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甜杆儿(散文)

精品 【东篱】甜杆儿(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45发表时间:2024-10-19 06:08:34


   小时候没见过甘蔗,但奶奶总会在她小院的边边角角种上几十株“甜杆儿”。甜杆儿其实就是高粱的一种,它的穗上结的粮食少,糖分就积累在了秸秆里,到了秋季,撅折一根,用牙齿撕掉外皮,慢慢嚼,会有很多甜甜的汁水,小孩子都很喜欢。
   爷爷每年都会挑选粗壮的甜杆儿留种,红红的高粱穗就挂在廊檐下。奶奶叮嘱我和老叔,别天天就知道疯,看好了穗子,别让家雀儿(麻雀)给“弹”了去,明年就没甜杆儿吃了!老家人只把麻雀吃粮食叫做“弹”,大概是它们下嘴快,脖子上像按了弹簧,上下左右地进攻,防不胜防。
   春夏季节,奶奶拾掇菜园子的时候,都要喊我和老叔,去给院子里的菜浇浇水,拔拔草,噢,别忘了那几株甜杆儿地里也顺便拾掇一下。她告诉我们只要付出了劳动,才能收获果实,日子才会像西红柿一样红火,像甜杆儿一样甘甜,像黄瓜一样脆爽。奶奶大字不识一个,说起话来再爱拿身边的东西打比方。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言传身教,传递着温暖。在我和老叔的精心呵护下,幼苗逐渐长大,可老叔总嫌甜杆儿长得慢,一天中午,趁着大人们睡午觉,他叫上我一起掏大粪浇甜杆儿。老叔说,大人们都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甜杆儿没命长在好地方,咱们给他多施肥。等大人们发现,满院子都是洒落的粪便,臭气哄哄,爷爷气得要揍老叔,老叔带上我赶紧就跑。后来爷爷拉来了大眼沙洒在地上才算勉强盖住了气味。爷爷又给甜杆儿浇了很多水,来中和肥力。甜杆儿蔫吧了好几天才缓过来,下面的叶子都枯萎了。后来才知道,粪水是需要发酵才能使用的,要不很可能会“烧死”庄稼。
   终于秋风下来了,甜杆儿开始吐出淡黄的嫩穗,这时候甜杆儿就可以吃了。每天中午放学,我和老叔都要每人撅折一根,美美地享受一番。老叔比我大五岁,他总是留级,上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追上了他,还跟他同桌,是我最忠实的玩儿伴。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甜杆儿也一样,根部的最甜,越往上越差劲儿。吃甜杆儿要用牙齿小心地撕开外皮,外皮像刀子一样锋利,不小心就会把嘴角划破。可小孩子顾不得这么多,三五下扯下外皮,咬一段放进嘴里,使劲地咂摸里面的汁水,直到变成残渣才舍得吐出。在一边流着哈喇子的大黄狗早就着急了,一口把残渣吃掉。吃美了,我们会把上半截不甜的秸秆,插在衣服领子上,老叔说,这多像戏台上武将的护背旗!
   深秋的时候,地里就剩下四五根留种的甜杆儿了,这时候它的穗子已经变得深红,饱满的籽粒压弯了穗子,是散在秋风里一把摇曳的火炬。爷爷把穗子收起来,我们去撅甜杆儿,可这时候的甜杆儿再也不会发出“咔嚓”的脆响,应声而断,而只是绵软无力地倒下,外皮全连在一起,内瓤干瘪,没有水分,更无丝丝甜味。甜杆儿把所有的养分都给了籽粒,走完了它的一生,功德圆满。
  
   二
   记得我小时候一次感冒,发烧,什么也吃不下,奶奶着急,问我要不要喝糖水。糖水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奢侈品,可媲美现代的“汇源果汁”。逢年过节,生小孩,才有亲戚送红糖。我点点头,但也疑惑,正值中秋,家里哪有红糖?去供销社买,也太奢侈了。奶奶见我点头,开心地笑了,说,你等着,奶奶给你熬红糖。
   奶奶让爷爷一口气放倒二三十棵甜杆儿,就在桌子上慢慢剥起皮来。我忽然懂了,奶奶是要用甜杆儿汁液熬红糖。甜杆儿被剥皮后再切成寸把长的小段,然后奶奶把它们放进石臼里,轻轻地砸,慢慢地捣碎,捣烂。再用滤布收集起来,把绿色的汁水挤到一个盆子里,汁水很少,也就半小盆。奶奶说,来你帮我烧火,咱们慢慢熬。我喜欢烧火,家里做饭我都爱坐下了添柴,看火苗在风箱的催促下高低起伏,舔舐着黑黑的锅底。熬糖需要软火,爷爷抱来一抱麦秸,我慢慢添柴,锅里慢慢升起水汽,奶奶开始轻轻搅动,火映在我的脸上,慢慢沁出汗珠,我的病痛似乎也缓解了不少。汁水由绿色慢慢变成黑色,越来越少,大概20分钟后,逐渐变得粘稠起来,奶奶抬起勺子,拉起了长长的丝,她笑着说,火可以停了。浓汁被盛到一个小碗里,刚刚盖住碗底。奶奶递给我一根筷子,说,快尝尝,是不是糖的味道?我用筷子沾一点,把拉起的丝卷了卷,放进嘴里,果然很甜。奶奶用暖壶倒了些开水在碗里,又放上一些姜丝,闷一闷,让我趁热喝。喝完,浑身出了不少汗,奶奶让我躺在炕头上,捂上被子,我出了一身的臭汗。
   第二天我的病就好了大半,大概是这甜杆儿的功劳。奶奶躬身熬糖的身影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三
   被称为甜杆儿的还有地里的玉米杆。秋日下地干活儿,甜杆儿是农人的犒劳。干活累了,往锄头上一坐,嚼一根甜杆儿,休息一下,浑身又充满活力。
   绝大多数的玉米杆不会是甜的,寻找甜的需要一些技巧。那些个绿皮、黄皮的很少会是甜的,要找那种紫皮的。要是一撅,咔嚓一声就能断的,多半汁水多且甜。也有的汁水多,但味道不行,我们称为“狗尿子味儿”。要是能找到那些没有结玉米或者玉米棒子很小的紫皮玉米秸秆,一准保甜,因为它的糖分没到粮食上,积累到了秸秆里。玉米地里每年都会有几棵被真菌感染了的玉米棒子,上面没有籽粒或者籽粒很少,而是长者黑乎乎的“芢豆”(不知用哪个字,也不知道学名叫啥),这种的秸秆也十分甜,就是难得到。
   后来我到了十岁左右,一到入冬,市场上就有甘蔗卖了。开始的时候老人们就跟甘蔗叫大甜杆儿。甘蔗的皮也是黑的,含糖量和水分远胜于普通的甜杆儿,偶尔大人们发了慈悲给买上一根,那甜味可以足够让人回味上好多天,炫耀上好多天!
   今天出门遛弯,看到市场上已经有售卖甘蔗的了。销了皮,剁成一节节的放在塑料盒子里,贴着价签。还可以用机器把甘蔗直接榨成果汁,接到杯子里让顾客饮用。不知道比当年我们小时候方便了多少倍。但即便是路过小朋友的也往往对摊位视而不见,买者寥寥。是啊,现在美味太多了,这单纯的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味觉了。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带来的。
   我倒是想来一根尝尝鲜,可想想自己偏高的血糖,刚刚种上不久的牙齿,还是算了吧。我吞咽一下口水,悻悻地离开!
   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一代人,是忘不了甜的,那些甜,出自劳动人民的智慧,来自农作物,纯粹可口。吃过苦,不能总是记着苦,苦需要甜来中和,谁让苦和甜成为一对反义词。走出苦难,怎么能没有甜呢,一丁点儿甜都是我们必须珍惜的。
  
   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25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式回忆性散文,甜蜜而美好,温暖又温馨。作品以“甜杆儿”为线索,以白描的手法、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甜美生活。作者小时候没见过甘蔗,奶奶就在小院的边边角角种上几十株“甜杆儿”,红红的高粱穗就挂在廊檐下。甜杆儿其实就是“甜高粱“,是高粱的一个变种,它的穗上虽然结的粮食少,但糖分积累在了秸秆里。 为了让你日子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撅折一根,用牙齿撕掉外皮,慢慢嚼,会有很多甜甜的汁水,小孩子们都很喜欢。为了让日子“像西红柿一样红火,像甜杆儿一样甘甜,像黄瓜一样脆爽”。爷爷每年都会挑选粗壮的甜杆儿留种。春夏季节,奶奶拾掇菜园子的时候,“我”和“老叔”都去帮忙,结果是越帮越忙。“老叔”嫌甜杆儿长得慢,趁着大人们睡午觉,他和作者一起掏大粪浇甜杆儿。等大人们发现时,满院子都是洒落的粪便,不但臭气哄哄的,还差点把甜杆儿“烧死”。世上不仅是妈妈好,奶奶也好。在作者发烧感冒时,奶奶让爷爷一口气放倒二三十棵甜杆儿,奶奶是要用甜杆儿汁液熬红糖,为宝贝孙儿暖胃驱寒。甜杆儿剥皮后 再切成寸把长的小段,然后把它们放进石臼里,轻轻地砸,慢慢的捣碎、捣烂。再用滤布收集起来,把绿色的汁水挤到一个盆子里,奶奶小心翼翼,不厌其烦。然后,孙儿烧火,奶奶熬糖。功夫不负有心人,甜杆儿熬制的“红糖”让孙儿的病好了大半,奶奶躬身熬糖的身影也永远定格在了作者的记忆里。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如今市场上的甜甘蔗,不但销了皮,还剁成一节节的放在塑料盒子里,但却无人问津,那单纯的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味蕾,那甜甜蜜蜜的感觉,已经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美文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9003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10-19 06:37:39
  童年是美好的,温暖的,无忧无虑的。虽然日子并不富裕,普通人家的孩子连甘蔗都没见过。但那远远不及甘蔗甜美的甜杆儿和爷爷、奶奶辛苦劳作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记忆里。作品以甜杆儿为线索,以白描的手法、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为我们留下了一首美妙的诗、一支深情的歌、一阙拨动心弦的动人篇章。点赞美文佳作、问候天方老师。祝创建愉快,秋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6:53:05
  深谢梅骨老师的精彩按编和鼓励。小时候坐在院子里嚼甜杆儿确是一个有趣的事,那天回老家,看到紫皮的玉米杆,突然想到了这个题目,小文很肤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辛苦了,祝老师秋琪吉祥,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19 08:42:19
  这篇散文以“甜杆儿”为线索,回忆童年趣事。奶奶种甜杆儿、熬红糖,爷爷留种,“我”和老叔越帮越忙。如今市场的甘蔗虽精致却无人问津,再难寻昔日甜蜜。力荐赏读,重温美好童年。 祝天方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6:55:59
  深谢龙主编的精彩点评,那时候北方孩子见识少,错把高粱秸秆当甘蔗吃,还津津有味,一段美好和甜蜜的回忆,很肤浅,老师磨目了。祝老师万事如意,天冷了,要加衣服了!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09:04:44
  唐山和胶东半岛的农作物差不多,在我们心中,高粱秸秆和玉米杆就是我们的甘蔗。小时候见过甘蔗,那都是家长在外面工作的孩子可吃的,也有伙伴之间咬上一口的,但不过瘾,徒留念想。天方老师对作物的甜的酝酿结果解析清楚,特别是玉米杆,紫色才是甜的,一下子就到从小钻进玉米地祸害大田的情境了。文章对苦甜的哲学,对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挖掘,非常深刻。怀才抱器拜读,问候天方老师秋祺!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6:59:16
  一篇肤浅的小文,有凑数之嫌,老师的赞赏让我汗颜。以前下地拿水不方便,很多时候,休息的时候,一家人都找甜杆儿来吃。这种场景不见了,连甘蔗都很少卖了,社会进步了。祝老师万事顺心,天冷了,要加衣服了!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0-19 09:43:09
  一篇童年的回忆,引起共鸣。小时候,没吃过甘蔗,也很少见过甘蔗。尝过的都是玉米杆儿。现在。甘蔗满大街都有卖,血糖高又吃不了。文章情节生动感人,语言灵动,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秋安!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7:03:19
  感谢吴老师驻足留墨。这些都是经历过的,社会的进步,让我有充足的糖分摄入,小时候缺糖环境下成长的胰腺,变得不堪重负。现在孩子们或得美味太容易了,再也见不到嚼甜杆儿的了!谨祝老师万事如意,秋日变冷,记得加衣服!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19 10:08:19
  甜杆儿,我老家单独种的不多,有限的土地用来种庄稼,有时折一段玉米秸、高粱秸吃吃,也够甜的。南方单独种的挺多的,这个季节开始切段卖了,很便宜。可惜我不大吃,糖分高,费牙。甘蔗更是不大碰。老师的甜杆,唤起我遥远的回忆,那时日子苦,这甜杆的甜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啊!朴素的故事,吹来田野的风,惹人泛起阵阵乡愁。精彩美文,拜读学习,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7:09:25
  我们这里也是土地金贵,都是院子地边种上几颗,给孩子们解馋。也算是贫穷日子里一抹甜蜜的亮色。大背景还是社会进步了,坏处就是我们多少代形成的胰腺不适应糖分的大量摄入,所以糖尿病普遍。祝老师秋琪吉祥,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0-19 10:16:02
  我们老家也有这种,小时候能吃到这个就是稀罕了,作者文章又勾起了回忆,回忆里有太多美好。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7:12:47
  过去获得糖分不容易,能有甜杆儿吃绝对是甜蜜的事儿。收秋时节,一家人人手一根甜杆儿,坐在放倒的庄稼上休息,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现在都成了遥远的回忆,不再有了。祝老师秋琪吉祥,万事顺意!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19 11:06:14
  这样的生活经历,我是有的。老师这里的甜杆儿,我们打都是说的甜高粱,那秸秆很甜,有的玉米秸秆也甜,只是不太紧凑,因为甜也常拿来啃,也如老师所说的,常划破嘴角。老师的文章引起曾经的回忆,画面感强,很美!学习点赞。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7:16:15
  对,就是甜高粱,我们俗称甜杆儿,小孩子们就盼着这点甜头呢!玉米杆汁水少,得找紫皮,没结玉米的最后。我们都是一代人,拥有一样的童年。祝老师万事如意,天冷了,要加衣服了!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19 15:51:32
  北方有甘蔗,少见甜杆儿。童年的生活就像那甜杆一样香甜、温暖,文章描写细腻,生动有趣,好文,学习了!遥握秋安!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9 17:18:53
  可能赶集城里有卖的,农村很少见,后来有走街串巷叫卖甘蔗的。甜杆儿多是给小孩子的零食,犒劳,种在地边的棱角上。祝老师秋琪吉祥,万事如意!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0 09:37:20
  我本想写一篇甜杆儿,谁知让天方老师捷足先登了啊!文章写得太好了,无需湘莉再写!文章写着很有代入感,有怀念亲情,忆苦思甜,珍惜当下的大意义!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编创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20 09:51:45
  哈哈,不妨碍您写不同风格的“甜杆儿”,老师的写出来应该更加香甜。好像南方还有嚼折耳根的习惯,也是甜丝丝的,还拿来做菜。我这篇没啥深度,有些凑数之嫌疑。期盼老师不同的“甜杆儿”祝万事如意!
10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5:14:57
  我小时候,就喜欢去玉米地。那是因为有的玉米秆儿是很甜的,我们都叫它“甜秆儿”。那时候,还不知道有甘蔗这么甜的植物,只知道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去啃甜秆儿。读了老师的文章,不由地勾起了许多往事,心里不免暖乎乎的。真的让人难忘啊!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23 22:05:12
  这几天有事,回复来迟,见谅。我们的叫法一样,地理上离得也近。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有责任记录下来,后人会从这些文章中找到时代的影子,也能回味我们这一代人的酸甜苦辣。祝老师万事如意,东北冷了,注意保暖!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