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榜样(散文)
一
我是1978年夏天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年21岁。
那时,还不兴什么“心灵鸡汤”,人们的口中也难有“祝你成功”,“你一定行”,“马到成功”一类的激励语,似乎人们很习惯悄无声息地去做事,不事张扬,也是农人的性格吧。
我是没有得到一句激励,但我有自己的人生思考,更有来自生活空间的榜样。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下届同学秀峰,是第一个从村子走出的大学生。他就像一面在前路飘扬的旗帜,成为我的人生榜样。其实,他的故事主题是“退婚”,在全村闹得沸沸扬扬,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年轻人。
据坊间的说法,女方是外村的,和秀峰是高中同学,只因秀峰考取大学,女方父母只怕不能“门当户对”,便亲自登门退婚。大家都觉得新鲜刺激,在秀峰家门前瞭望的人不少。
秀峰有如此前途,怎么会“退婚”?可能是人们的传统观念作祟,编出“门不当户不对”的故事吧?我觉得应该是上门再次敲定这门婚事。
那时,我感觉秀峰是最荣耀的,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也很值了。我生活在村东北角的北山下,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如果我也能考取大学,还不让门前的老街沸腾?事后,我都嘲笑自己这份虚荣心,那么肤浅幼稚。
遇到满面风光的秀峰,我问到底怎么回事,他说,是同学玉娟来借他的做题本,也准备去考大学。“退婚”完全是虚构,本来就没有的事,况且两家还是远亲。
读高中那两年,我就崇拜秀峰的字写得好,作业本作为样板还在全校展览过。高中毕业,他依然坚持做题,积累了十几本题集,正是靠着这份读书功,他才脱颖而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说了一句话——人必须等一个机会。他是用三年时间等到了恢复高考的机会。我却荒废了四年。
那时我称他是“做题侠”,是奔突在高考考场上的一个侠客,斩关夺隘,好不威风!我也从他那获得了一本物理题集。这本题集就像酵母一样,一下子发酵了我的心。
二
我庆幸母亲有“挡驾”之功。人们得知我要考学,很多邻居已经登门说亲了,母亲很高兴,四间房有了,娶妻成家,是母亲的心愿,了却一桩大事,母亲也会轻快。母亲也有谢绝的理由——还没试笔,怎么知道前程……如果考上,闹一出“包公审案”,那多难堪……
我明白,母亲是很尊重我的选择,从不强加于我什么。
母亲是看老戏知道“秦香莲”的故事的,她说不清《秦氏还魂配世美》的戏名。母亲挡驾,也给了我一份心静,闭门不出,阳光书香,豆灯蝇头,度过一个不寻常的春天。一个人的内心,常常被自己捆上许多无形的绳索,于是就失去了自由。我对母亲说,机会的大门,不单是给“秀峰”开的,敢于敲门的人,大门有可能也会开。母亲认识秀峰,她默默地点头。
其实,那时的夜晚还没有电灯,一盏煤油灯,一间空旷的屋子,便是我的世界。油灯没油了,母亲默默地给我添上,我常常用笔支撑着下巴,为思考一道题而凝神费心,母亲添灯油,从不弄出声响,有时候看看我只是冥想,而没有动笔,便灭了灯盏的灯捻,再抽出一截,点亮,光芒充满屋子。如果说,人生有一个人给我鼓励,我要感谢那盏灯,感谢默默挑亮灯捻的母亲。人生最初的光,是发自自身的,而非别人可以送给我。那时,任何一句“灯诗”都触发我的情感。
“一点分明值万金”,万金不如一灯明,人生抱负最不可辜负一盏灯,当初的微光,日后的灿烂,让我在内心架设了一种愿景。“世间形象尽成灯”,太阳月亮很高,唯灯盏可写生自己的样子,豆灯摇曳,灭也是自己扑灭了灯火。春夜漫漫长,我则点燃一盏透夜的灯吧。岁月,是靠自己去温暖的,哪怕只是一盏豆灯的光,也应该照彻一屋的明亮。
很可惜,我变卖了老屋,那盏曾陪伴我夜晚的煤油灯,早已不知去向,但我心中依然牵挂着那盏灯,即使我衣食无忧了,也未忘曾经的艰难。榜样,不一定明亮高大,能对自己有着启迪和鼓舞的,就值得记住。
有想法去参加高考,也有父亲经历的鼓舞和感召。父亲21岁只身闯关东,到了安东(今丹东市),又跟随伙伴们去往朝鲜的新义州,在那里,他有了自己的菜园和小吃部。父亲并不炫耀自己的这段经历有什么传奇,他说,去闯荡,总会找到机会,朝鲜的家雀和老家的家雀一样,都饿不死。他是带着光环中途回到故乡,娶妻完婚,然后带着母亲再度奔赴远方的。尽管那时是为了逃离瘟疫,为了谋生,但最重要的力量还来自对远方的向往,他想挣一大把钱,回来给他的父亲置办一座好点的房子。人生,一半是糟糕的现实,一半又是美好的梦想,尽管梦想低矮得不值得书写,一念还在,必有花开的美。父亲一生,不忘感激那时敢于闯荡的自己,闯荡也让他有一段值得自豪的情节和故事,那时朝鲜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地方属于后方,志愿军经常集结于此,父亲总是带着自己的小吃去慰问志愿军。他说,只有走出去,才可以为那场战争做点自己的努力。人生的视野,不在于自己的身份,而是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我也希望像父亲那样,有机会去表达自己。谈起回家,父亲说是志愿军掩护着归国华侨的队伍。若不是身边带着母亲,他也想投身那场战争。机会,失去了,可能是自己的境界还不足……父亲感到惋惜,也是一段痛楚。
父亲有羁绊,我理解。他依然是我的榜样,不问前途如何,闯荡是有意义的主题。
三
走出去,才有机会。1974年我高中毕业的秋天,报名参军,但因是独生子,而被拒绝。高考,就是我唯一一次机会,在机会面前不要可怜自己,更不能犹豫。我想到了苏洵与子同科进士,想到了蒲松龄70多岁才考取一个“贡生”之名。年轻气盛,想起的都是特别光鲜的人物事例,我也知道自己不是苏洵,也不是蒲松龄,但我遇到千载难逢的高考机会,我不想连一试的勇气都放弃。那时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对联,成为我案头的励志语,不信人生可欺我。感谢这份豪情,感谢那些典故。
《撒野》里有过这样一段话:人就是这样,想来想去,犹豫来犹豫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勇气没有攒够,其实,只要迈出去了那一步,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好了。错过是一生遗憾,放弃是一生的痛。眼下的痛,无非就是少挣了几个月的工分,放弃了做水利员的一份舒服差事。
许多事,只要干着,可能就干成了。就像我一试而中榜,因为我用尽了那些不眠之夜。伏尔泰说,完美是优秀的敌人。越是顾及优越的条件,越会陷落于无为。我所处的时代,和父亲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我相信我的命运,再坏也坏不到哪。即使重新回到起点,还是那样。瞻前顾后,不应该是年轻人的态度,我宁愿选择尝试,哪怕父母责我有些鲁莽。
我在乡下住,住我自己盖起的茅草房,但房子是从我手中诞生,其美不亚于楼阁亭台。说实在,我常常在我亲手盖起的房子面前默默地看,想起艰难的过程。工余,开挖地基;午间,搬石砌墙;夜晚,凿石待用。时间,硬是被我挤出了水,我相信滴水穿石,滴水成河,滴水成冰。我也感谢我遇到的雨季,好像特别照顾我,没有摧毁我的劳动成果。这些,也给了我一些有益的思考。晏殊咏“九重楼阁瑞云生”,我喜欢这个诗句,除却他悲忆往昔繁华的色彩,我觉得他道出了一种关系,搭起楼阁才生出“瑞云”,我的房屋就是我的楼阁,我相信,我有建设房屋家园的能力,也一定可以搭建起自己的人生前程的楼阁。一抹“瑞云”,驾着时代的惠风而来,错过,只能埋怨自己,迎接才是姿态。
榜样,永远有着看得见的真理。是最形象的定律。一座房屋,就是自己的城堡,守住才能可栖身。房屋应该在我这里充满生机,我必须用春色让房屋光鲜起来,否则就是一个安身的家而已。建设自己的人生风景楼阁,是我萌发的意念。生活在笼子里的鸟儿,会认为飞永远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病态。我不能做这样的鸟,蜗居在一处房屋,守着一份安静度日,有几个年轻人的安分的,我同样不能安分。
一个人心中一旦有了不安分,即使是安分的房子,也会变成说话的匣子。
四
父亲的性子是发急的。我要亲手建起新房,他早也安耐不住了,便拉上绳子,打算趁着春天植树。院子的西南角,是闲地,他把老院子里的柿子树移栽过去,四周插上树枝以作防护。从老院子墙角窜出一株榆树幼苗,他小心地搬开石头,挖出树根,栽到院子的东南角,我要把那里圈起来做厕所,他说,榆树是吉祥树,一定要栽在院子里。这是1975年春天的事,这一年,我盖起新房子,居然呵护着两棵树。1978年夏,榆树已经亭亭如盖,成为老街最亮的风景了,有人打听我家,都指着这棵榆树。那棵柿子树,居然在我考取大学那年挂果了。亲手把自己栽到土地上吧,我也可以让自己葳蕤生绿,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甚至想到,有人打听我,可以提到,是不是要找那个一举成功的年轻人?那年夏天,我时常去看那棵细瘦的柿子树,居然挂着四五枚青涩的果子,时值秋日,一定会点亮这座空荡荡的院落。我那年10月从老家赶往学校,柿子微黄,好像朝着我微笑,笑什么?笑我已经粗略地懂得了一棵柿树的禅语深意?是啊,我早就琢磨过你可能给我的启发和激励。父亲很爱惜两棵树苗,我感谢父亲给我栽上了人生的榜样。
时光荏苒,榆树柿树,都已长大,都已成材。榆树被伐,可能去做了栋梁。那棵柿树已经老了,依然结果,我想老屋易主,主人一定理解这棵柿树,也充当着生活的榜样吧,春来泛绿意,秋天挂红果。
一段时光里,村人做了我的榜样,豆灯点亮了我的时光,父亲成为我的偶像,房屋成为我的人生楼阁,两棵树虽无语,却透着启迪人生的力量。特别是做一棵树,虽处逼仄荒凉之地,也要长出自己的风景,成为我骨子里的愿望,更是我的无声榜样。
如今,我也老了,写作于江山,江山那些锦绣文章,成了我驱字行文的榜样。不必高声呐喊,不必擂响战鼓,多少文学人,都让我引以为范。榜样在身边,人生得到激励;榜样是风景,总唤起我的美感。
生活中的榜样,不必是完美和纯粹的,不必“高大上”,不必光鲜,只要对自己产生激励,就是榜样。“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张镃《桂隐纪咏·俯镜亭》)浮云遮望眼,不能得真实。人生自有奋斗心,一灯一盏,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哪怕是再怎么普通的人,都会成为励志的样子。教诲常难奏效,而榜样才是一条捷径。
2023年4月2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