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收获的日子(散文)

精品 【星月】收获的日子(散文)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1.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7发表时间:2024-06-23 07:47:45

在农村,收获的日子有两季,一个是夏季,一个是秋季。
   我们这儿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夏季只有小麦,秋季农作物种类多一些,比如黄豆,红薯,高粱,棉花等,但玉米的分量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秋收要比夏收进行的时间要长很多。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农业也在渐渐现代化。农民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收获也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我却时常回忆起儿时农村老家大集体时代的收获场景,那已经不是简单的收获,里面还包含着很多元素:除了辛苦,劳累,还有热闹,开心,快乐……
   每年夏天,只要过了小满,夏收就拉开了帷幕。家里的镰刀早已经磨得锃亮,扬场的木锨也已备好,扫场用的扫帚整整齐齐地放在了墙根下晒着太阳,只等一声令下,就要进入夏收战场。
   这一天,当村民们还沉浸在早晨的凉爽中而呼呼大睡时,村中央那棵百年老皂荚树上的铜钟就敲响了,大喇叭里传出了生产队长朴实的乡音:“一队的社员请注意了啊,今天割场了,吃过饭以后赶紧拿着家具往场里走了啊!”然后二队和三队的生产队长也下达了相同的任务。
   一个小时后,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有的拿着铁锨,有的拿着扫帚,一边走一边闲聊,更有几个年轻人肆无忌惮地跟婶子辈和嫂子辈的妇女开着儿童不宜的玩笑,人群中顿时洋溢着一种热闹诙谐的气氛,这就是农村,民风朴实,人与人的相处简单而和谐。
   到了村子的东头,每个生产队的社员分别来到了自己队里的场上。我们村共有三个生产队,每个队有一个打麦场,三个打麦场挨在一起。队长看到人来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分配任务:几个经验丰富的会使牲口的村民负责耙场,就是用牲口套上铁耙把打麦场上的土深翻一遍,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负责挑水,妇女们负责往耙好的地面上撒上早就准备好的麦秸,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再让牲口套上碌碡(我们这儿叫石磙子),把打麦场碾得平平整整,打麦场就算“割”好了,在毒日头下晾晒一两天,就可以往打麦场上收麦子了。
   割麦子是夏收的重头戏,因为夏季天气多变,说不定哪天就会给来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大雨,眼看着就要吃到嘴里的麦子就会泡汤。所以,收麦子是抢收抢打。接下来的这几天,生产队长会在大喇叭里不停地布置任务,告知社员们去哪块地里收麦子,然后社员们蜂拥而至,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我们这儿属于丘陵地带,每块地都不大,社员们按照队长的分工,年轻力壮的在地里割麦子,上点年纪的负责把割好的麦子打捆,装车,车把式驾驶着马车往打麦场上运麦子,每一块金黄色的麦田里都是割麦子的人群,每一条乡间小路上都是运麦子的马车,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打麦场上,更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每一个打麦场上都有一台简易的打麦机,那是用砖和水泥做的一个长方形的甬道,里面是一个螺旋状的铁轮,发动机在甬道外面,接上电,铁轮转动,村民们把收来的麦子从甬道口塞进去,在铁轮的转动下,麦粒就漏到了甬道底部,麦秸从甬道的另外一端冒出来。十几个村民分工明确,有往打麦机里塞麦子的,有从甬道底部掏麦粒的,还有的负责把冒出来的麦秸用木锨叉到打麦场上——因为这种简易的打麦机脱粒效果不好,麦穗上还有很多麦粒脱不干净,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再次进行脱粒:给牲口蒙上眼睛,套上碌碡,把打麦机里叉出来的麦秸反复碾压几遍,经过扬场,麦秸上剩余的麦粒就基本上收干净了,做到了真正的颗粒归仓。
   三个打麦场,是一样的繁忙,社员们在劳作的间隙,还不忘关注另外两个生产队的收成如何。尽管是大集体的劳作方式,集体荣誉感还是有的,再说也涉及到了每户人家的分成。这时候你看看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再漂亮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也顾不得自己的形象,满身麦秸,满脸尘土,汗水在脸上冲出了一道道灰色、黑色的痕迹。上了年纪的社员也不闲着,他们有的看护打麦场,不让小孩子靠近正在工作的打麦机,时刻关注打麦场边上的水缸里的水是否充足(防火用),几个老婆婆在家里烧好了开水,一壶壶提到打麦场上,让干活的社员喝。
   一周后,随着一堆堆麦秸小山似地堆起,打好的麦粒也被送到了每个生产队的仓库里,打麦场上渐渐变得冷清下来,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时候的打麦场就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场,每到放学后,孩子们会来到打麦场上,有的玩捉迷藏,有的玩爬山游戏,还有的孩子在麦秸垛下面掏出几个洞,玩“地道战”,直到妈妈们扯着嗓子在家门口喊,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到了夜里,打麦场又成了恋人们的幽会圣地,村里的小青年谈了对象,无处可去,就到打麦场上找个僻静的地方,窝在麦秸垛下,卿卿我我,看星星看月亮,谈人生谈梦想,如果不小心被人发现,那村中央的人烟闹市就又多了一个闲聊的话题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了村闲话榜的热搜头条了。
   打麦场最后的热闹,是分麦子,在队长的指挥下,除了留下一定数量的公粮,剩下的就都运到打麦场上。生产队会计拿着账本,看着地磅,按每户人家的人口称好相应的麦子,在打麦场上堆成了若干堆,每一堆旁边都用粉笔写着户主的名字。村民们拉着自家的小平车,拿着布袋,把麦子装好,高高兴兴地拉回家,装在早已收拾好的大缸里。那个时候,每户人家分到的麦子非常有限,我们家四口人(爸爸当兵,户口不在家)也不过分两袋麦子,还不到二百斤。这些麦子,平时是不敢吃的,也就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面。
   后来,村里实行了责任承包制,农田分干到户,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麦田的收成大大提高,老百姓终于过上了一天三顿吃白面的日子,面条、白面馒头也不再是奢侈的食物;后来又有了现代化的收麦机,可以开到田间地头,直接就把麦子打好了。打麦场渐渐无人使用,失去了往日的繁忙和热闹。又过了一段时间,打麦场上被人盖上了房子,从此以后,打麦场在农村彻底销声匿迹了。
   夏天的收获除了麦子,还有蔬菜。那时候,生产队里种的蔬菜很单调,就是主打高产,抗旱,所以我们可以吃到的蔬菜就是以下几样:南瓜,莙荙菜,茄子,那时种蔬菜很少用化肥,都是每家每户积攒的农家肥,有大粪,猪粪,鸡粪,牛羊粪等等,南瓜长得又大又长,数量也很可观;茄子生吃起来很甜,不亚于水果。莙荙菜甚至长到半米高,这种菜口感不好,有点涩,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太喜欢吃这种菜。
   相比夏收,秋天的收获比较琐碎,每个生产队一般采用的是一边收获一边分发的模式,就是每天把收来的农作物统计好数量后按照一定的份额直接分给生产队员。秋天一到,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生产队长每天都要在喇叭里布置收获任务:剥玉米,搂黄豆,刨红薯,摘棉花,够柿子……那些日子,我跟着妈妈拉着小平车奔波在家里和打麦场之间,把分给我家的农作物一车车拉回家里,然后再一一安置好:把玉米和黄豆晾晒到屋顶上,把红薯挑选出好一点的放到地窖里储存起来,一部分冬天吃一部分来年留种;至于柿子,一部分做成柿干挂在墙上,一部分切成柿块,柿饼晾晒在屋顶上,还有一部分直接放到屋顶上用玉米杆盖好,留着冬天吃冻柿子。我印象最深的是生产队分油,就是棉花加工后的那个棉花籽压榨出的油,我家四口人,也就分了一陶瓷罐,最多有五斤,所以,我们平时吃饭是很少炒菜的,即使是中午,也是喝菜粥,喝玉米面糊,吃咸菜,配上玉米面馍或者红薯面、高粱面窝窝头,只有过节或者来了亲戚,才能吃上白面馒头,面条或者是炒菜。
   我上初中时,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这前后一对比把以往大集体劳作的弊端暴露无遗。以前大集体劳作时,老实人埋头苦干,偷奸耍滑者取巧,造成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下降,尽管看起来干活时一窝蜂,但农作物产量并不高,而且每个社员每天都被绑的死死的,有活没活都得去生产队报到,不然就没有工分,没工分年底就不能分钱;分田到户后,人们都是在暗中较劲儿,皂荚树上的铜钟不敲了,大喇叭也不喊了,村民们该下地就下地,该干啥就干啥,地里没活就在家里歇着,有的人还会趁农闲出去打工挣钱。地里的庄稼也比大集体时强了好多,每个人都在精打细算,每块地可以种啥,地不够种的还在山坡上开起了小片荒。很多村民采用了套种的方式,玉米地里套种黄豆,谷子地里套种高粱,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大大提高了收获。门前的小菜地更是管理得风生水起,不再限于种以前生产队那些难吃的蔬菜,除了以前的南瓜,茄子,还有西红柿,黄瓜,豆角,白菜,萝卜,大葱,油菜、生菜、菠菜等青菜也都按季节安排上了,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村民们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很少买菜。
   市场经济的开放让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和孩子。只有在夏收和秋收时节,才能在村里看到那些年轻人的身影。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年轻人开始在城里买房,孩子们也跟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在留守,好多土地被弃种,撂了荒,杂草丛生,昔日那些繁忙而热闹的收获场景也是一去不复返了,只是深深地留在了老一辈农村人的记忆里。
  

共 35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秋收的日子”为题,细说了没有分田到户前夏收和秋收的场面。过去有打麦场,把农户分队管理和分粮食。三个小队的麦场挨着,年轻的割麦,年岁大的捆麦子装车。大姑娘小媳妇不顾个人形象,也忙着夏收和秋收。一年的劳碌在夏收和秋收时,喜滋滋拉上平板车和袋子,把分得的粮食和蔬菜拉回家。打完麦子的场地成了孩子玩耍的地方,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去处。分田到户后,偷奸耍滑的也闷头干自家责任田了,自家管理的田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种粮食种蔬菜了,不好吃的选择不种。秋收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用像过去大人小孩,没黑没夜的抢收,收割机进地解除了很多劳动力。收庄稼不再是头等大事,很多年轻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纷纷进城打工,甚至安家落户。庄稼地,成了老人岁月的陪伴与守候!一幅旧画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重温了过去打麦场的情景,好文,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3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23 07:49:17
  过去秋收比现在劳累多了,不过看着碧柳描述夏收和秋收十分热闹。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23 07:50:58
  我刚才编辑你的散文,顺便问了婆婆过去如何收庄稼,听着也很有意思。
回复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25 22:24:11
  农村收获的场景应该差不多,谢谢柳烟老师精彩编辑!
3 楼        文友:乡鹤        2024-06-23 13:10:20
  碧柳老师的这篇散文,其主题详叙了农民分田到户,在夏收和秋收两季,劳动人民是怎样收割田麦子和稻谷的,而且收获后的田地成了孩子的玩耍的场地,随着社经济发展,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作业,农民也逐渐退出农田,纷纷进城打工了。以往的农田劳动,成了农动人民的记忆。全文叙述清晰,语言流畅,情节动人,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25 22:24:35
  感谢曹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6-28 22:52:11
  我小时候也用镰刀割过麦子,那是真的辛苦,现在秋收有了收割机,以前的都成回忆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