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对联知识宝典(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对联知识宝典(随笔) ————刘启云老师联律通则知识培训音频释译


作者:文思若静 秀才,104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4-05-03 10:35:26


   红河谷里观红叶(出句)
   雁荡山头看雁归(对句)
   凤池村中听凤鸣(对句)
   雁荡山对红河谷对的很好,但是看雁归词性不对,词语结构不对拍。听凤鸣,这和上一个句子有一个同样的问题。
  
   5、平仄对立。平仄问题我以前也十分讨厌反感,多数人也都不以为然。但是,在楹联界,平仄却很讲究。中国楹联学会颁布《联律通则》初稿中第一句就是“楹联属于格律文学,不讲究格律的对联不能称作对联。”大约是讨论的时候人们普遍觉得话太绝对,二稿没有这句话。但在实践中却基本是这样操作的。在国内大型征联活动中,一般初选时首先剔除有“硬伤”的作品。所谓“硬伤”,其实主要是指平仄上有毛病。不管作品意境多好,只要平仄有问题,第一关就枪毙了。
   北方语言已没有了入声字,我们现在都是以普通话的发音为准,阴平、阳平(一声二声)为平,上声、去声(三声四声)为仄。南方人有许多入声字,习惯于用古音韵,目前楹联界默许双轨制,即古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并行,但一副对联里不能混用。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以七字联为例,平仄格式通常有这样两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即:第一、三、五个字可以有所变化,而处在双数位置亦即节奏点上的必须按照平仄要求走。
   还是抄录几副春联举例说明:
   事业辉煌年年好
   前程锦绣步步高
  
   财聚宝地年年富
   福进家门步步高
  
   红桃贺岁禄禄通
   金蛇迎春富富余
  
   这三幅对联内容基本相似,修辞手法也基本相同,都是吉祥话,词性、结构、节律对仗都没有毛病,是很受欢迎的春联。
   但从平仄角度推敲,第一幅“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很显然不符合上述要求。如果把“事业辉煌”与“前程锦绣”调换一下,就没有毛病了。
   第二幅有个小毛病:“聚”字是仄声,处在应当是平声的节奏点上,如果改成“盈”字,这幅对联就好了。
   第三幅毛病就大了。这第三幅是中邮保险送出的春联。
   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平
   除开“贺岁”、“迎春”平仄是对立的,其余全部是相同的,而且上下联均以平声收尾,犯了楹联之大忌。
   “禄禄通”使用了借音的修辞手法,谐“路路通”,但无论是“禄”也罢,“路”也罢,都是仄声。这幅对联得的是绝症,没法修改。
  
   6、语意关联。这一点大家好理解,就是说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但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技巧联叫“无情联”,却讲究上下联越不相干越好。
  
   七、对联的避忌
  
   最后讲一讲对联的避忌问题。
   对联的避忌有三点:
   一忌合掌,即上下联不能用同义词去表述同样的意思,如:上联用赤县,下联对神州;上联用猕猴桃,下联用奇异果;这就犯了合掌。合掌,就是一种比喻:左右手手掌合在一起,完全相同了。在实际创作中,尤其是春联和实用对联中,这一点往往很难避免;
   二忌三三平尾、三仄尾,前面已经讲过。
   三忌不规则重字。
   重复用字要有规律,否则就犯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上,联重复了“声”字,下联在“声”的相应位置重复了“事”,这样的重复用字就是有规律的重字。
   有一年好几家小区的春联是:
   全心全意全为你
   有我有你有物业
   “全心全意”和“有我有你”,算是有规则的重字;但“你”字重复在不同的位置,就是不规则重字。另外这幅对联的平仄问题也很大,特别是上下联都是仄声收尾。
  
   八、简要谈谈诗律。
  
   (一)、格律诗、近体诗、古风、古诗等概念的区别
   格律诗,就是指盛行于唐宋时期的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文学史上也叫做“近体诗”“今体诗”。文学史上的古诗是指汉魏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的诗歌特点是:句式基本整齐(有五言为主的,也有七言为主的,早期还有四言为主的)押韵;句数、字数、平仄都没有具体要求,也叫做“古风”。格律诗特点是,体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平仄,押韵。即绝句和律诗两体,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五律五绝每句五字,七律七绝每句七字;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要求押韵。这种题材兴起于南北朝,完备于唐,相对于此前的诗歌,形成的较晚,所以唐宋以后的人们称这种讲究严格格律的诗为“今体诗”“近体诗”。
   弄清楚这个感念,我们就不能笼统的看见句式整齐的五七言诗随意称为“古诗”“古体诗”“格律诗”。常常看见一些老同志,写四句五七言的诗,就冠以“五绝、七绝”,八句五七言就冠以“五律七律”,而并不讲究格律,这是不对的。律诗和绝句是有严格格律的。也不要把律诗和绝句称作“古诗”,因为“古诗”在文学史上是有专指的。
  
   (二)、遵循格律的简要方法
   结合我自己学习的实践,简要谈谈遵循格律的简便方法。
   我自己的体会是记住这几点,格律并不难。
   一是“粘”和“对”;
   二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是避忌。
   1、“粘”和“对”
   粘,是指上一联句的尾句和下一联句(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第六七句)的平仄除最后一字外基本相同。
   “对”,一是指每一联句之间对应位置的字平仄对立;二是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有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奇数句可以不必押韵;二是指每句的奇数位的平仄可以放宽。
   3、格律诗的避忌很多,到后来越来越成为创作者的枷锁。我这里重点只强调一点:即“孤平”。孤平目前还有争论,意见尚不统一。一种意见认为“两仄加一平”就是孤平,一种意见认为,每句诗除首尾两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否则就是孤平。从古人的诗作中看,“两仄加一平”的现象很常见,而且“两仄加一平”算孤平,“一三五不论”也就不成立了。可见,“两仄加一平”不能作为判定孤平的依据。
   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带括号的是五言句式,加上前边括号的两字,就是七言句式。一首格律诗,就是以上几种句式的变换和集合。
   可以变通的字位用“通”来表示,结合以上的几条规定,这些句式就是:
   五言句:
   通仄平平仄
   平平通仄平
   通平平仄仄
   通仄仄平平
   七言句: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平平通仄平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今天算是对新颁布的《联律通则》的一个领学。最后关于诗律是基于个人实践的一点体会,由于水平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耽误大家宝贵时间了,望大家海涵,并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刘启云:男,汉族,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生于1958年5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陕西省秦风诗词社)副会长、宝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眉县文联副主席、眉县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2023年12月12录音2024年3月2号至4月4号整理

共 796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楹联的种类繁多,包括春联、门联、堂室联、书斋联、婚联、寿联、新居联、馈赠联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刘启云老师讲义的音频课件,精心整理,用文字样本的形式,全方位呈现了楹联概念的起源、历史演变、创作技巧、联律通则等等各个范畴。语言朴实无华,逻辑缜密严谨,例证博古通今,理论深入浅出。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格律诗创作过程的副产品,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群众性、社会性、艺术性非常强烈,具有其它文学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功用。刘启云老师答疑解惑,传经送宝;舒文静老师一丝不苟,悉心整理。编辑文本的过程中,编者豁然开朗,受益良多,在此一并致谢二位老师。编辑不妥之处,海涵见谅为盼,鼎力推荐,广大诗词爱好者悉心阅读。【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思若静        2024-05-03 11:06:36
  舒文静,女,笔名文思若静。高小文化,生于一九五三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自幼爱好文学,九十年代自学以创作诗歌为主,兼写散文、杂文漫谈,民间故事,小小说等。作品曾在国内外各大刊物、网上平台发表几百篇首,获过无数次奖。宝鸡市作协会员,市诗词协会会员,市楹联协会会员!眉县作协会员,楹联协会会员,老年协会会员,太白作协会员!海南研究会员!西安诗词协会会员。《秦川》杂志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绿野荒踪》编辑。自己的追求理念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 楼        文友:文思若静        2024-05-03 11:44:52
  谢谢林科老师辛苦编辑和诚意点评支持鼓励!再次感谢刘老师关于楹联知识课程的精彩演讲!刘老师辛苦了!林科老师辛苦了!致二位老师春安!身心愉快!万事顺心如意!捧茶上敬!谢谢!谢谢!
3 楼        文友:文思若静        2024-05-03 12:02:24
  各位老师读者好!谢谢大家的热情支持和关注鼓励。因本文有点长,请大家看完后,到文后点个下一页再次欣赏。谢谢大家!
4 楼        文友:文思若静        2024-05-03 12:08:43
  谢谢林科老师辛苦编辑,谢谢刘老师楹联知识的精彩演讲!祝福二位老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