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尘封千年(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尘封千年(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4发表时间:2024-08-09 11:07:46
摘要:他们也许和我一样,揣测着一段尘封千年的爱情故事,风风雨雨,繁华逝去,千余年来,总成一梦。


   墓穴里,阳光照进的一瞬间,那执手的一男一女便都消失了,灰飞烟灭,唯余两副金子打做的面具。从面具上看,男人颧骨微凸,下颌削尖,脸型清秀。女人脸庞丰满,上额舒张,双唇微抿,端庄的神态略显一丝悲戚。
   他们是一对夫妇,生活在一千年前的东北大地,那时这块土地叫辽国。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因其居于辽河上游,故称“辽”。
   公元907年,在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契丹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部落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跃进,统治了中国北部地区,与北宋对峙了足足二百多年。这期间,契丹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
   然而,时代发展,朝代更替。在度过辉煌的历史时期,辽国开始走向衰落。公元1114年,崛起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开始灭辽之战。已经由强变弱的辽国,最终被金朝所灭。由于契丹人有黄金敷面的习俗,喜欢用黄金陪葬,出于攫取财富或是政治报复的目的,金朝对辽代所有的皇族墓穴进行了大肆盗掘,造成辽墓十室九空。一个王朝的辉煌似乎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史料,鲜有实物见证,这对于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来说,无异于是灭顶之灾。上帝关上了一扇扇门,也没打开窗户,多少年来内蒙古的考古人员一直想挖掘一座完整的辽代古墓,以揭开消逝王朝的神秘面纱。
   一九八五年的七月,对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的村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层山叠翠,泉水清澈,环抱一个山丘,这对本地人司空见惯,他们不看风景,只想在这里修一座水库,以便灌溉农田。推土机轰鸣着,一铲子下去,挖掘的泥土中带出大量的青砖。青砖已经令人吃惊,更让人们惊讶的是青砖之上竟然有着绚丽的彩绘图案。
   一座非同寻常的大墓横空出世。上帝信守诺言,将一座完整的辽代古墓呈现给世人,打开一扇解读一个王朝故事的窗户。
  
   二
   我是前几年有幸参观了辽陈国公主墓遗址,后来又在赤峰市参观了契丹族博物馆,对这座辽墓和契丹文化有了些许的了解。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墓,不知道是怎样躲过疯狂的盗墓。参与考古的人员在回忆文章里介绍说,他们走进墓穴看到许多陪葬品时,高兴的都要跳起来了。他们发现墓穴里竟然还有一块墓碑,这就不用费力推测墓主人是谁了。扶正墓碑,拂去尘土,“故陈国公主墓志铭”八个大字清晰可辨。原来,这位公主是大辽第五位皇帝辽景宗的孙女,正宗皇亲国戚。这也意味着大墓属于辽国贵族的,相当于帝王的陵墓,有助于了解契丹文化的丰富多彩。
   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墓室内并非是公主一人,还有一位男人的尸骨。两人并排,相偎在一起,男人的右手压在公主的左手上。两人脸上覆盖的金面具,在幽暗的墓室里闪闪发光。很快,考古人员就搞清楚了两人的关系,男人名叫箫绍矩,是公主的丈夫,也就是驸马爷,同时他还是公主的亲舅舅。这种近亲结婚在契丹文化里普遍常见,耶律氏和箫氏是契丹族两大姓氏,皇权掌控在耶律氏手中,两家联姻,耶律家的男子必须娶箫氏的女子,耶律家的女子必须嫁给箫家男子。
   我对这种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不感兴趣,只是惊讶于这位只有十八岁的公主因何而亡,年长她十八岁的丈夫又是为何而亡?是一次意外灾害?还是一次难以摆脱的瘟疫?如果这对夫妻是殉情而亡,那么是丈夫因失去爱妻而殉情?还是公主追随丈夫而去?一〇一八年,在辽河上游的一个皇族家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它就像一个不解之谜,尘封在千年之前的地下墓室里。
   墓志铭上二十七行、五百一十三个字,都没有揭开这个谜。人都会死,只是花季年龄的公主死得太早了,如同墓志铭上的一句话,“自古人虽皆有死,陈国公主太夭年。”
  
   三
   过去史学界有一个片面的观点,认为契丹“无文化”,不过是“羊犬之邦”。然而,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墓室否定了那个片面的观点。据统计,出土的随葬品有三千多件,都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艺术品,其中黄金重约一千七百克,白银一万余克。奢华彰显的是墓主人的身份,也说明鼎盛时期辽国的繁荣和兴盛。
   这些文物中最显眼的,就是公主身上那件“银丝网络”。整件衣服是用很细的银丝线编织而成,由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足网等部分组成,工艺繁复,做工精细。“银丝网络”穿在内衣之上,外套外衣、腰带、银靴等,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能。契丹人相信“形不散神不离”,这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工作人员分别取下金面罩后,公主和驸马的尸骨都化作了泥水,尘归尘,土归土,曾经的爱情唯余岁月的痕迹。面具为纯金打造,与埃及法老的面具十分相似。而且面具是依据逝者的脸型“量身定做”的,这与契丹的习俗有关。契丹贵族死后,并不是立即下葬,停葬时间长且没有棺椁覆盖,到下葬时已经面目全非了,因此要用金银打造面具,覆起脸上,既保留了死者的尊严,又显示了家族的奢华。人宋人文惟简在《虏廷事实》中记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显然,金属面具在辽代贵族阶层较多使用,为了美化装饰逝者面容。
   除了金银财宝,镶嵌大块玉石的马鞍最为吸睛。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虽然定居东北,也还保留着游牧习惯,因此他们对马格外钟情,非常喜爱马匹。这在墓穴中的壁画上反映的最多,奔马、骑马随处可见。宋代诗人欧阳修有诗描写契丹人:“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
   喜欢马,当然要好马配好鞍,因此出土的马具令人惊叹。上好的皮革,黄金白银,镶嵌大块大块的白色玉石。玉石大多是新疆和田玉,这也说明了当时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华夏大地上贸易往来的频繁。出土的金器、银器、玉器,乃至生活日常用具,工艺考究,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让我们看到一个骑马打仗民族的另一面,不同寻常的岁月里曾经的繁荣和兴盛。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如今,这座辽墓出土的文物都存放在内蒙古博物馆里,吸引人们前往一睹契丹文化的风采。许多人驻足在金面具前,沉思不语,对这对贵族夫妻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也许和我一样,揣测着一段尘封千年的爱情故事,风风雨雨,繁华逝去,千余年来,总成一梦。
  

共 25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中朝代更替,既有赫赫大名的唐宋元明清,也有鲜为人知的朝代,比如已经消亡的契丹族和辽朝。作者从一座墓穴的考古发现说起,以简练概括的文笔,透过出土文物,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以及曾经的兴旺和繁荣。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贵族墓葬,对于研究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散文以点带面,聊聊数笔写出一个王朝过往,特别是倾情于公主与驸马的爱情故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文笔流畅,叙事逻辑清晰,一些关于公主与驸马的揣测,更是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文风质朴,简练而不失深刻,推荐文友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9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8-09 11:23:57
  讲述辽国文物出土过程,讲述一个朝代的曾经的兴旺繁荣。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拜读,学习。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9 11:26:08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9 12:19:14
  随着陈国公主墓被考古发现,对研究辽国的文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随着老师的行旅脚步,让读者间接的认识和了解了这段古老的历史。尘封千年,一朝示人,令人唏嘘。立意深邃,见解独到,文笔优美,徐徐道来,知识全面,令人信服。佳作好文,拜读学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9 12:55:13
  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到访留墨点评。旅途见闻一个民族曾经的文化和陨落,契丹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篇章,值得我们去了解。祝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