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重访畲乡篁碧(散文)
篁碧,为少数民族乡,地处江西省铅山县境南部山区,东与武夷山镇相邻,南、西与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接壤,北接天柱山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5%,堪称绿色环保天然氧吧,总面积约80.89平方公里。
记得10年前,同值盛夏酷暑的7月,我随鹅湖文学写作班的文友们从县城河口出发,乘中巴车途经县域西部的汪二、湖坊、陈坊经太源走进畲乡篁碧釆风。
2023年7月重访篁碧畲乡,却是从天柱山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走进篁碧乡村,我们沿着老街走过去,眼前景象焕然一新,老屋新楼相映成趣,重见阔别了10年的华氏宗祠外貌。
湛蓝色的天空下,山风吹拂,感受到凉飕飕的舒适,一扫途中躁热,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在乡农商行主任余必勤的引导下,打开通往围墙门锁进入宗祠大院内,又看到熟悉的8只硕大旗杆墩。大门朱红的油漆已斑驳,气势磅礴的古典门联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整座建筑显得陈旧而古朴。我轻轻跨进门槛,走进祠堂我都有相同的感觉,面对祠堂前厅“武陵郡”两侧华丽宫灯,映射出厚重大气安详的模样,我只是静静肃立凝望。
华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占地1728平方米,位于村西南侧;从宗祠外中间可以看到,两道平行的五叠式马头墙把全祠堂隔成三间;东西两侧筑起龙形高墙,中间大门上端阳刻“华氏宗祠”,东侧小门口上端阳刻“延绪祠”;西侧小门上端阳刻“彰报祠”,粉墙黛瓦古色古香。
大门前走廊用两根5米长的八方形青石柱和两根正方体青石柱擎住。祠堂内梁柱、天井、天花板、门窗、浮雕、镂空雕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形态逼真,所有门板木柱绘画作品,别具一格,气势雄厚,美丽壮观。祠内布局独一无二,在古代宗祠建筑结构中堪称精品。2005年列为上饶市首批文物保护,2015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内存有华氏家训、名人简介、人物故事等,华氏家训有条不紊,分享有“严教训,隆师友,散祭灵,禁争论,睦乡里”等家风家训文化传承。培养后人,敬孝父母,爱戴兄弟姐妹,善待家族,仁者爱人,厚德载物,彰显华氏家族伦理道德的人文景观,浓厚的氛围让你感觉视角一新。
历史记录篁碧畲乡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这里素有“一巷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头,秀才四处有”的美称。还有闻所未闻的“沈葆桢三难华祝山”的历史人物故事。
清道光十二年(1832)秋季,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编修,掌河南道御史,分巡兰州道的华祝山,经道光皇帝恩准,就要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这事很好理解,人一旦风光,得让人看到,不然就犹如锦衣夜行!有高兴的事,也得让他人分享快乐。
华祝三这次回故乡,倍感荣耀的是他把当朝一品大员忽悠到篁碧作客,堪称壮举。当时,这位官员闻名于世,官居两江总督并掌管与江南制造总局齐名的福建造船厂,既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又是林则徐的女婿。
为了说动他一同前往江西铅山,华祝山煞费苦心,吹嘘自己的家乡人才济济,即便是田间农人牧牛稚童也能吟诗作对。沈葆桢被华祝山的一番描述勾起兴趣,于是跟着华祝山来到了篁碧。
一路旖旎风景撩起沈葆桢的惊喜,绿水青山更让他游兴冲冲,便唤了华祝山舍轿步行。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巍峨的绵延青山,还没进篁碧村,沈大人就被满山遍野的绿色生态陶醉了。行至村口水公庙前,一个樵夫迎面而来,沈大人想起华祝山说过“樵夫也能联对,牧童犹可作清词”来。便唤住樵夫笑眯眯开口道:“西天八里无边景。”说完就期待樵夫接下联。
他哪知这樵夫作对牧童填词只是华老爷的忽悠之说!这汉子别说对对子,他连沈大人的京腔京韵也半点不懂!樵夫指了指村里的方向,摇了两下手挑着担子转身离开。见此,沈葆桢丢给华祝山不屑的眼神。不料华祝山却向沈大人深作一揖微笑说:“大人,其实他是用手势对出下联。”沈葆桢一脸惊异,华祝山笑了笑解释道:“他刚才手指的是一个叫大岩的地方,摇两下手,是指一百,这样连起来就是下联:‘大岩百丈独竖尖。’大人,这大岩对西天,百丈对百里,独竖尖对无边景很合意境呀!大人能说他没对上吗?”这一番话说得沈葆桢眉飞色舞大呼妙极。
妙归妙,沈葆桢已隐隐觉察出了下联并非樵夫所对,只不过华祝山才思敏捷巧妙利用樵夫的两个手势而顺势作答,既然如此,他还是从心里佩服华祝山的文才。说话间已进了村,时值仲秋,篁碧人已收割完稻谷正堆垛禾梗。
这时,沈葆桢见前面一老汉抽着早烟在指导两个后生码禾梗垛。沈大人又兴趣大发,来到老汉面前,微笑道:“二人囤禾,老儿威风八面”。老汉当然听不懂,但出于礼貌便冲沈大人点点头,抱拳行礼离别而去。沈葆桢见状,心想,华祝山所言尽是吹牛皮,便又向华祝山挤眉弄眼。孰料华祝山笑嘻嘻地朝沈葆桢拱手说:“哎呀大人,刚才那老汉莫非知晓您的身份,他在用对子向大人提要求!”沈葆桢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让华祝山说明白。
华祝山笑盈盈道:“适才老汉冲您点三下头,这是因为畲族有三月三龙点头的说法,接着他又向您拱了拱手,这意思更明显了,当然是请求啊!然后又转身,自然是画圆围绕之意,相连起来,就是‘三水泛滥,小民请赐一堤’。”停顿了一会儿,压低语气微笑说:“大人,他这是说受了洪灾,想向您请求拨点银子帮这里建道防洪堤啊!”一番话,又一次将沈大人说得瞠目结舌,不得不对华祝山敬佩的心服口服……
这些美丽的故事只是告诉游客,穿越时空岁月,我们仿佛看到这座安静的宗祠在时光中走过的艰辛轨迹。历经时代变迁,却能始终保持华氏宗祠在篁碧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厅在“天地国亲师位”之上,悬挂着“思敬堂”。两侧“忠廉、孝节”四个红色大字,相应“忠孝廉节”显示庄重大气,令人肃然起敬!因其高贵所以典雅矗立在村西南侧,透过中厅那些遥远的往事和恢宏的名字,似乎可伸手触及那些名字背后的温暖和苍凉。
我们辞别华氏宗祠,一路走来,举目四望,大门上端的“太史第”、“光应星文”、“气象维新”字体的古老建筑,尽显儒雅气质,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瞻仰“篁碧畲族雷氏知名人物志”依照年代顺序,有自清雍正年的例移赠奉大夫雷贵华——至清光绪年的军功议叙五品衔、敇封朝议大夫雷维训共六十余位先生,都是从篁碧走出去的各级雷氏官员。我蓦地想起铅山西部湖坊镇的安兰行政村,却有个名叫百官的自然村。那么,县域南部山区的篁碧则堪称名符其实的“百官乡”了。
远远就映入眼帘的雷氏宗祠前,飘逸着五颜六色的旗帜,近前看到在9只旗杆墩上,竖起的畲族各种标识旗迎风招展。雷氏宗祠的门当户对两侧,各挂着“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和“雷氏家风家史馆”牌额。我们有幸观赏“雷氏族规”和“畲族历史文化”系列展。日出凤凰山,畲族四姓的来源,畲家始祖龙麒迎娶三公主、畲族婚俗跳竹杠舞等等活动,让你一饱眼福。
不远处就是一圈土围墙的古代建筑群,这是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雷家大院”,又称“资政第”。当年雷维翰荣归故里,得到道光帝恩赐,敕建竖立牌坊。在族人的鼎力支持下,工期两年,建造起这座当时极为宏伟壮观的大宅院。
我们来到大门外,见识墙上挂牌“中国传统村落”畲族村雷家自然村和“雷氏族规”赫赫有名,令人游兴大增。
雷家大院里,有几位老先生在一起高兴地天南地北聊着。天井边一幅柱联道出精品古建重光:“且看家乡成仙境,更喜古宅变游园。”举目观赏工艺复杂,分明别类的精美窗棂雀替,细刻精雕的柱状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历经近200年漫长时光洗礼的雷家大院,仍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我漫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沿途观赏山区风光,如同徜徉在美仑美奂的画廊,感受到四围景色幽深静雅,赏心悦目。
我们来到古代建筑——“词臣”牌坊,此类牌坊式样十分罕见,高7米,宽6.8米,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四柱用八鼓抱石为支撑,坊基以四麻石为坊座。三楼两面为“敕建”,二楼为“词臣”,均属阳刻。一楼横匾阴刻“道光庚子科翰林雷维翰立”。所谓词臣,指文学侍从之臣,掌管朝廷制诰令撰述的官员。
雷维翰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甲辰恩科同考官,国史馆协修官,二十五年国史馆纂修《一统志全书》告成,二十七年任丁未科会试同考官,升任国史馆纂修官,二十八年国史馆纂修长编告成,奉旨议叙加一级。因此,皇帝敕建“词臣牌坊”以彰功德,光宗耀祖,昭示后人。
我伫立在牌坊下沉思,抚摸着已失去原色的坊石,仿佛感觉到它的体温和脉动。仰望凝视着“敕建”二字,思绪似乎穿过时空隧洞。眼前出现一个个虚幻境头,有着晚清装留着长辫的人匆匆经过;随着画面变化,又陆续有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和西装革履的人,慢条斯理地通过牌坊……
世纪更替和时代兴衰,古代、近代、现代每一段岁月的时光,都在坊石百年不腐的皮肤皱褶里铭刻,形成永不磨灭的影像。
重访畲乡篁碧,面前这座雄伟壮观、恢宏气势不减当年、古建风格缄默有形的“词臣”牌坊,具有殊雅宁静的风骨,时光不会倒流,让她慢慢变老,享受天地人间更多的精彩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