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沙地桑柳(散文)

精品 【东篱】沙地桑柳(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8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4发表时间:2023-07-22 00:04:23
摘要:“大眼沙,茅子草,蒺藜狗子满地跑……”这首带有自虐性质的民谣,是沙坨地貌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从清末到建国前期,沙坨地朴素的人民就开始把桑柳编跟花生一样,作为特产出口到国外,换回珍贵的外汇。其产品曾在雷庄火车站堆积如山。
   桑皮是造纸的最好材料之一。村子里隔三差五就有收桑皮的车来收购扒下的桑皮。桑皮制纸在本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要追溯到东汉。桑皮纸的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着墨均匀,墨韵层次分明,不腐不蛀,可保存千年之久。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爱用迁安(紧邻滦州北部)桑皮纸创作,其抗日义卖代表作《孔子讲学》即用此纸;蒋兆和先生曾用迁安桑皮纸创作《流民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为镇馆之宝;吴作人、黄胄、黄永玉、宋文志等近代著名书画家都在迁安桑皮纸上留下了足以流传百世的墨迹。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但依然缺煤少柴。猫冬季节到了,父亲经常带上大搂耙,沿着沙坨地两侧收集柴草。这种大搂耙耙齿由竹子软化围成,有锅台那么大。操作它要把耙子的长杆一头搭在肩上,腰里还要系上绷带,耙子下面有一个悬着的秫秸排子。楼草的人拄着一根带钩子的短杆,走一阵,耙子上草多了就用短杆敲到下面的排子上。我总觉得,父亲武装起来的样子就像套了枷锁的驴子一样,为了这个家拼命地往前拽。
   再过些日子,桑柳行两侧变得光溜溜,大耙就搂不上来那些细碎的草沫了。别着急,农民总有办法,等白毛风把碎柴、树叶、草籽,裹挟成一道沙梁,人们又开始“筛风沫子”了。筛风沫子要用大眼筛子,过滤下沙土,留下那些可以利用的东西。回到家,用手划拉出较粗的柴草,剩下的风沫子由于含有草籽,就成了做猪食的优质皮子,猪吃起来津津有味。
   沙土地太过贫瘠,人们只能拼尽全力,土里刨食,勉强度日。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机取代了牛马,塑料制品取代了桑柳编,机械大规模造纸取代了手工抄纸,再也没人收购桑皮了。人们开始外出务工,千年的桑柳行变得似乎可有可无。终于在千禧年的春天,大队组织人力把桑柳连根刨起。从此万亩沙海再无屏障,春天的白毛风更加肆虐,那条狗尿河也渐渐干了,也再也没听见黄鹂鸟婉转的歌声。
   由于开矿占地,我村2008年整体拆迁上楼,村里剩下唯一的地就是这块儿沙坨地。今年春天我跟随老父亲去沙坨地种花生,发现很多地已经改弦易辙,种上了成片的白杨树。父亲说,种树省事,收益也不比种花生差多少,主要是年轻人不愿意下地了。等树木成材了,就有人上地头来收,据说是送到板材厂,削成薄片做三合板,五合板打家具或者打浆造纸。
   那如绿色瀚海的桑柳行只能存在记忆里了!回家的路上,风吹树叶沙沙作响,我隐约听到白杨树林里传出了黄鹂鸟婉转的歌声!
  

共 6156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片沙地,因为种植了桑柳,而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据史料记载,沙地种植桑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回忆了小时候沙地桑柳的各种趣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该文以春夏秋冬的时间为顺序,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春天时,桑柳的枝条吐出嫩芽,并慢慢抽出绿叶,发达的根系阻挡了大眼沙的流动,淤积起一道道沙墙,作者和父母到沙陀地种植花生,奶奶送饭时忘了带筷子,爷爷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随手用桑条变化出两根筷子,用桑皮做成了一个笛子,并吹出美妙动人的旋律。母亲在桑柳行寻找各种野菜,回家后包成鲜美可口的玉米面菜团子,至今都让作者怀想那种清香的美味。当桑葚成熟的时候,树上挂满了紫里透着红的桑葚,小孩子们欢呼雀跃,酸甜可口的桑葚,让孩子们一饱口福。桑柳林中,不时传来黄鹂鸟婉转的歌声,张伯心灵手巧,不仅会编鸟笼,还是捕捉黄雀的高手,让孩子们羡慕不已。夏天时,桑柳生长速度加快,沙地种植的花生开花结果,作者拔草的间隙,和老叔去捉知了、蝈蝈、螳螂等,趣味无穷。秋天时,花生成熟,作者和父母开始收花生,花生收到家后,人们还会去捡拾遗落的花生,作者和老叔一起去抓偷粮食的老鼠,有时候还真能在鼠洞里挖到很多白花花的花生。霜降一过,人们开始用桑条和柳条编织各种用具,作者的父亲心灵手巧,编制的物件花样繁多,所编的器物大多还送给了左邻右舍和亲戚。冬天时,父亲经常用大搂耙搂草,收集的柴草用来烧火做饭或取暖。在困苦的年代,尽管沙地贫瘠,但淳朴又勤劳的人们竭尽全力在土里刨食,生活不易,勉强度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富裕了,千年的桑柳行变得可有可无,沙地的桑柳也被连根刨起,砍伐殆尽,如今沙陀地种植了大片的白杨取代了桑柳,那如绿海般的桑柳行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这篇文章内容厚重,构思巧妙,语言精粹,文采斐然,叙述从容,娓娓道来,场景描写细腻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捉老鼠的过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还有父亲用镰刀砍桑柳条和搂草的动作描写,生动感人,一个勤劳、懂得担当、吃苦耐劳的父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作者的详细描述和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桑柳不仅有防风固沙的功效,在日伪和解放战争时期,桑柳青纱帐还发挥了藏兵助战躲避国民党征调的重要作用,而且桑柳有很高的价值,比如桑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条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器具。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农人尽心竭力在贫瘠的沙土地刨食的不易,也写出了农村孩子们的快乐和情趣。字里行间漫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淡淡的乡愁。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7-22 18:25:10
  桑柳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我们这里有那种长得一人多高,滑溜不分叉的条子,也可以编篓子,筐。但它没有果实可吃。老师的文厚实有味道,特别耐读。真佩服天方老师小时候的事记得那么清楚,花生从下种到收获都写得那么那么清楚,我几乎都忘了秋天的花生叶子上黑色的斑点。好文拜读!问候老师!
回复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7-22 22:26:13
  怪我交代不清,没想到这桑柳行是地域性比较强的东西。桑是桑,柳是柳,都是扦插一丛丛成排生长的,一年一收割,就是您说的条子,我们也叫梢子。有的根部也有几十上百年年龄。桑条只有去年没砍干净的老枝条上才挂桑葚,非常少,味道远比不了市场卖的。感谢老师驻足留墨,敬茶!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