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舞狮(散文)
一
说来有些奇怪,母亲经常地说我还很小,根本就不懂事呢,咋就喜欢上了看舞狮的。
母亲说的,我真是记不得了。母亲说她怀抱里的我,哭闹着,谁拿我也没了办法,咋哄也哄不好。但是,只要一听到“咚咚锵锵”舞狮子的锣鼓声响,马上就收住哭闹,立刻含着眼泪咧开小嘴笑了,小手指往外指着,要去街上,去看舞狮子的了。
再大一些,就更是对舞狮着了迷。只要是,一见到舞狮的,一直跟在后面,挤进人群里,一路跟着看,脚咋也挪不动步。母亲牵我手往回家走,那是万万不能的,总是一步三回头的,哭唧唧的不肯离开。最后还是用力,挣脱了母亲的手,跟上舞狮的队伍,非要跟着看个够不行。
因此姥姥和有年纪的人都说:“小孩子,有怕猫的,有怕狗的,但是,看着一只舞动的狮子,却一点也不怕,反而喜笑颜开,乐得合不拢嘴,你说,奇怪不?”
父亲说:“那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舞动的狮子,太喜气了,招人喜欢,鲜艳的色彩,活灵活现地翻越打滚儿的表演,着实令人喜欢的。”
是的,别说小孩子喜欢,就是大人们也喜欢。哪一个人,看见舞狮队伍,也一样是迈不开步的。
每逢过年过节,村庄里最热闹的就是来了舞狮队,敲得震天响的锣鼓,一对对的舞狮子的队伍,纷纷而来。那时候,冬闲时,各个村庄差不多都会各自组织舞狮队伍的,排练好了,去各个村庄里进行表演。有大人也有孩子,参加到舞狮子的队伍里去,自己表演,也看别人表演。而且,表演空闲时,还互相切磋演技,也互相切磋制作舞狮子的道具什么的。
宁舍一顿饭,也不会轻易去舍看一场舞狮的机会。
父亲更是喜欢参与其间,每逢年节,都要参加排练,找来舞狮老师,专业指导。父亲每次都是舞狮头的,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一个个地来舞小狮子。训练时,父亲就要求我们要认真,不要当做儿戏,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基本功不扎实,到了时候,就会自顾不暇,表演就会力不从心的。
至于父亲说他们大人的双人舞狮子,更是有要领,那就是团结合作,步调一致。互相配合,要想配合默契,就得多练习,多磨合,付出的汗水心血越多,自然就会受到不同凡响的成功。否则,就很难达到完美的舞狮表演。
每次,舞狮子时,那我们也是不含糊的。全身穿上狮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无论是舞台,还是随意在什么草场或者只是一个空场,锣鼓一敲,咚咚,咚咚——锣、鼓、镲也是需要互相配合。音乐一响,就是战鼓擂动,就是声声催征的号角已吹响。立刻,一个个舞狮,如醒狮一般就活跃了起来,蹦跳翻滚,筋斗一个连一个,活跃异常。眼睛眨一眨,头晃一晃,低头,仰头,左蹦右跳,接二连三地翻着筋斗,一招一式,都赋予在美好的节日气氛中。
二
看着一只只活动自如、逼真可爱的狮头,那般好看,引人瞩目。然而,真要扎做起来,那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儿呢。这原本,随着舞狮的兴起与日盛,扎做狮头,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
每逢轧制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选材料,这也要话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比如选择的竹篾,木棒了,还有一些绞丝纱布砂纸,都是道道把关的。再接来的就开始轧制,这道道工序,每一道很是重要,别人看着或许很难,不知从何入手,而,熟练的民间艺人,却是有条不紊地一步步进行着,先是从也就是“扎骨架”入手,一把刀子,在艺人手里,灵活的好似巧娘子的剪刀,很快就将一只只竹子加工成了所需要宽度长度竹片和篾片了,然后,在进行轧制,骨架扎得牢,狮头才牢固的。接下去,是扑,也就是“扑纱”,还要绘画,就是“写色”用具有着鲜明色彩的红、黄、绿、黑等来上色,最后,再装起来,也就是把一个个制作好了的眉毛眼睛、额镜耳朵、胡须等等一一安装好。
其实,真正的舞狮的狮头扎做起来,难度还要大的。都是纯手工来制作的,轧制醒狮的老艺人们,都知道,每一个工序做到一丝不苟,轧制出来的醒狮,才更加逼真,也经久耐用的,在舞狮时,也才不至于出错,老艺人们说扎作一个狮头要经过1300多道工序的,每次听到这么多道而繁琐的工序,我就有些打怵。然而,父亲却一遍遍去跟着学,一遍遍细细钻研,很快掌握了其中的技艺,虽然,没有老艺人们轧制的精益,但也说得过去。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或许很少有人想起,它的扎做,付出了多少人们的汗水与劳动呀。
白居易在《西凉伎》有诗这样来写的:“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诗中不仅仅描绘了舞狮子,同时也描绘出轧制狮子的大概步骤。
其实,要成为一只起舞的狮子,不仅仅是扎制做好了,就可以了。还有更重要的一步呢,这就是:开光点睛。这里面还有一套口诀呢,人们在热烈的开光点睛仪式上,大声唱和着:醒狮开光,如意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那么说到醒狮,这是南方的叫法,还有北狮说法。
我常常听一些比父亲年龄还要大的老人,说:南狮兴起是在广东,追溯起来,据说唐代以来,就有了。说起来,舞狮,这一直都南方的文化元素。现在才知道,最初的舞狮,一般都是从海上运来的,那时候,一般重大的祭拜和节日,才有舞狮表演的。那么,北狮呢,不用说,就是起源于我们北方,说来,汉代就已经有了舞狮这种表演了,深受多种文化的冲击,舞狮文化早已融入到了佛教道教其中了。父亲常对我说:无论南狮北狮在咱们眼里一样的受欢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都要好好传承,好好发展下去。
狮子,或许,刚刚开始,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也就局限在石刻玉雕,因此,有印章,也有石狮子蹲坐在门口,然而,人们还是喜欢活跃起来的狮子。现在才知道,当时狮子第一次从西域传入中国,那时的人们,看见狮子的一举一动,尤其活泼可爱,无论外形还是它的动作,都是招人喜欢的不得了的。在“狮子”的一颦一蹙、一动一静、一盼一探间,足可以显现出美好祝愿与喜气的氛围,从而,可以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心愿。
于是,有人编排了戏剧给大家观赏。这就是舞狮的起源。
作为一种舞蹈在三国时期,节日庆祝,舞狮子那是家喻户晓的。魏国人、广陵亭侯孟康在《象人》中写道:“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
在唐朝,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明皇在游月殿的时候,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只神兽,它阔口大鼻,五彩缤纷,别看它大,却是很灵活,摇头晃脑的,活动自如,在宫殿门口台阶上,跳上跳下,形态威武,姿态顽皮可爱。醒后,找来画师,按照梦中样子,画出梦中神兽,竟然就是后来的舞狮“金镀眼睛银贴齿”的形象。
一代代的诗人,都有美丽的诗词写出对舞狮的描绘与感慨与不同感受:唐代李白的《舞狮》:“舞狮迎康乐,万民尽欢笑。红粉皆煦色,绿枝共春草。”又有元代元好问的《舞狮》也是一样的发自肺腑:“狮子舞华夏,龙躯展帝都。金铃声中起,玉领舞时驻。”从诗词里,洋溢出的,是历代文人对舞狮的喜爱与心中的分量,那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容置疑。
三
从小就喜欢看舞狮,也喜欢参与,其实,舞狮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也深得舞狮的精神与鼓舞。
记得,每次过年过节,都很积极地去把学习搞好,不想因为排练舞狮而耽误了课程,在家在学校都积极得很。舞狮也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并不是专业学习,因此也就只说学得了个皮毛,甚至皮毛也没学得。然而,有些外村子来的表演队,他们已经表演得如火纯青,可以说很是到位了。
我们看着他们的表演,就会自恨不如,以后再学习时,也就不再喊苦喊累了。记得一位叫小红的女孩儿,她才七八岁,就很是老练了,她父亲爷爷都是舞狮队的,常年在外演出,年节时出来表演的更是频繁。小小年纪的她,翻滚跳跃,俨然好似一只鲜活的小狮子一样,活泼自如,每逢哪里有大型庆典或是演出她都会跟着父辈们参加的。我和她在表演空余时,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只要她来我们村子演出,我就把她领回家里来。母亲很喜欢小红,握着小红的手儿问这问那的。小红也很喜欢我母亲,也很亲近我母亲,才知道,小红很小就开始练习舞蹈,也开始接触舞狮了,小小年纪,真是了不起。
每次,小红对看她表演的人们,都是很卖力地表演,最后她这只小狮子,总是低下头,然后迅速向左右两侧各甩一次头,最后再向前甩一次头,也就是对着观众低头三甩,每一次,见到她这种动作,人群中总是掌声响起,经久不息。后来我从父亲口里才知道,那三甩,在舞狮界里也有说道,说是,叫什么有的地方就叫“三抛”,但是,代表的意义都相同的:一抛代表回礼,二抛表示尊重,三抛表示感谢对方捧场。父亲说,老一辈注重的就是礼仪,咋们国家本就是礼仪之邦嘛,年轻人要做到的就是,要有老有少,尊老爱幼。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该一代代传下去的。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风筝节了,我知道隆重的节日是缺少不得舞狮的。
那一天,我什么也不做了,给自己彻底放一天假,去看风筝开幕式,去看看舞狮,再次重温,美好的舞狮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