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爱】回味龙洞(散文)
此外,还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齐州知州范纯仁元丰四年(1081年)的题刻以及明、清代石刻多处,多为草木遮掩,不攀至岩下难以看到。
我初到龙洞时,曾一度对岩壁上的那个石洞感兴趣,因为那个石洞传说的很神秘:有说在里面发现过一个铁釜,有的说在里面发现过一个头骨,还有的说它与营区门口的老君井连通着。龙洞的那位老人说日本人进驻时,害怕洞里藏有“探子”,曾用机枪扫射过,至今弹痕尚在。我通过洞口下人工垒砌的石墙,便断定那里面一定住过人。好奇心促使我总想弄个究竟,年轻人总是把冒险当成乐趣,终于,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我拽着灌木丛小心翼翼地往上攀爬。岩壁上可以落脚的地方,都堆积着厚厚的鸟粪,踩上去软软的像是海绵。好不容易攀爬了七、八米,仰头看看离洞口还有十几米,再也找不到抓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也避免了一场祸事。
锦屏岩的北侧,有一座与鹫栖岩相对的“独秀峰”。独秀峰高三十多米,像一座巨石磊摞的大型假山,也像一艘帆船,“帆船”一端伸向山溪,一端底部与锦屏岩相连,中部原有一悬空石桥连接锦屏岩,后因雷击石桥坠落。峰顶数株翠柏簇拥着一座小型石塔,犹如帆船上的桅杆,与鹫栖岩上的报恩塔形成对称之美。
独秀峰下的山溪旁有三眼泉池,分别是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因泉水幽碧,深不见底,故又名金沙潭、白龙潭、黑龙潭。
转过独秀峰,就进入藏龙涧。只见一条深涧如神刀劈开,竖直的两壁之间宽处约五、六十米,窄处双臂可及,曲曲弯弯不见尽头。站在涧底仰望上空,蓝天一线,白云浮动,时有飞鸟掠过,似梦似幻;及至尽头,有一几十米高的天然石梯通向山顶。站在高处放眼全貌,蜿蜒苍茫如长龙潜伏,让人为之惊叹。
在藏龙涧,我曾巧遇过一奇观。
那是一场大雨过后,我到龙洞执勤点去查看雨后情况,独自走进了藏龙涧。刚转过独秀峰,就听见“哗哗”的落水声,顺着声音看去,只见西面岩崖上一条数米宽的瀑布从八十多米高的岩壁顶直泻而下,像一条白龙探身涧底,溅起的水花如大型礼花,几十米之外都似细雨蒙蒙,凉意袭人,那壮观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我痴痴地看了几分钟,阴森的空谷竟让我胆怯了起来,便逃也似的转身而返。后来我想,前面也许有更神奇的景象,但因为我的退缩而成了遗憾。
五
被称为“龙洞”的洞位于锦屏岩对面的岩壁上,距涧底约50米,有一条山坡小路可至。洞身全长不过百米,东西贯穿,面北洞口高约3米,宽不足米半,洞口两旁刻有一副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题书的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让岩洞多了些神秘。洞口右侧有一山泉,水珠自石壁渗出,滑滚下落,故称“悬珠泉”,明、清济南七十二泉著录。有诗赞曰“泉脉如悬禾米珠,源头活水世间无。洞深恐有骊龙卧,吐出香涎下江湖”。
龙洞又叫黑龙洞、回龙洞,洞名来源于一个传说:唐尧时,华夏大地洪水泛滥,以共工为首的若干条孽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大禹治理济、泺二水时,听说济南东部山洞中有白龙蛰伏,便前去唤醒白龙,以战孽龙,助其治水。后来演绎为:大禹治理济、泺二水时,一条黑龙盘踞济水,禹将济、泺二水疏通后,黑龙逃往东部山中。大禹追至,登山搜寻,见黑龙藏于山涧,大禹上前捉拿时,黑龙一头钻入山中。大禹欲将它拖出,黑龙拼命挣扎,穿山而逃。大禹追上再次抓住龙尾,黑龙在山涧中一阵狂抓乱刨,但最终还是被大禹降服。后来人们管大禹到过的那座山叫禹登山,黑龙藏身的山涧叫做藏龙涧,黑龙穿山留下的山洞叫龙洞或黑龙洞,黑龙在涧底挣扎时刨出的三眼山泉,分别称为金沙泉、白龙泉和黑龙泉。
龙洞是游客必到之处。我虽然去过N次,但每站到那个刻满佛像和汉、满文字题记的洞口前,就抑制不住再体验一次的冲动。
进洞先是一段高六、七米,宽约四米的高大石室,两侧雕刻数尊高大的佛像,据说那是济南地区最大的造像。由于年代久远,风化的比较严重,虽然面目漫漶,但那居高临下的威严形象依然令人生畏。正对洞口有一条垂直的洞穴直通山顶,仰头能见井口大小的天空,相传那是黑龙挣扎时被龙角捅出的。再往前行,借助灯光可见洞身忽高忽低,忽敛忽舒,七拐八弯,有的地方只能一人俯身通过,有的地方却是高大的穹隆,象圆顶教堂。洞穴中部有一个低矮的支洞,里面滴水如线,钟乳茹笋,我曾爬进去看过,甚是恐怖。及至看到另一端洞口的光亮,一直紧绷的心才轻松起来。站在半山的洞口放眼四望,身边的三秀峰拥绿垂翠,对面的锦屏岩如夔门矗立,报恩塔直指青天,独秀峰如帆船起航,涧底的小溪画了个优雅的“S”婉转而下……
游玩龙洞,要的是那种黑暗、狭窄、死寂和未知带来的恐惧和刺激。元代文学家张养浩《龙洞山记》记录了他与朋友游此洞的情景。起初,一行人在仆童的引领下,借助于微弱的烛光鱼贯前行,但行不多远,烛火熄灭,他们只能在洞中摸索着,或俯首,或爬行,有时全体匐地蛇进,以至于“心骇乱,甚恐”。等到从另一侧出洞,同行者或惧而哭、或怒而骂、或相互讥笑、或顿足后悔,洋相百出,但终归还是领略了神奇,随后就在洞外饮酒放歌又不亦乐乎了。由此,他感慨地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圣人说的极是啊!
龙洞内多野鸽,多蝙蝠。野鸽是从通天洞进入,夜晚在洞内栖息,蝙蝠却是白天藏在洞内,夜间出来活动。有一次我与朋友进洞游玩,当进至那个高大的穹窿地段后,想让朋友看看洞顶的样子,用手电筒向上照去时,一下把我们惊呆了:几千只蝙蝠密密麻麻地把洞顶遮的严严实实,有些还像传说中的猴子捞月亮那样,一个抓着一个,一串一串地倒悬在空中,像一串串的黑葡萄,有的竟垂下近两米。受到光亮惊扰后,有些扑扑楞楞在洞里乱飞乱撞,贴着我们的耳、面飞过,吓得我们躲闪着仓皇逃离了那个地段。
洞外两侧岩壁上,石刻、造像密布,北面洞口西侧有一个小岩洞,洞壁一字排列着非常精美、形态各异的大小造像13尊,据考都是隋代作品。可惜大都残缺不全,据说都是动乱年代所为。
在洞下接近沟底处,还有两个人工洞,这样的洞在马蹄峪、佛峪以及龙洞景区沿河附近还有多个,那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我河山、残害我同胞的历史见证:1945年,刚晋升为少将的日军陆军第59师步兵第53旅旅长上坂胜,率部驻扎济南。1945年6—7月间,上坂胜命令所属部队抓捕历城县孟家村、龙洞村居民,强迫他们在龙洞、佛峪、马蹄峪修筑洞库,准备长期驻扎之用,后因抗日战争胜利而成为半拉子工程。期间民工被日军虐待致死、炸死、砸死55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济南市在修建市政工程时,从地下挖出了几颗重型炸弹以及一些零星弹药,曾暂时存放在那个洞里,洞上的门窗就是那时安装的。
六
龙洞的美不仅在于天地造化的形胜,久远厚重的人文,还在于春夏秋冬多彩的容妆。春天的娇媚艳丽,夏天的勃勃生机,秋天的斑斓缤纷,冬天的银装素裹,像四副风格不同的风景画,强烈地冲击着你的视觉。
当古木老藤还在略带寒意的春风中熟睡的时候,毛茸茸的白头翁花、玲珑小巧的紫花地丁,都像爱俏的少女,迫不及待地换上艳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生性泼辣的连翘花、迎春花和红艳如火的芫花,在山坡上、岩崖上、沟豁间抢占春色,热烈招摇着,彷佛在大声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啦!
接着,便是个姹紫嫣红的季节。沿河的垂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风中摇摇曳曳,婀娜弄姿;山坡上、小溪边相继开放的杏花、桃花、梨花等红红白白,团团簇簇,点缀在鹅黄翠绿之中,直撩拨得你春心荡漾。道路两旁和山坡荒地成片成林的槐花开放时,整个龙洞都弥漫着浓浓的花香,走在龙洞的石板路上,就像走在长长的花廊里。花谢时,洁白的花瓣随风飞舞,犹如夏日飘雪,积玉堆银。每到那个季节,都会有养蜂人去那里放蜂,那里酿出的槐花蜜和秋天的山枣蜜都特纯特甜。
龙洞的夏天,是铺天盖地的绿。由于近百年的封闭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龙洞的野生植物特别茂密,除了密密麻麻的侧柏,还有遮天蔽日的栾树,成片成林的野皂荚,漫布山峦的红叶,珍贵稀有的青檀,别处少见的藤萝,龙洞独有的山东荀子……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青山翠谷,一派生机。站在高处俯视,坡坡沟沟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绿毯,让人心旷神怡。
龙洞秋天的景色以红叶为主题。也可能是由于空气相对湿润,那里的红叶特别鲜艳,加之龙洞独特的山岩景观,让龙洞红叶有了特别的景象和韵味。从初秋到深秋,先是黄如蜡纸,接着又鲜红如血,最后则变成一片褐红,摇摇曳曳挂在枝头经久不落。它们有的成片成林,如红锦覆地,有的三三两两,杂糅在翠柏之间,有的如火炬烈焰,燃烧在峰顶岩巅。站在高处放眼全貌,犹如油彩泼洒山野,赤橙黄绿,高低错落,满山锦绣。正如清人吴升《龙洞看红叶》一诗写的:“半山药雨蔫支乱,一夜西风抛锦缎。偷得封姨快剪刀,二十四番红不断。有如隋家西苑斗缯彩,雪子打帘春似海。又如大唐天子殿上鸣晴雷,霎时千树万树桃花开。丹者胜丹碧胜碧,杂以紫靺鞨与黄蜡珀。身游五都目五色,绣女染工都失魂……”
我在龙洞工作那几年,每到秋日的星期天节或假日,游人便从四面八方涌向龙洞,但因为有红叶的山坡都在军事禁区内,很多游客就只好站在附近的山头上观看,实际上那种全景的美更让人震撼。也有一些持通行证进入管理区的游览者,但他们必须在营区执勤人员的全程监护下,且军事管理区内不能拍照,因此未必玩的尽兴,只有一些营区内干部职工的家属才可以轻松自由地游玩。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到部队探亲的女眷,她抱着个纸盒子,在认认真真地挑选着采摘红叶。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要做书签;我又问她为什么要摘那么多,她说她教的课文里有一篇杨朔的《香山红叶》,但学生们都没见过红叶是个什么样子,她想多采些做成书签分给他们。我当时好一阵感动。
我们营区执勤人员,天天在红叶林里穿行,虽然也感到漫山的红叶确实很美,但时间久了,也就没了那种震撼惊奇的感觉,就像我们生活在军营里,前后左右出出进进全是着绿军装者,也就感觉不出那身绿色的特别,及到退伍要脱下它时,才感到是那样的恋恋不舍。我转业临走的前几天,连队设宴为我送别,几个排长频频劝酒,让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醉酒的滋味。饭后,我怕面红耳赤让战士们看见不雅,也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就独自走进了红叶林,找了一块大石板躺下,一直睡到黄昏。那几天,我还特意上山挖了一棵红叶盆景,让连队的“小木匠”为我用红叶木做了一根擀面杖。现在,每当我看到那根黄澄澄的擀面杖或是看到园林的红叶树,就想起龙洞那醉人的景色,就想起军营里的那片绿。
龙洞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壮美景致,渐次行来,目不暇接。
祝老师一切顺遂,书写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