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历史寻迹觅古塔(散文)
几个同乡在青岛打工,我略尽地主之宜。席间,我说起上次回家登挡阳住山时,看到一伙人在山顶制高点的岩石上挖凿了一个三、四米深的大坑,问其用途,说是接雨水浇地用。我半信半疑,但没刨根问底。同乡说,前段时间传言,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避匪患,有人曾在挡阳住山顶埋藏了一批银元,至今下落不明,引诱得一些梦想天外来财、一夜暴富的人蠢蠢欲动。又说,望仙院那座和尚墓塔最近也被人盗了,盗走的是一把带过滤层的茶壶。
听了同乡的解说,我一时无语。事后,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发帖人说他已经找到了望仙院六、七座墓塔的准确遗址,问那塔底下到底有什么。还好,没有一个人给他回帖。
也可能是儿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在墓塔附近召开留下的美好记忆,也可能是望仙院那些美丽传说给了我太多的想象,也可能是对那座寺庙能借着旅游开发的东风再现昔日风采的期盼,听了那座墓塔的遭遇,心里有点悲悲戚戚,说不出什么滋味。
望仙院,曾是一个名噪一时的佛教圣地,也是让当地人骄傲了上千年的文化名胜。据《沂水县志》载: “望仙院,又名资庆寺,位于院东头乡张家庄子村”,“建于汉,盛于唐,历宋、元、明、清,时有名僧柱锡其间,方其盛时,僧徒千余人,戒律精严,殿宇宏丽,为齐鲁冠”。清末民国时期,还有大殿、罗汉堂、阎罗殿、钟鼓楼等,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直至建国前才彻底荒废。
望仙院原有塔林两处,一处在寺庙遗址附近,一处在几华里外的西龙岗。我第一次看到寺庙遗址附近的那片塔林,是小学一年级时参加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大会会场就在由寺庙改造的望仙院小学后面的小广场上,站在那里一斜眼就看到那片塔林。听老人们说,那片塔林原有大大小小十几座,我看到时还有四座,一样的高大,一样的形制结构,一样的沧桑,像几个互相慰籍的孤寡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产队搞大寨田时,准备全部拆除,多亏一位老者说了句“还是留下座给后代看看吧!”才使现存的这座得以偷生。记得当时还出土过一把铜剑,从坍塌的墓穴中取出来时已经断为两截,生产队拿到供销社门市部卖了一元四角钱。
最近,看到古塔专家安东老王的博客,他在《中华古塔通鉴》里借用网友爱塔传奇的描述,这样评价望仙院塔林遗址:“从现存的这些构件看,资庆寺塔林的石塔体量较大,比大多数山东现存塔林的塔都要大上一号,而且雕刻精美,力士等形象刻画较突出,局部花纹也很精细,在一块仿木塔檐构件上,细小的飞椽历历在目,下面的小斗拱竟然一个零件都不少。现存石构件上未发现铭文。这片塔林如果能保存下来,数量虽少也是很壮观的一景。”能给这位阅尽天下名塔的专家留下这样的印象,也足以证明那座墓塔的价值。在他的启示下,我也将现存的那座墓塔与我所见到的登封少林寺、济南神通寺、灵岩寺等大型墓塔群的同类墓塔作了比较,相比之下,望仙院当年的那几座墓塔,还真可以用“壮观”来形容。这一结论,更让我为消失的那两个古塔群感到惋惜,更加意识到仅存的那座古塔弥足珍贵。
说起被盗走的那把茶壶,我想起了关于那个爱喝茶的老和尚的传说:在望仙院西南方向的挡阳住山悬崖上,有一棵千年老茶树,每年春天,爱喝茶的老和尚就攀登到悬崖上去采茶,然后亲手炮制。那茶叶品味极佳,每次只冲泡一、二个叶片,僧舍之内就香飘四溢。老和尚借茶交友,品茶讲经,教化善恶。那座仅存的墓塔,会不会就是那位爱喝茶的老和尚的墓塔?被盗的那把茶壶,会不会就是爱喝茶的那个老和尚的茶壶?想想老和尚一生佛心向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唯一的伴物就是跟了他一千多年的那把茶壶。不管那茶壶是金的、银的、铜的、紫砂的还是泥巴的,也不管是价值连城还是一文不值,反正是他的心爱之物,而今天却被他人肆意掠去,就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杜甫:一个手拄拐杖,瘦骨如柴,步履蹒跚,颤颤巍巍没有拂尘之力的老人,眼巴巴看着靠朋友接济盖起来的茅屋在大风里摇摇欲坠,被风吹翻的屋草四处飞扬;眼巴巴看着一群顽皮儿童毫无顾忌地抢抱着吹落的屋草钻进了竹林,任凭老人喊得声嘶力竭唇干舌燥,却天不应,地不灵,那种无助,那种悲哀,只有顿足捶胸独自叹息份儿。
看着那座茕茕孑立的墓塔,不能不让人想到些什么。曾经“至明代已是拥有房屋八十一间、土地千余顷、僧侣千余人”,“殿宇宏丽,为齐鲁冠”,持续兴盛了一千多年的佛教寺庙,如今已连同附在它身上的文化、文明一起飘散。仅存的这座摇摇欲坠的墓塔,像一个孤苦伶仃,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艰难的苟延着它的生命。试想当年,和尚及信众们在这穷山僻壤里建起“为齐鲁冠”的大庙,要历经多少艰难,多少辛苦,要耗掉多少财富。就是修造一座墓塔,和尚们也不知要做多少功德,费多少周折。然而,一场战争,一场运动,一把大火,就将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活生生的文明毁于一旦。天灾无可奈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人类总是亲手创造文明,然后再亲手毁掉它。
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都是老祖宗们的勤劳和智慧、汗水和鲜血结出的果实。这些果实能流传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今天,我们享受了这些果实,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后代们也能享受到这些果实。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甚至全人类都有责任保护它,传承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物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人们的欲望和贪婪也在日益膨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实现这些追求,只能靠努力奋斗,勤劳创业来达到。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发家致富或千方百计把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者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他们却能污染大片环境,比如那盗走老和尚茶壶的人,他在挖掘墓洞的时候,已经挖破了道德的屏障,挖没了人们的良知,也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