黄河对岸挺立的山头,心里不由地一亮。连日来的水陆兼程,终于在这里见到了山。那山直立半空,多次被洪浪裹挟着山石暴虐,留下了满目的创伤!
   看到这里,那中年文士忍不住朗声吟道:“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这文士便是大宋的右丞相文天祥,此时他不是去做客,而是被元军客气地押往北方的大本营。如果不是大宋兵败的缘故,这位右丞相或许永不会来到穷乡僻壤的这里。谁也不会想到,此刻他不但失了自由,突又收到家中传书,老母病故。先失河山,再失老母,在这样双重的打击下,若换了常人早已是心烦意乱,但他仍一路从容,这是置生死于度外后才能有的胸襟。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这份从容不迫的气度无疑给出了最好的诠释。而在他的文字中,他提到了西楚霸王与韩信,这些令人叹惋的英雄再没有机会去书写历史。文天祥写到他们,这何尝不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同命相怜。
   烟草漫漫青万里,如果没有黄河,没有水,这里的山该是多么干瘪。水是大地的血脉,山是大地的脊梁,而黄河则赋予了徐淮大地的灵气。
   在中国历史上,风水师们常认为山脉里隐伏着龙气,徐淮大地的历代封主自然不会放过眼前的风脉,他们不惜耗费从民间刮来的资财,强迫民工凿山建陵,想占尽风水,庇佑来世和后人永享福贵。我曾在徐州博物馆里见过金盆,其实哪座陵里又少了丰厚的金银珠宝、玛瑙玉器,有的甚至还陪以金缕玉衣。在我脚下这座山的东北方向,也有两座小山似的封土堆。千余年来,虽历经多次的洪流冲击,大的封土堆直径仍有八十余米,当地人一度传说这分别是石崇与范丹的大墓。石崇是位西晋高官,此人同时也富可敌国,他能拿出国库里也没有的宝物去和王爷们斗宝,他会随手击碎世间罕见的珊瑚树而满不在乎。石崇只所以这么有钱,与他早期在地方当官时,纵兵抢掠商人有关。他的胆子大的令人悚然,这个无本生意很快完成了他庞大商业帝国的原始积累。
   在专制王朝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钱财更容易买通一切,借着钱财通路,石崇一路高升,最终来到了皇帝的身边。人生春风得意,他开始毫不隐瞒地张扬财富,但这也引来了王爷们的嫉妒,为他引来了悲剧。石崇在贬为徐州的地方司令时,在这里结识了当地丐帮的帮主范丹,于是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巨富的高官与一位卑微的贫民结成了相互帮扶的好友。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禁让人怀疑,两个身份相差如此巨大的人为何能结成好友,也开启了迷一样的猜测。
   石崇看上范丹究意是出于什么目的?是他良心发现开始对弱者同情,还是想安抚乞丐们不要闹事。石崇到任后曾积极地治理过黄河,打击匪盗,保徐淮的一方平安。他开始重视政绩,被贬后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危机。钱财在普通人那里是铺路砖,是向上的梯,但在皇帝面前却不灵,因为整个天下都是皇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帝眼里,臣子的钱再多,也只是暂替他保管而已。为了江山稳固,皇帝更看重的是官员们的政绩与名声。从这个角度来看,石崇结交范丹,或是为了安抚这帮乞丐不要闹事的目的。有了政绩,他才能有重返京师的基础。
   如果能打开两座大墓,弄清墓主是不是石崇和范丹,便能知道这个传说的真伪。十多年前,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一伙盗墓者打破了这两座封土的宁静,他们借着盗洞钻进了墓室,古墓与现代人来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遗憾的是,闻迅赶来的专家进入墓室后,也没能找到证实墓主身份的有力证据。到底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墓里埋的是石崇,至今依然成谜。墓主身份不明,石崇帮扶弱者的故事便一直被人相信着。来自远古狩猎时代对强者的崇拜,对现实无奈时,人们总习惯寄望于有贵人相助,攀上高官巨富从而改变命运。在过往的戏文里也有类同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墓主身份不解又何尝不是件好事。
   黄河改道,故道沉静,但沿着这条故道,那些过往的故事还是会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重现。画卷里的人有的令人叹惜,有的激人奋进,还有的引人沉思……新的故事仍在这里悄然上演着,众多故事恰如滔滔洪流在历史长河里流淌,而最终能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无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共 45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条黄河故道,在作者笔下纵古论今,侃侃而谈。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此驻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慨叹。而当地水上技艺高超者说会水诀窍为:顺应着水势,不作任何的违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苏东坡在此地贬谪期间,治水颇有政绩,于游山玩水间留下脍炙人口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霸王别姬等名吃也是千古佳话。而文天祥呢,被蒙古人俘虏途径此地时一首英雄相惜的诗词更是振聋发聩: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现如今还留存的古墓到底是不是石崇与范丹倒是无从可考,可石崇斗富的故事亦是人尽皆知。这些历史名人事迹和这条黄河故道如同一幅幅画卷,令人叹惜,激人奋进,引人沉思。山水之美,历史厚重的陈迹,在作者笔下详实展现。感谢老师为我们分享如此丰厚的文化盛宴,佳作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1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3-02-09 13:12:26
  学习欣赏老师优美文笔及渊深的文化阐释。问好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09 16:30:03
  感谢老师的辛苦编辑,详尽评述。辛苦了!
2 楼        文友:何叶        2023-02-10 10:20:29
  学习风土人情老师又一力作。真好,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10 12:08:07
  感谢社长鼓励!
3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02-10 20:52:23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3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10 21:30:10
  感谢老师的鼓励。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2-10 20:54:18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10 21:30:47
  感谢鼓励,共同进步。
5 楼        文友:何叶        2023-02-10 21:27:06
  恭喜精品。风土老师特别棒!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10 21:32:19
  感谢支持。
6 楼        文友:萧垦        2023-02-11 07:29:20
  恭喜老师文章斩获精品,名至实归,期待后续更多精彩!
回复6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3-02-11 07:37:04
  感谢老师的鼓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