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窝头记(散文)
“与尔黄金塔一尊,堪称圣物出农门。昌年食此退夭病,乱世凭君送饱温。热拌咸齑三已尽,冷随甜酒两无存。论言滋味真平淡,平淡方能养道魂。”此诗所写的农门圣物即是窝头,俗称“窝窝头”,一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面食。
一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叫沈约的人,性格懒散,好逸恶劳,从不理会家中大小事务,导致全家生活拮据。一天他小儿子突然向他提起:“我要吃窝窝头,你去做一个给我吃吧。”沈约笑语:“我哪里会做窝窝头?我又不是神仙。”妻子见到这一幕很是无奈,便对儿子说:“我会做,等我做给你吃。”可是她也从没学过如何制作窝窝头,于是便四处求教,努力学习面点技艺,经过多番尝试后,败中取胜,终于做出了美味的窝窝头,受到一家人的喜爱,此后逐渐成了家中饭桌上的主食,并拿来招待亲友,得到大家一致好评。经此事后,沈约也幡然醒悟,一改过往的生活态度,努力劳作,积极进取,终于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中所讲的窝窝头无法考究是否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窝头,它主要是借窝窝头事件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教人要有勤奋、进取之心,只要肯努力尝试,不畏失败,就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也许故事子虚乌有,不过有史可循的窝头出现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距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当时窝头被人们称做“窝窝”,最初采用糯米粉制作,内有糖陷儿,貌似跟如今的元宵很相似。窝头出现后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迅速扩散开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利用的原材料和窝头外形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成以玉米面为主加工出来的一种吃食,其形状也改为了圆锥形,上尖下圆中间有孔,此举是由于蒸熟玉米面很费火候,做成这种中空形状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窝头除了以玉米面为主外,还会添加少量黄豆面,以提升口感的细腻和味道的馥香。
窝头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玉米晾干后脱粒磨成细粉,根据加工数量取适量放入釉子盆中,另加约玉米面四分之一量的黄豆面(黑豆面也可以),充分搅拌均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揉拍,直到面团成型后再盖上一个盖帘,在温暖的地方放置十分钟就可以制作窝头了。为了微调口感,通常在和面的时候还会加入一丁点小苏打,这样窝头面在静置期间可以微微发酵,使得蒸熟的窝头会更加绵软可口。捏窝头时双手先沾上一点水以防面粘到手上,揪一块小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掌心中揉捏成圆团,然后一手微握,用另一手大拇指用力顶面团一侧,一边顶一边轻颠着旋转,利用手握的形状和双手的配合,捏成上小下大中间空的圆锥形,窝头就算成型了。将做好的窝头放入蒸锅内,大火蒸上二十分钟左右就熟了,诱人的香气隔着锅盖都能清晰的嗅到。
在我小时候,妈妈每次做窝头时就是如此程序,蒸熟的窝头色泽金黄,香气袭人,不禁令人垂涎欲滴。吃窝头的时候再配上家中自制的咸菜条或者糖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而喜欢吃甜的人可以奢侈一把,将白糖填进窝头的孔中,咀嚼起来便有如糕点般香甜。窝头冷热均可食用,热食松软可口,冷食口感劲道,各有各的味道。但有一点必须讲明,由于窝头是粗粮所制,纤维素含量很高,且本身密实,切不可一次食用过多,不然容易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当初小孩子们若食用过量窝头后出现涨肚情形,大人就会给孩子一种帮助消化的药片,嚼食后很快就能改善症状,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个大大的灰白色药片叫做“食母生”,因为我小时候经常会吃到。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窝头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在以前,窝头可远没有现在的地位,它只是一种果腹的主食。
二
明清时期受农业水平所限,北方小麦产量远没达到现在的高度,且农民拥有的土地十分有限,此外还需向官府缴纳一大部分充当苛捐杂税。而玉米产量远比小麦高,所以普通人家一般都会以玉米面当作主食,或贴饼子,或做窝头,以此糊口果腹。
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贫苦人家以全家能每天吃饱窝头为念,富贵人家则对窝头嗤之以鼻。在普通农家,一年到头的饭桌上总少不了窝头的影子,甚至一旦遇到灾年,远来的灾民若能乞到一两个窝头,便会欣喜若狂,因为那足以支撑一整天的生存。而在富贵人家,他们每天锦衣玉食,窝头只会拿来喂食看门的狗,或者故意把窝头丢到地上,看穷苦百姓争抢而拍掌做趣。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为了解救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在不畏牺牲的情况下紧衣缩食。当时玉米豆面窝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甚至在十分困苦的时候连这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玉米不充足时,就用高粱面或杂面代替原材料。高粱面窝头较玉米面更加的粗糙难咽,但为了伟大的理想和坚定信念,战士们从不喊屈叫冤,甚至为了节约粮食,有时候还会在里面掺杂一些麦糠谷壳之类,可想而知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一顿正宗的玉米豆面窝头都是一种难得的美食。这些与敌人每天所食的美味佳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靠着酒囊饭袋是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哲理。
战争结束后,人民虽然当家做了主人,然而各行萧条、百废待兴,从上到下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从干部到百姓都开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物质朴素为美,以精神富足为荣,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频繁遭遇天灾,不是发洪水就是闹旱情,期间还夹杂着令人惶恐的地震,因此老百姓囤里的食粮日益紧缺,地里收获的小麦总归要拿出一部分当作公粮缴纳,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家里小麦不充裕,老百姓就想尽各种办法解决温饱,其中由于窝头不是充分发酵面团,基本属于实面疙瘩,很是能扛饿,且原材料玉米产量大、生长周期短,所以窝头就深深受到人们的青睐。
每天笑对窝头,感谢它给肠胃带来饱腹,在播种与收获中享受快乐,在制作与食用过程中品味甜美。就这样,不知不觉中窝头文化在人民之中悄然滋长,不断蔓延。人们常说窝头就像劳动人民一样,看着不起眼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代表着淳朴、生机和希望。由此可见,窝头的文化意义深远,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还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曾经窝头只是贫穷的象征,但它也承载了中国人民在贫困时期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精神,大家虽然嘴里啃食着窝头,但心中是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窝头也没有愧对大家的爱戴,在物质层面给大家提供营养的供给,在精神层面给大家凸显温饱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小小的窝头里得到了生活上的实惠,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窝头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塔”。这个名字还与我们老家有关。
三
我老家是河北省大城县,古称平舒,设置县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帝时期,地处渤海之滨,华北平原中部,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据传,清朝中后期的大城里坦村住有薛姓人家,秉性老实,勤劳耐苦,平时以制作窝头售卖为生,小本生意只能维持全家老小勉强糊口。由于他家的窝头口感细腻、味道甜美,故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普通百姓爱吃,连地主官员们也时常买去尝鲜,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家的窝头为“薛家窝头”。这道手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至光绪年间传到第四代薛木延身上,薛木延像祖辈一样,每天将自家蒸制的窝头推车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离着里坦村不远有一个村庄叫做李贾村,那可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老家。当时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赏识,权倾朝野,连自己的老家也受到了当地官府的照顾,整个村子修葺得房高路新,本村集市的规模在方圆十里内也是无出其右者,每逢开集叫买叫卖的吆喝声不断,赶集的人摩踵擦肩。那一日薛木延在李贾村集市上正卖自家做的窝头时,恰逢李莲英得到太后恩准回乡省亲,平时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李莲英想尝尝家乡一带的小吃,谄媚之人忙从薛木延那里搞来几个窝头献上品尝。孰料李莲英吃完大声惊呼:“天下竟有如此好吃的窝头!真乃人间美味!”返京时还特意交代薛木延做了一些精致的窝头带回了宫中,呈献给慈禧太后品尝。早已厌烦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吃过窝头后,顿时感到一股从没品尝过的滋味俘虏了味蕾,不禁赞誉有加。李莲英又说此物乃老家特产,在当地称作“薛家窝头”,久负盛名,因此才特意带回献给老佛爷品尝。慈禧听罢心情大好,又见窝头色泽金黄,上尖下圆,隐隐有宝塔之状,便脱口唤作“黄金塔”,并亲提匾额赐给里坦薛家。自此以后,薛家窝头就成了贡品,名声大噪。
当时呈献慈禧的薛家窝头用的并不是普通玉米粉,而是糜子米面与黄豆面。仔细地将两种粮食外壳脱净,并去掉里面的胚芽,用石磨碾成细细的面粉,和面时要先将温水倒入釉子盆中,然后再一点点下面,以便更好地控制面团软硬度,捏窝头时将大小、外观、厚度严格控制,最后上屉大火蒸一刻钟,再闷上一袋烟工夫。这样做出的窝头口感松软细腻,细细咀嚼又不失劲道之感,小巧玲珑,风味独特。
如今,薛家窝头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遗产,现已传至第七代薛飞身上。薛飞善于思考,独辟蹊径,勇于创新,除了采用糜子黄豆面外,还研究出紫米面、玉米面、杂粮面、蔬菜汁面等工艺精湛、选材独特的各式薛家窝头,并扩大为工厂化经营,把薛家窝头做成精美的礼盒产品,利用各种宣传措施,通过当代迅捷的物流服务,让大城味道飘香到全国各地!
随着历史轨迹向前,过去贫民家才吃的窝头变成了现代人追捧的健康食品,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非同一般。我相信,在若干年之后,窝头依然会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主食。
美味的窝头,记忆的窝头,传承的窝头,金灿灿的窝头,永远闪耀在舌尖上的美食!
2024.6.24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