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故乡特产——石灰(散文)

精品 【书香】故乡特产——石灰(散文)


作者:张晓钟 布衣,34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5发表时间:2024-06-21 15:01:21
摘要:故乡在山区,有很多特产。大多淡出了现代人的视线,但在那贫困的年代,保住了人们的生命,是难以忘怀的乡愁。

故乡位于大别山区皖西南宿松县西北山区。虽为崇山峻岭的山区,土地贫瘠,但特产却很多。如:板栗、棕榈绳索、石灰……
   石灰,不仅是一种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用途极为广泛,养殖驱虫杀菌,食品防潮除湿,改变土壤质量,净化水质,涂料粉墙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我们产竹山区,石灰是浆浸竹麻的不可缺少的原料。
   石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起源于一次森林大火灾,森林大火灾后,山体地表点缀着石灰,下雨到处流淌着石灰的痕迹。祖先们发现一块石灰岩地方石块被风化了,从此,那里动植物几乎绝迹,还发现石灰碰到水易分解有粘性可杀菌,带咸性可腐烂树根草根之功效,人们逐步认证石灰用途之大。古人将砍来的树木、柴禾和石灰石一起采用露天堆烧,这样成本高,效率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试用窑炉煅烧石灰,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后来民间发现用煤拌石灰石烧比柴禾更经济,发展到轮窑用煤制作产量更高,現在为了环保,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自动化。
   千百年来,干河冲(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境内)烧石灰曾流传了唐代诗人罗隐先生的名著佳作“石头烧成灰,银子滚成堆,青烟往上盖,不够还冷债”,诗人对石灰的高度赞许及其反映了烧石灰的艰辛苦作不易。
   明朝于谦有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据说是于谦十二岁的时候在深山里看到山民的烧石灰即兴而作,留给世人清白一生的高洁品质,是“石灰”这一独特物质,流传在文艺作品中形象影响深远,后人在赏析的时候,喜欢给诗人层层拔高,抒发了诗人廉洁为民,尽忠报国的高风亮节。
   石灰的制作过程,我不陌生,是家乡(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决坞组)的特产。家乡大山蕴藏着大量的大理石(石灰石)矿藏,加之田地少,人均不到两分田,烧石灰这项副业是当地唯一养家的出路。
   离故乡将近一公里的地方就是队里独建的石灰窑,至于它的始建年轮我还没追问过,只是从小懂事之日起就有这么一座石灰窑,石灰窑的结构:从外地抬来的花岗岩石及其杂石傍山砌成的,窑的口面为圆型,径直约3米,深度3米的圆柱形为加石料处,附加下面约径直2.5米,深1米为火门窝,即烧火塞柴之处。窑的上面周边一般有2米多宽,用于放石料和放石灰之处,窑的下面是见方十米之宽的地面,用于堆放干柴之用。
   那年代,我们这里的石灰质量,粘性强,纯白,无杂质,算得上闻名避尔,远销安徽宿松县、太湖县,湖北的蕲春县,两省三县。
   时离四十多年了,石灰锻烧的过程我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那时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管理,统一安排,处暑节令过后,竹麻坯也凉干了,也是农闲之时,到了浆浸竹麻的时候了,队长召集社员开会上山砍茅柴,预约每人交干柴数量,等茅柴干了,集体统一收购约2万余斤(一般一斤柴可烧一斤熟石灰),堆成大堆把柴压紧(服行)。接着开采石灰石,虽我们的山场石灰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要选择最优质石头,最好的架式,派3人一组,即:一人扶钢钎,两人互相锤锤打“石眼”,将“石眼”打到一尺多深,再放炸药和套火线点火“轰、轰、轰”放了两炮,然后锤子敲,钢钎撬,一窑的石头就备好了。有了炸药,再不是那夸张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时代了。
   石头备好了,队长选择好的天气,动员大家装窑,那时为了获得工分我报名参加了装窑烧窑,装窑并非简易,要有内行的窑师,另派5一6人当助手择选石块,窑师首先在火门窝里垫茅柴和搭好安全架,再叫助手择条形石头旁着安全架一个一个有绪地垒起拱型,后将方石压好尾,然后见缝插石,装得严严实实,万事开头难,上午稳稳当当地把窑窝拱起来了,下午队长通知大伙上工,只见挑的挑,抬的抬,大小石头由窑师统一指挥,合理安顿,不到几个小时就这样将石头很快堆砌起来,一窑子待烧的石灰石,突兀在眼前。
   “烈火焚烧若等闲”,现在是一窑石灰石等待着茅柴熊熊锻烧的时候了,队长派了6人轮班烧,首先是打冷火,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杈,不紧不慢塞茅柴,把窑烧热了,待将安全架烧光了,不管什么茅柴用火杈塞进去,不一会就化为灰烬,产生的熊熊大火滾滚的热能,燃烧着一窑石灰石,窑顶开始冒出滚滚的浓烟。这时候,让人感受到滚烫的热能量,我想这就跟炼钢工人有何区别呢?此刻,我还要不断地抱扯茅柴个,塞茅柴,浑身上下都是汗,挥汗如雨,湿漉漉的劳动,全都是为了“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石头,烧炼工作进行了第二天,窑顶滚滚浓烟更黑了,颜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先的浓黑慢慢变淡了。再看,窑中的石头,原先青黑,现在逐渐黑红,仔细听窑里受热的石头己经开始分化,时不时发出“哔剥、哔剥”的爆响声。第三天,窑顶的浓烟中夹着红紅的火舌,晚上的情景更是吓人,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窑里的石头也烧红了,自下而上,由通红变成黑红,这时,窑师说这样继续烧,天亮了,石灰石就全都烧透了,大告功成。咋一看,窑顶的火舌呼呼作响,石灰窑岿然不动。
   此刻,窑师微笑点头,停火了,叫大伙儿们,搬石,封窑门,和泥,把窑门封紧,不留缝隙,待自然冷却,大家虽累,含着笑意回家了。
   冷却两天后,再去打开下面的封门,将窑内的窑煤和灰烬全部打扫干净,方可正式销售石灰。预约销售客户仅仅两天时间就将两万余斤石灰抢购而空。
   遇上销售淡季,为了提高石灰销售价格,山区不通公路,全靠肩挑背驮。父亲经常为外地购石灰者肩挑送货。有时送往临县太湖县九田、刘畈,有时送往临乡广福乡下村的蒋家山、独山。我十二岁那年的一个星期日,父亲要挑送石灰,送往临乡的广福乡下村的蒋家山,故乡在罗汉尖下山腰,与蒋家山寨有二十余里里程,先下山越过三溪河陈家畈平原后,再上海拔600余米的高山。便吩咐我也挑二十来斤,送往蒋家山寨下的郑冲村才天亮,父亲挑百几十斤,在郑冲连同我挑的,分两担送往蒋家山寨用户,天亮我返回。父亲就是这样,为养活儿女,不停地挑着、送着、干着……,父爱如山。
   石灰,是故乡的历史留下来的特产。在那贫困的年代,盛产在我们贫瘠的山区,为故乡的山民度过饥荒年代,换来了粮食和食品。
   现代的制作石灰生产设备更科学,技术更先进,运输也不用肩挑背驮。四十年前这样原始民间烧石灰已淡出了故乡乡亲们的视线,但这种乡愁情怀是永远不灭的。
  
  
   张晓钟与彭广德合作

共 25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石灰”多么熟悉的名字,作者写出了石灰来由的传说,合理有趣。石灰的制作,生动形象,这也使得你照着作者文中的说明,只要条件许可,你也可成为制作石灰的能手。唐代诗人罗隐先生对石灰的寓口、明于谦对石灰形象描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增加了文章的耐读。为何要烧石灰?就地取材,它能解决贫穷山区人民生活。文中父亲和我为家庭的,为烧出石灰换钱养家糊口,付出的辛苦——父爱如山呀?好文!推荐欣赏!【编辑:通德江南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1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4-06-21 15:07:23
  拜读张老师佳作,问候!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6-21 20:05:26
  谢谢“雪社”关注!
2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6-21 20:04:29
  谢谢:通德江南虎编发!
3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4-06-22 22:20:59
  恭喜张老师!贺喜张老师!
   贴光了!
爱写作,特别是剧本。虽没天赋,但有执着,相信花开总有结果时。
回复3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6-23 10:56:03
  先生好:这篇文章是与彭广德先生合写的,你把他的名字去掉了,能补上吗?谢谢补一下!
4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4-06-24 21:13:13
  啊!我不知道,原文上没有彭广德的名字,我不会去掉。这样,我联系一下社长,叫他后文加上“(张晓钟与彭广德合作)”字样,行吗?
爱写作,特别是剧本。虽没天赋,但有执着,相信花开总有结果时。
回复4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6-24 21:52:57
  最好!谢谢你了!
5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6-24 21:53:59
  那样加上彭广德名子最好!谢谢你了!
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4-06-29 18:39:05
  在没有水泥的古代,石灰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用材,曾经石灰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和美观。这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发明,沉淀着厚重的人文与历史。拜读佳作。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