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晓荷】江山八年文学情(散文)
一、邂逅大江山
一提起江山,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会感到大气、壮美、极有节奏韵律,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等。但我正要写的江山,却是入住八年,断断续续发表了30多年写作积存下来和爆发式写出来的近百篇(首)诗词散文小说的江山文学网。
八年前我是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进入江山文学网的,如今早已记不起当时是否有人指点引荐或因何处提示指示而进入。反正现在只能看到江山里属于个人基本信息一栏显示,我于2015年6月27日注册。
记得初入江山,我就如一个噬趣成性的孩子,突然发现了一个与己投趣的世界,巴不得将自己的全部兴趣在这个世界里尽情展示。我首先想到的是能否将我写出来已18年,渗透了自己精力心血感觉能代表自己当时最佳水平的小说《走出没完没了的夏天》发表出来呢。于是就开始着手整理此小说并在电脑上慢慢地敲打起来。
说起这篇一万四千多字的小说,它真是命运多舛。1997年暑假,单身的我没有回家,而是自己一个人钻在当时矿区学校后勤小院里,忍受着难耐酷暑、饮食不便和蚊虫叮咬,欲写出几篇有“分量”的作品来。结果那个暑假我写完了小说《走出没完没了的夏天》,同时还完成了散文《怀念路遥》——那年正是路遥先生病逝五周年。为随时能改,小说最初写在两个作文本上,字迹有点乱,暑假开学后我请一位练过标准庞中华字体的学生抄写在一本稿纸上。新世纪初,我当时所在小县城搞文学的文人忽然热络起来,多次组织在一起搞文学沙龙,多次在一位热爱文学的茶馆女老板那里探讨交流,并且女老板还管过我们那么多人两顿饭。那真是一个小县城文学人气的“黄金时代”!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下,我把学生抄写的小说“精装本”给一位刚刚认识的文友看去了。没想到文学沙龙没几天竟戛然而止,那时候几乎人人都没有手机,也没有留下能联系的地址电话。此后我再没有见过这位文友。于是我只有用心珍藏起自己写出来的小说“手稿本”了。两年后在外打工时,息工在家带孩子的妻子将此篇小说在电脑上全打出来了,并应约为当时一位同事拷进其硬盘去读,但后来由于电脑升级换代等原因,唯一的电子版也丢失了,那位同事也联系不上了。再后来随着岁月如水而逝,我保存的“手稿本”多处折叠破损,我用透明胶粘贴住,即使如此有的碎片也掉落散失找不到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堪的“手稿本”我也一直精心保存了18年,直到再次一字一句甚至补充上空缺字句打出来发表在江山文学网上。发表时间是2015年6月29日,距我注册时间仅仅隔了一天!现在想来那时一天时间一万四千多字一字一句全拼打出来多么不易呀!可以想见我发现江山文学网后是多么的欣喜以致若狂啊!我终于为我的小说找到一个安放之所了!更让我惊奇的是,很长一段时日在知道了江山文评规则后,我才喜出望外地发现,我在江山文学网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荣获了精品!
我这篇小说编案者是江山系统编辑紫玉清凉老师,她给小说以较高的评价:“文笔干净流畅,情节铺排有序,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精准深刻。小说所展示出的精神层面上的思考易引发共鸣。”“走出没完没了的夏天,也隐喻着期待一种新的突破。”这样的评价提振了我在江山文学世界的创作热情。
九个月后,在紫玉清凉老师的邀约下,我又参加了一次以“生计”为同题的小说征文比赛,我这次的小说全篇通过两个人物“安长”和“宝成”交替叙述自己的故事完成,写了两个年轻人阴差阳错的人生际遇,突出他们都在为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曲折命运。幸运的是这次的同题小说比赛我又一次获得了江山小说精品。
遗憾的是1997年我写出的《怀念路遥》一文,觉得写的不到位,不满意,放置起来了。直到2002年路遥先生病逝10周年时,此文经过修改润色在两地报纸上刊发出来了。又经过了13年直到2015年11月17日,我才有机会在江山上将对路遥先生病逝10周年的纪念文章、病逝20周年的随笔和23周年的感想,一并发出来了。此后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如心中长久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又如完成了人生一项重大的任务似的。也许心情长时间太放松了,竟至于在去年路遥先生病逝30周年时,我写不出一个字来,只能在文学群、朋友圈里转发在江山上的一组怀念先生的文章。
我为什么如此重视《怀念路遥》这篇文章呢?除了在大学时研读先生作品,学仿先生写作外,我想文中的两段也许足以表明我对写作的情志:
“我常常把先生的人生与我病逝的母亲的命运作以比较和思考:他们都是上世纪的1949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都是因家里子女多难以养活,从小送给了人家;都是在阴历1992年年底去世的。不同的是,路遥从那个痛苦的家庭里走了出来,当后来的生活与以前的日子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之后,他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并写了出来,给人以文学之美的欣赏和感受。而我的母亲不仅没有走出来,而且陷入家庭经济困窘和情感苍白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以致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路遥虽也英年早逝,但他的生命燃烧出耀眼的光彩。路遥是不幸中的幸运儿。”
“在给大学同学的一封信中我这样写道:‘我把路遥先生作为我搞文学的父亲,即便将来我写不出或写不好自己的作品,我也将枕着先生的心血结晶之作离开这个世界……’”
后来,在江山文学网系统我还发表了两个短篇小说《责任》《高考之殇》,以及读后感《〈传奇〉中的张爱玲》等,不过我的大多作品都是在江山文学社团发表出来的。
二、有缘两社团
在江山,八年来我仅有缘入驻了两个社团,其一是情暖笔尖文学社,另一是待了七年至今的淡雅晓荷文学社。
进入江山,我懵懵懂懂地转了几天后,又跌跌撞撞地进了两个社团的QQ群,在其一社团发表了五篇经典文言文评点(作品赏析),在另一社团发表了两篇唯美情感的微小说,之后发现了特色社团排名第一的“情暖笔尖”文学社。当时即感到这样一个文学社团名称叫法很亲切很温馨,因为我认为文章千写万写都是写人的,都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不写人不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意义何在呢?而且当时我不善用电脑,更没有养成靠键盘打字写作的习惯呢——直到现在我写文算有点进步,不一个一个字打了,却还是经常快速在学生考试用的演算纸、答卷页甚或试题的背面草写出来,而后对着手机读出来再转化为文字。因而当时天然地认定“情暖笔尖”是最适合我的文学社,于是便主动入驻而后入职其中了。有意思的是,当我在“笔尖”文学社显示出任职时,原来的一个文学社团毫不犹豫地把我清除出他们的QQ群了,后来看到人家社团专门设有“督察部长”,大概就是干这类事的吧,不过还是觉得这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啊。
在江山情暖笔尖文学社团时期,是我人生中一段发文的狂热日子。我将自己近三十年写作的诗文,能找见的全找见,觉得能直接发表的就一字一字打出来投发,有的诗文经过精心修改润色后刊发出来。有时一天能发表两三篇长文,而且写的一个类别、一个方面或一个范畴。那真是人生一段钟情、激情、深情而忘情地搞文学的黄金时期!
这一阶段我发表的作品五花八门,从体裁上说,有散文、诗歌和小说;从题材上来说,涉及了自己人生生活、精神追求以及情感经历等诸多方面。当然最多的还是写发生养自己的故乡、怀念逝去的亲人的作品较多,如《故乡的黄昏》《1980年代初的故乡》《故乡曾经的“三宝”》《悲惨命运》《乡村中逝去的理想主义者》《广宏爷爷》《宽容的葬礼》《琐忆病逝二十年的母亲》等。另外就是写自己上学和工作之初那些年的经历体验思考等系列诗文,如《那些年窘困却不觉潦倒的中学生活》《那些年高考下的死功夫》《上班的感觉》《平静如山》等。再者就是怀念怀想一些逝去的友人和分别后再难相见的同事等散文,如《痛忆凡吾》《好人胡生贵》等。当然还发表了与伟人国家民族盛事纪念有关的诗文,如1997年写出此时段才发表出来的《生日的哀思》,2008年底完成而此时投发出来的《中国,2008的从容、宽容和感动》以及2015年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日断想》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我还为情暖笔尖社团专门写作了一首篇幅较长的散文诗《笔尖情歌》,在江山社团里有着较大影响。
同时随着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文学评点,以及我系统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文和《金圣叹评点才子书》等后,除了出版有《高中文言文评点》一书外,还在情暖笔尖社团投发了几篇关于阅读写作的美学论文,如《写景抒情诗文必须读出“境”来》《也谈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们离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有多远》等。随着文学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随着我在笔尖社团担任主编、副社长、总编等职,这一阶段我代表情暖笔尖社团访谈了几位重要的作者写手,几次代表情暖笔尖社团在江山文学夜校讲文学阅读写作公开课,为社团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七八年过去,至今也早已忘却自己当时又是如何入驻淡雅晓荷社团的了。只记得在晓荷当过优秀编辑、社团顾问、副社长等。至今除做晓荷社团编辑外,还兼着一个“微信推广部长”,也没弄清其具体职责。
如果说在笔尖社团时我倾向于发表以前积累的诗文,那么进入淡雅晓荷后慢慢静下心来开始随时写文发表了。如今有据可查在晓荷发的第一篇作品是我进入江山整整九个月后写的晓荷“回家”征文的一首长诗《回家的意象》。而后随着那年暑期我们高中同学30年聚会,发表了《30年聚会朗诵词》《小聚会》(小说)等。随后写了几篇回忆文章,如《我的三舅三妗》《求学路上铭刻于心的老师》《一门课照亮了乡村学子命运的路》等。再后来就是写发了一些女儿成长高考上大学和即景游历的文章,如《我家有女年十七》《哈尔滨印象》《春雨不打伞》《望仙四渡》等。疫情三年,写作了几篇(首)散文诗歌,如《闻喜二中封校日记》《疫情三年随想》等。
其实原来我对在江山社团的写作发表作品获得精品没有什么概念,就是自由发挥尽情表达而已。但去年年底几个月因换社长后莫名被晓荷销名的我,被准备强势回归的何叶社长拉进晓荷编辑群里,从元旦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狂热创作发表获精活动。真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的架势和气势。在这样情势下,我也被感染着互相鼓励带动催促,集中地写出了多篇诗歌散文小说来,并且入驻江山八年来第一次破天荒地连续三篇文获得了精品。也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今年一季度结束晓荷文学社在江山的排名由第八而一跃为第二名!我也因编文努力而被评为优秀编辑。于此我不断地慨叹: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惰性,创作必须有自主的动力或外在的欣赏鼓励带动帮助乃至催促,才能不断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并不断写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感谢晓荷社团!感谢江山文学!感谢它们给了我持续写作的勇气和力量,感谢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断能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让自己的亲友同学同事乃至不相识的人读到。我为此感到幸运欣慰,感到骄傲而自豪,甚至感到幸福——三十多年来自己有意识搞写作,写出来作品不就是让人看的吗?夙愿在遂,夫复何求!
三、真情江山人
有人说,江山既是一个广阔的文学网,同时又是个巨形的大江湖。既是江湖就有着不同个性性格的人,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温而尔雅的言谈尖刻的,曰师称友的呼兄唤姐的,应有尽有。不过很庆幸,在大江山,在小社团,八年来我遇到的大多是能真情相待兴趣真纯的文学读写人。
第一个要提起并感谢的当然是江山文学网系统的小说编辑紫玉清凉老师,我的两篇较长的重要小说,一篇经她编发高评推荐获精,一篇是经她邀约同题征文参赛写出而获精,这大大鼓起了我八年来在江山坚持写作的勇气和力量。第二位需提及的是曾经的情暖笔尖文学社长峥嵘岁月女士,她虽然六十余岁年纪,但对文学的热情乃至激情丝毫不减年轻人。在情暖笔尖时她非常器重我,极力推荐我渐次当主编总编副社长等,并让我开展人物访谈,在江山文学夜校讲阅读写作公开课,把我由社团推向了大江山。后来虽离开了笔尖社团,但我仍关注她的动向,并且看到她最近发表的一篇文在今年五月底,深感欣慰。在这里遥祝她安康长寿!
在江山在社团交往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的非晓荷文学社长何叶莫属了。我知晓的有两位作者写过“何叶印象”长文,也都读过,甚至自己也想过写个“何叶印象”文的。我所知道的,何叶年龄不到三十,父母亡故,心态心情可想而知。我主要是从编发的文了解她的。可以说她的文无所不包,关于人生家庭事业友谊爱情,事无巨细,言无禁忌。可以说在写文面前她是完全透明的。若让我概括她的性格的话,可能会用八个字:爱恨情仇,嬉笑怒骂。文章极追求真善美,交往特注重实诚趣——实在、真诚、有趣。这当然是我在江山社团六七年和她打交道得出来的一些认识。也记不清我怎样联系何叶进入晓荷社团了。反正就是先发文,后做编辑顾问一类,不咸不淡不温不火了好长时间。要说有点红火的话,就是在何叶的再三邀约下,我代表晓荷社团又在江山文学夜校做过一两次文学公开课。记得有次讲课时间快到了我还在开会,不得不请假回家连晚饭也没顾吃便启动电脑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