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吃饭(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吃饭(散文)


作者:铁笔浪人 童生,95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7发表时间:2024-09-03 11:29:23
摘要:古话讲: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吃饭的事。

古话讲: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吃饭的事。
   说吃饭的事,先从老家说起。
   我的老家在关中平原,关中这地方,不光风水好——适合埋皇帝,也适合长庄稼,一年两收。当年十一月前后撒下麦种,第二年六月左右就收割了。然后紧接着种下玉米种子,三四个月后,一颗玉米粒就长成一棵小树似的,至少结一个大玉米棒子,又是收割了一料庄稼。一年收获两料主要的粮食,这还不算,其中套种的其它杂粮。所以,关中自古是想当王的人的必争之地。有粮才能稳住人心,社会才能安定,江山社稷才会有稳固的基础。到了新社会,农业技术的发展提升,促进土地里产下的粮食更多。所以,我这一代人,在吃饭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从没有饿过肚子。
   没饿过肚子,就是说能吃饱。但能吃饱,不等于能吃好。过去在农村的时候,母亲一天做三顿饭,但我的印象里,始终觉得还想吃点别的什么东西,但一年到头,家里的饭始终就是那么几样。
   我们家的早饭,一般都是玉米珍子。就是把玉米粒用机器碾碎成小米那样大小(小米只是个参考。比它大一点或小一点也无妨,只是熬的时间长短的问题)。水烧开后,把玉米珍子一点点撒进锅去。开始要在锅里多搅几次,免得稀稠不均结成疙瘩。后面熬成糊状时就不用搅了,用文火熬一会,就可以揭锅了。做玉米珍子,粘锅底是免不了的。火候掌握的好,就是焦黄的锅巴。掌握得不好,就成了黑色的瓜瓜,吃不成的。伴着玉米珍子吃的菜,一般是水煮过的萝卜叶子,或者切成丝的白萝卜或者红萝卜,也有腌制好的蒜薹。除过蒜薹不用盐醋,只放油泼辣子外,像其它萝卜叶子萝卜丝之类,也只是用盐醋辣子调过之后,就直接伴饭食用了。早饭也有不撒玉米珍子的,而是往滚开的水里撒小麦面粉,以熬制成稀稠合适的面糊糊。吃的菜,还是刚才说的那几样。不过,面粉糊糊做的少,只有家里老人想吃的时候做一点。这个比玉米珍子,好消化。大米稀饭,是很少做的。因为我老家村子的水地很少,所以,种水稻的就很少。种点稻谷碾成大米,还想换几个零花钱。因为大米比小麦贵,物以稀为贵嘛。
   我们家中午饭,大多数是面条。开始都是手擀面,后来镇上的店铺里,有了家庭用的小压面机,有的人就买了,把做饭的家庭主妇从费力气的手擀面中解脱出来。那一阵子,庄稼人以吃机器压的面条为时兴,也就有了村里有的人买了个大功率压面机,专门为别人压面,只收加工费。我母亲也是这样,搪瓷面盆里放着面粉,端到有压面机的人家,人家按照她的要求,要宽面还是要细面,最后根据面粉的称重,只收几分或几毛的加工费。我也端着面盆往有压面机的人家里去过,口袋里装着母亲给我的压面钱。压面还要去早,去晚了就要排队,最后会影响到午饭吃的晚了,学生上学要迟到。所以,中午家里有学生的,人压面都去得早。
   中午大多人家会吃面条,面条还有一种叫扯面的。扯面不是机器压出来的,是纯手工制作。也就是说,想吃扯面只能手工做。做扯面的核心要点是要把面团行好,这样扯起来粘长而不断,在沸水里煮不烂,吃在嘴里光滑筋道人流汗——吃得香。扯面费事,农活忙时,很少有人做扯面,但吃起来口感好。做好的扯面有三指宽,碗壁厚,两三尺长。这也就是关中八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来由。
   吃面条的菜也不复杂,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小白菜、青菜、萝卜叶子,也有挖的野菜。只要是长绿叶叶的菜,冼净,长短砌好,用开水煮过捞出淋干。和煮好捞出的面条一起放进碗里,盐醋辣子一调即可。吃面条的关键,是醋要好。那时候醋大多都是自家酿造,是纯粮食酿醋,口味香浓,酸而不皱眉头。要是再能炒个蒜苗西红柿放到面条里头,那就更好吃了。鸡蛋是很少炒的,要积攒着换零花钱补贴家用。
   午饭是很少做大米饭的,刚说了,大米产量少而变得珍贵。所以,中午要是做大米饭,那肯定是家里有了高兴的事。而我那时候,还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吃大米饭必须要有肉。素菜伴大米饭,我觉得不香。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肉,所以,我那时候为家里把仅有的大米也省了不少。
   晚饭相对就简单了,老家人把吃晚饭叫喝汤。傍晚,人见了面打招呼一般是说:汤喝了没有?回答:喝了。下来再聊其他话。
   晚饭一般是早饭的重复,早饭要是没熬大米稀饭的话,晚饭一般就给安排上。晚饭经常安排熬大米稀饭的人家,一般都是家道好的。
   晚饭有时,也吃中午剩下的饭。比如说,中午的汤面条做多了。到了晚上,在锅底燃一把柴火,把煮好的绿叶菜,连同盐醋辣子都放进锅子调了,再盛到碗里吃,这叫连锅面。不同于中午的面条,是在碗里调的。这连锅面经过中午一煮,一放,晚上再一加热,吃起来那筋道劲就差那么一点,好在盐醋辣子调的味道还不错,不太用劲嚼也能咽下去,省劲。本来人劳碌了一天挺疲乏,所以这晚饭也就图个省。早点吃完,就可以歇下。所以,晚饭也好打发。不像现在,夜市上的晚饭能吃到半夜三更。
   以上,是过去我还在老家里的时候,一天三顿饭留给我的印象。总之是:饭都是自家做,原材料较少,几乎不进饭馆。用一句话来说,那时候的饭,都是妈妈的味道。但还是有一点想说,那时候喜欢过年。过年了,就会有许多平时吃不上的东西。
   后来离家了,上学和工作了,后来结婚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天三顿饭的次数没变。饭的内容不用说,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个环境不是指个人的小环境,而是指社会的大环境。这么讲吧,大环境的改变,使我天天像小时候过年一样,天天能有肉吃。从这一点来讲,的确幸福很幸福。过去是能吃饱而吃不好。而现在,是既能吃饱也能吃好。
   对我而言,还有一个变化不得不说。就是结婚成家以后,很少在家做饭吃。工作固然是一个原因。单位管了早饭和午饭,不用回家。但下午下班后的晚饭呢?我和媳妇,都没有做晚饭的习惯。
   现在家里的厨房里,水电气设施配套,各种餐具厨具齐全,却很少有烟火气。开始最多的气,是灶台上水烧开产生的呼呼的水蒸气。后来给客厅买了用电的饮水机,厨房里彻底没烟气了。
   要说周内不做晚饭,与上一天班劳累,多少也有关系。而在周六、周日不上班的时间,也不在家做饭,有时让自己也匪夷所思。
   不做饭,只能在外面买着吃。好在小区的外面,就是饮食一条街,饭菜品种有百十种多。不论外地的风味,还是本地的都有。除过上班,顿顿买着吃(其实上班单位管饭也是吃食堂),放在过去,天天下饭馆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虽然吃的丰富了,但母亲当初给我们做饭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那种香,已经根深蒂固刻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现在,在外面买着吃饭,已成习惯。但吃到嘴里的肉味,已觉得没有小时侯的味道。每次买着吃饭,好像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一样。今天吃饭,已记不起咋天吃了什么。只是在自己请客,和别人请自己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些对吃饭的热情。一是,为了让自己请的人吃好吃舒心。二是,为了让请自己的人心里高兴。而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得不去的场子。
   我有时给妻说,啥时候在家做顿饭?她没吭声,我也没吭声。在做饭这事上,我承认我懒。好在,在外面买着吃,我俩总能默契的达成一致。

共 28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出发,带出作者成长的关中平原,那里不仅是帝王陵寝的聚集地,更是一片肥沃的粮食产地。文章中,作者详细描绘了家乡的农耕生活和与之相伴的饮食习惯,从一年两收的麦子和玉米,到家中一日三餐的简单却充满情感的食物,每一餐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和温暖。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从离家求学到工作、成家,他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也反映在了饮食上。食物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生活方式也更加便捷,但作者却发现,尽管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种对食物的纯粹享受和渴望却逐渐淡去。现在,即使每天都能享受到丰富的食物,却难以找回童年时的那份简单快乐。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反思了现代生活中在家做饭的减少,以及在外就餐的普遍现象。他和妻子很少在家做饭,而是选择在外面购买,这不仅反映了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暗示了家庭饮食习惯的变迁。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怀念那些由母亲亲手烹饪的家常菜,那些简单却充满情感的食物,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家的温暖。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饮食文化,以及它对个人记忆的深远影响。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对食物的赞美,更是作者对家的怀念,对过去的致敬,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9-03 11:31:02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无私分享!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9-03 11:32:47
  这篇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从乡村到城市的饮食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转变。它不仅是对食物的赞美,更是对家的味道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深情怀念。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章唤起了读者对过去简单生活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生活节奏的思考。好文,拜读学习!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03 11:58:42
  本文从“民以食为天”起笔,讲述作者在关中平原的成长经历,描绘家乡农耕与饮食。随生活变迁,虽食物丰富但儿时快乐难寻。作者反思现代饮食变化,怀念母亲家常菜。文章主题鲜明、语言流畅,展现时代饮食文化及个人记忆,令人深思。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4 楼        文友:水中天        2024-09-03 13:04:34
  文章语言朴实,从老家当年的吃饭情景中娓娓道来,从吃饱到吃好的社会变迁中体现了国家的富强,也从成家后家里基本不生火做饭中彰显了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年轻人饮食习惯的变化,同时也对老家的味道念念不忘。佳作,赞!
5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9-03 15:33:56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老家关中平原的饮食文化,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详细介绍了老家的一日三餐,从玉米珍子、面糊糊到面条、扯面,再到大米饭,每一种食物都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吃饭的菜,大多是自家地里种的,简单而美味。文章中的语言朴实自然,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学习了!
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9-03 16:26:03
  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质朴。我们天天吃饭却习焉不察,老师以多角度剖析吃饭,小中见大,反思整个饮食文化的进化史。拜读,欣赏,点赞。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