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暗香】西安,长安(散文)
一
今年春节,我计划去西安旅游。
西安,是我第一次去,也是我最想去的城市之一。
我原本计划是乘坐高铁前往,从广州到西安,也要近八个小时的路程,本想着也闲来无事,时间长就当做欣赏这一路的风景吧!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是春节假期,一直抢不到高铁票,就改乘坐飞机。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到西安咸阳机场降落,一出机场,一股寒意侵袭而来,但内心却是暖暖的,因为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西安。
西安,一座有着十三朝古都的城市。
西安,古称长安,还是唐朝的政治中心,盛唐时期是古代历史王朝中最为闪烁的一颗明星。有幸与盛唐同为李姓,飞跃一千六百多公里,只为亲身领略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长安,一同感受盛唐过往。
唐朝,诞生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有诗仙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和抱负;有诗圣杜甫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描绘了华清宫的壮丽;更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高度称赞……古诗词在唐朝的发展,让后人记住了作为诗人的他们,记住了长安,更是记住了如今的西安。
除了唐朝在西安留下了浓厚色彩的一笔,西安饮食文化也是最大的亮点。牛羊肉泡馍、肉夹馍等最为出名。
陕西人,吃得最多的美食是牛羊肉泡馍和肉夹馍。来到西安,我也迫不及待地下单买了牛肉泡馍。作为广东人的我,吃泡馍还是第一次,泡馍是切一小块一小块的,伴着少许米粉,吃起来很鲜香,可越吃越麻,还有些油腻之感,但是吃牛羊肉泡馍最不能或缺的就是伴着糖蒜吃。中医讲究阴阳五行,这饮食也是一样的。牛羊肉的油腻能够和糖蒜的甜味相互中和,吃起来还更加美味又爽口呢!
除了吃泡馍,肉夹馍也是西安的美食。
我在广州工作,见过肉夹馍店铺比泡馍店铺还多。但是说吃正宗的肉夹馍,还得来西安吃才是最正宗的。
肉夹馍,意为“肉馅里的夹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肉里夹着馍”。白吉馍带着焦黄,是酥香的,肉臊子鲜嫩不腻。我吃的是纯瘦肉的肉夹馍,但真正好吃的肉夹馍,要吃肥皮的,看似肥腻,实则才是肉中精品。
西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二
我来西安的第一站,就来到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还没出发西安之前,我就已经订好了博物馆的门票。订的是下午两点多的票,十二点多就出发,因为酒店订在市区,离博物馆还是有些距离的。坐地铁需要乘换三次,再加最后一趟公交车,才到达目的地。
从博物馆的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石碑,写着“秦始皇帝博物院”几个大字,是篆书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秦国时期,小篆成为了当时的书写体系,如今也镌刻在大门的石碑上,我想是在纪念着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以“皇帝”自称的秦始皇吧!
走进大门,往右边走,就是入口,偌大宽阔的入口大门,写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实这个博物馆分两类组成,一是人形陶佣和马匹等,二是出土的青铜器和陶罐等文物。出土的青铜器和陶罐等放在博物馆里,而人形陶佣则还在坑里,保留着最原始的形状,当然也有破碎的陶佣,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
扫码进入大门之后,还有第二道大门,走进第二道大门后,左手边可以乘坐电瓶车,能快速到达。而我则是选择了步行,蜿蜒小路,小路的两旁只有早已枯黄的树木,也有许多翠绿的树木仍旧屹立在这寒冬里。
路不远,我就来到了“一号坑”博物馆的门前。顿时一看,真是游人如织,万人空巷。有报团的,也有请导游讲解的,还有三五人自行旅游的……我也有跟着人群先走进“一号坑”,一走进去,更是人满为患,都是在为了目睹这一“奇迹”!我赶紧找位置看,“一号坑”是三个坑中规模最大的,也是陶佣最多的。放眼望去,陶俑群井然有序,站立其中,穿着戎装,犹如穿越两千多前的秦朝,目睹秦朝士兵的模样。
我继续前行,来到坑的后半部分,有依稀残缺的陶俑,还有的陶俑已经被修复好,正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平地上,给游客近距离参观。这时,一个导游正说道:“我们看一下那些一块一块的砖头,就是秦砖,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依旧完好。”听完,我惊叹古人的智慧,区区一块砖头,竟然能存放两千多年的时间!
除了陶俑、秦砖,还有马匹、战车等都是在“一号坑”出土的。
我看完了“一号坑”,出了后门就来到“三号坑”,“三号坑”相对小了一点,也有陶俑和马匹,匆匆看了一会儿就往“二号坑”走去。
“二号坑”目前还是棚木遗址,陶俑等文物还没有开始挖掘。不过,我看到了完整的陶俑坑棚木建筑结构,这无疑也是一处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我再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展览处,跪射陶俑、立射陶俑等被展览在人们的眼前,走近一看,五官端正,发髻和衣服的文理,清晰可见,是那么地栩栩如生,与现代人并无两样!
当我看到跪射陶俑时,连连赞叹。因为这尊陶俑是最为完整的,身上的铠甲尽然有序,上半身的甲片是上片压下片,从腰部为分界开始往下,则是下片压上片,那么这样设计是为了能够方便弯腰。还有在肩膀处也还有延伸出的甲片,同样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才能抬起胳膊。除了铠甲,还有鞋底,纹路清晰可见,仔细观察还发现了脚尖和脚后的纹路跟紧密。原来,自古打仗,男儿远赴战场,离开家园,唯有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情吧!
看着陶俑,感慨其制作工艺,精湛细致,每件陶俑都倾注了满满的心思与情怀。展览处真是摩肩接踵,都是你推我挤,我看了一会儿就拍了照片走出“二号坑”,来到“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这里是陈列青铜器、陶瓷等文物的地方,分为上下两层。
走进陈列厅,我先下到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青铜鸿雁,鸿雁被岁月附上了一层斑驳的“锈”色,不过却无法遮住鸿雁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兽面纹铜尊和大大小小的陶瓷等文物,也都是一一被陈列出来,文物的朝代不一,有商代的,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回到二楼,跟一楼一样都是陈列文物,看完文物我走出陈列厅,准备乘车返回了。但还没走出几步,我舍不得地再次回到“一号坑”,最后再看一眼这“奇迹”般的文物。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的一沙石,一硕粒,皆是文物,都是历史。不只是属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种稀世珍宝,需要我们不断保护与弘扬!
三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大雁塔区,是我到西安的第二站。
我刚下了地铁,就迫不及待地往大慈恩寺的方向走去。原本道路稀少的人们,还没等走近大慈恩寺时,一眼望去人山人海,人影绰绰,有身穿汉服的,有正拿起相机拍照的……我加快脚步,来到大慈恩寺大门,先买了门票,检票之后走进大慈恩寺的大门。
大慈恩寺,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唐高宗李治为母亲长孙皇后所建。而主持寺庙事务的,便是家喻户晓的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为求解惑,远赴天竺,为了保存带回的经书、佛像、舍利子等物,就在大慈恩寺里建造了大雁塔。
虽说是寒冬时分,但是大慈恩寺里的游客真是络绎不绝,人满为患。我穿过人群,登台阶而上,来到大雄宝殿,抬头而望,一尊庄严肃穆的佛像呈现眼前,慈祥的面容。请香礼佛的游客们摩肩接踵,顿时香烟绕寺,犹如身临仙境之感。
这时,大殿屋檐下的音响正响起阵阵钟声,钟声袅袅,心里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宁静。绕过大殿,有伽蓝殿、财神殿、观音殿等。在大雄宝殿正后方是兜率殿,供奉的是弥勒菩萨。殿前与大雄宝殿一样,游客门庭若市,都纷纷点香祈福。
我继续前行,走过兜率殿,后面就是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大雁塔。原本玄奘法师是根据印度建筑形式来修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晚年执政年间,改建为七层。因此,这七层大雁塔也就依旧保留至今,我没有买进入大雁塔的门票,仅仅只是站在塔外观看,四四方方的塔身,每一层塔的四个角都挂了塔铃,风一吹铃声便轻轻传开,顿时我看到了玄奘法师深夜点烛,正襟危坐地在塔中翻译经书,蜡烛的光芒,照亮了每一层塔的窗口……
如今的大雁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古丝绸之路中的一处的大雁塔,在2014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了。
再继续前行,我来到了玄奘三藏院,院里分为三堂,正中间是大遍觉堂,是由青铜铸造的玄奘法师像,左为光明堂,讲述了玄奘法师从出生到远赴天竺回国的前半生的过往经历。右为般若堂,则是求取真经后唐太宗带领官员们在朱雀门迎接他的经过。而这些经过,都一一用木雕雕成三面壁画,还有许多珍贵的经书、青铜佛像等等,都被一一陈列在堂中,给游客参观。
我走出玄奘三藏院,原路返回,出了寺庙大门。走上几层台阶,一眼望去,便是“大唐不夜城”,其实是一条宽阔的步行街,街道正中间是“大唐群英雕塑”“万国来朝”等雕塑。左右两边商店林立,还有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等都是古建筑风格。我没往前走多远,便又折返回来,来到了玄奘法师像前,我想再看一眼青铜像背后的大慈恩寺。
这时我才发现,玄奘法师像、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同时映入眼眸,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大慈恩寺的古往岁月。
四
邂逅,是无意间的。很巧,我与高家大院,便是一种无意间的邂逅。
来西安的第三站,我来到了西安鼓楼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我走出地铁,左拐再走几分钟就到了。
下午三点不到,刚走到北院门,街道两旁唐代建筑,商店林立,人山人海,有肉夹馍店、烧烤摊、牛羊肉泡馍店和冷热饮铺等等。
我彳亍街道,感受着这里的热闹。这时,一声声的戏剧声从不远处传来,我寻声而去,发现是街道一旁有一个楼阁,楼阁上正在唱戏。这时,楼阁下的游客,都纷纷停足观看,等待唱完之后,不远处的院落也传来声声戏曲声,我再次寻声而去,才发现,原来在这闹巷之中,还有一处隐蔽的古院落,我走近一看,大门门匾上写着“第及榜眼”,经查原来这处古院落就是“高家大院”。
我买了门票走进大院,刚走进大门,右侧是门房,左侧是古戏楼入口。左侧边有一南客房,对面便是北客房,是当时作为招待客人居住的,如今南客房改成了游客接待中心,北客房则是陈列着高岳崧简介。
高岳崧,清朝同治十年以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钦赐翰林院编修。后因其父逝世,回乡丁忧,后又任长安州知府,为官清廉,为民做事,可惜英年早逝,逝世时仅三十有一,可谓惋惜啊!
我继续往里走,先是迎紫厅,陈列着当时的桌椅,还有三块牌匾,写着“德隆望衆”“学道爱人”等,无不对高岳崧的品德高尚,为官爱民的品性。走出迎紫厅,穿过凝瑞厅,来到南北厢房。南厢房为古代女子住所,我走进一看,房屋布置简单,楼阁低矮,精致小巧,也用“绣楼”来形容古代未出阁的女子。右侧则是北厢房,为古代长子居住,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北厢房也就比南厢房更为宽敞了些。厢房正中间便是在中堂了,右侧还有一通青石小路,穿过小路,便是书房,再沿着出口方向,还有画楼、私塾和宗祠等。
高家大院毕竟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好多房屋都在维护中,走过大院一圈,也就回到了出口处,也就是大门。
大门左侧是古戏楼,走进去是宴客厅,是古代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还有戏楼,而在街道听到的戏曲声便是这戏楼里传出去的……不知不觉,犹如置身于四百年多年前的古人,化作高岳崧的客人,享受着大院的惬意生活。
由于高家大院经岁月侵蚀,成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高家大院还是中挪两国共同保护的重点历史街区,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太平洋文化遗产保护奖……此次邂逅,除了领略大院的古往岁月与精美的建筑,更是我与高家大院一次珍贵的偶遇。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