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暗香】潮汕英歌舞(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暗香】潮汕英歌舞(散文)


作者:易辞 举人,301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3发表时间:2024-06-25 11:45:08


   我是潮汕人,但是说实话,我所在的故乡是没有英歌舞的。
   有人会有疑问?英歌舞不是属于潮汕地区的吗?英歌舞是属于潮汕地区的,但并不是每个乡镇每个村落都有英歌舞表演的。
   那是在还没疫情之前了,有幸得朋友相约,去揭阳那边看看英歌舞表演。在我心里,潮汕英歌舞当数揭阳地区为代表,当然其他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也各有各的特色。
   临近春节,我在公众视频号看到了一段又一段的英歌舞排练表演。因三年疫情而被按下暂停,三年后终于恢复以往,多么想前往目睹这个盛大的英歌舞表演……
   英歌舞,历史悠久。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地区,在《潮阳县志》有过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距今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如今潮阳和普宁英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种传承,也是属于潮汕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舞蹈。
   想起那年去揭阳看英歌舞,那场面那场景,规模宏大,热闹非凡。观看的人,更是万人空巷,摩肩接踵。只见一行人,手拿着棒槌,脸上画着妆容,色彩多样,各有不一。正挥舞着棒槌,随着棒槌发出的碰撞声,表演者们用统一的步伐一路向前,不见唱曲只有锣鼓声伴奏。我挤进人群,用手机记录着这热闹的盛况……
   英歌舞表演是没有固定人数的,但一般为双数,最多可达一百零八人一起表演。一百零八人,是按照《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的人物进行扮演的。因此,英歌舞表演者大都是年轻的男子,男性以刚劲有力,雄浑粗犷,经妆容与服饰,给人一种磅礴威武,又强壮豪迈的气势,是一种力量与美的震撼。
   据说,在潮汕地区的中学学校里,英歌舞被引入课堂。我曾看过,一群学生正拿着棒槌在学校操场练习英歌舞。我想,英歌舞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近几年来,英歌舞开始出现“女英歌舞”表演者。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女英歌舞队了。男英歌舞表演者是呈现出一种刚毅有力的形象,但是女英歌舞者,则是柔软细腻的,带着铿锵有力的形象。女英歌舞一般扮演的是历史有名的女将,比如穆桂英、花木兰等女性。
   自从疫情放开后,英歌舞表演陆陆续续恢复,除了在本地表演。今年开春还到陕西榆林进行表演,还有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也多场次表演。就在今年春节,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伦敦进行文化交流表演。还有今年五一假期,由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在泰国曼谷进行表演……如今的英歌舞,除了在祖国南北表演,还“舞”出国门,还被网友们称为“中华战舞”。
  
   二
   英歌舞是集戏剧、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以双手拿棒槌随节奏敲击而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阳刚之气。慢慢的,英歌舞也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和慢板英歌三种。比如潮阳英歌舞,就是属于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慢中呈现势气,势中彰显豪迈,一种既凝重又古朴,还舒展着优美的表演。中板英歌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其特点是在稳健潇洒,快板英歌舞是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或合而改变阵行,快板英歌一般分为对打套式、文武派等。
   英歌舞的槌法杂多,有旋槌、单双槌,还分单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等。招式也有二十余种,还有变换队伍阵行,如“双龙出海”“田螺圈”“八字双金钱”等。队伍一般分两队,领队为“头槌”和“二槌”,也有多队的再分为“三槌”“四槌”。每槌都一个领舞者,脸上的妆容颜色和角色扮演者也就不一样,比如红脸红须的关公、黑脸黑须的李逵等。每个扮演者需要自己化妆,或是互相化妆,化妆还要按一定的顺序的。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也很严格,有规定表演形式是:“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槌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凶猛;跳如虎跃,转似旋龙。”在整个表演过程,阵势要万马奔腾,势不可挡之感。再加上表演者要喊出的“嘿嘿”声,大鼓发出的“咚咚”声,两支棒槌碰撞一起而发出的“哒哒”声,场面可谓壮观,给观看者一种气势恢弘的震撼。
   我相信在任何表演场景里,最离不开的,还有音乐的辅助。英歌舞表演,自然也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英歌舞是一种威武、阳刚等气势演出,那么在音乐上,就需要共同的风格特点。那么就需要威武、阳刚为特色,还要与舞蹈在音乐律动上矫健、威猛等风格是一致的,达到音乐与舞蹈的紧密契合。比如英歌舞音乐乐器有大鼓、月锣等组成的锣鼓队,锣鼓队也需要根据所表演的英歌舞中的快板、中板、慢板三种类型,进行选择乐器,表演种类不一样,那么乐器组成的锣鼓队也就不相同了。
  
   三
   据说,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老的傩舞,也称鬼戏。英歌舞与傩舞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一个是戴面具,一个是画脸谱,不管是画脸谱还是戴面具,总是给人一种凶神恶煞之感。还有英歌舞的队形变化,也神似古老傩舞的驱鬼动作等,可以得出英歌舞大概率是从古老傩舞改造而来的。
   其实,英歌舞的历史源头,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说法。一是时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有记载:“潮州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竟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在潮汕话里“秧歌”是“英歌”音似,也就是有英歌舞之称。二是源于河南花鼓的“霸王鞭”,被引入潮汕地区后改编而来。三是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由于潮汕和福建相邻,传统习俗文化也相同,民族舞蹈特色也就相同。四是陕北的腰鼓,也有着相似之处,如其舞蹈步伐,形成如今一南一北可以相媲美的舞蹈。
   有许多研究英歌舞的学者,他们有着不用的研究发现。比如韩山师范学院柳剑文教授多年来对潮汕英歌舞的研究,他认为英歌舞是男子群体武舞,和农事、婚恋等无关的,并非起源于“秧歌”或“花鼓”。从英歌舞表演者手持双棒或一手持棒一手握鼓,服装大都是武者装扮,扮演的都是梁山好汉,表演动作带有明显的南拳武术特点。再加上英歌舞表演为大型队舞,表演形式为戏剧和武术融合,是属于潮汕本地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所导致的。
   在《潮汕民俗大典》中也有记载英歌舞的由来,除了是古代祭祀仪式的傩舞改编而来,还是山东大鼓子秧歌等演化而来。还有在明清时期,反清复明者,为了反抗官府豪强练习武艺改编而来等。有多种起源,但是更多的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英歌舞并无单一起源,不管有多少传说,多少起源,如今的英歌舞早已成为了潮汕本土独特的民间艺术舞蹈,这是数百年潮汕先祖们流传下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传承与弘扬英歌舞的文化!
  
   (原创首发)

共 25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英歌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它集戏剧、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以双手拿棒槌随节奏敲击而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阳刚之气,成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火遍全球的英歌舞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文章从一个观众的角度,介绍了英歌舞的历史与文化,那英歌舞表演的精彩场面,和观者如潮的盛况,令人难忘。文章文笔流畅,娓娓道来,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英歌舞表演的景况,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谢投稿暗香,祝创作愉快,佳作连连!推荐文友欣赏!【编辑:风中求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5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06-25 11:46:20
  感谢投稿暗香社团,祝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民间艺术,确实值得发扬光大。
2 楼        文友:易辞        2024-06-25 13:02:38
  感谢老师辛苦编发小文,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好在现在有更多年轻一辈的人参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是很有必要的,易辞问好老师。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