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风靡云涌串联路(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既往】风靡云涌串联路(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童生,779.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96发表时间:2024-01-03 05:12:54
摘要:难忘的1966年,十年动乱的起始,我以小初中生的身份,经历了去京沪两地的“革命大串联”。留下了风靡云涌,刻骨铭心的记忆……


   痛定思痛,我的脑子清晰了。尽管天上云清月朗,但人世间却从来都不风平浪静。正应了那句俗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正如毛主席说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反思被“学生领袖”谬论压顶的一刻,自己没能更有力的与其抗争,我开始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耻辱。但就是这,却成为其后人生几十年中,一直如影随形般激励自己,提升能力素质,积累正能量,迎战社会和身边,丑陋与邪恶现象的强劲动力。
  
   三
   十一月下旬的第一天,我从上海接待站安排羁旅的浦东陆家嘴,那个离黄浦江码头仅仅一里多地的造船厂出发,开始了此行串联的回程之旅。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当时上海人的地缘价值观。沪上尽人皆知,五十多年前的浦东陆家嘴,整个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郊区农村。
   从外滩延安东路码头坐轮渡,去对面的陆家嘴渡口,一登上黄浦江东岸,映入眼帘的就是窄窄的陆家嘴路。依稀记得土路两侧,野草丛生,荒僻一片。路旁的建筑物,差不多都是一些斑驳陆离的白色泥墙,和残缺不全的青瓦建起来的简陋破旧的民宅。印象很深的一幕,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正蹲在自家门前,好像在小路的青石板上刷着什么。近前一瞅,哦~原来她正在用毛刷子刷着带鱼表皮上的那层白膜呢。哎呀,真还是头一次看到,南方人拾掇带鱼竟是这么个洗法,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然而,谁又能想到,沧海桑田,旧貌新颜。几十年后的浦东陆家嘴,地还是那片地,名儿还是那个名儿,却成了寸土寸金,举世闻名的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还是在同一个延安东路外滩,隔江相望陆家嘴,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一枝独秀,与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隔着哈德逊河看曼哈顿岛的景致,几乎一般无二。若能穿越回当时的那个年代,怕是连能掐会算的过海八仙,也预测不到,这个江南农村最普通的小镇,竟会迎来这么辉煌的一天!
   “呜——”随着一声低吼的汽笛鸣叫,我们乘坐的这艘原本是用于载货的大轮船,缓缓离开了外滩的十六铺码头。开启了从长江口外的东海、黄海,再进入渤海辽东半岛南端大连的远洋之行。
   轮船底部,原来装载货物的大统舱,现在就地铺上了凉席,一人一个躺卧的地方,成了我们这些大串联红卫兵的“卧铺”。我非常知足,这可比当时拥挤不堪,连座席底下、行李架上,卫生间里都挤满了人的火车,要舒服多了。
   就要坐大船过海了,好像我还是在刚刚三周岁,模模糊糊刚能记点儿事儿的时候,母亲带我回胶东老家,从大连到烟台坐过九个小时,还是在夜间。而这一回,从上海到大连,船上的广播说,整个行程大约需要航行四十三个小时。昼夜相连看海景,真的是兴奋极了!下午两点多钟,轮船经吴淞驶出了长江口,赶上了一个冬初的好天气。
   瓦蓝的天空,连一丝云彩都没有。蔚蓝的大海,波平浪静。午后的阳光匍匐在辽阔的海面,就像是天公铺下了浩瀚无际与天相接的蓝缎子。或许是织女的巧手,又给这蓝缎子锦上添花,织缀上无数波光粼粼的金片。随着徐徐拂面的微风,不断地抖动、闪烁,美得叫人咋舌。我一直待在甲板上,手扶甲板栏杆,一连两三个小时不动地方。新奇和喜悦,使我不能自已,竟没有一点儿疲惫的感觉。就是恨不能将眼前这所有的景致,都一丝不落地收到心里,印在脑中。
   到底是毛主席说的“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船上的旅客清一色全是串联的红卫兵。这个最有希望的群体,把活力四射的蓬勃朝气,也带到了大海之上。记不得是轮船的统一安排,还是红卫兵的自发组织,一台别开生面的海上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在茫茫大海之上,以天为幕,以海为台开始了。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但唱的却是同一首歌《东方红》,跳的也是同一个旋律的“忠字舞”。独唱、小合唱,男女声二重唱,还有口琴独奏……真的是海碧天蓝风送爽,一路航行一路歌。年轻真好,当时就是觉得有一腔热血在胸中汹涌奔腾,都能听到自己那兴奋跃动的脉搏了。
   都说海上观日出,是人间一难得盛景。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地就从底舱爬舷梯上了甲板,可不能错过那神往已久的瞬间。然而,刚出舱门,迎面而来的却是冷风飒飒,举目天空,风起云涌。浓重的云层,不断涌动蒸腾,紧随风势,愈涌愈急,愈叠愈厚,遮天蔽日。再看大海,昨日的明媚清和,此刻已全然不再。一夜之间,海面已经由悦目的蔚蓝,变成了重墨泼染的墨绿。一起一伏的海波,涌上去的波峰也明显比昨天更高,落下去形成的波谷,也分明更宽更深。
   最可怕的,还是脚下的感觉。人在甲板,再也没有了平稳安定的踏实,波起波落,就跟电梯瞬间急速升起,又陡然降落一样。心忽悠一下悬起来,又忽悠一下落下去,然后再升起来,再落下去,随着波峰浪谷,此起彼伏,接连往复,无休无止。想去船尾看看,可突然间觉着,两腿好像分不开,迈不动步了,每走一步,都需要吃力地控制身子,保持住平衡,才不至于倾斜摔倒。
   午饭后,我又把紧了扶梯栏杆上了甲板。发现整个轮船前后左右都在忽上忽下地浮动,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晃得更凶,颠簸得更厉害了,甲板上的人也少了许多。还坚持没离开的,也大多晕了船,像酩酊大醉后,俯身呕吐的,已经比比皆是。船员手持连着长长胶皮管儿的高压水龙头,一次又一次地清理着甲板上的呕吐物。吃进去不久,还没消化的“盖浇饭”,米饭、小青菜,还保持着原来白花花、緑嫣嫣一清二白的本色,被高压水龙“唰、唰”地一片一片地冲进大海。
   情况更严重了。船上的广播不停地循环播放着,“红卫兵同学们,因为天气原因,我们遭遇了大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将会迟延。请同学们尽量在舱里休息,不要到甲板上面,以免发生危险!”躺在舱里,仰望顶棚,就见悬空挂着的挎带背包,竟然跟打秋千的慢放镜头似的,忽而左,忽而右,大幅度,有规律地摆动着。按说处于最下面的底舱,应该是整个轮船最安稳的地方,可现在这里也没了踏实感。平躺在地下的凉席上,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出,船身在随着波浪的涌动,上下左右的颠簸、倾斜、起落。不断有人站起来,手捂着口鼻,趔趔趄趄,踉踉跄跄,一步三摇地冲向不远处的卫生间,不用说,此刻肚子里的那点儿东东,已经被胃揪肠搅,翻江倒海,正奋力冲向喉头蓄势而喷了。真得谢谢父母的遗传,我居然成了为数不多没有晕船感觉的一个。难得身处如此不平凡的旅途,好奇与好胜驱使我还是时不时地登上甲板看海。
   天赐良机,我终于有幸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发了狂的怒海,恣意肆虐,狰狞可怖的样子。冬的时光,昼短夜长。下午三四点钟天光已暗,大海的淫威似也升发到了极致。茫茫海面,又由墨绿变成了浓黑。越涌越高的黑色波涛,达到极顶之巅,立时裂变成白花花的巨浪,像是发了疯的一群巨兽,借着愈刮愈强的风力,从远处一排一排、一列一列,一轮一轮,咆哮呼啸着朝轮船扑过来。极目之处,满海全都是铺天翻涌的白滔雪浪。我不禁想起来,还是小学生时爸爸领我去看的评剧《张羽煮海》。书生张羽偶遇龙王三公主琼莲,二人自结百年之好。龙王极尽阻挠。张羽得神仙相助,用龙宫镇宫之宝,煮沸大海,逼退龙王,遂与公主得成仙缘。眼前的大海,难道又是龙王作祟,张羽愤然复用龙宫宝物煮沸的那个大海吗?
   再抬头看天,滚动、膨胀、翻涌的一团团,一簇簇,一球球的黑云,相互间撕扯聚合。云层中仿佛伸出一只无形大手,与大海的黑波白浪交相呼应。再回眸一看身处的轮船,就像是一叶扁舟,更确切地说,应该像是一片树叶,在狂风掀起的波峰浪巅上,心有不甘艰难地飘摇着,挣扎着。一阵阵滔天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身,扑上甲板,铆足了气力,与轮船进行着拼命殊死的搏击与较量。太震撼了!用振聋发聩这个成语,根本不足以表述出我对大自然威力的瞠目叹服。深深的感悟油然而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此时竟然会显得如此渺小!
   底舱里的人,不再那么安静了。有搭伴儿同行的,正在频繁紧张地交头接耳,但轮船嘶吼的马达声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几个女生已经是泪眼婆娑,惊恐万状了。隔我不远的一个竟哭出了声,我隐约听到,“妈呀!我怕,我好想家呀!”惶恐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大统舱。我仰卧在凉席铺位上,呆呆地看着那像上了发条的落地钟摆似的,一直在不停摆动着的背包,心里也有些忐忑不安起来。刚才从甲板下来时,遇见一个正在巡视的船员大叔,我上前搭讪了几句,才得知此时的大风已经超过了八级,风高浪险,海天茫茫,孤立无助。此行归途,还会平安抵达吗?
   心里没了底,也担心晕船,晚饭我基本没动。一整天爬上爬下,舱里舱外地活动,消耗了热量,透支了体力,折腾到这会儿,也是饥肠辘辘,人困马乏,真觉着累了。兴许是稍有些适应了轮船晃动和颠簸的频率,我反倒有了种荡在秋千上的感觉,眼皮越来越沉……
   咦,啥时候天变得这么好!到底是自己的家乡,晌午的小西北风虽然也很硬,可灌进鼻子和嘴里,却觉得跟南方的不一样,感觉还有点儿甜丝丝的。一进家门,爸妈并没有显现出和平常有任何不一样的神情,好像他们的儿子压根儿就没有离开过家一样。
   “他爸,你快把熨斗子烧一烧,把这些衬衣的袖头儿熨熨!”正为服装厂加工外件儿,在缝纫机上忙着的母亲吩咐着。
   不对呀!父亲咋没上班儿?咋还是拿那个报废了的电熨斗搁炉子上烧啊?我让王奇捎回去的那个铸铁的新熨斗呢?
   在北京串联的一周,我专门去了西单百货商场。在家总是给母亲打下手,经常得使用熨斗,烫熨那些正在缝制加工中的半成品,比如领口、贴边、袖头儿什么的。可家里那个熨斗使着一点儿也不合手,本来就是一个坏了线路的电熨斗,内瓤是空心儿的。放火上一烧,立马就热,热度稍微一高,一烫熨东西就容易烫糊。稍微晾晾,又散热极快,熨不了几件儿,就还得再烧。母亲叨咕着,人家老韩家掌柜的出差,从北京买回来一个,里外都是生铁铸造的,放炉子上烧,温度既不会那么高,还凉的不那么快,烧一回,能使好半天,特别是分量重,沉甸甸的大块头正好能压得住“活儿”。这样的话她叨咕过好几次。
   那时候的北京西单商场,就是一处老旧的二层小楼。在二楼拐弯儿的一处柜台上,我看到了这个在哈尔滨根本买不到的东西,花了三块八毛钱。我把它交给了不想再南下的王奇,托他捎回哈尔滨交给母亲。
   可这会儿父亲咋还在使着那个旧的呢?王奇早就应该到家了呀!我正要问一问的当候儿,突然间,刺耳的麦克风吱吱地叫起来。一个激灵,睁开了眼睛,才知道刚才是南柯一梦,只不过不是在静谧的“大槐安国”,而是在恐怖的黄海之上。
   “红卫兵同学们,我们的船将于二十二点三十分,到达本次旅途的目的地,大连港。请同学们携带好随身物品准备下船。”
   终于平安抵达了!原本四十三个小时的航程,却整整飘了五十五个小时,太不容易了!船舱里一阵躁动和兴奋,有的人甚至高兴地呼喊了起来。
  
   四
   离开上海港时,还是花红柳绿。码头上的花池子里,盛开的红玫瑰还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向我们告别。可当我们在两天后的半夜十一点走出底舱,踏上已经停靠在大连港码头的轮船甲板,等待依序下船时,却发现甲板上已经结出了一层薄冰。不少穿着塑料底鞋的人,都是一呲一滑才走下了舷梯。
   12月1日上午,我总算回到了家。十五天的串联之旅,终于画上了句号。当时的回顾总结,自己收获了“四个一”,这“四个一”让我终生难忘——
   经受了人生与社会、政治风云的洗礼;
   经受了大自然狂风巨浪的考验;
   经受了两只耳朵被冻掉一层皮的痛楚;
   经受了被一身虱子肆无忌惮咬噬的奇虐。
   大连陆地的那两天,正遇上整个东北地区降温,回到家室内温度一上来,双耳就肿了起来,不几天就生生脱下了一层皮;一条蓝条绒的“灯笼”裤子,整整十五天没能脱下过,都是连打连身就地轱辘着睡,根本不要侈谈淋浴洗澡了。
   不管怎样,总算是平平安安地回来了,爸妈高兴得不行,“儿行千里母担忧”,毕竟刚十六岁,又第一次出远门儿走的那么远,能不惦念嘛!尤其忘不了,母亲还特别夸了我,说我心细,没告诉过你,就给买回来了。“手巧不如家什妙”哦,原来是那个大铁熨斗,她使的那个顺手啊,可算称心如愿了。
   我的串联伴侣,同学王奇,五十多年后,提到那个铁家伙,还没忘抱怨我一回,“那个铁块子,真的是很重,是连着铁把手焊在一起的。我背的书包又太小,根本放不下它。”
   临离开北京我买了一些大柿子,装满了书包,铸铁熨斗只能用手拎着了。偏偏哈尔滨那几天已经是滴水成冰,冷得要命。我又穿着单衣,没有手套,只能把报纸包在铁把手上,用手提溜着,这只手要冻僵了,再换另一只手。从哈站到家这半个多小时的路,可把我冻坏了,折腾惨了……
   风靡云涌串联路,刻骨铭心记忆间。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惟愿那一段经历,与那个特殊年代,永远成为社会和人生的既往,在新时代的号角中,“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与我们渐行渐远,永无再见……
   一段历史无法回避。我从历史的浩渺中,重忆经历,找到我在荒芜中成长的故事,那些故事,离开这些历史,就无法成立,离开我,也不能存在了。从历史中走来的人,更怀念那段历史,无论怎样评价,都少不是人的成长。
  
   2022年5月初稿,2023年12月再改于纽约
  

共 1049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代入感极强,我一口气读完文章,不知不觉被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串联开始了,全国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变身为红卫兵小将,打着取“文化大革命真经”的口号,开始了免费的旅游。作者和红卫兵们来到一所大学,本来想享受一顿香香的免费午餐,却被红卫兵领袖浪费粮食的行为激怒。和他据理力争,却被扣上一顶大帽子。作者第一次感受到谬论压顶,无力抗争的屈辱,这也成了他后来奋斗的动力。回程之旅本来是在海上,没有看到海上日出的壮美,却遭遇海上风暴。小船在发怒的海上颠簸,作者却看到大海的另外的面孔,暴怒狰狞,恣意肆虐。这次旅行,作者领略了政治风云,也领略了自然界的风暴,感受到两种气势的力量,可谓小小年纪见识颇多。这种人生经历是一笔精神财富。作者笔力雄浑,造就了排山倒海的气势。营造了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很好烘托了作者心情和感受,天人合一,极富感染力。这篇文章就像经过精雕细刻的美玉,刻画十分生动传神,值得仔细品读学习,推荐赏阅。【东篱编辑:诚本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1-03 05:27:00
  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作者阅历丰富,文采斐然。大量环境描写心里描写烘托了串联路上的感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谢老师又为读者献上一篇佳作,老师辛苦了,希望您有更多好作品呈现给读者。
2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01-03 07:21:26
  这篇文章,看的我心潮起伏。文革大串联,我虽然还太小没去上,但我大姐去了,真是声势浩大啊!为了等毛主席接见,不吃不喝不睡,最后真的看到了毛主席,因为离得太远,只看到一个很小的人影。那也幸福的无以复加。我当时就知道父母单位两派斗争,不工作。后来毛主席发出要文斗不要武斗。再后来有解放军宣传队进入,两派停止斗争,谈判。我爸还被选为工宣队代表,到一所中学,作知识分子工作。现在想来很可笑。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1-03 07:34:19
  看完老师作品,刷新我的认知,为文中主人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正义感点赞!老师的环境描写让文字更加生动,拜读学习了!问好斯潜老师,冬暖笔丰!
随心而有趣的人
4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03 08:03:56
  难以忘却的既往,几乎一辈子都难以释怀,那些记忆中的一幕一幕,写着写着就收不住笔了。非常感谢诚本真老师、花费如此多的时间阅读了这篇长文,还写出了精彩的编按!那一场“史无前例”贻害了国家,滞后了经济,还耽误了我们老三届,六个学年的整整那一代人。人需要知耻而后勇,社会需要总结才能进步。值得兴奋的是,我们的国家终于拨乱反正,进入了新时代的高铁之路,正向美好的明天进发。愿诸位老师和文友能喜欢小文。能从中感悟一下那个动乱岁月的蹉跎。谢谢!
5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03 09:09:39
  周丽纯老师,感谢你情真意切的大实话。那个年代,不但耽误了我们老三届,也影响了你们打基础。正如你说的那个时候家家都有上北京串联,渴望见毛主席孩子。毛主席忙不过来了,最后只能让受检阅的学生,集体成大解放,通过天安门广场。能不能看得到毛主席都不一定了。那个时候的人也真就是疯狂了。谢谢你的阅评。
6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03 09:18:31
  欣然花开老师,羡慕你们的幸福,没有被那个疯狂的年代影响。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所走过的一段弯路。好在十年结束之后,国家终于回到了正轨。但前车之鉴,于今天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意义。说实在话,记述性的文字不太好写,我还是受了东篱诸位散文高手的带动,才又修改了这篇长文。谢谢欣然老师能花时间看这么长的文字。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03 15:05:24
  文化大革命中的串联,我早就听说过,也看过一些文字描述,确实是声势浩大,举世震惊。老师亲历了这次活动,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尤其在大海上漂泊的五十多个小时,真乃一生的财富。当然,因为文化大革命,很难说这次活动的是是非非,但那个时代的青春激荡却永生值得回味。感谢老师与我们分享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拜读学习老师大作,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03 17:09:41
  这是一篇最具时代感的文章。串联,我的记忆也深刻,我那时是红小兵,胳膊袖子用拐针束着袖标,我还小,在3年级,我们就组织到了距家30里地的石岛串联,我们主要去看二中轰轰烈烈的闹革命的场景。我们下步撵,感到一种自豪。读痴叟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一下子唤起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经历,我更看好如今的时代,一切回归正常,人的成长虽然不是大风大雨中,但有的是机会。人生的滋味千般,每个人在海阁时代都有故事。痴叟老师的故事,写出了少年的情怀。我一直想写曾经的往事,就是这段串联,始终找不到下笔的入口。痴叟老师的文章给我很大启发。怀才去了一趟科尔沁草原,返程时,困在通辽三天,不能上高速,我们还是从小路走,赶上有出入口可以上高速,一路奔波,雨昨天夜里2:30回到家,也算是一次“串联”吧。未能即使欣赏痴叟老师的美文,见谅。遥握,问候冬暖,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03 17:15:25
  痴叟老师的文章,为曾经的时代留影,很有意义。但愿那种形式上的“革命”不再发生,但愿我们始终以建设新生活为奋斗目标。痛定思痛,我们的国家耽搁发展了十年,多么极大的损失啊。痴叟老师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文革结束我在五年级,小学,我没有得到系统的问候熏养,真的可惜,痴叟老师更是失去了更好的年华。初中是1969年开始的,我的小学五年就是在文革中过去的,上初中学到勾股定理,我认为这个定理是那么神奇有趣,是多么可笑啊。
怀才抱器
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03 17:52:17
  文革时,我还小,但文革“串联”印象深刻。红卫兵带着红袖章,到北京大串联。目的就是要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去了,他们回来说,天安门广场的声势好大呀。一场“史无前例”给中国带来灾难。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冬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