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我与自行车的昨日和今朝(随笔)
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在农村属于高档商品,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属于富裕家庭。村子里一般大小的孩子就跟着富裕的人家子弟一起学习骑车,农村那时买的车子都是二八的大车子,笨重但是结实,加粗的车架,可以载重200到300公斤。我记得自己就是用邻居家的自行车学会了骑行,因为个子不高,只能侧着骑行,用农村俗语说,就是“掏着骑”。技术差的还需要其他孩子在后边扶着,才能亦步亦趋地前行。小学就在村子里上,上学用不上自行车。到了初中,要到镇上中学就读,有二三里路,有自行车的同学都是你带我,我载你,一路也不觉得辛苦。
真正有自己的自行车是高中时候,因为到县城要走20公里路,公交车不多,车费也不便宜,就骑着家里有些破旧的自行车,带着干粮,沿着西宝中线的公路一路飞奔。那时候,每周只休息一天,周六下午放学后,就骑着车子回家了,修整一天后,周日下午五六点钟,又带着干粮出发了。一路欢歌,一路笑声,也不觉得辛苦。有一次,因为周天没有准备好,就计划周一大早骑车上学。闹钟一响,赶紧起床,也没看是几点,就出发了。路上黑黢黢的,见不着什么人,骑了很久,前边有人说话了,好像也是学生,我就跟着他们一起骑,没多久,其中一个同学骑车技术不行,加上天还是黑的,就一下子栽到渭惠渠里了,渠里还有齐腰深的水,大家赶紧下车,齐心协力把那位同学连人带车拽上了岸。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年暑假,骑着姐姐家里的新车子,带着两个大筐,用两根棍子固定在车架上,到县城附近种蔬菜的大棚去贩蔬菜,买了几十斤西红柿和黄瓜。往西骑行了几十里路,走进一个个村庄,吆喝一声,“谁要柿子黄瓜,新鲜的蔬菜来了”,就有需要买菜的主妇出门,问一声,“多少钱?”那时候,不会做生意,加点钱就卖,村子里的人一看,这菜不贵啊,纷纷上前抢购,很快菜就卖完了,一盘点,就赚了几块钱,虽然少,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毕竟这是第一次赚钱,以后还卖过水果,都成为难忘的人生经历,引用一首方言歌曲唱词,“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后来,上大学了,大学像个小城市,教学楼距离都很远,自行车是个很好的出行工具。可是因为学费生活费紧张,买不起自行车,就整日疾步如飞,也算锻炼了身体。有一次,和一位室友到隔壁大学见高中同学,就和室友共骑了一辆同学的自行车,另外一位同学约好三小时后要用车子,我俩就赶紧出发了。结果到了地方,室友的同学外出了,我们等了一会准备回学校了,室友的同学回来了。大家碰了面就开始了漫长的吹牛,我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提醒室友该回学校了,可他只说不急,要是我们不回去,要用车的同学会自己想办法,不会误事的。结果等我们回到学校,要借自行车的同学还在宿舍,责问我们为什么回来晚了,我说等同学回来就晚了,结果差点因为这事吵架。这是因为自行车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至今难忘。
工作了以后,我就给家里买了一辆轻便的自行车。有一次,我从县城买了两袋20公斤的面粉,就把一袋放在后座,一袋挂在车梁上,没用绳子固定。结果骑上车子,面粉袋子就不停晃动,根本没办法骑。我只好推着车子,走了20公里的路回家,累得腰酸背痛,体会到了体力劳动的辛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有了属于自己的闲暇,就想锻炼锻炼,看到其他人骑着自行车锻炼,羡慕不已,就下了决心,买了一辆入门级的捷安特山地车和头盔,加入了骑行健身的队伍。因为骑行,我到过附近的县城休闲,在环山公路放歌,在农家乐垂钓,在春花烂漫的季节练习摄影。骑行,慢慢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因自行车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而她也让我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
这就是我与自行车的前世今生,昨日和今天,但愿今后的骑行路更远更美好。
一个人骑行,可以更快;一群人骑行,可以更远;这是我对人和车之间关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