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修身之心法(赏析) ——生活里的《中庸》
窃以为,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坚持潜心研读经典《中庸》,我们就可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修身心法。
与其他古圣先贤一样,子思所作的《中庸》,既讲天地运行之规律,更讲做人之大道。《中庸》的智慧光辉,一直闪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庸》的核心价值,首先必须抓住这部经典的根本要义,这是我们走近君子、远离小人、修身养德的不二法门。
不知诸君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重要规律?咱中华经典,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圣贤著文时,都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直达主题。尤其是每篇开头的那几句话,都非常重要的,都在揭示经典的核心要旨。
比如《道德经》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就奠定了老子《道德经》的总基调,指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和本质。
再如《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或者兵法,这是国家的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道,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对待啊!短短几句话,就把全书的基调确定了下来。
又如《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概述了君子追求内圣外王及道德至善的儒家核心思想。
咱们再来从头读《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不仅是《中庸》全文的精髓,甚至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这三句话,既阐释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总开关,还指出了君子修身的总法门。
这三句话,最简单的解释是:老天给予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人的天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规律和原则修身,叫做“教”。
如此简单的就字解义,对大多初学《中庸》者来说,很可能还是云遮雾罩、不知所云。所以对这三句话,末学还想抛砖引玉,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解读,诚邀诸君不吝赐教。
——天命之谓性。
古人云,天有好生之德,地有化育之灵。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包括人及众生,无不为天地所生养。
所为“天命”?就是天造万物时,都会根据各类物种的不同特点,给予各自不同的限定与指令。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常说这样的话:这是“天意”,这是“天理”,这是“上天的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天命”,就是天然禀赋。每个人,老天都赋予了我们的“天性”或“本性”,这个“性”绝非人为设定,亦非人力所为。
当然,子思所讲的这个“性”,不是当下那些好色之徒,整天津津乐道的那个男女之“性”;也不是近几十年来,从西方流入我神州大地的那个“性解放”;更非美西方正在流行的“同性恋”,以及奇葩得能惊掉下巴的反人性的“跨界恋”……这些“现代野蛮”人不若禽兽的乱性行为,与圣贤之“性”说,没有半毛钱关系!
圣贤发现,天生养人,既给人之气,让人形成身体,又赋人之理,以形成人之性。这个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善之“性”,即人之天性,人之本性,又称自性,是天之命,为天之所赋,是先天就具足的。人既为天之所生,人亦如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人之天性,如日月星辰,本身是至纯、至善、至真的,是干净的,是一丝不染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云云众生中的一个凡夫俗子,我们似乎也从未见到过真正的圣贤之人,我们甚至连一个正人君子都很难遇见。难道是古圣先贤说错了吗?还是现代的人天性发生改变了呢?
圣贤当然不会说错,今人的天性,也未发生丝毫改变,只是在我们的人性中,除了那美好的天性之外,还都有先天的怨恨恼怒烦之禀性,还有后天被染污的财食名色睡之习性。我们心中的那个天性,已被这些禀性、习性重重包裹而难以显现了,就如厨房里的灯泡,已被油渍沾染许久,灯泡性能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它所能发出来的光已是相当昏暗了。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各种诱惑太多,一些贪婪无厌的腐败分子,还有形形色色的不少坏人,他们虽然到了伤天害理丧失人性的地步,但他们的内心仍有天命之性,只是他们的天性,早已深陷欲壑难填的魔窖之中罢了。
学习圣贤智慧,我们会惊喜地发觉,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同圣人本该别无二致,在自己的天性里,都存有一颗美妙的明珠,都有一盏光明的心灯,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行。这个“明珠”“心灯”,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德”,在人的本性“明德”里,本该具足无量智慧,只要得到开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完美的人生。
——率性之谓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顺应“天命”,循着人的天性,去做人做事,就可以得“道”了。这里的“率”,有遵循、统领和规范的意思,这里的“性”,是指人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这里的“道”,有道路的意思,更指宇宙天道与人生大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依照人的天命本性去做人做事的一切规范和规律。
走在宽阔的大路上,我们会看到,既有川流不息的小轿车、大客车、三轮车,又有电动车、自行车,还有以步当车的行人。各种车辆与行人,只有各行其道,并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走,我们才能安全到达各自的目的地;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都不走在自己应该的道上,那将要发生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圣贤认为,上天赋予了人的本性,而通向这种本性的原则或路径,就是儒家讲的中庸之道。在人的天性中,本自具足了仁义礼智信等等“明德”,本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仁,可以让父母子女更亲近;义,可以使上下职责更分明;礼,可以为大家恭敬谦让有节度;智,我们可以分辨一切是非正邪;信,可以让我们得到真正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
子思还告诉我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说,包括做人的这个“五伦大道”在内的所有天道人道,片刻都不会离开我们;我们若离开了人的天性,失却了做人的良知良心,而一味地听从内心的自私奢欲,那我们就会偏离人生大道,那我们行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修道之谓教。
这里的“修道”,并非是“道”要修,而是专指我们的修身。因为此“道”,不是人车行走的道路之“道”,而是天道人道之规律。这个“道”,与人的天性一样,都受于“天命”,是老天的自然禀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客观存在。
《大学》里讲:“……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理解这样的经典名句,我们不会觉得困难吧!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修心。修身就是止恶扬善,改过自新,就是将人性中野蛮生长着的恶的禀性和不良习性修理掉,让人性回归本源,恢复其美好天性,并能充分地显发出来。这个修身的全过程,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首先应该是做人的教育,让人心合乎天道、人道的自然规律。
毋庸讳言,当下的教育,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端,屡屡遭受质疑诟病,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较深。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都变了味,普遍轻本重末,忘记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中华祖训,过分着力在学生的才艺与技巧上。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实际已蜕变成为名利场上层层叠叠的大“培训”,莘莘学子也多为争名夺利、可以行走赚钱的“机器”,这对生产力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是,人是家庭、社会最重要的“产品”,缺乏了做人的根本教育,这个“产品”不合格“出厂率”越高,家庭、社会的隐患就会越大。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家道要昌隆,孝悌是关键。孔孟等儒家圣贤,一再教诲他们的弟子及世人,要依照人的天性,去做人行事,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敦伦尽分,循道而行。若人人都将这“五伦大道”力行好了,那我们就能得“道”了,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做人的“八德”,也是为人之根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的这三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修身的孔门心法。
(原创首发于癸卯兔年四月二十四)
梅师真乃慈悲大善之人,闲客学习中庸那点粗浅心得,怎得梅师如此肯定,还不惜溢美之词鼓劲提携呢?实在是惭愧惭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