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茶马古道,酿一缕高原的香(散文)
一
今年五一前,我和几位好友驾车一路向南,来到了美丽如画的云南。途经普洱市高速公路时,看到“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指示碑后,遂起游览此地的念头,随即打开手机定位,直奔而去。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的茶马古道景区售票厅,排队购票后,在导游金丽的引导下步入了景区。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那柯里小镇是云南茶马古道众多小镇中最具特色的小镇之一,是古道南路上的第一个驿站,周边有不少的景点。今天天气晴朗,气候凉爽,是游玩的好日子。随即叙摆起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茶是藏族人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后来,文成、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让唐朝和吐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交流融合,一来二往,唐朝人饮茶的习俗就传入吐蕃地区,并逐步形成社会风气。但由于西南地区山高路远,茶叶运输十分困难。这时,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商人,仔细研究了地理地形后,决定打通一条运送茶叶到西藏的运偷通道。
说干就干。李明挑选了几名身体健壮的年轻人,组成马队,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行走上万里,成功地开辟了茶叶运输的第一条通道。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川藏线、滇藏线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川藏线从四川雅安出发,途经康定到西藏。滇藏线从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地的普洱出发,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直达西藏拉萨。之后,吐蕃一带与大理国的贸易互市不断扩大。顶盛时期,来往马帮牲畜达上万匹之多。乾隆元年时期,云南思茅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每年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经商交易,并有印度商贩驮运茶叶、紫胶到此进行交易。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各国均有商人往来于西双版纳、思茅和普洱之间,经营贩运茶叶及其它商品,“茶马古道”由此而形成。
导游停了一下,又叙摆起了另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出生在普洱一个小村庄里的一对姐妹,家庭贫穷,但她们聪慧善良,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有一年夏天,村子里一位外出多年的商人回到家乡,带来了新鲜的茶叶。当他知道这两姐妹的情况后,就想传授种茶及制作技术给她们,为其找一条生活出路。两姐妹听到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马随商人一道,历经两天的山路旅行,来到了茶的原产地。她们到后,认真好学,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茶叶栽培、采摘、烘焙及鉴赏等一系列技术。学成后,她们将自己制成的新茶叶带回家乡,此后茶叶便成为小村庄的特色产品,这里也因有这两姐妹而出名。久而久之,人们在贸易往来中了解到了这个村庄,并知其茶叶品质优良。来这里的人都会带点茶叶回去,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小村庄很快成了一个茶叶贸易中心。两姐妹看到茶叶给家乡带来了财运,带来了希望,非常开心。她们为了寻求更多的贸易商机,拓展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乡亲受益,决定打开一条通道,把茶叶运到西藏,运到国外。考虑到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她们就和商人们商量,用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最终是汉光武帝赞秋——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商人们的不懈奋斗,开辟出了一条茶马古道。
叙摆完这些传说后,导游接着说,虽然传说不一,但这条绵延数万里的茶马古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非凡的作用和意义。你看,从古至今,茶马古道成了一条促进民族与地域文化交流的“天路”。 它穿行于青藏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脉的雪域云端,将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地区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彼此沟通联系,相得益彰,协同发展。特别是双边贸易的不断往来,让其成为了汉、藏文化及商品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渠道。
听了这些传说,我们无不为之惊叹。古时这些赶马人翻山越岭、历尽千辛,源源不断地把普洱茶及其它商品,从这条古道驮向远方,奔向赶马人心目中的“天堂”,或达雪域高原,或达天朝圣地。可以说,茶马古道就是西南“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值得游览。
二
边走边摆,不知不觉来到了那柯里古驿站,这里的古道宽四五米,长不到四五百米。两旁不少的土木建筑老宅、马店、老客栈依然保留着过去旧的面貌,雕刻在房檐、门窗和板壁上的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图案依稀可见。有些土墙有些偏离,墙体也拉裂了很多,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成了“古董”。我们走进一家马店一看,里面没施还基本保存完好,拴马的场子还在。家住旁边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过去这里可栓几十匹骡马,一到晚上,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导游告诉我们,那柯里这地方,之前称为“马哭里”。 有可能你们听到这个地名后,心里会产生一种撕心裂肺、苍凉悲壮的感觉。据说古时的马帮途经这里时,都要趟过眼前这条小河。当马儿见到这条涓涓流淌的小河时,不知是思念家乡还是驮运途中太苦太累,它们都会流淌出眼泪,因此这里得名叫“马哭里”。后来,人们实在可怜这些马儿,就在河上修建了一座风雨桥,让马儿可以顺顺当当过河,不再哭泣。从此,“马哭里”改名那柯里。
站在那柯里上百年的风雨桥上,导游指着桥边的一处断石崖介绍说,那地方叫“马跳石”,蕴藏着一个神秘的故事。很久前的一天,这里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带着心爱的姑娘,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去野外散心,突然遇上了一群猛虎围追,他俩被追逼到了这个断崖边。在这生死的危急关头,马儿驮着小伙子和姑娘,奋不顾身跳过了断崖,从而脱离了险境,之后人们就把这里取名叫马跳石。逃过一劫的小伙子和姑娘从此恩恩爱爱,结成百年之好,并在此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后来,这小伙子还成为了当地最早的赶马人。
随后,导游又指着桥的南面山坡说,你们看,那一段很徒的古道名叫“斑鸠坡”,是思茅通往内地的一段重要古道。它从思茅的腊梅坡向北延伸到坡脚村,全长十余公里。传说在“斑鸠坡”古茶道上有三座坟,里面埋葬着泰国、缅甸、老挝的三个赶马人。他们因为赶马劳累过度,加之疾病倒在了这里,客死他乡,被同伴俺埋于此。这一悲壮的故事,让人禁不住联想到,“茶马古道”上走过的赶马人,他们经过的历程是多么艰险,多么不易。
一路走一路看,导游又介绍说,这周边山上种的全是普洱贡茶,这种茶性温味重,异于其它地方出产的茶。一直以来,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这里的哈尼人很早就开始了茶叶的种植,他们制作的茶叶品质上乘,远销全国各地。古时,这里山高坡陡,路险难行,古木繁盛茂密,遮天蔽日,野兽时常出没,每当马帮路过这里时,赶马人常常提心吊胆、毛骨悚然。马帮途经山道时,赶在前面的人,会提一扇铜“公铓”, 不停地敲打,发出“哐”、“哐”的巨大声响,赶末尾马的人要提一扇铜“母铓”, 对应边走边敲,发出“咚”、“咚”的回声,这声音既可告知远处的马帮,此地有狭窄路段,又可吓跑路旁草丛中的野兽,不至于伤害到人和骡马牛匹。唉呀,真没想到,古时赶马人为解决前行中的困难,运用的方法就好比火车站的铁轨——道道多着哩。
步行在茶马古道上,导游还告诉我们,当时的马帮不仅驮茶,还要运输盐和其它内地生产的商品。距离那柯里以北不远的一个地方叫“石膏井”,是清代较为繁荣的盐产地,也是历史上盐和茶的重要集散地。这里的石膏井、天宝井、大井三个盐井,相继开挖于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盐业规模的日渐扩大,此地形成了盐、茶交易大市场,吸引了国内外的盐商茶贩到这里做贸易生意,石膏井因此而名扬天下。你们要是有兴趣,可以去那里看看。
快到中午时,返回了那柯里小镇,大家异口同声说想骑马上山,走一段茶马古道,来过潇洒走一回。当我们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向山上古道前行时,犹如穿越时空,看到了千百年前,在崇山峻岭中,无数马帮穿过连绵不断的山峰,跨过滔滔不绝的江河,小心谨慎,克服艰难险阻的壮烈场景。登高一望,又见满山遍野长满绿油油的茶树,一派绿意盎然,充满生机,顿感“风景这边独好”。
回到小镇驿站,见到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的石槽,驮马用的马鞍,马套等老物件,一窥千百年前的马帮生活,我们一个个被古道古朴的美,还有马帮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举世闻名的茶马文化,以及他们勇敢不畏,坚毅向前的精神深深折服。
三
一走一看,一听一想,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我们来到了那柯里小镇中一家“普洱小吃店”。店主是一位中年妇女,名叫马琴。她见到我们后,热情迎了上来,招呼我们坐下,然后给我们泡了一壶清香味纯的普洱茶。我看到店主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就一边吃着著名的普洱米线,一边与她聊起了茶马古道的话题。
马琴得知我们来自近邻的贵州后,就欣然打开话闸,对我们说,这茶马古道不仅我们这里有,四川和你们那儿也有,只是不同地方,有不同风情民俗和不同的发展状况。我们这里仅是云南境内茶马古道的一小段。除此之外,还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驿站等因茶马古道而诞生的许多古镇和景区,如果要想详细了解它,没有十天半月不行。说实话,你们今天来这里走一趟,只能叫 骑马逛公园——走马观花 。
一直以来,我们云南人对茶马古道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小时候,曾当过马夫的爷爷给我摆起过茶马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当时,日本鬼子围追堵截,四处硝烟弥漫,交通不畅,前方物资十分紧缺,而大量的后方物资又无法及时运往抗日前线。在这关键时刻,茶马古道肩负起运送物资的重任。浩浩荡荡的马帮,清脆悠扬的铃儿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运输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创造了茶马古道运输史上的辉煌,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马琴接着又介绍说,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导共同发展,茶马古道像一张巨大的网,加强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的进一步联系,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互通融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多年来,以我们普洱茶为主的茶文化传播到了国内广袤的青藏高原,还有老挝、泰国、缅甸等多个国家,并不断向国内外输入我省的先进工艺、技术及工农业产品。由此一来,茶马古道成了推动普洱一带及周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条大通道。
一方土养一方人,一古道显一真情。马琴话音刚落,已年愈古稀,家住其隔壁的高爷爷满脸笑容,走过来接过她的话说,近些年,我们县里特别重视那柯里茶马驿站的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以茶马古道、马帮、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完成了那柯里至思茅区坡脚四千多米的茶马古道的恢复修建,建成和修缮了驿站广场、马鞍风雨桥、马掌铺等多个景观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过去曾因马帮而热闹的小镇,如今又成了内涵丰富的旅游胜地。今天的茶马古道,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致富路上的“幸福线”。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茶马古道,犹如一座桥,承接历史,连通未来,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形成及发展过程,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它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