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吃饭(散文)
古话讲: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吃饭的事。
说吃饭的事,先从老家说起。
我的老家在关中平原,关中这地方,不光风水好——适合埋皇帝,也适合长庄稼,一年两收。当年十一月前后撒下麦种,第二年六月左右就收割了。然后紧接着种下玉米种子,三四个月后,一颗玉米粒就长成一棵小树似的,至少结一个大玉米棒子,又是收割了一料庄稼。一年收获两料主要的粮食,这还不算,其中套种的其它杂粮。所以,关中自古是想当王的人的必争之地。有粮才能稳住人心,社会才能安定,江山社稷才会有稳固的基础。到了新社会,农业技术的发展提升,促进土地里产下的粮食更多。所以,我这一代人,在吃饭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从没有饿过肚子。
没饿过肚子,就是说能吃饱。但能吃饱,不等于能吃好。过去在农村的时候,母亲一天做三顿饭,但我的印象里,始终觉得还想吃点别的什么东西,但一年到头,家里的饭始终就是那么几样。
我们家的早饭,一般都是玉米珍子。就是把玉米粒用机器碾碎成小米那样大小(小米只是个参考。比它大一点或小一点也无妨,只是熬的时间长短的问题)。水烧开后,把玉米珍子一点点撒进锅去。开始要在锅里多搅几次,免得稀稠不均结成疙瘩。后面熬成糊状时就不用搅了,用文火熬一会,就可以揭锅了。做玉米珍子,粘锅底是免不了的。火候掌握的好,就是焦黄的锅巴。掌握得不好,就成了黑色的瓜瓜,吃不成的。伴着玉米珍子吃的菜,一般是水煮过的萝卜叶子,或者切成丝的白萝卜或者红萝卜,也有腌制好的蒜薹。除过蒜薹不用盐醋,只放油泼辣子外,像其它萝卜叶子萝卜丝之类,也只是用盐醋辣子调过之后,就直接伴饭食用了。早饭也有不撒玉米珍子的,而是往滚开的水里撒小麦面粉,以熬制成稀稠合适的面糊糊。吃的菜,还是刚才说的那几样。不过,面粉糊糊做的少,只有家里老人想吃的时候做一点。这个比玉米珍子,好消化。大米稀饭,是很少做的。因为我老家村子的水地很少,所以,种水稻的就很少。种点稻谷碾成大米,还想换几个零花钱。因为大米比小麦贵,物以稀为贵嘛。
我们家中午饭,大多数是面条。开始都是手擀面,后来镇上的店铺里,有了家庭用的小压面机,有的人就买了,把做饭的家庭主妇从费力气的手擀面中解脱出来。那一阵子,庄稼人以吃机器压的面条为时兴,也就有了村里有的人买了个大功率压面机,专门为别人压面,只收加工费。我母亲也是这样,搪瓷面盆里放着面粉,端到有压面机的人家,人家按照她的要求,要宽面还是要细面,最后根据面粉的称重,只收几分或几毛的加工费。我也端着面盆往有压面机的人家里去过,口袋里装着母亲给我的压面钱。压面还要去早,去晚了就要排队,最后会影响到午饭吃的晚了,学生上学要迟到。所以,中午家里有学生的,人压面都去得早。
中午大多人家会吃面条,面条还有一种叫扯面的。扯面不是机器压出来的,是纯手工制作。也就是说,想吃扯面只能手工做。做扯面的核心要点是要把面团行好,这样扯起来粘长而不断,在沸水里煮不烂,吃在嘴里光滑筋道人流汗——吃得香。扯面费事,农活忙时,很少有人做扯面,但吃起来口感好。做好的扯面有三指宽,碗壁厚,两三尺长。这也就是关中八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来由。
吃面条的菜也不复杂,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小白菜、青菜、萝卜叶子,也有挖的野菜。只要是长绿叶叶的菜,冼净,长短砌好,用开水煮过捞出淋干。和煮好捞出的面条一起放进碗里,盐醋辣子一调即可。吃面条的关键,是醋要好。那时候醋大多都是自家酿造,是纯粮食酿醋,口味香浓,酸而不皱眉头。要是再能炒个蒜苗西红柿放到面条里头,那就更好吃了。鸡蛋是很少炒的,要积攒着换零花钱补贴家用。
午饭是很少做大米饭的,刚说了,大米产量少而变得珍贵。所以,中午要是做大米饭,那肯定是家里有了高兴的事。而我那时候,还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吃大米饭必须要有肉。素菜伴大米饭,我觉得不香。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肉,所以,我那时候为家里把仅有的大米也省了不少。
晚饭相对就简单了,老家人把吃晚饭叫喝汤。傍晚,人见了面打招呼一般是说:汤喝了没有?回答:喝了。下来再聊其他话。
晚饭一般是早饭的重复,早饭要是没熬大米稀饭的话,晚饭一般就给安排上。晚饭经常安排熬大米稀饭的人家,一般都是家道好的。
晚饭有时,也吃中午剩下的饭。比如说,中午的汤面条做多了。到了晚上,在锅底燃一把柴火,把煮好的绿叶菜,连同盐醋辣子都放进锅子调了,再盛到碗里吃,这叫连锅面。不同于中午的面条,是在碗里调的。这连锅面经过中午一煮,一放,晚上再一加热,吃起来那筋道劲就差那么一点,好在盐醋辣子调的味道还不错,不太用劲嚼也能咽下去,省劲。本来人劳碌了一天挺疲乏,所以这晚饭也就图个省。早点吃完,就可以歇下。所以,晚饭也好打发。不像现在,夜市上的晚饭能吃到半夜三更。
以上,是过去我还在老家里的时候,一天三顿饭留给我的印象。总之是:饭都是自家做,原材料较少,几乎不进饭馆。用一句话来说,那时候的饭,都是妈妈的味道。但还是有一点想说,那时候喜欢过年。过年了,就会有许多平时吃不上的东西。
后来离家了,上学和工作了,后来结婚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天三顿饭的次数没变。饭的内容不用说,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个环境不是指个人的小环境,而是指社会的大环境。这么讲吧,大环境的改变,使我天天像小时候过年一样,天天能有肉吃。从这一点来讲,的确幸福很幸福。过去是能吃饱而吃不好。而现在,是既能吃饱也能吃好。
对我而言,还有一个变化不得不说。就是结婚成家以后,很少在家做饭吃。工作固然是一个原因。单位管了早饭和午饭,不用回家。但下午下班后的晚饭呢?我和媳妇,都没有做晚饭的习惯。
现在家里的厨房里,水电气设施配套,各种餐具厨具齐全,却很少有烟火气。开始最多的气,是灶台上水烧开产生的呼呼的水蒸气。后来给客厅买了用电的饮水机,厨房里彻底没烟气了。
要说周内不做晚饭,与上一天班劳累,多少也有关系。而在周六、周日不上班的时间,也不在家做饭,有时让自己也匪夷所思。
不做饭,只能在外面买着吃。好在小区的外面,就是饮食一条街,饭菜品种有百十种多。不论外地的风味,还是本地的都有。除过上班,顿顿买着吃(其实上班单位管饭也是吃食堂),放在过去,天天下饭馆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虽然吃的丰富了,但母亲当初给我们做饭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那种香,已经根深蒂固刻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现在,在外面买着吃饭,已成习惯。但吃到嘴里的肉味,已觉得没有小时侯的味道。每次买着吃饭,好像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一样。今天吃饭,已记不起咋天吃了什么。只是在自己请客,和别人请自己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些对吃饭的热情。一是,为了让自己请的人吃好吃舒心。二是,为了让请自己的人心里高兴。而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得不去的场子。
我有时给妻说,啥时候在家做顿饭?她没吭声,我也没吭声。在做饭这事上,我承认我懒。好在,在外面买着吃,我俩总能默契的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