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绝壁上的黄山松(散文)
寻根铸魂黄山行归来已经两个多月了,我对黄山的松石和云海有了新的认识:石是黄山之体,云是黄山之衣,而黄山松不但是黄山的灵魂和标志,也是华夏儿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之魂。
一
“黄山之美始于松”。七十二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处处屹立着黄山松矫健挺拔的身影,如一支支指点江山的如椽之笔,在绵延五百里的黄山之巅,绘制着一幅幅生命奇观的动人画卷。
雄踞在海拔800米到1800米山巅之上的黄山松,傍崖而立,破石而生,以云雾为饮,以清风为餐,巨者高数丈,小者不盈尺。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或高耸云端,或匍匐峰尖,或紧贴石壁、或悬挂顶端,或虬枝横斜,或盘旋曲折,每一处、每一株,在颜值、风骨、气韵上,又神态迥异,绽放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奇异之美。
黄山松有著名的十大奇松和无数同样神奇的绝壁无名松。举世瞩目的迎客松价值80亿人民币(我认为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巍然伫立在海拔1680米处的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位列黄山“十大名松”之首,是黄山的灵魂和标志,享有“国宝”和“天下第一松”的美誉。它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和青狮石、白象石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令人魂牵梦绕。
又名小迎客松的探海松,立于海拔1670米处卧云峰的陡崖之上,侧枝前倾,仿佛蛟龙探海,又如飞龙凌波。
龙爪松5根侧露,粗壮苍劲,如巨龙铁爪。麒麟松两枝斜展伸长,两翼高低错落,状如麒麟送子。
还有那平冠铺锦的蒲团松,断木为桥的接引松,浅斟低唱的竖琴松,缠缠绵绵的连理松,稽首作揖的送客松,虎虎生威的黑虎松,无不璀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色彩。
以“十大名松”为代表的黄山绝壁松,不仅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更是坚韧、刚强、自信、自立和众木成林、团结奋进精神的鲜明体现。如果赋予黄山松以人格,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生命淬火,就是“凤凰涅槃,绝处逢生”的生命燃烧。
松涛阵阵,激荡着生命之树长青的磅礴力量;空谷声声,奏响了生命之歌怒放的不朽乐章。
二
当我穿云破雾、腿重脚软地到达玉屏楼景区,终于站在迎客松的面前时,这棵枝干遒劲,姿态优美的“天下第一松”,正朦胧在一片乳白色的云雾之中。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只见其一侧的枝桠向外舒展,好像热情的主人伸出的一只臂膀,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臂则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汪导幽默地告诉我们,这棵迎客松身高10.08米,胸径0.64米,胸围2.24米,向外伸出的手臂长达7.6米,寿龄已经八百岁以上,不但拥有24小时守卫的“个人保镖”,还配有古树专家担任的“私人医生”。从1983年起设置的专职“守松人”,到如今已是第19任。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客松作为安徽的名片和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不但在安徽家喻户晓,而且走出了国门,是公认的“天下第一松”。它是安徽电视台台标图案的重要组成元素,巨幅《迎客松》铁画屏风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雾里看花”般的迎客松,依然用最温馨的笑容,迎接四海的宾朋。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黄山欢迎你》的“迎宾曲”:“我家山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黄山欢迎你”;”第几次来没关系,有太多话题”……
为什么迎客松的树干总是向一个方向倾斜呢?是因为植物的向光性,汪导给出了精确的答案。说到这里,汪导微微一笑:和你们一样,他也是追求梦想、向往光明的追梦者。你们看,他的左手边是冰冷的花岗岩石壁,右手边是浪漫的诗和远方,因为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而遵循着特殊的生存法则。
在险峻的峰峦绝壁之间,黄山松勇立潮头、威武不屈,诠释着刚强坚韧的生命力量和物竞天择的生存智慧。
三
黄山松到底是何时、被何人发现的,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1616年徐霞客游黄山时,首先发现了奇异的黄山松。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黄山松的记载,当地人称其为山松。1911年人们开始使用“黄山松”的称谓,1936年植物学家夏纬英正式把它定名为黄山松,并得到了植物界的广泛认可。从此,黄山松就成为了我国少有的以地名来命名的树种。
黄山奇松,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当黄山松的种子御风而行,随风飘荡,或被多情的鸟儿送到海拔800米以上坚硬的花岗岩的裂缝里,竟然还能依石而立,破岩而生,在无土缺水的恶劣环境中,以无坚不摧、愈挫弥坚的韧劲,在绝壁上、石缝里、悬崖边,迎风傲雪,旁逸斜出,筑起了众木成林的“绿色长城”,是一道“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丰子恺诗句)的奇妙风景线。
黄山奇松,奇在它卓尔不群的天然造型。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苍绿,枝干曲折,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坚硬的花岗岩的石缝里,通过分泌有机酸溶解岩石中的矿物盐来获取养分,从层层叠叠的云雾里汲取水分,于是就摧生了“石为母,云为乳,黄山奇松不识土,风雪傲千古”的诗句。
四
黄山松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们时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话说北海景区有一著名景点,名曰梦笔生花”。汪导用充满歉意的眼光看着我们说,因为日程的原因,这个景点我们没有安排,所以只能是“话说”的“听景”。在北海散花坞的左侧,一峰孤立,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石缝中有奇松一株,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巧石,状如卧人,大梦正酣,故名“梦笔生花”。清人项黻有诗赞曰:“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这处松与石珠联璧合的奇景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盛唐的某一个春天,诗仙李白来到了黄山,见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便诗兴大发。狮子林禅院的长老命人奉上了文房四宝及美酒佳肴。李白乘着酒兴奋笔疾书,墨酣之后已是醉眼迷离,便将毛笔随手一抛,那毛笔从空中落下,竟然插入土中,笔头化作了一座山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
传说很浪漫,现实很残酷。1982年,峰顶的这棵几乎与国宝迎客松齐名的扰龙松开始慢慢枯萎,最后彻底枯死。后来,用了一棵仿真的塑料树来代替真树,这一由真到假就是17年。经过园林局古树专家们的努力,2004年终于找到一棵与当年的扰龙松相似度很高的松树,并且移栽成活了,妙笔生花的奇观才得以重现人间。
听完传奇的故事,欣喜之余颇感遗憾,不仅是因为未能与“生花”的“妙笔”亲密接触,更是感叹缺乏妙笔生花的灵感来抒写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黄山松不但拥有板桥老人笔下破岩而生的石竹精神,而且赋予了徽州儿女和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民族气节以及勇者不惧、威武不屈的高尚灵魂。
遥想山多地少的徽州地区,在传统的农耕时代,和黄山松缺土少水的生存环境一样,属于典型的穷山恶水。“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男子们,早早就被迫外出苦练经商的本领,这就是以“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的起源,同时也孕育了顺应形势、变革创新,筚路蓝缕、勇毅笃行和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徽商精神”。
顶风傲雪、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众木成林、广迎四海、全心全意的自强、拼搏、进取、团结、开放和奉献的黄山松精神,和徽商爱国、进取的竞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当前,我们正昂首阔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黄山松精神值得我们薪火相承、代代相传。
2024年7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