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触摸有温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精品 【东篱】触摸有温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8.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32发表时间:2023-06-19 00:05:43
摘要:在即墨古城流连半日,显得匆匆,太多的风景,不同于赏红看绿,我特别喜欢。古城仿若一部大书,让我尽述所见,实在困难,我就选择一个角度写写我的观感吧。


   循着用巨大的方形青砖铺就的即墨古城步道,登上古城的城墙,我便有了与两千年前的青砖亲密接触的体验感。
   邈远的春秋,逼近眼前;古色的城堡,安我思绪。顾不得临风怀古,我被城墙馆舍的建材吸引了。
   我曾是瓦工,可惜我没有砌一块青砖于城墙上。我能够面对这座现代建设的古城,产生了参与文明进程的愿望,特别兴奋。余秋雨在他的《碧血黄沙》里写道:埃及的“卢克索……创造过远胜欧洲化和阿拉伯化时期的惊人文明,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零星遗留罢了。”值得庆幸,我见到的是即墨古城得以精彩复原,不是碎片化,而是完整呈现。
   即墨古城是仿古而建,地址设在秦建县治的原址,一下子让我有了反穿越的历史感。其实,在古城墙上所见外围都差不多的样子,但我还是珍惜这种在历史对比的空间上逡巡的感觉。古城占地43公顷,城墙周长约2300米。六米高的城墙将我抬起,有着雄视即墨城的检阅感。
   并非是初夏,我的脚板在发热。这些原来垒建城墙的方砖,约40厘米的正方,厚度达8厘米。我俯身抚摸着青砖,仿佛觉得温度从两千年前徐徐传递而来。这是一次和有温度的历史接触的游览,尽管着当代衣衫,却让我迈出了穿袍戴冠的悠闲步履。我就像夹杂在古人中间,不必言语,脚步传达出声音,彼此默契,这种温度,是我游览别处极难体会到的。古城内,精致的古建,沐浴在日光里,淡定着,静谧着;城墙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做了陪衬,日新着,喧嚣着。两种状态,被一道城墙连接起来,并非隔断。这算不算一种特别的温度?把古代的遗留放进高墙静苑,即墨人再来打造自己的未来,温热了历史,燃烧了现代。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说:“要想一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它们是多么有价值。”我想,即墨人就是以有温度的情怀去对待即墨古已有之的历史价值。我怎么也体会不出诗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的孤独悲怆滋味,和冰凉如寒夜的温度。我感谢即墨人给我们创造的怀古空间。能够在此寻根春秋,不能不说是即墨人用温度给我们创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传奇。这处古城,并非为了旅游收费,进出无需分文,完全是一种敞开襟怀,把历史真空变成立体的影像。记得麦克阿瑟将军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了热情,就会伤及灵魂。”即墨人在不断丰盈着灵魂,古城,便是他们热情的灵魂的寄托了。我们可以说这是灵魂涅槃,也可以说是灵魂的复活。这是古人之幸,还是今人之幸?都有吧。
  
   二
   满腹狐疑。宏大的古城墙,还有墙内的古建千余处,这些青砖到底有多少块呢?无法量数啊!秦始皇征劳天下,修筑万里长城,举力四海,而即墨人仅凭一城之力,在短短五六年间就能够制出这么多的青砖,令人惊叹。《史记》里记载苏秦对即墨的评价:“齐有琅琊、即墨之饶。”如今的即墨一点也不输春秋霸气。我多么需要一个内行能够陪我一行解说,想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说:“过不了多久我会去找你的。”我始终记得她的温柔和守信。他们一定愿做一个科普者,引领着我深度走进古建的精彩领域,无缝对接历史,进行一次专业的怀古。有些潜意识里的想法,只有处于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唤醒。
   即墨,因临墨水河滨而得名。掘取河中黑土,烧制青砖,疏河采土,垒砖成墙,在资源这么珍贵的今天,这种利用,无疑是最有环保生态价值的。我相信,即墨人在,就会快速创造又一个历史的辉煌,自古及今,大智慧和大手笔,历来是即墨人的骄傲。如果历史再演进两千年,后人当怎样评价呢?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对接上一个两千年,这也是一种薪火相继的温度,点亮的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与繁衍脉络。文明并非是向谁去争夺和索取,在自己的土地上,守护的智慧永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力量。有一种穿越给我们的是惊悚的体验,而在这座古城上,是对接的切近,仿佛自己就是血肉鲜活的古人,又是一个可以看透两千年的洞彻者。
   在六米高的环绕古城的城墙上行走,鸟瞰城内繁华,时代的温度袭来,我只能以手机居高临下留住这些精彩的影像。触摸城墙的雉堞,目视那些沉厚的墩台,环绕各城门上的望楼,沉浸在古色的温度里,我懂得了即墨人保存和传播文明的心,仿佛热血也铸在这些建筑上。古建,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透着体温的。
   面对青砖黛瓦,我的心热起来。我用什么来致敬这些散发着古温的建材呢?唯有留下有温度的诗歌吧。
   一城古色梦不醒,黛瓦青砖溢暖流。
   切莫偷携凭纪念,存留即墨两千愁。
  
   三
   我在古城的“环秀”城门出口,又找到了温度的来源。青砖以不规则的布局铺设在人行道上,青砖上有类似浮雕的文字——大窑、外窑、丁家庄、田家庄、康家庄、冯马石、河东、南河、新人庄、辛家庄、社山浮、所山浮、墨岛、斩山……几百个村名,就像是为古城点燃的火把。我想,那些为修建古城的村民,那些村民的后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有温度的纪念吧。历史的奠基,永远是民众,成为风云人物的,寥寥无几,我们不能不看到历史的背面,作为一个游者,应该把眼光和心中的温度投向这里。
   我撑开一把太阳伞,挡住了仰望城墙的视线,目光沉落于大地,把这些大小不一的青砖搬到这里,意味着什么?大地,永远承载着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不敢把脚放在这些浮雕着村落名字的青砖上,践踏,玷污,都是我无比忌讳的。我用深情的目光和这些弥散着温度的青砖对视。
   最能从古城静苑里的那些样式各别的楼阁看到古色古香的气息,这种气息带着烟火气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韵味烘托出来。我站在城墙,俯瞰黛瓦屋顶,青光辉映,古朴而凝重;沐日浴辉,素雅沉稳。近处,烧制在黛瓦上的图案隐约可见;纵横交错的排瓦,勾勒出几何图形,射向天际,营造出一种广阔的视觉空间。檐头前端的瓦当,镌刻着云头纹、饕餮纹、动物纹、文字纹等,仿佛是一个个古文字向我打开。古城多用蝴蝶瓦,据说这种瓦当已经传承了近三千年。最不老的不是材料,而是颜色,历久弥新的是青灰色,这是历史的色彩。我有疑问,为何不用琉璃瓦?其实,即墨人是对即墨地域残存的一些秦汉以来的建筑做了考察研究的,天启三年(1623)的黄嘉善故居、黄培故居,以及傅家大院、杨家祠堂、准提庵、万寿宫等,都集中体现了瓦当的古时旧貌,即墨人博采瓦当之韵,推陈出新,才有如今的古建屋顶如黑金一般瓦当的精美。远不能及,若展臂可抚摸,我一定会探测出瓦当的温度,不是窑制时的高温,而是即墨人在仿古上的用心用情的尊重历史的温度。
   保存文明的方式已经今非昔比了,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要从地下去发现残存的瓦当残片,两千年后的将来呢?那时的人,一定会通过实物和记载,穿越至今,不必去连接那些历史的残片和碎角,我突然觉得将来人的幸运了。
  
   四
   仿古是一种复旧的艺术,但即墨人的仿古古城,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伪饰,我从夹道的门楼上近距离地触摸到那些高不可及的瓦当,青色里泛着闪烁的幽光,瓦面上的温热瞬时输入我的身体,我闭上眼,触摸着凸起的文字符号和图案,仿佛在触摸漫长的历史,历史不必记在书页,完全可以形象化地陈列,直观而生动,古城就是这样。我读史籍,往往觉得遥远而冰凉,历史变成了一个个定型了的故事,而读这些瓦当,就像翻开书页,无比厚重了,风雨可以摧损,但不经历风雨的洗礼,瓦当还有什么意义呢。明时,即墨人曾在这座古城抗击倭寇,巨砖黛瓦细碎一地,古城被摧。我突然觉得即墨人是从那些瓦当残片里捡拾出来,瓦当也记录着屈辱的历史。据说,在博物馆里还有残留的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已经成为文物。
   瓦当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并非为了横遭剑戟炮火。我懂得了,复原这些瓦当,是为了静穆和镇守,和平的本色是静穆安然,动瓦如动土,这原来也是一种宣誓,宣誓出“国泰民安”的声音,大音希声,原来如此。瓦当,无数次从即墨的泥土里复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温度,诉说着曾经的沧桑。瓦当,也是置于屋顶的无数方精致可观的砚台,墨河水就是墨汁,书写着铿锵的历史文字。“黛”和“墨”两个意义多么相近的词语,或许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设计吧。艺术的创造从来都是有温度的,我们赏读古建,就应该用心用慧眼去读出温度来。从瓦当读出昔时的繁华和苍凉吧,这也是一种温度,让我们真正懂得古建本身发出的声音。
   从空中,到地面,我舍弃了那些在古城内仿建的馆舍,看着地面上的铺石。包括地下渗水装置,皆用石头。中华文明是从新旧石器时代走来的,是否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古城拒绝一寸铁器呢?排水眼是三枚铜币相连,各枚中间的方眼镂空,近圆弧处已同等间距镂空四个方眼,以便排水。每块“地漏石”沿一边缘雕“即墨古城”字样。史书上记载,即墨自古富饶,这是一种炫耀吗?我觉得并非如此,他们留住华夏文明的符号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强城富邦的美好愿望吧。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既美好又有温度的祝福。
   地面需要太多的石料,完全使用新凿理石也不是不行,但在这里,体现了新旧“互肩”的样子,仿佛是一手牵着现代,一手挽住了历史。即墨人从残存的古城建材中,搜罗出可用的石料,稍加修整。那些石料上带着各种纹络,更有石料上留着密匝的眼窝,是不是这些石头曾经饱受子弹的撞击?我产生了怀旧的情绪,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今日的繁华与整饬,还应该铭记当年的蹂躏与践踏,这些石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原材料本身啊。
  
   五
   南城门题额“环秀”,城门外一侧,有一巨大棋盘,精美的黑白棋子,分布其间,据说游人可以力运棋。我驻足一侧,想即墨人的心思,是否在告诉我们,人生如棋,棋局千变万化呢?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步,多么温暖的期待啊!
   凡一种期许,都是有着情怀者才可发出的。教育的功能已经渗透在即墨城的各个地方。有孩子绕着棋子转圈,我摄下他的影子,他在棋局中,我何尝是站在棋局之外!观棋者得到的不仅是生活的哲理,还有一种行走棋局的快乐。小小的孩子对黑白棋局有了如此兴致,他在温度里成长,而不是在“应该如何”里走步。有情怀的教育,可以传久啊。
   即墨人从来都是热爱田园生活的,古城里,在合适的位置,留下那些田园的遗物,顿时让人有着乡愁的温度感。
   一盘粗糙的石碾,静静地蹲踞在内城墙一角,在看着每一个游人缓缓走过,无言乡愁,乡愁轻易近身入情。生活是有温度的,这些乡愁之物完全可以勾起人们的乡思。几面喂马槽,注满了水,里面开着灼灼的荷花睡莲,红紫相见,偶有洁白,真有“清水出芙蓉”之妙。荷花莲花开在此处,别样意味,不必一面荷塘,一碗水也要养活一株荷一面莲,这是安定和美的象征,还有什么比这些物象更有温度呢?是时代的温度,也是情调的温度。掬水花摇曳,似与我微笑,这是即墨人迎客的礼仪?我宁愿这样认为。少见有解说员滔滔不绝,一切都待游城人自解吧。即墨人相信每一位游客读得懂这些,这是一种信任的温度,我分不出城内哪一个是即墨人,但仿佛都是主人,因为观赏者都很用心目睹每一件陈设,每一座屋舍,每一处风景。
   也有元宝状的石槽,正面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水莲几叶,静谧其间,真的个波澜不惊啊。这个设计,透着即墨人“以美为宝”的心思。我想我已经读懂了。如果把这四个字拿来送人,或许会拒之,而以形象让人禅悟,实在是即墨人的高明处,如果没有与人以暖的情怀,那就不可能有这一道风景。
  
   六
   我始终相信石头是有温度的。就像胶东半岛海草房无一例外地使用石材建筑,因为海草房主认为石头是有恒温的。即墨人是把自己的历史温度雕刻在石头牌坊上的,精致而唯美。
   据《即墨县志》记载,城内拥有石头牌坊108座,古城之内有48座,同治年间还存38座,民国时期剩下31座。我想,即墨人对牌坊是情有独钟的,牌坊是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设立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物。据此,我走进了古城内的“学宫”和“考院”,即墨人,通过科举走出的人才无数,不胜枚举。我曾走过山东莱州,莱州走出进士140几位,即墨远超此数。据史料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也有人考证为92位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186位文人名仕。一座古城,应该有众多俊才的支撑,才名副其实。即墨人就是要把这些俊才作为古城的财富,予以褒扬,把温度送给那些名流。
   举目牌坊上的构图,仿佛在巡视中华吉祥物大观,牡丹花、莲花、菊花、梅花、大寿桃、卷草、舞龙、仙鹤、喜鹊、云纹、蝙蝠、麒麟……不一而足。江南有苏绣,精致得美轮美奂;即墨有的是“石绣”啊,这种功夫完全可以和苏绣媲美。
   将美好雕刻于牌坊,将情感的温度烙印在图案上,表达出即墨人崇贤敬仁的美德。

共 63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文是怀才老师又一经典力作,文中散发出的古典幽香气息沁人心脾,令人如梦似幻,仿若坠入时空隧道,瞬间穿越,一睹两千年前的即墨古城风貌,美哉,壮哉!作者循着方形青砖铺成的步道,登上即墨古城的城墙,便有了与古老的青砖亲密接触的体验。古城占地43公顷,周长约2300米。六米高的城墙将作者抬起,有着雄视即墨城的检阅感。并非初夏,作者却觉得脚板发热,应是两千年前的温度徐徐传来所致。恍惚间作者夹在古人之间行进,有着披袍戴冠的儒雅和豪放。古城内精致的古建,与古城外鳞次栉比的高楼相得益彰,美轮美奂。即墨人创造的怀古空间成了不朽的传奇。这座古城,不收分文,敞开胸襟,欢迎每一位到访者。即墨,以薪火相继的温度,点亮的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与繁衍脉络。作者行于城墙之上,鸟瞰城内繁华,心中涌起万千感慨。作者懂得即墨人保存和传承文明之心,浸润在这片古建上,裹挟着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被那块块青瓦深深吸引,还从古城静苑里的那些样式各别的楼阁嗅到古色古香的气息,这种气息带着烟火气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韵味烘托出来。即墨城的仿古艺术丝毫无造作之嫌,浑然天成。明时,即墨人曾抗击倭寇,瓦当碎落满地,那些瓦片上还记录着即墨古城曾经的屈辱和即墨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史。瓦当,无数次从即墨的泥土里复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温度,诉说着曾经的沧桑。瓦当,也是置于屋顶的无数方砚台,墨河水就是墨汁,书写着铿锵的历史文字。“黛”和“墨”两个意义多么相近的词语,或许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设计吧。即墨的石头牌坊,将情感的温度烙印在图案上,表达出即墨人崇贤敬仁的美德。驻足“亚魁”牌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随即被生动地演绎出来,真的是“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一砖一瓦,这些普通的建材,唯有在古城才有了温度,才有了涅槃。作者本想带走一块废弃的建材作为纪念,后放弃了,因为作者更愿意带走古城给与他的温度,带走即墨人曾经的辉煌历史。这些,都是作者重建美好记忆中的即墨古城的有温度的建材啊。该文构思绝妙,视角独特,笔法凝练,内容丰盈,思想深邃,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作者以一颗虔诚敬仰之心触摸带有温度的古城建材,让意念驰骋于时光旷野,追逐那些久远的故事,诉说即墨建材的前世今生,感佩即墨人的热血与勇气,景仰即墨人的智慧与精神内涵,这里有着浩荡绵长的文脉,书写着将相贤达、才子佳人的传奇。追古抚今,即墨人的磨难与幸福、屈辱与自豪,都融入了每块建材,留下了厚重印迹,作者对这座古城发自肺腑地热爱,尤其对古城的建材情有独钟。上乘佳作,盛赞才情,倾力荐读,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谨祝夏安愉快!【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62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6-19 00:07:37
  该文构思绝妙,视角独特,笔法凝练,内容丰盈,思想深邃,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作者以一颗虔诚敬仰之心触摸带有温度的古城建材,让意念驰骋于时光旷野,追逐那些久远的故事,诉说即墨建材的前世今生,感佩即墨人的热血与勇气,景仰即墨人的智慧与精神内涵,这里有着浩荡绵长的文脉,书写着将相贤达、才子佳人的传奇。追古抚今,即墨人的磨难与幸福、屈辱与自豪,都融入了每块建材,留下了厚重印迹,作者对这座古城发自肺腑地热爱,尤其对古城的建材情有独钟。深度美文,拜读受益,问候怀才老师,祝夏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06:46:00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这么长的散文,编辑起来,费事费力,真的让怀才抱器于心不忍啊。本也未想写这么长,只是一动笔,揽不住了。可能是即墨的精彩使然,或者是我笔力不老道造成的。这次游览即墨古城,所得甚多,也很有感慨,这是我在别处从未看到的景象。可能写即墨古城的文章太多,我不能重蹈覆辙,于是从建材的角度入笔,按照我的观感,觉得这些建材很不易,是带着温度的。于此开掘,写成了这个样子。可能是我做过瓦工,才有这样的想法吧,哈哈,小农想法啊。谢谢罗老师给小文这么高的评价,视为激励吧。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热切期待罗老师的佳作!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6-19 06:20:42
  老师没有去铺排即墨古城如何如何壮观、盛大,而是着笔古城的建材,从一砖一瓦一石去触摸历史的心跳,从而开始边走边看边和古人对话,把即墨古城写活了。有历史的纵深,也有未来的想象,穿越时空,内容厚重,佩服老师的文笔,轻松驾驭,一路深情。其实,怀古思今的散文不好写了,老师能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的思索和风格,一定有丰富文史知识积累的强大支撑。当初看了题目,我还在想,这类题目该怎么写下去,建材,还有点专业性?现在,顾虑打消了,老师又给做了示范,读后收获满满。拜读学习老师大作,祝夏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06:52:18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鼓励。的确,如果铺排即墨古城的盛大繁华,那只能是一种再现吧,可能是会写得拙劣,因为我们的文笔不如游客的眼光。所以,我在回家的路上就琢磨,如果把过程的温度传递出来,想到那些建材,登上过程城墙,的确也是抚摸着那些青砖,感觉和古人在一起,于是有着这个角度,是否成功,不好说,但我希望写出特色来。我是被即墨人制造了不可计数的青砖的举动震惊了,不容易,这是一个创举,这种感动也促使我这样写。遥握,问候韩老师夏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6-19 06:42:51
  即墨古城仿古得以精彩复原,完整呈现。读罢文章,也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历史,触摸了古城的温度,感触到古城的灵魂,灵魂涅槃复活,这是古城之幸。即墨古城取材河中黑土,烧制青砖,梳河采土,垒砖砌墙,生态环保,创造即墨历史的辉煌,点亮中华文明的血脉河繁衍脉络,这是智慧和价值的体现。仿古是一种艺术,通过仿古,即墨人把自己的历史温度雕刻在石头牌坊上,再现历史,传承文明,这是仿古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了解了即墨历史,也了解了古即墨人的精神与智慧。题目新颖,构思特别,文采斐然。好文,拜读学习,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夏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06:59:12
  谢谢吴老师的美评美誉。的确如吴老师所说,两千年的即墨古城地,历经变迁,遗迹难存,如何复原,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难题,且不说古城的规制要合乎曾经的样子,其中的文化脉络附着在每一块建材,难以把握,这些对于我这个参观者而言,就像天书,我无法驾驭,只能从建材入手吧,那些各处的介绍,和我亲身感受,让我觉得古城建材的温度依然传递着,复原也是涅槃,涅槃是在火中,火中的建材是第一批投入的,我就写建材吧,把那种难度写出来,也把温度出现出来。温度产生智慧,这是我深切感受到的,就像兴趣产生动力,一个道理。遥握,期待吴老师的佳作,问候夏祺!
4 楼        文友:枫桦        2023-06-19 07:18:39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去感悟远古的文明,让人觉得意境更加深远了。现代建材的应用,是一颗完美初心的诠释,这颗心竟然与远古的那颗心重合起来。修复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用现代人的智慧与精神内涵,去续写这条亘古不绝的人脉,是令人赞叹的,是令人振奋的!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07:24:54
  枫桦老师的点评是非常深刻的,我也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主题。华夏文明,不仅仅是内涵上的延续传递,更有形式上的对接,这种对接,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和才情,于是便有了温度。每个时代,都会创造属于时代的东西,而即墨所创造的,是传薪继火的,是历史的无缝衔接和传承,这一点意义更特别。为了写出特色,我从建材入手,希望可以看到当代即墨人的创举和温度。遥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6-19 07:49:07
  写古城,很难写,容易掉入套俗。可怀才老师永远都是另辟蹊径,从不落套俗,视角永远独特,取材永远丰富,辞意永远从容,笔法永远灵动,给人读感永远清新,永远给人拍案叫绝的冲动!大赞才情,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夏祺!期待即墨系列!哈哈,别说我贪得无厌哟。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07:55:28
  谢谢湘莉老师的永远鼓励!几个永远,应该是我追求的创作境界,臻于此境,实在不易,我努力追求吧。从建材入手,可能是我干过瓦工才有的视觉吧。希望这样写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编快乐!
6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3-06-19 10:13:03
  《触摸有温度的古城建材》,是怀才老师满怀温度大爱,以精湛的文学表达与与古代的深刻的哲学思考写就的一篇佳作!使当代的即墨与古代的即墨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尤其把人文的精彩的即墨推到读者面前,入进心里!感佩超然的才情!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16:38:22
  寂寞,是你我所在的胶东半岛之明珠,我先你有幸开笔,东风老师有时间肯定会莅临的,一定会带来精彩之作,希望看到东风老师笔下的静默古城。浩繁的巨大工程,若无热血和情怀,不可能建成,我十分钦佩即墨人的胆识和手笔。遥握,问候夏祺,感谢东风老师赐评。
7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3-06-19 10:18:08
  留言第二行多打了“与古代“,三个字!予以纠正!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16:34:59
  谢谢东风老师。那么点手下误,一读就清楚了,东风老师这么严谨,学习之。遥握,问候夏祺。
8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6-19 10:31:27
  青砖铺地,黛瓦置顶,一墨拓印,厚重、古朴的即墨古城,带着春秋战国的霸气,带着田单火牛阵的硝烟,带着即墨大夫的刚直,带着田横五百士的悲壮,在怀才老师尽管身着当代衣衫,却迈出了穿袍带冠的悠闲步履的历史穿越中,一手牵着现代,一手挽着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这是一次有温度的亲密接触,这是一段独具匠心的怀古心得,这是一串丰盈厚重的历史足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那“环秀”的南门内巨大的棋盘,精美的黑白棋子,是否在告诉我们,人生如棋?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布。多么独特的构思!多么温暖的期待啊!跟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那会是一次专业的纪念和怀古。跟着怀才老师的脚步,我却涌起了一股诗意和豪情。昨日秦砖汉瓦,今朝悠悠诗情。怀才老师饱蘸墨河的汁水书写的厚重文字,就像杜甫赞颂诗人庾信的那样“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16:44:04
  梅骨老师的点评,充满温度,更是一则恣肆飞情的好文章。与古人牵手,一同巡城而望,想起梁思成,想起林徽因,可能是因为近读《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本书有关吧,所以还觉得其中那些有温度的句子,游览古城一下子就被唤出。的确,即墨人还是在今天笔蘸墨水河之水,书写了一部惊天泣鬼的大书,是立体的,值得好好观赏,更值得站在这里去缅怀历史。感谢梅骨老师的精彩点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3-06-19 10:55:46
  怀才老师此文写得大气豪迈,雄奇深厚,像一部史诗。怀才漫步古城,雄视千古,诗情流泻,让古城灵气飞扬,通过青砖、石头、棋盘、石槽等探索即墨历史与文化的脉动,思索文明的本质,传达着即墨人的仁厚与智慧,情怀、风度与性情。这样的一个古城,古韵悠悠,韵味十足,实在让人爱,找个时间我一定要去看看。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16:34:05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第一篇写即墨古城,我的确不想逐一介绍古城内的复旧建筑,感觉平面的东西留给游者读者自己观察欣赏就够了,很多潜藏的东西,并非每一个游者可以看到的,所以,我选择建材入手,希望把这些青砖黛瓦等的温度用笔掘开。用意良好,不一定做到,怀才努力为之了。遥握,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问候夏祺!
10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6-19 11:19:02
  即墨这座古城,我并不陌生,它的故城应该就在田单的破燕处。即墨有太多的故事,太厚的沉淀,太重的背负。文中所描写的那三枚铜币相通的排水眼,既是实用,又是诗意,美到极处,好到极处。将美好的寓意雕刻于牌坊,将情感的温度烙印于图案,这是一座有历史,又灵魂的城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生之年,一定到青岛去走一走,到即墨去看一看。雪胎梅骨再度留言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9 16:31:22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评。的确,过程选址在春秋田单火牛阵破燕之处。我的《即墨怀古》已经写好,在站在过程南门《环秀》火神楼处眺望并怀古。如梅骨老师所言,寂寞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这个灵魂从春秋隐约而来,生生不息。退休之后,专访古城也是值得的。遥握,期待梅骨老师梦想成真。问候夏祺!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