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比摩天岭还高(散文)
一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人们认为,大陆极东就是胶东半岛的成山头。在我心中,山峰再高,也高不过成山头处的摩天岭。
如果按照地理观之,都错了。
在秦皇汉武时代,眼界被海洋隔断,成山头就是成了极东疆域,于是,始皇在成山头立“秦东门”,汉武帝到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祭日封禅。“潮声惊过客”,风流到此止步。
摩天岭,在成山头北侧,海拔只有200米,几乎与任何一座名山都无法相比高度。但有一尊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雕塑,镌刻着距今470年的抗倭壮举,在我的心中,这尊雕塑,这段悲壮,要比摩天岭还高。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戚继光《过文登营》)“秦代石”指的是秦始皇东巡时在成山头的立石,石刻“秦东门”,如今变石为门,立石不见。槎,即“筏”,是舟船的意思。据说汉武帝是泛舟而至。秦代石,汉时槎,这是一种宣示领土领海主权的标志,越千年,到了明代,戚继光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边域残破,倭寇猖獗。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登州府进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夜登摩天岭,立于凭海城堞(城墙上呈凸凹的矮墙),目睹成山头外的海域,倭帆魅影,忧愤填膺,折返回营,挥笔书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的诗句,豆灯之下,折叠入囊,他暗下决心,除倭平海,力保大明万里海疆之安。
令他胸有成竹的是,朝廷已在沿海密置50余“卫”,他任职登州府时(1553年),无一日坐衙理政,而是遍巡“倭防”工事。胶东半岛极东千余里海岸线,就设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三卫”,密集防守,其下的军事单位所、寨、墩众多。边防之网密织,但还是没让倭寇犯我沿海岛屿的野心收敛丝毫。
据明史记载:倭寇流贼“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
时令入秋,海捕和商贸活动频繁,倭寇蓄谋劫掠之心日久,遂于夜晚,趁我防备空虚,数千倭寇登山进入成山腹地,烧杀劫掠,并占据天尽头城防要塞。并趁势攻打威海卫,占据刘公岛,妄图将卫城守军引出城外,包抄抢占威海卫。
守军佯疲,任其骚扰,而使倭寇越发狂妄,军不成列,散兵无纪,溃为三五一伙。
戚继光早有做好排兵布阵,调集登州(蓬莱)、文登、即墨一带军士近万人,夜袭摩天岭,围住散聚于成山卫的倭寇。戚继光深谙《孙子兵法》,“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坐镇摩天岭,夹击摩天岭和成山卫之间的倭寇,退摩天岭不能,出成山卫不得,做困兽斗。与倭寇血战三天三夜,斩俘倭寇1600余人,余众登船逃窜,摩天岭大捷使倭寇胆裂,以致倭寇此后三百年不敢眄顾,所谓的“黄海编队”被一举击溃。
据说,倭寇善于小股行动,机动灵活,兵力善分散设伏,以击溃明军优势兵力,惯用所谓的“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如草蝶一样,寇众舞刀而起,使用的是倭弓倭刀倭矛,厉害非常,令明军不敌。戚继光训练了“鸳鸯阵”,专克此法。五人为伍,长短枪搭配,其中的“狼筅”尤其厉害,丈五六尺,前有一尺利刃,倭寇迎之不及,早有持短忍者近前。“鸳鸯阵”是戚继光的独创战法,其战术思想是“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丰富了中国兵法理论,为后世留下了冷兵器作战的布阵妙法。
曾略读魏源的《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思想,而戚继光的战法,在“克敌之短”上下足了功夫,克敌制胜,堪为军事经典。
战火已熄,英雄还在。
二
摩天岭,记录了我胜倭寇的历史。如今,登摩天岭,不是为了“欲与天公试比高”,多少人,站在那块镌有“雄峙天东”的石碑面前,缅怀一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放眼极东,波浪滔天,黄海波平,渔帆点点;极目向西,神雕山游人络绎,村落如珠,分布岸边,红舍黛居,井然有趣。今天的“雄峙”,尽管不是面敌凛然,但建设家园,雄起于当代,继续以先人之志,雄峙“天尽头”处,方圆百里建伟业,山海之间绘雄图。摩天岭,一座古战场,兵戈之声早息,换了天地山海,但英雄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必须去拜谒这位民族英雄,把心中的这些感慨诉说与他。
在伟人的眼中,英雄的样子就像那句诗——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戚继光并不居高摩天岭之巅,他就站在岭下的海边,他的英魂是和岭下的天尽头激浪对吟,精魂不飘,风骨常在。海不竭,岸不坍,魂不失。说什么“满庭荡魂魄”,(刘禹锡句)英雄之魂,唯乾坤可鉴。
将军装束戚继光,凛然对长海长风,右手举令旗,左手秉利剑,长髯飘然,铜甲临风,目视瀚海。十丈之石,悬空浪吻,戚继光永远站在潮头,这是这面雕塑的位置意义。
我觉得,能够解释“威海”这个名字,应该只有两个英雄可“影证”,一是戚继光,二是甲午海战伏波横海的清末海军将领邓世昌。极东英雄戚继光依然守海防,邓世昌像则雄峙环翠楼下。威海,威震四海,每面像拜谒,我耳边似有喊杀之声,声远遏浪,音飞惊涛。
成山头澜涌波汹,海水斧削了红石花岗,壁立千仞,其上有浮雕几面,上书“戚继光战倭寇摩天岭大捷”标题,下有刻字叙述始末。军士持戈,同仇敌忾;一侧则为倭寇败像。无“军魂”刻字,但军魂透壁,穿越时空。几尺浮雕,无法再现昔日大捷,但它的教育意义,传达至今。总有当地学生临像举臂,点燃爱国激情。
不可小觑边陲这一战事的胜利,有史料记载,日军成山头登陆,“自摩天岭达辽阳”,“必取奉天度岁”。(奉天,即沈阳)狂妄至极,还有第二版,很像400年后的麦克阿瑟的结束战争,圣诞节前回家。低估我军民的意志与能力,只能留下可笑可鄙和荒唐。
英雄让倭寇止步,幻想泡影。我还是借用倭寇一语称英雄为“戚老虎”,摩天岭虽高,却无虎啸豹吟,唯有武魂震山威海!
摩天岭上,曾经血从石上淌,染红岸下海水。摩天岭下,临海有一巨石,名“血石崖”,岩石殷红如血,其形若雕塑,自然风化所致,红石交缠,仿若抱摔,或如跪卧求饶,或似仓皇逃遁,大自然仿佛是在根据那场战事,绘制图画以记场面,令人遐想。尤其是一处象形岩石,人们称之为“倭拜石”,像一个磕头认罪的人,岩石有意自雕倭形。谁说时间无痕,自然会抚平一切,血战的历史,硝烟可飘散,但影像总是隐约穿过时空,再一次做清晰地再现。是自然的神奇,还是英雄之魂使然?这也是我对“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理解。后人为之立丰碑,自然为之雕塑,永远成为我海防的威武力量。
血石崖上也有浮雕壁画。表现的是戚继光接受倭寇投降的场景。戚继光端坐军中帐,如虎踞山,众将士持刀斧环列两旁,倭寇或伏或跪,连称“大明天威,倭人永不犯境”。有谁可以相信这般鬼话,但此后的340年(至1894年)倭寇不敢有犯我天尊的举动,但倭寇野心不死,于1894年再度以坚炮猛舰举兵侵犯威海卫,打响了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筏沉黄海,民族大义百年不泯,浪急涛涌,洗却不去英雄本色。
戚继光于摩天岭一战,威名天下四方。距离摩天岭百里之遥的爱伦湾海岸,原来有南倭岛、中倭岛、北倭岛,此战之后,相继改“倭”字为“我”,驱逐倭寇,还我山海村庄,真正地宣誓了岛屿的主权。
我仔细观赏摩天岭与黄海一岸相接的山海风景,发现一处天然水晶洞穴。洞内水晶密布,光彩照人,据说是属于火山活动时代形成。洞穴全长100米以上,最宽20米以上,中间呈奇特的马蹄形。
凝目注视,水晶似映照着当年抗倭英雄的脸庞,熠熠闪光,英雄绝不避险洞穴,风景再怎么绝美,海疆若失,水晶也会黯然失色。如果习惯地用“光怪陆离”来形容,显然不足以模拟其历史光彩,在我心中,洞穴依然埋着地下的烈火,其意义远超自然之光。在华夏的土地上,有着太多的丽风美景,几乎每一处,都有着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先祖的智慧,更写着抵御外侮的华章诗篇。
三
学习历史,知戚继光既是军事家,更是一位享誉明朝的诗人和书法家。如果没有这些倭犯边危的军情,他应该在守斋运笔,练就一手“戚体”,以书法艺术传代。或者,宽衣博带,行吟于海岸名山,唱“海晏山泰”的诗歌,但历史把他放在了激流漩涡中,他的选择,必须是亲赴国难,致力于“黄海波平”。
古来英雄,大都从未来得及在战场留字记墨,所谓倚马可待,也应该只是写几个字,以报平安,免得家眷惦念。横槊赋诗,也并非为世人留下诗句,多为以诗壮行。我想,戚继光在摩天岭获胜,也应该奋笔疾书“摩天难犯”一类的词话以抒怀,以存档。可如今,寻遍每一处,英雄无留片言只字,我们却依然见到了他血气摄敌的英雄气概,胜过万字千言。在他的心中,诗文不能安疆安邦,必须放下,拿起斩敌的令旗。令旗,就是戚继光写在战场的一篇诗作。
每一个英雄,一定有他的“战斗嘉年华”,三日三夜,激战围歼,一直应该是他军人生涯的高光时刻,精彩时光,也是他身为将领的至高境界。边陲,永远是倭寇觊觎的缺口,趁水漂来,妄图侵蚀,如果没有强大的边防,只能割地相让,真的庆幸,明代有抗倭战将戚继光。有人给山东排列重要的军事谋略十大家,戚继光名列其中,与姜子牙、孙武、诸葛亮、吴起等齐名,如果说是摩天岭成就了戚继光,不如说,一代骁勇捍卫了摩天岭的高度。把有的人从历史中抹去,历史并不残缺,而有的人的名字,却是历史的见证,戚继光就是这样书写了一代悲壮历史的人物,站在中华民族史的册页上。
看着戚继光的雕塑,时光轮转,一切都安静了,所有的都在休养生息,但这位英雄却依然站在我们生活的前沿,他的历史意义,将一直垂芳千古。不敢打扰历史,不敢在雕塑前杂沓,希望他能在历史的缝隙里,闭目静养,却他还是目光如炬,眼眸滴血,血染海岸石礁,红色不褪。
血石崖,本因岩石含铁而呈红,这种铁性,更是英雄本色,自然与历史总是以一种契合的方式来表达着什么。
从摩天岭俯瞰,探海远航,有成山头,头,尖儿,此时,恰如一并染血的长剑,刺向黄海。摩天摘云,有摩天岭,岭,宛若一道围海长城。曾经的屏障,被倭寇践踏,曾经的尽头,倭寇干犯,英雄泣血,吾辈垂泪。
俗语说,英雄最爱见繁荣。腥风血雨,并非所愿;兵戈铁马,最佳处所是在南山。孟子徐福,始皇汉武,英雄戚继光,若再故地重游,必有大感慨。人间自不必说,且山海一线,变作仙境瑶宫。只能惊叹,只能点赞,只能感怀,不是怀古,而惊今之壮观。
空中缆车,上上下下,看遍风景,“远近高低各不同”;3500米环海索道,空中结网,御风而行,凌空惊叫,来一份刺激,仰视海鸥巡飞,俯瞰波浪惊目。峭壁面海,多么寂寞,栈道绕岛,绝壁惊见,要的是惊心动魄。戚继光“但愿海波平”,如今,海虽扬波,却为给游人眼目做一道惊喜之景。
春色正浓,我想从空中俯视摩天岭草木染绿,再乘索道。突然想起戚继光的诗句“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过文登营》)那时春色不纯净,残堞来呈,委屈了春色;游人不见,天风劲吹,笳号低鸣……春色人间,换了,改了。英雄举令旗,握利剑,真想让他放下,往军帐稍歇。海疆之外三千里,早有远防,净我海疆,成为常态,英雄放心。每读戚继光诗句,我更为他忧国之心震撼。“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过文登营》)一个人的抱负,只有和祖国的命运相连,岁华才最有深意。
成山头,亦称“天尽头”,这里是古代人认为的大陆极东,是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我常常思考这里的地理意义,觉得难以深入,面对戚继光的雕塑,我觉得他永远是和第一缕光站在一起的,这束光是民族生存繁荣之光,信仰的力量,成就了他的一颗光一样的灵魂。
英雄已眠,诗歌响彻。这才是天尽头最响亮的声音。
祖国疆域,遥达八极,天尽头,是始皇汉武巡检边疆的极端之旅,如今戛然而止,极端有游人足迹,只能远怀。
摩天岭,是抗倭将士守土卫疆的古战场,他们曾极顶,却没有欣赏风景的可能,他们是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一座可以摘云摩天的所在。
绝壁无古道,偏有倭来扰。古人如此感叹。
绝壁有索道,载我凌空飞。今人如此赞美。
如今,我再也找不到守土卫疆的城堞,但有一道幽光,环海而飞,依然在山与海之间横亘着。
仰望摩天岭,戚继光的雕塑徐徐飞升,屹立于岭巅,山高人为峰,岭极处英雄魂魄还在。
2024年3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