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韵】飘香艾米果,绵绵客家情(散文)
在客家人的心中,春天若缺少了艾米果,便仿佛失去了生命的灵魂,变得黯淡无光。艾米果,这色如翡翠般翠绿欲滴的小吃,又名青团、清明果、艾粑粑,早已深深根植于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中,无论是赣南的秀美山川,赣中的富饶平原,还是赣北的广袤田野,它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陪伴着客家人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
《新建县志》中曾记载:“俗沿春饼,城面以麦,乡面以米,薄者佳。”而《玉山县志》也有描述:“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这些古籍的记载,不仅见证了艾米果在客家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客家人对这道美食的深厚情感。
艾米果的起源,犹如古老的谜团,深藏于时光的长河之中,难以追溯其确切的起始。然而,在赣南的大地上,流传着一则传说,为艾米果赋予了无尽的诗意与传奇色彩。
相传,在遥远的岁月,东海之中有一条孽龙,逃离了水晶宫的束缚,在人间肆意妄为。它时而腾云驾雾,穿梭于山峦之间,时而兴风作浪,肆虐于平原之上。所到之处,狂风如刀,房屋倾塌,树木拔起;暴雨如注,庄稼受损,土地流失。那恶浪更是凶猛,船只翻覆,河岸崩塌。更有甚者,孽龙还会吞食人畜,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生活在恐惧与痛苦之中,愤怒却又无力反抗。
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云游至此,恰逢孽龙肆虐江南。菩萨见状,化作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妇,降临人间。她将制服恶龙的方法传授给百姓,让人们利用艾叶的特殊气味,成功制服了孽龙。那孽龙被艾草的气味熏得晕头转向,只能乖乖地退回海中,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作恶。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也为了感谢观音菩萨的恩德,人们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节制作艾米果,以此来纪念这段传奇的历史。
而在赣南的客家地区,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相传,由闽粤地区返迁赣南的新客,在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的过程中,粮食短缺,生活困顿。恰逢春季,大地回春,艾草遍野。于是,他们采集艾叶,制成米果,以此度过难关,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了纪念远方的中原祖地以及迁徙途中的艰辛,客家人便在清明时节采摘艾叶,制作艾米果祭祖。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数百年不变的客家传统风俗,成为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俗学者们则认为,江西各地用艾草或野菜制作米果团子的习俗,其实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这一习俗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融入了清明节之中,使得艾米果的制作与清明节紧密相连。
艾米果,它是春天的使者,带着翠绿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轻轻掠过每个客家人的心田。每当春风拂过,绿意盎然,我总会回想起家庭总动员做艾米果的日子,我们一同采摘艾叶、制作艾米果,那乡愁的思绪便如泉水般涌上心头,化作满室的欢声笑语和团圆的温馨。
小时候,清明节前,我们一家人会挑一个晴朗的日子,当阳光洒满大地,我们手挎竹篮,踏着晨露,步入翠绿的艾叶丛。采摘艾叶的过程,既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享受,那清新的艾叶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仙境之中。每一片艾叶都宛如翡翠般晶莹剔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们弯下腰,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片片鲜嫩的艾叶,仿佛是在挑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奶奶则开始讲述她过去的故事,我们则像一只只调皮的小猴,时不时在田埂上跳来窜去,欢声笑语在田野上空飘荡着。
采摘完艾叶后,我们便开始了艾米果的制作之旅。家中的厨房成了热闹的舞台,每个人都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做艾米果时,往往会邀请邻居的叔叔婶婶、伯父伯母一起参与。妈妈将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待艾叶煮烂后捞出,挤干水分,剁成艾泥。再将糯米粉与艾泥混合,揉成面团,分成小块,擀成面皮。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包馅时,更是热闹非凡。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艾米果,一边聊着家常,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客家人的淳朴和热情。妈妈通常把馅分成好几种,豆沙、肉馅、芝麻馅,各种口味应有尽有。我们这群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尝试包馅,虽然手法略显笨拙,但那份认真和热情让人感动。大人们则在一旁指点迷津,传授着制作艾米果的秘诀。馅料包入擀好的面皮中,封口捏紧,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艾米果便诞生了。艾米果的制作,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情感的传递。
艾米果蒸熟之际,甑盖一掀,一股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仿佛连空气都沉醉在这香甜之中,难以用言语来描绘。此时,奶奶总是娴熟地将几个艾米果装入精致的碗,微笑着吩咐我和哥哥,各执一碗,将这份美味送给隔壁的邻居们。
奶奶素来好客,每有好吃的食物,她总是乐于与邻居们分享。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学会了分享的快乐。每当邻居家制作了艾米果或是其他美味佳肴,他们也同样会热情地端上一碗,送到我们家,与我们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每次送完艾米果给邻居后,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跑回家,争相品尝这诱人的美食。那翠绿的果皮,包裹着满满的馅料,咬一口下去,软糯的外皮与鲜美的馅料在口中交融,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大家一起品尝着美味的艾米果,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和感慨。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与温暖。
艾米果,不仅是我们家族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江西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美食,艾米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匠心。艾米果的独特口感和香气,也是客家人对食材的敬畏和尊重的体现。在江西的许多地方,艾米果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非遗名录,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米果,这款美味的小吃,还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它能够清肠健胃,为身体注入新的活力;又能驱散体内寒气,温暖身心。平喘止咳的功效,更让艾米果成为守护我们健康的守护者。这款绿色的保健食品,让客家人对它情有独钟。
在客家人眼中,艾米果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乡愁的记忆。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与记忆,传递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时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村时光,而艾米果便是那份乡愁的最好诠释。每当品尝到艾米果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绿意盎然的小乡村,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家乡的温暖与亲切。
在江西浩如烟海的美食宝库中,艾米果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脱颖而出。它是一段传奇的历史,一种深厚的文化。每一口艾米果都仿佛承载着一段故事,让人们在品尝美味时感受到那份源自古老的传承与韵味。这份传承千年的客家美食,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在舌尖上跳跃,让春天的气息在口中久久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