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不足龄读一年级,好吗?(随笔)
开学前夕,有一位难得上门的熟人找到我,尽管我刚退休,不再担任教职,几年没过问过单位有关决策的事务。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到访的客人是纯粹联络情感打发休闲时光相互慰藉,还是寻求帮助解决对他来说显得吃力的困难,抑或兼而有之,我心知肚明,向来猜度得八九不离十,且听他的说辞。“我妹的外孙腊月出生的,想读一年级,能帮我找人说说不?只差十几天。”
真的距离六周岁晚十几天吗?这才是说话的技巧,交流的艺术。法定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是六周岁,有学位的学校可适度放宽到阳历年底,不具备条件的小学可延迟一年入学。阴历往往比阳历迟一个多月,春节最早是在第二年的元月中下旬或二月上旬欢度。
浸润基础教育几十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家长,见证过天资聪颖或智力平平或愚顽驽钝者的成长足迹,更贴近观察过近水楼台的教师“自我优惠”,将子女早常人两三年上一年级或跳级的短暂欣喜,以及孩子成年后的发展得失,优势与不足。当老师久了,容易沾染婆婆妈妈的特性,知无不言,遇到亲戚朋友谈到儿孙入学的事,我总会以身边早入学的孩子成长经历为例,拿孙云晓《男孩危机》《女孩危机》中的观点来印证分享,认为教育的秘诀是真爱,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是晚一年入学。他毕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权威的话比我有分量,言之凿凿。虽说正反两面的事例发生在周边,人物有名有姓,但是没有经历的家长仍是满腹狐疑,对我的恳切言辞鲜有足够的认可支持,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距离长着呢,下河早,上岸迟,蹉跎岁月的不乏其人,心智发育比人家略迟缓,非要使出浑身气力与人家比拼,时间久了难免后劲不足败下阵来。何必抢跑呢?练强了足力,眼观六路,弯道超车,那感觉才叫爽呢!
别的学校班级学情况如何我不清楚,只拿我接触我任教的班级说事。
先说握笔姿势。
铅笔刨过之后与中性笔的捏握处都是一般长的,它从设计上规范你的握笔姿势,而年龄小入学早的孩子更容易使笔尖到手捏的地方不足一寸,非得歪着头才看到自己正在写的字。这种写字的形象,虽不优雅,但反复出现,老师家长再熟悉不过了。后来,我想明白了原因:十几岁时学骑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坐凳怎么降,脚还是够不到脚踏,师傅于是让我骑在大杠上。虽说光秃秃冷冰冰的圆铁杆坐着无舒适感可言,但只有这样才能骑得成车,速度快过步行。直到个子飙升,不必骑大杠,自然而然地坐在松松软软弹力十足的皮革坐凳上,才像模像样规矩起来。老师在课堂上一再示范纠正,等你转过背去看其他同学的执笔姿势时,他不知不觉地回归了自己的“舒适区”。仅在这一点上,师生间的角力如同拉锯战,此上彼下,彼下此上,往往是先生让后生,从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事都感慨:实在纠不过来。倘若他手形粗大,小肌肉群发育在正常水平,笔尖离握笔的指尖过近,看着不方便,他还会这么做吗?都是入学早惹的祸。
再说说有意注意力的持久性。老师讲解完全一个知识点,通常要几分钟吧。有的孩子臀下的板凳好像长了刺,就是坐不端正,或老是把板凳摇来晃去,用不了多久就散了架,可谓“人牢物牢,人不牢铁都不牢”。孩子们诸多注意力难集中的怪象,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恐怕也有所感受。更有甚者,上课的时候大明大放地把水杯放课桌上,倒一杯盖水抿一口又盖上盖,接着又揭开盖子倒水喝,一如悠闲的老头就着一盘炒得酥脆的花生米有滋有味地品尝着陈年老酒。那份惬意那种安逸,你能说是苦学深思静听的状态?左耳进右耳出,好歹进出过一轮,他那状态用耳边风来比喻才恰当。
而升到中年级,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增大,一些不善于管理时间,一二年级勉强完成作业的同学容易出现当天的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乱蒙答案应付差事,导致学习上的“拦路虎”一路咆哮,让本来可以按部就班顺风顺水轻松自如地成长的孩子畏缩不前,丧失应有的自信。作为教师,十分清楚必须赏识孩子,发现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这里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发几句牢骚,无非唤起大家的共识,在教育共同体中多出点力。倘若有文化素质高、教育得法的家长及时补位,孩子上学早是没有问题的,能够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不然的话,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可靠实在。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常年龄入学的孩子练牢扎实的童子功,假以时日,还愁没有成为栋梁之才的那一天,怕就怕拔苗助长,好心办了错事,悔之晚矣。
开学在即,唠叨几句,不知您意下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