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最香不过农家饭(散文)
现代社会,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养生,保健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在城市里,高星级的饭店让人瞩目,可是还有一类饭店也很吸引人的眼球,那就是农家饭店。
农家饭店开在城市里,不免让人怀疑其是否正宗。确实也有一些老板弄虚作假的,比如用人工饲养的鸡鸭鱼冒充农家散养的,用人工种植的蔬菜冒充野菜,用养殖场批量生产的鸡蛋冒充土鸡蛋等等,这些小伎俩也就糊弄糊弄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人,对于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吃一筷子就能辨别真假。
那些妈妈做的农家饭,带着妈妈的特有的味道,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刻在了我们舌头上的味蕾中。
河南是农业大省,主产小麦、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因此以小麦和玉米等加工的面食成为河南人的主食,面条和馒头首当其冲。烩面、手擀面是河南人的最爱,在农村,哪个家庭主妇没有一手擀面条的好手艺?当第一茬南瓜下来时,我们就会求妈妈给我们做一道最美味的面条:南瓜炒鸡蛋蒜面条。妈妈先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和好面,等面醒一会儿就开始擀面条了。先用长长的擀面杖把大面团擀成一个又大又厚的圆面片,然后把面片裹在擀杖上,用双手紧紧握住擀面杖的两端,不停地向前向后推动,随着一阵阵“登登”的声音,面片慢慢变大,变薄,直到铺满整个擀面杖,然后把面片折叠起来,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接着是炒菜,起锅烧油,放进去几个搅拌好的鸡蛋,再放进去洗干净切成细丝的嫩南瓜,翻炒几下。正好汤锅里的水也沸腾了,放进去擀好的面条,用筷子轻轻搅动几下,预防粘锅,等水沸腾了面条漂浮起来后用冷水打一遍,再次沸腾后就可以捞面条了,加上炒好的南瓜菜,再浇上一勺早就捣好的新蒜汁,翻搅几下,美味的手擀面就可以开吃了。这是夏天里吃得最舒心的面条,妈妈告诉我,她怀我的时候,最想吃的就是蒜面条,可是因为家里穷,直到我出生,蒜面条也没有吃到嘴里,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妈妈就经常做这个蒜面条给我们吃,我们一家人也特别喜欢吃,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妈妈浓浓的爱。
小麦面除了擀面条,还可以做馒头。农村的每个家庭主妇都有一手蒸馒头的好手艺,可以说家家味不同,各有千秋。比如馒头,有的主妇喜欢揉成圆馍,吃起来筋道;有的主妇就喜欢做成卷子,就是方馍,这个做起来快,省劲儿。还有包子,也有好多类型,猪肉包子,羊肉包子,韭菜鸡蛋包子,白菜粉条包子,豆腐包子等等,简直是万物皆可包。有的还会做菜莽,就是把发好的面擀成大面片,上面放一些调好的菜馅卷起来,就像一条白面做的莽蛇,然后放到笼上蒸,整好了再切成一块一块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到了夏天送面羊和春节蒸花糕的时候,村里的主妇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手艺,简直不是在蒸馍,而是在搞艺术创作了,每一件花糕或花馍都是一件艺术品,拿在手里只顾得欣赏和赞美了,哪舍得吃到肚子里。
除了蒸馍,很多主妇还会用白面烙饼,无论是摊鸡蛋煎饼还是烙油饼,都是美味,饼的种类也不少。我们这儿特有的一种发面饼“锅盔”,就是把发好的面擀成圆形,不放油,直接放进平底锅里烙,烙好一面再翻面,在酵母的催发下,面饼会膨胀,就像一个鼓鼓的头盔躺在锅里,因此得名“锅盔”。锅盔可以做成原味的,就是啥也不加,可是吃起来却带着小麦特有的甜香味;也可以放进去一些盐或者芝麻、油做成咸味的。这种锅盔不用油,不含水分,可以长时间保存,我们那儿以前有人出远门,家里的妇女会烙十几个锅盔让家人在路上当干粮,确实很方便;煎饼不用发面,直接把白面调成面糊,放进去鸡蛋,葱花,韭菜等自己喜欢的蔬菜,然后用勺子盛起来摊在平底锅里——以前没有白面,我们会用玉米面粉或者是小米磨成的面粉,摊在鏊子上烙。煎饼因为是死面,需要趁热吃,凉了会变硬,牙口不好的老人咬不动;油饼可以用发面也可以不发面,只要多放点油,味道绝对差不了。我婆婆特别会做油饼,做好的油饼就像碎布一样,吃起来又香又软和,比现在小贩们卖的手抓饼好吃多了。
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饭桌上黄的黑的多,白的少。黄的是玉米面窝窝头,或者是黄米面窝窝头,黑的是高粱面窝窝头和红薯面窝窝头。玉米面和黄米面窝窝头又叫“黄蒸”。过年的时候,除了蒸花糕和少量白面馒头,大部分都是黄蒸,时间一长,那些黄色的窝窝头都裂开了口子,露出了里面的豆馅,吃起来硬硬的,特别费牙,如果里面的豆馅坏了,那就更不好吃了,可是大人们也不舍得扔掉,把里面的豆馅挖出来喂给家里的猪或者小鸡,再把变硬的窝窝头泡在热饭里就吃了,家里粮食都缺,谁也不舍得浪费。有时候奶奶和妈妈会给我们做红薯面饸饹:蒸一锅红薯面窝窝头,找来一个特制的饸饹床子,然后把红薯面窝窝头塞进一个铁制的圆筒中,用一根圆木压在上面,两个人使劲儿往下压压,细长的饸饹就从圆筒下面的小孔里争先恐后地被挤了出来,把红薯面饸饹放进碗里,浇上一勺加了香油、醋、盐的蒜汁,那味道简直太美了!
红薯是好东西,它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美食,除了蒸着吃,煮着吃,做窝窝头,做红薯面饸饹,擀红薯面面条,还可以做成一种我们这儿特有的标志性美食——粉条。
每年秋天,红薯收获了以后除了窖藏一部分蒸煮吃的,剩下的就会做成红薯淀粉:把红薯洗净粉碎,加上清水在特制的大箩里过滤几遍,静置一夜后,再把多余的水倒出来,留下来的就是白花花的红薯淀粉。这个淀粉晒干后能长时间保存,可以做粉条,粉皮,还可以做皮渣。做粉条和皮渣是技术活,每一次做粉条需要很多人,场景热闹非凡。
农村有专门做粉条的师傅,他们带着特有的工具,大铁锅,漏勺等,每到一个地方,就盘起一个烧火土灶,需要加工粉条或者皮渣的村民会带着自己加工好的淀粉来到加工现场。先把淀粉粉碎,加进水和成淀粉面团,等大锅里的水开了以后,师傅会用漏勺盛一勺淀粉面糊,左手握勺,右手不停地敲击漏勺,粘稠的淀粉糊就会从漏勺里漏出来,落到开水锅里,立刻被开水烫熟,旁边的人赶紧用木棍把成型的粉条捞起来放进准备好的装着凉水的大盆里,另一个人负责把粉条挂在一根根一米左右的木棍上,然后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等着上冻,所以做粉条都是在寒冷的冬天。粉条被冻住后,要拿棍子不停的敲击,粉条上的冰茬会纷纷掉落下来,粉条也会一根根散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等粉条完全干了就可以收藏起来了。
做皮渣和做粉条是同时进行的,师傅把淀粉漏到大锅里后,会把做皮渣的粉条捞到一个盆里,放进去准备好的调料:葱末,姜末,油盐等,再放进去适量的红薯面淀粉糊,充分搅拌,利用粉条的热气把淀粉糊就烫熟了,然后把搅拌好的皮渣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过一夜,第二天粉条和淀粉就凝固在了一起,皮渣就做好了。我们这儿一般都是在腊月里做粉条和皮渣,因为过春节无论是招待亲戚还是自己家,都需要吃烩菜,粉条和皮渣必不可缺席。
说起烩菜,那是河南人都知道的美味。除了过年,办红白喜事,平常的日子可不舍得吃烩菜的。烩菜做起来比较麻烦,因为用到的食材多,除了猪肉,豆腐,丸子,粉条,皮渣,还需要几样时鲜蔬菜,如白菜,青椒,蒜薹,土豆,冬瓜,黄豆芽等。猪肉要先处理一下,先焯水,切片,生汆或者过油炸一下,也有的把土豆也要过油炸。首先在大铁锅里放进去食用油,油热后放进去花椒,八角,香叶等调料,再把处理好的猪肉放进去,翻炒几下,放进去老抽上色,接着放进去冬瓜,土豆,白菜等容易出水的蔬菜,再翻炒十几分钟,等蔬菜炒出水了再加入适量水,放进去粉条,豆腐,丸子,皮渣,用小火慢慢熬,这就是“烩”。等到粉条吸收了菜里的汤汁,烩菜就快熟了,再把剩下的青椒,蒜薹,黄豆芽等放进去,再次翻搅,最后把锅下的火压住,锅底下的热气可以让烩菜保持一定的温度。开饭时,每人盛上一碗烩菜,拿一个白馍,一口菜,一口馍,吃得那是相当惬意。所以,烩菜是我们那儿办事时必须安排的待客美食。
说到办事美食,还有一种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豆沫汤。我们这儿无论是白事还是喜事,管亲友三顿饭,头天下午的晚饭和当天的早饭和午饭。午饭吃烩菜,晚饭和早饭就是豆沫汤。豆沫汤主要的食材是小米面,把小米磨成面粉,磨的时候加进去炒好的花椒,大小茴香等调料,磨出来的小米面粉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除了小米面,还要准备几样配料和时鲜蔬菜:花生米,黄豆,豆腐干,腐竹,粉条,海带丝,黄花菜,油菜,小白菜,蒜苗,香菜等。做豆沫汤首先要放进去适量食用油用葱姜蒜末炝锅,然后放进去水,把事先泡好的黄豆和花生米放进锅里,等水沸腾了,把和好的小米面糊糊倒进锅里,不停地搅拌,再依次放进去豆腐干,腐竹,粉条,海带丝,黄花菜,再豆沫汤快熟时,放进去油菜,小白菜等青菜,最后是蒜苗和香菜,一锅热气腾腾的豆沫汤就好了。每次村里有人家办事,整个村庄上空都漂浮着豆沫汤的香气,闻着香,吃起来更香。可惜现在村里的老百姓也紧跟时尚,大部分都不在家里办喜事了,到了孩子结婚的当天中午,去城市里的饭店包桌,所以,吃大锅烩菜,喝大锅豆沫汤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只能在回忆里回味了。
不过,大部分白事还是在老家办的,叶落归根嘛,当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为逝去的亲人送行时,我们再次吃到了家乡的美食,品味着伴随我们长大的美食,顿时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归宿感:我们从这儿走出来,终究还会回到这儿。人生就像是一个圆,数十年弯弯绕绕,从起点到终点,不过是兜了一个大圈子。农家的美食,我们喜欢过,也嫌弃过,最后还是让我们念念不忘,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亲人的味道,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