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从少儿养蚕谈起(随笔)
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小孙子贝贝接受了老师的任务,在家里拿个纸箱子开始养蚕宝宝,每天还要记录蚕宝宝的成长,美其名曰“养蚕日记”。这可是把两个年轻妈妈爸爸忙得不亦乐乎,又是记得采桑叶,又是极力观察蚕宝宝的变化,然后用手机拍下来,还要帮助贝贝编撰养蚕日记的“新词”。
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就是几个黑点点,后来经过几天的等待变成了黑黑的小虫子——很不起眼,爸爸用了特殊的方法,放大了很多倍才抓拍到它们的形象和动态。于是,爸爸开始24小时跟拍,几分钟换一个姿势,然后把视频放到微信视频号上,还真有人点赞,看来少儿养蚕的不止一家。
后来经过几次发呆、蜕皮、活泼,个头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白。每天早上天不亮,爸爸就去采桑叶,有时候桑叶到下午就吃完了;妈妈又去摸黑采桑叶。奶奶问:“你们是怎么发现那个院子里有桑叶的?难得你们还认识桑叶。”
妈妈爸爸笑得咯咯响,那院子里就两棵桑树,嫩叶子都快叫我们采完了。我们只认识那两棵是桑树,其他的不认识。那还是一个同事帮我们找到的。
那天天下雨了,雨水很大。爸爸看见蚕宝宝的桑树叶吃没了,就不顾一切的冒着大雨去采桑叶,回来后不顾得换掉湿透了的衣服,就急忙洗掉桑叶上的雨水,用餐巾纸擦干净桑叶子上的雨水。奶奶说:“野生的蚕宝宝不是照样吃雨水中的叶子吗?那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爸爸说:“还是小心点好,不然死了蚕不要紧,交不了作业是大事情。”
奶奶我不禁感慨道:“这哪里是给孙子贝贝留的作业啊?分明是爸爸妈妈在作业呀。”记养蚕日记的时候,小孙子也是等着爸爸妈妈的启发和提示,他对这件事还不能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这让奶奶想起了他爸爸小时候养蚕宝宝的故事。
那时候,学校也不提供蚕卵,他爸爸自己跑到桑蚕学校的桑园里,在倒出的垃圾中捡回两只蚕宝宝,用小纸盒带回家,像是得了宝贝似的,放在床下的鞋盒里,每天放学以后,背着书包,和几个好朋友去采桑叶。桑叶就在桑园路的那片桑田里,有时候还摘桑葚回来。
那时候,奶奶工作很忙,顾不上管孩子养蚕的事情,连他写作业,也从来不辅导,都是人家孩子自己做,不会的题目,去学校问老师。说实在的,奶奶养育爸爸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地欣赏孩子成长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欢乐,从来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纠结过。爸爸小时候养蚕宝宝,奶奶看成是游戏,从不拿这事情看得那么重,更没有给他的蚕宝宝采桑叶,采桑叶这件事,压根奶奶是不关心的。
30年沧桑巨变,现在小学生内卷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互相攀比较劲儿,都把孩子当精英培养,学习的课程越来越难,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每天回家光作业就要忙乎到三更半夜,那些数学题别说孩子不会做,大学教授都望而生畏。贝贝经常为那些刁钻的数学难题流鼻涕、流眼泪,他爸爸也说:“这些题目哪儿是给小学生做的?分明是给研究生的爸爸妈妈出的难题。”我真不明白,现在的小学教育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为什么要用初中的解方程题目为难小学三年级的孩子?
经过爸爸妈妈的精心喂养,蚕宝宝终于长大了,结成茧了,飞出了三只大蛾子,还产下了一些卵。爸爸妈妈高兴得又蹦又跳。猛然间,奶奶感觉爸爸年轻了,像一个可爱的孩子。贝贝却如释重负地说:“总算不挨批评了,我还担心蚕宝宝会半路死亡呢。”
回想一下贝贝和他爸爸妈妈养蚕宝宝的过程,奶奶真的又高兴又很担忧,高兴的养蚕行动最后成功了,担忧的是我们的小学教育正在走向何处?怎么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啥不能重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唉,关键还是内卷的厉害,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就好像一座座的“火焰山”,就算是孙悟空,也是难过啊!
还好,在奶奶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学校召开了家长会,说要进一步推行“双减”,奶奶感到很欣慰,希望双减以后,把活泼快乐的童年生活还给贝贝这辈孩子们。
感谢秋觅老师的编辑,敬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