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既往】在通辽过新年(散文)
一
还差两天过新年,我们的大巴车从内蒙古巴仁哲里木出发,直奔大广高速的“通赤”(通辽至赤峰)段。
瑞雪如沙,不大,但洋洋洒洒,能见度极好。尽管在气温接近零下20度的草原行驶,我们还是感觉到温暖了。茫茫草原,银装素覆,严寒里,一只甲壳虫在雪原上颠簸,这番感受很特别,寒冷,让我体验到温暖,车内如春,车外极寒,冰火两重天。记得一句诗——灵魂在冰雪的包裹下,会自然加温,变得火热……是啊,只有此时穿过冰雪,才感到旅途的温暖。这一点,已经沉睡在冰雪下的草儿树木,体会得更深。
通辽的高速口,已经挤满了车,这出乎我们的预料。雪并不大,高速车行,完全可以速度将雪卷走,但并非是这样,司机说,在极寒下,阳光一照,路面就结冰,关闭是唯一办法。
我是刚刚告别了吐列毛杜的谢银庄(蒙族)朋友的,他极度挽留。这是人留客,天也留客啊。
住在通辽的格丽花园宾馆。
没打算在此过新年,既来之则安之,那就赏景吧,记下北国风光,千里雪飘。
一色纯白,格外沉静,并不争艳,就少了悸动的心情。
迷蒙的雪,似雾非雾,伸手一摸,刺骨的冷,雪如细面,指捻有声,吱呀声轻细如丝,微妙如天籁,很奇妙,指尖上竟可弹出音符。静谧的通辽,仿佛在等待上演一场新年前的大戏,我有点按捺不住,简衣于房间起舞(也是锻炼)。从未如此长时间来迎接一个新年,心想,一定要做足仪式,因为这是一个被滞留的年前。
司机老高,一天三次电话咨询高速管理单位,每次都是“封闭”两个字,老高说,一打电话,就肯定是这两个字,我再问,他干脆换了个词——闭嘴。好的,闭嘴,把所有欢庆新年的辞留在新年夜里说吧。
新年的前半夜,和朋友小孙说着闲话,有点想昏昏欲睡的朦胧感,看着宾馆一角闪着霓虹的“格丽”两个字,开始琢磨。
是蒙语吧?蒙语里有“吉尔格丽”一语,意思是极乐,开心,幸福。按照汉语,这“丽”字却是美极,漂亮的意思。无论蒙还是汉,这几个字就像送给我们的新年祝福词。有时候,并非刻意寻找,就会遇到美好,只是我们对美好的东西往往一掠而过,这次让我紧紧地抓住了,放进了我的词典里了。
把我放在通辽过年,心境一下子也宽了。或许是通辽这个名字的含义使然吧。通辽,南邻大道,西枕辽河,东依平冈,北凭广野。辽阔无垠中,我得一暖屋度年,岂不美哉!想这如此美妙,渐有睡意。
二
午夜了。这是2024年的第一天。
寥落的鞭炮声,在市区各处炸响,虽不密集,但此起彼伏。可能是通辽太广太辽,声音就像擦着一根火柴,并不影响我们入睡,睡意的大小是不受声音大小左右的。
小孙:可能不禁鞭炮是因为草原辽阔,能够消化。
我:威海严禁鞭炮,大海也消化得了啊。
小孙:可能只有今年才放鞭炮,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一个自作多情的人,总能找到多情的理由。
小孙:儿时擎着一挂鞭,噼咔噼咔好过瘾。
我:你奢侈了,我是衣兜装着几毛钱的小鞭,一个个放。
小孙:可能不在新年望月祝月,是怕我们精力不够。一轮雪月,难得一见。
一轮不太圆的月,挂在窗上,隐约的雪,轻滑过月轮,夜空并不阴沉,寒冷生雪花,在内蒙古,不必期待一片云,从袖口伸出手,雪就有了相约而至的灵性。
月映雪时梅更好。(杨公远)一路未见梅枝,但见沙棘丛丛。有点遗憾。
我:今夜,我们就赏月到天明吧。和朋友团圆,也是月出之意。
似乎怕我们睡得沉,鞭炮声零星到晨曦满溢时。
新年好!小孙按例问候邻床的我。他早就烧好一壶水,水中煮着几个鸡蛋。
新年的早餐,我们每人两个鸡蛋。小孙说,出发时,母亲装了一袋熟鸡蛋。小孙老家有个闲置的后院,不大,院内喂养了几只鸡。人家吃山鸡蛋,小孙说,我们就吃“院鸡蛋”。
如今,儿行千里母不忧,唯恐行囊太空。我沾着小孙的光,在这把年纪,吃上了母亲为儿煮熟的鸡蛋,这个新年,很特别,很香,突然觉得很饱了,食物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制约饥饱。我说,一样的,我的母亲活着,她会喂养成百只鸡,如果她知我去这么远,也会把行囊塞满。其实,我无意想和小孙比母爱,只是慰藉一下失去老母多年的感情。
一生,没有一个新年是离家度过的,唯一一次于通辽。老大了,并不急切想家,但那份乡愁,却暗自浮动。乡愁是什么?此时,我仿佛听见母亲轻轻唤着她的鸡仔……
咕哒咕哒,这不是普通的唤鸡声,母亲这样唤,她告诉我,咕哒是母鸡下蛋的炫耀,唤可以催促母鸡“中用”(下蛋)。
耐不住,跑出去,像孩童一样招朋引伴去。格丽花园宾馆门前是科尔沁大街。七八毫米的积雪,并不结冰,我们艰难地跋涉在雪路上,脚底放出“吱呀”的声响,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沙漠中跋涉。嘴里冒着一团团暖气,飘在头顶,揭开大衣扣子,朔风不劲,足以撩起衣袂衣幅,真有“过雪原”的豪迈感,只差一个曲子了。内蒙的雪,并不牵牵连连结团,每一脚踏上,都是不一样的韵律。多么像内蒙古人的性格,独立而倔强。繁华的科尔沁大街,人来人往,我们也融入其中,谁还看得出我们是两个被封闭于此而不能归家过新年的人呢,哪有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啊。这和电视剧上演的“闯关东”的画面有着天壤之别,不是一驾马车,拖家带口的,流浪无着,如今的时代,我们只能拿影视镜头来怀古追远了。
2023年12月31日晚,我们已经团聚在饭店吃了饺子。新年要各自过出特色。我与小孙,中午吃面,晚上吃面,我们的意思是,用面条直接拴住我们对通辽的感情。
中午抻面,内蒙特色,面条是拉出来的,带着十足的弹性,跟女老板开玩笑说,我们和通辽的感情抻也不断,怎么拉,再怎么远,都拴在一根面筋上。
晚上吃面很特别,我们发现通辽装下了陕西面。小两口刚刚从陕西归来,在通辽开了一家“陕面馆”,独一份。面馆算是很豪华了,有面30几种,真是“面面大观”,我独喜欢那份“岐山臊子面”,必须给创业的小夫妻一个支持,按照面馆那句主题词——一碗有声的面,喝出一场唱大戏的夸张感来。
一顿臊子,半瓶山西老陈醋,却吃在通辽,一口跨三省,一面绕千里。小孙说,这年过得有点儿大,大到半个中国了。墙壁上写着“八百里秦川面比肉香”,一碗臊子面不能白喝了,分明是让我留下后一句,思忖吟出——一万顷草原情如雪厚。小夫妻说,明天就找人在那个招牌一边配上这个句子。
小夫妻说,我们写了这个句子,但待客人来续联。要我留下名号,我说,就写“胶东过客”吧。原来男主人的老家也是胶东,千里总有缘,关外一联牵。当年,他们的祖辈闯关东,辗转此地,如一粒种子落地开花,神州之广,何处不可安家!我也有了他乡遇老乡的感慨,但愿他们的面馆,越开越兴旺。这是“一面之交”,为这个新年增添了崭新的记忆。
三
如果只是顾及满足我们的节日之情,我觉得未免肤浅了,还是根本不能融入通辽这座城市的血脉中。于是我们把整整一个下午放在了科尔沁大街、格丽花园宾馆对面的“人民公园”里。
积雪半掩着公园的地面和风景物上,就像涂上了一层银粉,其实,这个公园无需化妆,但它不同于一般公园,粉雪有意,在我们到来的时候,也还是做了一番粉妆银饰,给我们一个华丽的出场。
踏雪有印,绕公园曲径漫步,草原之树,落足公园,这里根本看不到草本植物,可能是自然选择,也许我们赶来的季节不对,苍色的灌木,包裹着曲径向远。廊庑环曲,尚有藤蔓用劲缠绕,雪掩半露,似着花朵朵。
很值得兴奋的是,在公园遇到一个新“朋友”,一株苍老的树木,居然在寒冬里擎着碎碎的红果,什么树?我们赶紧查阅它叫什么名字,它叫“卫矛”,在夏秋季开黄色花儿,呈聚伞花序状,它那么高大,居然属于灌木?很多植物,它们有着让我们一见而惊讶的特点,但并不炫耀,并不列入高大乔木之中,甘处卑微,依然不失风雅之趣。果实经霜而紫红,花蒂捧着一粒粒小而鲜亮的果实,仿佛是晶莹的玛瑙,网上介绍说“蒴果宿存很久,也颇美观”,的确,我宁愿相信是为我们新年来观赏而存在。从地下捡起一枝,小孙有了想法,准备送儿子,他说,再小的花也要结个果。他在这个新年,已经送儿子两件礼物了,晚上他问我怎么提高儿子的语文成绩,我推介了一套《时文选粹》,12本,他下单了,晚上告诉我,正好在新年晚上十点收到了。
为了解卫矛这个新朋友,我查到了网上介绍,刘熙《释名》曰:“齐人呼箭羽为卫,此物千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故名。”哦,多么坚韧!给年轻的学生,送上一种如卫如矛的精神,要比那些缠绵的礼物更具价值。
和朋友握握手,是新年的习惯,我把这种习惯变成了拥抱式。我崇拜草原圣树——黄榆树,一路穿越科尔沁草原,唯榆树可写真草原精神,春秋苍翠如盖,寒冬暗苍凝重,就像一个个崇拜草原的天使,永远站在草原上,凝望着,坚守着,没有一日不与草原对话,草原哪里寂寞?在“人民公园”有一株黄榆树,树龄三百余年,可谓“老祖”,自根部一米处,分为三枝,如鼎足倒置向上,苍劲挺拔,不可亵渎的英姿,令我跑上前与之拥抱起来,环树整三抱,我感受到树干的温度了,使我的怀抱饱满,就是一种温度。人生不必三百年,不必活成一棵黄榆,攒足力气,坚定向上,不屈才不老。想起宋相王安石感叹“苍叶蔽屈忽扶疏”,扶疏尚有苍劲的树干,何须悲情呻吟。“老树赤日不满影”,自身尚有葱茏荫。何须寻荫蔽,不用卑躬借荫罩风雨。如果要在内蒙古寻找风景,一定不能错过寒冬,别处的风景都告别了冬天,而通辽的风景在冬天更显别致典雅,风骨在此时才突兀高傲。
我想,这棵树,应该是通辽的市树吧?茫茫草原,足够大的舞台,只要借着时代的春风,照样可以傲居北国,自成风景。
我伫立于公园“英雄纪念碑”前,瞻仰着“孔飞”的雕塑,我终于发现了通辽的革命历史底蕴。一个新建百年的城市,多少骁勇善骑者都沉睡在茫茫草原上,而让这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英雄,一个没有人民英雄的城市,其底气永远不足。孔飞是出生在通辽这片草原上的雄鹰啸骏,这位将军,戎马一生,曾经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他是通辽人的骄傲。
沈从文说“历史是一条河”,对于通辽这个城市的历史,我只是捕捉到一朵浪花而已,我“搁浅”在一处精致的风景里,就像翻阅一部史书,正好看到最精彩的一页。
碑座上镌刻着“丰功永铸”四个金色的大字,碑面刻录着自抗战到解放战争牺牲的英烈名字。纪念就是永恒,他们在通辽的历史里,闪着最亮的光。
四
晨起,准备出发。酒店的保洁大爷又在给我们的大巴车除冰雪。他说,客总要走,留不住,就好好送走。送别总不是个滋味,我们默默地看着。突然觉得他就像我们的一个亲戚。我们是来通辽走亲戚的,哪里是困顿于此啊!抬眼看,“格丽”两个霓虹字还扑闪着光亮,它在眨眼相送。
我怎么跟我的家人讲解我所认识的通辽呢?
第二日,高速路通了,通辽不留我了,生怕我念家吧?还有很多通辽风景没有看,我不在乎季节,我想从季节的深度里去追念她的繁华春秋,通辽,的确是可以让我一睹而深见其风骨的城市。
不是天意留我在通辽过新年,而是通辽深情期待我来度一个不一样的他乡之年,同此华夏,何处不是新年气象啊!
尽管是新年后,我想带着通辽的风情回家,也带着通辽的特产给家人。出发前,我从街面羊肉店买下三盒鲜羊肉卷,回家涮着火锅,先让家人走进北国风情,再说一个特别的新年吧。买羊肉卷,店主还赠我一张抽奖券,时日在四号。店主也询问我哪里人,知我不大可能留下抓奖。拿在手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何以相赠通辽人?把券送给酒店前台的服务员吧,人家留我过新年,我借花献佛吧。一抹微笑,暖得我不知怎么说,一路携着雪花,带着微笑,过新年的美妙感觉一直延续着。
这个新年有点遗憾,我在江山文学发表了两篇散文,未来得及回复文友的点评,我是会找理由的人,每个回复里都写上“在通辽过新年,迟迟回复,见谅”。
文友不肯。于是作《在通辽过新年》,以文告白。
2024年1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品读学习分享怀才老师异地过新年的美好文章,向怀才老师问好,向怀才老师学习,望怀才老师多多保重,远握,祝安康,顺颂如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