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八十年代末,公共汽车上的见闻(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八十年代末,公共汽车上的见闻(散文)


作者:暖巷独行者 布衣,458.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9发表时间:2024-11-07 04:54:33
摘要:本文通过描写80年代末公共汽车上的见闻,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一部分讲述了老黄与售票员的互动,展现了老黄的善良和权力。第二部分描述了面包车上的打架事件,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孤独和无奈。第三部分则通过一位被虐待的老太太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同村人
  
   “啊呀!老黄,快上车,快上车。你看人都挤满了,连你坐的地方都没有。来,来,坐我这吧。啊呀!老黄,你这是干什么了,你一年能坐我几次车,还掏啥钱。”售票员说。
   老黄同售票员相互推让着,钱最后又装入了老黄的衣袋。老黄脸色红润,光洁饱满的脸上带着笑。他戴着一顶洁净而挺拔的黑呢子帽,帽边露出的细发灰白绒软,眼角油亮,皮肤绷紧,没有一条皱纹。他戴茶色水晶眼镜,眼睛看着车中的人,满脸谦逊随和,但隐约闪过一丝严厉,和他对视就会有一种恐慌。车中的人一看,就知道老黄是个有福气的人。
   “老黄,你现在改行了,从公安一下到了交通局,比原来的单位操心少了,来吸一支烟吧!”售票员把一根三五牌香烟递到老黄的脸前。
   “我现在戒烟了。”老黄淡淡地笑着说。
   售票员笑着点头,靠着老黄座椅的后背站着。
   “家在哪儿住?进城干什么去呀?”老黄问对面的一位农民。
   “刘奇村的,唉——,上街雇辆面包车,初十给儿子娶媳妇。”“我就是刘奇长大的,你贵姓。”
   “姓陈。”
   “陈满贵是你的什么人?”
   “是我父亲。”
   “噢——,是你父亲。你还记得黄二福吗?那是我父亲。我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就把我们家搬到县城里了,现在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年啦。”
   “知道,知道,你现在变化真大呀!一点也认不出来啦。”老陈有些激动,头不停地点着,呆滞的眼睛,是淡灰色的,一闪有点亮光。他满头是黄色灰尘,脸上和眼角皱纹纵横,长短不齐的胡须,硬茬四射,手伸不展,指头粗壮,浑身摸索着掏香烟,一看就明白他是个受苦人。
   “现在雇面包车真难呀,我已经跑了五趟县城了,一小时给五十元,都没人来。”
   “啊呀!你这个人,这么点事,你跟老黄说一声,保准你初十娶回儿媳妇。”售票员笑着说。
   “哪,哪,老黄,我就麻烦你了。”
   老黄看了一会儿对面的老陈,点了点头,静静地说:“下车你跟我走吧。”
   面包车把老黄送到交通局门口,老黄下车后,拍了几下身上的灰尘,昂着头走进交通局大门。老陈紧跟在老黄的后面,头缩在衣领中,背微微驼起,身上有点哆嗦。
  
  
   二、“英雄”
  
   “打死那❏❏❏,打死他。”面包车前面,突然爆发出了尖厉的吼声。
   “吱——,”的一声。面包车急刹车。乘客们拉开了门,争先恐后地下车。车的顶棚上,被举起的铁凳碰得“咚、咚”直响。五个青年挤成一团,正在狭窄的车厢内打架。
   我同一位眼镜青年,坐在后面的座位上,没有下车。最初是两人打了起来,其余两人是各自的朋友,开始拉架,最后也加入了进来。另一个是真拉架的,和他们搅在一起,外人看,也像同伙打架。胜利者留在面包车中,失败者被赶下了面包车。听失败者说,胜利者用烟头烧破了他的羽绒服,他带着气,说了几句,就被打了。人们纷纷上车,失败者被扔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公路边,吃西北风去了。
   “❏❏❏,老子受他的气,也不访一访老子是谁。”头发又长又乱,脸上有疤的红脸胜利者说:“哥们儿,要不是你拉着,我一铁凳下去,就让他脑袋见红。”
   “铁凳打下去,要了他的命,对你们也不好。”拉架人说。
   “爷还怕这些,五年前爷就死了。”眼睛大而突出,脸上长满疙瘩的胜利者,猛地站起来,大声说。
   “我们这哥,你们也知道,堂堂有名的勇飞哥,在号子里住了五年,刚出来。”
   “噢——,你们原来是咱们这地方,老一辈的英雄,大逮捕时进去的。”拉架人说。
   听两位胜利者不清晰的话声,看他们那迷蒙的眼睛,我知道他们原来是喝醉了。
   面包车上下左右摇动着在沙石路上行走。胜利者向周围的人,讲述着他们过去的功绩。红脸讲累了,咳出一口浓痰,啐到了临近座位男人的黄大衣上,男人回头看了一下,马上把头正了过来,挺起胸脯,头一动不动,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
   疙瘩脸不胜酒力,头伸到了车窗外,身体蠕动着,肚子向上提起,想要吐酒。他的大黑马靴,伸到了一位穿着黑呢子大衣男人的怀中,男人静候着,等着他吐完把脚收回。
   面包车这个摇篮,把两位胜利者摇得睡着了。疙瘩脸从座上滑了下来,在面包车地板不停地翻滚着,脸和头发都沾满了尘土,满脸绝望痛苦。红脸把头缩在了大衣领,紧挤在座位的拐角,脸上带着恐惧,想把自己藏在别人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面包车内没有任何人说话,只是僵硬地坐着,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人们面无表情地看着胜利者,急切等着到站下车。
   我的心很沉闷,有点可怜这两位英雄。他们生活在一种无人理睬的世界中,内心是多么痛苦孤独。在地上不停地翻滚,把头紧紧缩着,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飘落的生命
  
   听说有趟公共汽车,从五原火车站返回五原县城时,走到中途,有位老太太突然扑到路中,被公共汽车当场压死。这位老人是因为儿子和儿媳妇百般虐待,才寻此短见。听完这件事,我的心阵阵发抖,想起自己几天前,从五原县城来车站粮库上班,坐班车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我从五原县城来五原火车站,一路想着家中的不和,环境的压迫,心里很烦闷;仿佛一睁眼看到的事情,都让我烦躁不安。因此,我无奈地闭着眼睛,身子随着汽车摇晃,脸上有光在爬动。
   “喂,门口的后生,快把那个老人扶上来。”我被这喊声惊得睁开了眼,见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站在自己的座位上,焦急地大喊。
   有位老太太被扶了上来,她深弯着腰,右手拄着一根白木棍,左手提着一只盖了白布的破竹篮子,低垂着双眼,由那位后生拉着在车厢中乱转。一个青年憋红了脸,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老人行动迟缓,一步一点头地在座位上坐好。两只手紧攥着木棍子,用木棍的顶端撑着自己的下颌,仍旧低垂着双眼。她戴着一块不灰不白的头巾,蓝大襟褂子上,开着几个破洞,浮肿的身体把衣服撑得很鼓。她的脸是血红色,没有一丝表情,仿佛像尊瓷人。
   “刚上车的买票啦!”女售票员尖着嗓子喊,“喂——,那个老太婆,谁领的?要去哪?”
   车厢内一片安静。
   “你们谁领的?没人领,这么大岁数,独自不能坐车。”
   有位时髦的姑娘说:“这老太太是我们村的,被儿媳妇欺负,才跑出来的。”
   “我见过她几次了,她见去火车站的车,就拦。”有一个人说。
   售票员听完,挤过人群,瞪起一双小眼睛,大喊着要老太太下车,老人浑身哆嗦,仍旧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
   “快下车,快下车,你不下车,就不开车!”售票员喊
   老人哆嗦地张了几下嘴,才断断续续地说:“俺要到火车站,给俺闺女拍电报,叫她来接俺。”
   “别信她,她有精神病。”车门口,一位站在路边,翘着黑胡子的中年男人说。
   “快下去,别赖着不走。”售票员说着,前来一把拉起了老人,向门口推去。老人慌乱朝前挪了两步,又回头抓起了自己的破竹篮子;她走到车门口时,被车下的中年男人拉了下去。
   乘务员松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这么大岁数了,出了事,谁负责。”
   汽车也像松了口气,向前开走了。车厢内回荡起一股轻松的空气。我的心却异常沉闷,仿佛有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口,使我透不过气来。我的脑子中,不断闪现老人麻木的神情,血红色浮肿的脸,破旧的衣服。那麻木的神情,是长期被虐待的结果。那血红浮肿的脸,是严重的高血压的症状,但得不到医治;那破旧不堪的衣服,可见媳妇是多么狠毒,她肚子里,一定时常挨饿。她经常有家不能回,在公路边拦去火车站的班车,肯定一次次被赶下了车。听她的口音,应该是河北、山东一带的人,她的女儿肯定在老家,她想给女儿拍个电报,将自己吃得苦,受得气,向自己的女儿述说,她竟不能用电报通知女儿。她有钱拍电报吗?她记得女儿的地址吗?是不是又会和《万卡》一样,不知道正确的地址呢?唉——,这是怎样的人生啊!
   汽车仍旧颠簸着,我突然觉得自己背上十分冷,像靠背上开了个破洞,正有股冷风直灌进来,从背上穿透了我的心。车窗外是一片深秋的景色,黑黄的土地上,升着潮湿的浊气,围着四周。几棵割掉头的向日葵,早已枯死,葵花杆孤零零地在风中颤抖。黄死的野草,一团团抱着,低着头,躲着风的冲刷。在一草不长的盐碱滩上,羊倌疲乏抛着土块,打着乱跑的羊群,到处是憋闷的气氛。忽然,我细心地看到,路边柳树的黄叶,正随风飘落着,落进路边的水滩,我猛地想到,那老人的生命,不正像这飘落的树叶一样,飞快地向下飘落,必将融入这泛着盐碱的泥土中吗?
   唉——,路上压死的老妇人,也不知是不是我见过的那一位老人?如果以后我知道是,那我良心受到的谴责,是多么沉重啊!(原创首发)

共 34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对文章的自身总结:文章通过公共汽车上的见闻,揭示了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冷漠的问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2、江山文学评判:这篇文章展示了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 1)思想性方面,①社会关怀:文章通过描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以及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②人性探讨: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文章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如老黄的善良与权力、青年的暴力与无奈、以及老人的孤独与悲惨。 2)艺术性方面,①细节描写:文章在细节描写方面做得很好,如对老黄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对打架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老人神情的刻画,都非常生动。②对话运用:通过对话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背景,如售票员与老黄的对话、青年之间的对话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代入感。③情感渲染:文章通过叙述者的视角,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情感真挚。 ④原创性:从文章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描写来看,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⑤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地名(如五原县、刘奇村),反映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⑥时代背景:通过描述8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文章展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公共汽车的拥挤、人们的出行方式等。 ⑦内涵,文章不仅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还蕴含了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原创性、文化特色和内涵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值得一读。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编辑程序化分析:以下是对文章的实事求是的编辑分析:1)标题,80代末,公共汽车上的见闻。标题简洁明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时间背景,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段落结构,段落划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同村人”、“英雄”和“飘落的生命”。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结构清晰,便于读者理解。3)人物描写,①老黄:形象鲜明,描写细致,既有外貌描写,又有性格刻画,能够让读者形成清晰的印象。②老陈: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其朴实和受苦的形象。③售票员:语言生动,行为描写到位,体现了其热情和乐于助人的性格。④打架的青年:通过对话和行为描写,展现了其粗鲁和暴力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无奈和孤独。4)情节发展,情节连贯:每个部分的情节发展较为连贯,能够引导读者逐步进入故事情境。5)冲突设置:通过冲突(如老黄与老陈的相遇、青年打架等)推动情节发展,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6)语言表达,口语化:对话部分使用了较多的口语化表达,贴近生活,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7)修辞手法: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标点符号:部分标点符号使用是为了避开敏感词汇,如“打死那❏❏❏,打死他。”中的“❏❏❏”用来替换敏感不文明口语词汇。9)文章末尾做了“原创首发”的承诺,体现了对江山文学平台的信任,对文学责任的担当。10)主题思想,社会现实:通过描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老年人的生活困境、青年的暴力行为等。11)人性探讨: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12)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文章背景设定在80年代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13)地域文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总体来说,文章在立意、结构、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探讨,推荐阅读。【金文编辑:江西学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1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4-11-07 05:01:08
  感谢作者老师的赐稿,期待更多佳作精品。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2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4-11-07 05:03:15
  祝贺老师创作成功,老师在小说写作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技巧,可以说很有天赋的那种,致敬老师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思考。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回复2 楼        文友:暖巷独行者        2024-11-07 08:14:47
  江西学士老师缜密的评介,使我受益匪浅。老师从各个方面对我的文章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真让我佩服老师的才情。给老师敬茶。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7 07:54:42
  感谢作者老师赐稿,特别致敬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暖巷独行者        2024-11-07 08:16:46
  感谢社长的关怀,给社长敬茶。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11-07 07:55:40
  致敬江西学士老师敬业编辑,编者按写得特别认真,有深度而且非常全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