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洛阳桥与蔡襄(散文)

精品 【东篱】洛阳桥与蔡襄(散文)


作者:南沙潮 布衣,20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7发表时间:2024-06-23 13:18:13


   到泉州,洛阳桥一定要去的,这座桥和它的建造者太不寻常了。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与东海交汇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在早先广东、福建进京的必经之路上,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规模最大,建造难度最高,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那么,在泉州的它为何叫洛阳桥呢?这与局势有关。
   东汉末年及以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大量的中原人南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貌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称作洛阳,河叫洛阳江,此桥因此而得名。
   南迁的中原人,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导原住民越族人耕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这一带方言即闽南语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题外话,不多展开。
   彼时的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靠渡船。每遇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造成死伤。商旅望江兴叹,差役绕道而行,公私事务屡有耽误。这般状况,不容继续。修桥,摆上官府的议事日程,主事人是蔡襄。
   《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浮桥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车马。碰到恶劣天气,寸步难行,甚至被冲垮。郡守蔡襄见此情形,寝食不安,决心将其改建成石桥,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到实地查看,听取各方意见,拟定最佳方案;四处筹集资金,卖掉家里160多亩地,招募能工巧匠,亲自参与设计,亲自监督和指挥。
  
   二
   洛阳桥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开工,嘉佑四年十二月完工,历时六年八个月,超过大禹治水十三年的一半,耗银一万四千多两。施工期间,他吃住、办公都在工地,夙兴夜寐,一丝不苟。工程结束,头发白了许多。
   建成后的洛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望去,如巨龙卧波,蔚为壮观。
   从此,天堑变通途。四时景观,随之增色。前人描述别地的对联“两翼石栏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用在这里,倒也恰如其分。而“亘海长虹,万古安澜”,则成为后世赞美洛阳桥的名句。
   然,洛阳桥命运坎坷。九百余年来,饱受飓风、战争等天灾人祸侵害,屡有损毁。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8级地震,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地震,北面桥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梁折断多根,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是洛阳桥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据统计,洛阳桥自诞生起,共修复十七次,包括解放后。
   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国家拨专款600多万元,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洛阳桥重获新生。
  
   三
   今日之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附属文物很多,现存的有塔、亭各2座,3个祠庙,4尊武士石像,20方历代碑刻。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也叫蔡襄祠,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而建造。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碑文为蔡襄所撰写,一百五十三字,记述建桥过程。碑文洗练,书法遒劲,刻功超群,世称“三绝”。
   “三绝”之外,还有一绝,是用作桥面的一块块石板。石板最大的长11米,宽0.98米,厚0.8米,每块石板重达数吨乃至十几吨。如此体量且众多的石板,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是如何开凿和加工的呢?想必异常艰难。而铺设石板,也非易事,但这没有难倒蔡襄。他让工匠们将石板放在木排或船上,趁涨潮时驶入两个桥墩之间,锚定,调整石板位置。待潮落,木排和船下降,石板便架于桥墩上。
   同样值得一书的,洛阳桥的建造和维护有两大发明——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
   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形成一道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形似筏子,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这,与赵州桥两侧的泄洪拱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巩固桥墩,蔡襄推行“种蛎固基法”,即在桥墩上养殖牡蛎。牡蛎分泌液有极强的粘合力,能够使长条石相互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首列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也因之,历代官府禁止人们在桥墩上采集牡蛎。
   时值退潮,我看到这一幕:几个戴斗笠的妇女,“啪啪啪”,用铁锤、凿子凿取附着于桥墩的牡蛎。灰黑的桥墩留下杂乱的白色痕迹,格外刺眼。我不解,牡蛎既然有此功效,为什么任人采集,不予阻止呢?
   洛阳桥,作为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它的建造者蔡襄,理当被人们铭记,以各种形式,如蔡襄祠。
   除了蔡襄祠,洛阳桥北岸东侧江边,耸立着他高达12米的石雕像。这也表明,蔡襄在建桥史上的地位,老百姓对他的敬仰,是不可撼动的,几与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比肩。
  
   四
   我在桥上边走边瞧,摸摸这摸摸那,感受着浓浓的古韵,为九百年前有这样的工程而啧啧称奇。
   一条细流从桥下穿过,曲曲折折如游蛇蹿向大海。细流东北面稍稍隆起的海滩上,是大片大片的红树林,苍翠茂密。裸露的河床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洞眼,偶有蟛蜞和毛蟹爬出爬进,悠悠然,平添几分野趣。脚下,石板溜滑且凹凸不平,是历史沧桑的见证。远处,涛声和着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仿佛工匠们劳动的号子声,声声入耳。思绪,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的施工现场:人们挑的挑,抬的抬,手推车穿梭,热热闹闹,紧张有序。恍然间,来到雕像前,与蔡襄对视。我作揖,虔诚地说:“蔡公,真了不起,卖田修桥,心系百姓。当官的都像你这样,民何愁不安,国何愁不强!”
   蔡襄手抚长髯,表情凝重而欣慰:“为官者,解民忧,造福一方,乃是题中之义。余之‘万安桥记’碑文曰,垒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渡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我频频点头。
   他指指十米开外的大榕树,意味深长:“尔听,是何曲子?”
   真的,榕树下,身穿紫色衬衣的老汉坐在二轮电瓶车上,一脚搁住踏板,一脚撑着地面,随着踏板外侧音箱播放的伴奏,全神贯注拉二胡,音量很大。老汉技巧纯熟,运弓精准,柔顿捻颤拨,听着非常悦耳。一曲终了,我走过去,朝他竖起大拇指:“好,有水平!”
   见我夸他,老汉很高兴:“知道是什么曲子吗?”
   “知道,瞎子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只是,你拉得更饱满、更深沉、更胜一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我告诉他,“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支曲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别人问他为啥?他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
   “哦,你懂得不少啊。那我问你,你在这里听这支曲子,有什么感觉?”
   “有,百转回肠,一咏三叹,释放无尽的怀念,比思妇还思妇。在这里听这支曲子,和他对上号了。”我转向雕像。
   轮到老汉夸我了:“说得好、说得好,聪明,有学问。”
   “哪里哪里,瞎猫碰到死老鼠,俞伯牙遇上钟子期。”
   俞伯牙、钟子期,战国时期人。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准确道出音乐的含义。
   “哈哈哈,”老汉益发来劲了,“欣赏欣赏彭丽媛唱的《二泉映月》?唱得很好,我为她伴奏。”
   “好好好。”
   打开音箱按钮。
   响起彭丽媛的歌喉,委婉、柔润。在二胡画龙点睛般的烘托下,像绵密的春雨,飘向雕像,飘向洛阳桥,飘向久远,也飘进我的心里。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哼哼,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惹得驴友们大笑不止。
   涨潮了,风声渐紧。天际,海浪高卷,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呼啸着扑向大桥。大桥坚如磐石,岿然不动。说来也怪,过了大桥,桀骜不驯的海浪一下子温顺了,缓缓西去。
   这时,桥上由南而北过来一群男女,个个身穿大红衣服。前面四个壮汉扛着太师椅,后面的敲着鼓和钹,热烈而隆重,估计是祭奠蔡襄的仪式。空中,传来蔡襄浑厚有力的嗓门——
   “亘海长虹,万古安澜。天下为官者,鞠躬尽瘁,勿忘道义!”
  

共 32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不读洛阳桥,不知洛阳桥。洛阳桥,这座古桥的名字背后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蔡襄精神的伟大象征。每当提及这座桥,肯定让人想起蔡襄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就像提起都江堰就想起李冰父子。南沙潮老师的文章,通过对洛阳桥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桥身的每一块石板、每一个桥墩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桥下流淌的江水,则见证了泉州的变迁与发展。蔡襄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显得尤为突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是一位心怀百姓的父母官。为了修建这座桥,他不惜卖掉家中田地,亲自参与设计与监督,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在他的主导下,留下了“筏形基础”与“种蛎固基法”,至今仍被沿用被传颂,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结尾处将洛阳桥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剧本式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桥上的人群与活动,展现了这座古桥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好文共赏,倾情推荐!【东篱编辑:佳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华        2024-06-23 13:20:37
  南沙潮老师文笔细腻、构思灵巧,不仅描绘了洛阳桥的风貌与历史,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切实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官者,解民忧,造福一方,”既是文章精神的升华,也是对当下为政者责任和担当的诠释。非常厚重非常耐读的一篇文章,拜读学习,祝老师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3 14:35:15
  谢谢老师的精心编按和高评,辛苦了。
2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3 13:25:50
  文章在后面升华了!有点亮的感觉,洛阳桥的未来是光明的!文字通透感十足,也是让人感受颇深的地方。缅怀与展望共存,让文章上升了一个高度!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3 14:35:43
  谢谢老师的美评。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3 14:16:09
  老师的文,利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和突出了洛阳桥的艰难造桥史,颂歌了伟大的蔡襄精神。看过,增长很多知识,也为我国如今是世界桥梁博物馆而自豪。构思新奇、文采卓然的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3 14:36:14
  谢谢老师,摸索中。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3 14:35:55
  南沙潮老师的作品“桥记”,写得非常动情,融入观桥之中,所遇皆成材料,摇曳多姿。文章也透出修桥人的家国情怀,以及为官之道,千古适用,不能颠覆。文字几句清雅,字字响亮,给人激情和力量。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3 14:37:43
  谢谢老师美评,有待提高。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3 14:38:17
  几句,当为“句句”,打字失误,见谅。顺便再评一句,起承转合,皆有法度,章法老道,文字很显力量,如刀刻石。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3 14:56:28
  老师过誉了,惭愧。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3 15:32:20
  老师的问立意新颖独特,视觉效果很不一般。洛阳桥的前世今生均写得细致入微,让人感受到丰厚的文化内涵。很美的文章,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4 07:57:43
  谢谢老师鼓励。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6-23 18:50:26
  我走过一次洛阳桥,大多封闭了。今天读南沙老师的文,才知洛阳桥的来历,历史沧桑,记住一个叫蔡襄的官员。洛阳桥让人叹为观止呀,一个地方碰到蔡襄这样的官是幸运的。一座牢固的桥,对于百姓,民生太重要了。欣赏老师精湛的文笔。点赞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4 07:58:20
  谢谢老师美评。
8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3 19:02:46
  读完南沙潮老师关于洛阳桥的精彩文章,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古桥的历史厚重与蔡襄精神的伟大。文章生动展现了洛阳桥的宏伟与精致,每一块石板都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蔡襄这位父母官的形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奉献与智慧令人肃然起敬。洛阳桥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泉州乃至中华文化的象征。南沙潮老师的文字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历史的韵味,更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这是一篇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品读的佳作,强烈推荐!祝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8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4 07:59:51
  谢谢老师的高评。
9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23 19:53:55
  老师文笔好,把个洛阳桥描写得细腻生动很见功底,语言爽利,有古典小说风韵,这样语言让人百读不厌。点赞拜读问候!
回复9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4 08:00:29
  谢谢老师的肯定,我当继续努力。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24 11:16:55
  桥在泉州,为何称洛阳桥?哦,原来是有原因的,中原人大量南迁,为了纪念家乡,故取名“洛阳”。文章铺排有致,语言生动优美,复苏了历史人物!点赞!摇握问候老师,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10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5 15:14:39
  谢谢老师鼓励。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