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读《传习录》----立德(随笔)
王阳明的“三不朽”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立功:多次平叛,无一败绩;立言:创立“心学”;而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开堂讲学”而“桃李满天下”等被说成是立德。
这个立德的说法有问题----混淆概念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的核心命题,属“立言”范畴;而“开堂讲学”和“桃李满天下”则为“立功”。
立德,树立道业,也就是树立道德典范。立德与立功、立言不同,把自己的德行“立”的跟立功和立言一样昭彰,则适得其反,会被认为是作秀,那么的虚假。
德该怎么立,如何评价立德,是个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时道德观无非“惩忿窒欲”。这句话出自五经之首《周易》的损卦大象,为历代儒家修身的必须。
“惩忿”,克制愤怒,控制负面情绪而举止不失态,属行,不十分难;“窒欲”,抑制欲望,则偏重于坚守内心的道德,真正做到可有点难了。
抑制欲望,按朱熹说的“人欲”容易查别,好灭,有些就不那么简单了,就文人们而言,都会竭力标榜自己的思想,言行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天下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学说,言论被“广而告之”,哪个不希望自己的观点被接受,为天下之“楷模”?
这是不是“私欲”,要不要“窒”自己的这个“欲”?是如何看待自己思想的试金石,是检验德行的试金石。
王阳明的态度如何?
徐爱是阳明的大弟子,又是妹夫,当然很想把大舅子兼老师的思想传播开来,但他知道阳明对这种事不太赞成,但他还是把阳明跟自己的谈话刻印了出来,但做了说明,在《传习录》序中说: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
首先,阳明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如同身体,会受到各种不好的影响,生出种种恶习,如同身体有病,而“天下至变者病也”,所以,圣贤教人,必须对不同思想毛病用不同方法,如同治病不能拘泥于一方一药,须对证:“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
阳明点明了:没有一种思想是天下唯一正确,包治百病的。
对自己的思想学说,阳明更不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也就是“箴切砥砺”,起到点作用就好,再说就是累赘了。如果把我讲的这些当一成不变的“圣训”,则“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
如何对待自己的思想学说和观点,阳明的态度可谓给天下文人立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