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讲座】2023年第4讲:绝句赏析与创作技巧谈

2023-12-03 10:25:57

【江山夜校讲座】2023年第4讲:绝句赏析与创作技巧谈

 

简介:冰竹傲雪,70后,一个喜欢唐诗宋词的女子,工作之余,常常沉醉在唐诗宋词的韵味里,作品多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及诗词纸刊,兼做多家网络诗词院校的辅导老师,喜欢用诗词装点自己的人生,素笺心语,只做自己。

江山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4856.html


【主持:易辞】
   各位夜校的文友老师们,晚上好。
   我是易辞,今晚讲座课的主持暂时由我代替。这次是文璞书苑社团作者冰竹傲雪老师的《绝句赏析与创作技巧谈》讲座课。
   上课时间开始,那么话不多说,有请冰竹傲雪老师来分享这次的讲座。
   大家欢迎冰竹傲雪老师!【鼓掌】

【导语】

七绝,作为一种古典诗体,其基本功的修炼至关重要。这种诗体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丰富深邃的意境,恰如其分地展现情感与审美。

在我国诗歌的浩瀚星空中,七言绝句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七言绝句,短短四句,因其字数适中,章法清晰,成为了学习诗词写作的入门佳作。其魅力之处,在于它能以简约的笔墨,描绘出丰富的情感,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层次分明的画卷。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对七言绝句情有独钟。他们倾注心血,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之作,使得七言绝句流传千百年,仍备受推崇。可以说,七言绝句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瑰宝,熠熠生辉。

此外,七言绝句在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力也十分出色。它既适合表达婉约柔美的诗意,也可展现豪放奔放的气象。因此,无论是婉约派、豪放派,还是其他诸多诗派,都在七言绝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七言绝句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载体。它既是诗人表达情感的窗口,也是我们领略古代文化魅力的纽带。在七言绝句的世界里,我们能感受到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情。

遗憾的是,大部分诗词教材都没有古人在七绝的实战技巧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仅仅强调了起承转合的重要性。起承转合可以被视为诗歌创作的总纲,但要将这一创作理念付诸实践,还需探索各种局部战术以实现大的战略目标。

想象一下,一部优秀的战争史诗,既要有宏观的战略布局,又要有微观的战术指导。在诗歌创作中,起承转合就如同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为我们指明方向,但我们还需深入研究每个局部,掌握各种细腻的笔法,才能让我们的诗歌之树枝繁叶茂。

起承转合,如同将军在战场上的号令,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有序前行。但要想赢得战役,还需士兵们精通各种战术,与战友默契配合,才能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在诗歌创作中,我们也需要借鉴这种精神,不仅要有大的战略构想,还要关注局部的精细描绘,让每一句诗词都熠熠生辉。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诗歌创作时,既要把握起承转合这个总纲,也要探索各种实战技巧,才能在诗歌的海洋中游刃有余。如同一位杰出的将领,既要懂得战略布局,也要擅长调度兵马,方能驰骋疆场,建立赫赫战功。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之旅中,让我们以起承转合为导引,不断探索和创新,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赏析七绝的技巧】

我多年从事古韵欣赏与创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尤其在阅读欣赏七绝方面,做了一些努力,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古人在绝句创作过程中运用的五点技巧,对于欣赏七绝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第一:前三泉水流,四句转折收

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很多古人的七言绝句,他们的前三句如同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出,接着在第四句中实现转折并收束这种转折通常以类似“却”字的词语开启。让我们接下来看两首例诗。

例如,唐代诗人贾岛的《渡桑乾》中的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大意是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作者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对于漂泊在外的旅人来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也是一份深厚的乡愁。这份乡愁,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悬挂在心头,每日每夜,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作者的心。正如无名氏在《杂诗》中所写:“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尽管地理环境有西北与东南之别,但这份思乡之情却如此相似,相互印证。

后半部分,讲述了作者久客回乡的感悟。从山西北部(并州、朔方)回归咸阳,途径桑干流域。其中“无端更渡”四字,成为关键。十年前,初次渡过桑干,远赴并州,那时的初衷,诗中并未提及。而十年后,再次渡过桑干,回到故乡,诗人却说这是无端之举,自己也弄不清为何。这实际上是诗人在婉转地表达,当初为了谋求出路,寻求功名,不得不离家千里,前往并州。然而十年过去,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咸阳。这种抑郁之情,令人难以承受。

然而,出乎作者意料的是,原本只觉得十年的乡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没想到,在并州住了十年,对这个地方也产生了感情。此时,它已成为了作者心中的第二故乡。因此,当再次渡过桑干,回首望着渐渐远离的并州时,另一种思乡之情,对并州的怀念,出乎意料地强烈地涌上心头,形成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原本以为唯一的矛盾,此刻却出现了新的冲突。“无端更渡”之后,作者感到,“忆咸阳”并非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与“望并州”在作者心中,究竟哪一边更重要,也无法轻易下定论。

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时间上的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而现在桑干河畔的感悟,穿插其中,相互辉映,牵动着作者的心。这生动地展现了每一个久客还乡的人,都曾经历过的那种微妙又真实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第一、二句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第三句则逐渐推进情感,而第四句则借助“却”字实现转折,不仅改变诗篇的走向,还直接以“并州”回应第一句,营造出一种出乎意料的回环曲折之感。此外,第三句中的“无端”一词与“却”字紧密相连,使两句之间完美衔接,宛如一体。

如此一来,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同时语言也更加生动流畅,让人陶醉其中。

让我们再欣赏李商隐的佳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何时归,我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此时巴山夜雨正浓,秋池水涨。何时我们能再次相聚,共同剪灭西窗前的烛火,倾诉这巴山夜雨的寂寞。”

这首七绝脍炙人口,其独特的结构和手法让人瞩目,与贾岛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句的“何当”与第四句的“却”紧密相连,第四句瞬间转折并收尾。略有区别的是,第四句的“巴山”呼应了第二句的“巴山”。

整体而言,这首诗如同贾岛的作品一样,呈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回环曲折之美。每一句都充满深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却又如此含蓄、婉转,让人回味无穷。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期盼,仿佛能看见那夜雨中涨满秋水的巴山,听见那西窗前悄然剪烛的双手。这种生动的描绘,无疑让诗歌更具感染力和共鸣。 

本节思考题:从古代七绝中,找出具有第四句转折特征的诗作,尝试分析欣赏。 

 

第二:三四巧独思,字眼来呼应

种创作方法与第一种略有相似,却又独具特色。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三、四句的构思,它们与第一、二句有着相同的字眼相互呼应,但却没有采用明显的转折词语来收尾,也不是以第四句立即转折并结束。

例如,宋代文豪王安石的《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这首诗大意是:“整日观赏山景而不觉厌倦,购山等待晚年悠闲时光。山花凋谢山仍屹立,山水流淌山自行悠闲。”

《游山》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时期的心灵独白,那深入骨髓的情感,透过字里行间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他对钟山的热爱与怀念。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诗人晚年归隐山林的愿望,以及对生死的深刻领悟。

“终日看山不厌山”,这是诗人对钟山的深情告白。想象一下,诗人整日在这座山中徜徉,他的目光始终被山的美景所吸引,而不觉疲惫。山对他来说,仿佛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使他流连忘返。

“买山终待老山间”,诗人甚至想买下这座山,期待在这里度过他的晚年。这里的“买山”,不仅是物质上的占有,更是精神上的寄托。诗人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这座山,希望在山的怀抱中找到生命的安宁。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是诗人对生死的深刻领悟。在山花凋谢的短暂瞬间,诗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常的悲凉;而在山的永恒存在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慰藉。于是,他在“山水空流”的景象中,体悟到了超脱生死的恬淡与豁达。

在诗人眼中,钟山不仅是自然的钟山,更是有生命的钟山。它恬淡自闲,长远亘久,如同一位智者,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变化。这无疑也是诗人晚年心境的写照,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诗人用他深情的笔触,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钟山紧密相连,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豁达、恬淡的晚年王安石。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而这,正是诗人晚年钟山的意境。

在这首诗中,前后句通过“山”这一字眼巧妙地串联起来,而第三、四句则没有明显的转折词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山花的凋谢和山的悠闲景象。

再看看明.德祥僧人《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正如诗中所述:“一生所求唯闲逸,寻觅悠闲鬓斑驳。欲舍闲趣视听间,倾听溪流转眼望峰。”

此诗以“闲”为主题,贯穿全文,第三句以“欲破”一词进行转折,虽看似变化不大,实则细细品味,便能察觉其中巧妙之处。

一生追寻的不过是一场悠闲的境界,当真的得以闲暇时,鬓发已经斑白。在这悠闲的时刻,渴望打破这种宁静,去聆听溪水的流淌,去欣赏峰峦的壮观。诗中以“欲舍”一词作为转折,虽谈不上剧变,但在细腻的描绘中,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在这首诗中,德祥僧人用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人生的悠闲之美。全文以“闲”为主线,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纷扰,静下心来,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好。而在第三句的转折中,诗人更是巧妙地表达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让人感受到内心的触动。

《爱闲》一诗,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在悠闲的氛围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还能体会到内心的转变。而在细腻的描绘与转折之间,诗人更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如清.江湜的《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这首诗人以“舟”为主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全文四句,句句都以“舟”为意象,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这两句诗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孤独的船,漂泊在茫茫大海中。而“更被”一词,则强调了这种漂泊的无奈,进一步描绘了舟子在孤舟上载着人生出游的景象。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羡慕那些在舟上建立家庭的人,他们似乎摆脱了人生的忧虑和烦恼。这里的“却羡”一词,加强了转折的语气,使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从“已是”到“更被”再到“却羡”,诗人的情感呈现出一种递进的趋势。这是一种对人生深度思考后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

整体来看,清.江湜的这首《舟中二绝》(其一)以“舟”为线索,通过对舟子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的笔下,舟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人生的象征,承载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实际上,上述三个例子虽然第三和第四句的表述手法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在整体上均采用了特定关键字词来串联各个句子。这样一来,句子之间的紧密程度得以显著提升,同样也是一种创作七言绝句的有效技巧。

以第一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运用了关键字的勾连作用,将句子的核心意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而第二句则通过关键字的选择,使得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至于第三句,尽管其手法略有不同,但仍然利用关键字词将句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子在句子结构和表述方式上的共同点。它们都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通过关键字词的运用,使得句子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意境也不断升华,意象不断丰盈,从而使整篇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总之,运用关键字词来勾连句子,增强句子之间的紧密性,是创作七言绝句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表述方式,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来实现。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技巧,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本节思考题尝试分析欣赏七绝中,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使用关键字词的诗作,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第三:轱辘相衔接,结构似回环

个方法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存在着一种轱辘式的衔接。这就意味着第四句中一定会有与第三句相同的字。此外,第三句常常以“已”字开头,以此引发其意义,而第四句则使用“还”、“又”等类似的连接词来回应第三句,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

在这个方法中,第三句如同一个引子,以“已”字为起点,开启了一个新的意境。紧接着,第四句如同一个回应,利用“还”、“又”等词汇与第三句产生联动,使得整个句子充满了活力和韵律感。这种回环的结构,不仅让句子更加生动,也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这个构造过程中,“已”字和“还”、“又”等连接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如同两个端点,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重复上,也体现在意义的延续和转换上。

总的来说,这个方法通过“已”字和“还”、“又”等连接词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种回环的结构,使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流畅,富有创意。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得句子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来看看宋.李遘的《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宋朝诗人李遘创作的《乡思》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人们都说,落日即是天涯,但当我望向天涯时,却看不到自己的家园。我已感叹碧山遮挡了视线,而暮云又进一步增添了这份无奈。”

乡思,如同晚风拂过的落日,温暖而又带着一丝忧伤。它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一种深深烙印在灵魂上的印记。当黄昏来临,百鸟归巢,群鸦返林,那些远在异乡的游子,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落日,心中的乡思如同潮水般涌动。这首诗,就是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感,那是一种只有在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才能体会的乡愁。

诗的开篇,以落日为背景,描绘了游子极目天涯的情景。人们常说,落日处就是天涯,然而,诗人却发现,尽管他可以看见那遥远的落日,却无法看见自己的故乡。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这种异乎寻常的感知,虽超出常理,但却在情理之中。因为,乡愁就是这样一种情感,它让人们看着眼前的落日,却想着远方的家乡。

接着,诗人将视线从落日转向了近处的碧山。第三句诗承前启后,解释了为何看不见故乡的原因,同时又巧妙地转到了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更是因为路途的阻隔。当碧山阻断了视线,诗人已经感到无比惆怅,而当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他的视线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色彩也由明转暗,乡思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浓。

钱钟书曾说过:“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正是采用了第一种写法。诗人通过描绘空间距离的遥远,以及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故乡的遥不可及。这种写法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就像那群鸦对森林的依赖,就像那百鸟对巢穴的向往。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乡思。这份乡思,让他们在黄昏时分,看着落日,想着家乡。这份乡思,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岁月里,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乡思,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童年的记忆,有他们青春的足迹。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故乡都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这首诗,就是对这种乡思之情的深情表达,它是那样深沉,那样美好,那样让人感动。

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下,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乡思。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份乡思,一起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想一想那个远方的故乡,想一想那个让我们思念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最深沉的情感,那里有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第三句的“已感叹”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情感的转折,第四句的“又”则回应并加深了这种感叹。两句诗中都出现的“碧山”,如同轱辘一般,在诗中营造出一种滚动的意境。

再看明姚汝循的这首  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这首诗大意是“攀登回雁峰之巅,我遥望帝京,那里的寒云沉沉,无尽的忧伤笼罩着我的心。曾经有位名叫贾生的旅人,他曾叹息长沙的遥远。而如今,我已走过长沙,但前方的路还有多长呢?”

这首诗里‘又’一词如同车轮般滚动,引领我思考,长沙之后,还有多少艰辛等待我去征服?这种写作手法,如同层层递进,让深意愈发丰富。

实际上,不仅七言绝句,诗句与诗句之间也可以运用类似的创作手法。例如,著名文学家欧阳永叔在其词作中写道:“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绿意盎然的原野尽头,春山绵延,而行人身处更在这青山之外。”这类句子构思巧妙,以“山”为主题,逐层递进,用“更在”一词精妙地表达了行人与青山之间的距离感。

在这句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山”这一意象,使句子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更在”一词如同滚动的轱辘,将句子的意境层层推进,使得整句词寓意丰富,韵味无穷。这种写法不仅体现在词句之间,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让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种句法,作者将静态的山川景色描绘得生动起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行人与之的距离。这种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还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句法,让我们的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风格。

 

本节思考题:寻找七绝中运用“已”、“还”(又)等关联词的作品,理解其意义,并尝试用这种语言结构创作诗句。

 

第四 三四轱辘转,四句突反转

种创作方法与前种颇有相似之处,其主要特点是在第三和第四句中必然会出现重复的字词,这种手法也可称为“轱辘转接”。然而,与前一种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并非在第三和第四句之间逐层深入,而是到了第四句才突然反转,给人以意外之喜。

在这第二种方法中,作者在构思第三和第四句时,刻意运用了重复的字词,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种手法如同轱辘一般,在不断地转动中,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第四句。而当第四句出现反转时,读者在前三句的铺垫下,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从而使整篇文章更具吸引力。

不同于第一种方法的是,第二种方法并非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深化主题,而是通过前三句的叙述,为第四句的反转做好充分的铺垫。这种反转既可以是观点的转变,也可以是情节的突变,甚至可以是情感的大起大落。总之,第四句的反转成为了文章的亮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期待。

综上所述,第二种创作方法在保持与前一种方法相似的基础上,通过第四句的反转,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这种方法在构思时,需注意前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衔接,以及反转的巧妙运用,从而使文章在语言流畅、结构紧凑的同时,兼具生动性和创意。

看看唐.李益 《 度破讷沙 》 这首诗:

眼见风来沙旋转 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唐李益的《度破讷沙》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美与荒凉:“目击狂风卷积沙,草木难生四季如一。休道塞外无春至,春来何处可寻踪?”诗中三四句以“春”为主题,用“莫言”和“总有”进行转折连接,与前文的单调陈述形成对比,而非轱辘递进,展现了诗人对边塞春天的期待与探寻。

在这片荒凉的塞外,狂风肆意旋转,黄沙弥漫。草木在风的肆虐下艰难生存,四季更替如同一日。此时,诗人却不愿放弃对春天的期盼,用“莫言”表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塞外并非无春,只是春天隐藏在人们难以察觉的地方。诗人以“总有”来表达自己对春天到来的信心,同时也暗示着寻找春天的艰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诗人在问句中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好奇,如同在广袤的沙漠中寻找绿洲。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这首诗既有边塞的荒凉之美,又充满了春天的希望和生机。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那颗永不磨灭的探索之心。

.黄荣 《 牡牛图 》 :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牡牛图》写道:“江水悠悠,绿草如茵,我卧吹孤笛,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清澈的秋日。放牛切勿放在南山之下,那里的虎狼之地,昨日还发生了猛虎吞噬耕牛的惨剧。”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以“南山”为主题,用“莫放”一词作为转折的关键。第四句并非对第三句的简单递进,而是来了个出人意料的反转,令人深思。

 

本节思考题:查找七绝中,第三句使用“莫”等否定词的诗句,仔细品味其转折作用。

 

 

第五 今昔对比,前后相呼应

在这种方法中,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前四种截然不同。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比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时间节点,以此营造出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感。在这种对比中,第一、第二句常常运用“去岁”、“去年”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汇,而第三、第四句则多用“今年”、“今日”等现在时的字眼,以凸显出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轨迹。

此外,在这种对比关系的基础上,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呼应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第三、四句往往会出现与第一、二句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意象,从而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相互关联的格局。

这种写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更是通过这种今昔对比和呼应关系,让读者深入体会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对比中,读者可以看到事物的演变,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同时在呼应中,感受到事物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这种写法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动态感和生动性,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例如宋杨万里的《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其二》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杨万里在这首诗里所描述的是:“回首去岁中秋夜,病榻之上的我仍对那皎洁的明月怀有深深的眷恋。而今年,时光荏苒,身体状况已然好转,我期待着中秋之夜,那明月的美丽能否如故?”这里的“去岁”与“今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承载这种对比的则是那令人陶醉的“明月”。在对比中,读者可以看到事物的演变,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沉淀,通过创造历史的交错感、恍惚感,增强意象的感染力。同时在呼应中,感受到事物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动态感和生动性,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再如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 :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这首诗大意是:”去年春天,我在宜春尽兴畅游,醉饮东风,泪水湿润了巾帕。而今日春归,心中倍感惆怅,重逢的却已不是昔日故人。”

这首诗的结构与前一首相似,只不过对比的焦点从景物转向了人。前两句直接描绘了人的形象,尤其是第二句,巧妙地融入了人的意象。诗人以此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不再重逢的故人的感慨。

 

本节思考题:查找七绝中表述今昔时间的诗句,理解其在诗中的串联作用。


实际上,我们并非在写作诗词时才考虑运用这些技巧,而是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当我们面对美景激发创作欲望时,各种手法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融入我们的作品中。总的来说,这些技巧并非难以掌握,只要我们多加练习,让它们成为潜意识中的习惯,不仅有益于阅读古诗,还可以写出一首优美的诗词。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写作手法:

一是观物抒怀: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时,可以运用这种手法将内心的感慨抒发出来。例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千古名胜景如故。”

二是寓意深刻:

在描绘景物时,可以巧妙地融入一些寓意,让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是对仗工整:

在诗句中保持字词的对仗,让作品更加和谐美观。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是音韵优美:

注意诗句的押韵和音律,使其读来朗朗上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是艺术留白:

在诗句中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产生共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结语】

在这里,我为大家归纳了以上五种古人在七绝写作多使用的技巧。大家可以参考这些方法,以此锻炼自己的诗词创作能力。通过多加练习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我们将来也能在创作过程中信手拈来,写出耐人寻味的诗词。让这些实战技巧成为我们写作时的本能,助我们踏上诗词创作的成功之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其实,我们阅读和创作七绝作品,还有许多条路径,每位诗人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都能给我们阅读理解作品提供思想和情感线索,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诗中用词的蛛丝马迹,就会正确精准把握诗人思想情感脉络,走进诗人的心灵。而我所提供的这些技巧,也仅仅是抛砖引玉。

最后,感谢江山夜校易辞校长安排这次与大家研讨的机会,感谢文璞社团社长与全体文友的大力支持!


【结语:易辞】

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诗词古韵的赏析与创作是很有难度的。像古韵类不单单有字数上的规定与限制,近体诗还比古体诗有着严格的韵律,还有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等等。那么今晚的《绝句赏析与创作技巧谈》我们了解到冰竹傲雪老师有着多年的赏析与创作,总结出古人在绝句创作过程中运用的五点技巧。一句一字仔细分析,很透彻,很精彩!
   非常感谢文璞书苑社团对夜校的支持,也感谢冰竹傲雪老师带来精彩的绝句赏析与创作谈,辛苦了!
   随时欢迎文璞书苑社团的文友老师们能够再次来到夜校分享赏析或是创作经验!

文璞书苑-江山社团

https://www.vsread.com/assn/st-868.html

易辞

易辞 秀才

  • 73

    主题

  • 413

    帖子

  • 2634

    积分

2023-12-03 20:42:18
今晚的《绝句赏析与创作技巧谈》讲得很仔细,在绝句中一句一字分析,很透彻!感谢冰竹傲雪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学习了!
点评
2023-12-03 21:00:20
别似幽居人:谢谢易辞校长,贴子做得真漂亮!老师辛苦了!感谢对文璞的支持鼓励!
2023-12-03 21:05:49
冰竹傲雪:易校长辛苦了,帖子做的太漂亮了!
别似幽居人

别似幽居人 秀才

  • 0

    主题

  • 31

    帖子

  • 2912

    积分

2023-12-03 20:58:52
感谢江山夜校,感谢易辞教长,只有在江山才有这样高质量的文学讲座!冰竹老师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不愧为古诗词创作高手!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五个标题万字讲稿,令人如聆清泉,如听夜曲,深入浅出的讲解,美妙生动形象贴切,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获益匪浅!向冰竹老师学习!感谢各位江山文友对文璞的支持厚爱!谢谢大家!
点评
2023-12-03 21:07:45
冰竹傲雪:感谢天涯社长的大力支持,辛苦了,感恩遇见,感恩有你!
冰竹傲雪

冰竹傲雪 布衣

  • 0

    主题

  • 16

    帖子

  • 346

    积分

2023-12-03 20:59:07
感谢江山夜校提供平台,感谢易校的支持鼓励,感谢江山夜校的所有老师们的辛苦陪伴!
海宁

海宁 童生

  • 0

    主题

  • 21

    帖子

  • 656

    积分

2023-12-03 21:04:17
感谢冰竹傲雪老师带来一场高水平的讲座,洋洋洒洒,才华横溢,收获满满。学习了!
点评
2023-12-03 21:08:57
冰竹傲雪:谢谢海宁老师的支持鼓励,遥祝冬安!
优雅如枫

优雅如枫 秀才

  • 11

    主题

  • 52

    帖子

  • 2522

    积分

2023-12-03 21:25:17
感谢冰竹老师带来的一场绝美的古诗词文学盛宴,才情横溢,唯美古韵,令人钦慕至极,受益匪浅。点赞收藏,慢慢学习!
点评
2023-12-03 21:33:03
冰竹傲雪:感谢枫社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你的认可,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感恩有你!
静净

静净 秀才

  • 0

    主题

  • 48

    帖子

  • 1362

    积分

2023-12-03 22:57:24
感谢冰竹老师带来了一场诗词赏析盛宴,受益匪浅!
石寸雨

石寸雨 举人

  • 0

    主题

  • 206

    帖子

  • 3579

    积分

2023-12-04 08:29:17
冰竹老师的讲座,有种美的享受,我这个对诗歌不太懂的作者,感觉受益不少。感谢江山文学,感谢夜校易校长,感谢冰竹老师的精彩讲座!
雷沐言

雷沐言 白丁

  • 0

    主题

  • 4

    帖子

  • 4

    积分

2023-12-05 16:48:39
我也喜欢唐诗宋词,但没认真研究过格律。学习了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