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破土(散文)

绝品 【东篱】破土(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87.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5发表时间:2025-01-25 07:46:27
摘要:和种子打交道,是最有趣的事。不过,需要耐心,需要一种期待,我期待种子埋入泥土后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可能有失望,但更有希望,希望会让失望毫无价值。

【东篱】破土(散文)
   应该不是现在才有的这个喜好吧,我喜欢看种子破土的一瞬间。于是,每当得到吃水果剥开抠出的核和种子,我都捡起埋几粒在花盆,浇上一点水,愿它如愿破土发芽。至于能不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那倒在其次,也没有刻意去想或期待。面对种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破土发芽的天性。
   破土,我喜欢这个“破”字,它表达的是一种力量感,冲开土层,泥土让路,迎接空气和阳光。尤其是“破”和孱弱的芽儿联系在一起,似乎这种爆发性的力量更让人惊艳惊心。在种子破土发芽面前,我的心声都是好几个“呀呀”的惊喜和赞叹。
   种子破土带来艺术美感。我喜欢的还有“东风破”,原本这是一个词牌名,是宋代江浙一带流行的琵琶曲,这种曲子,节奏激烈,音调震撼,相当于当下的流行乐吧。从我读过的词看,有点像流行的奔马曲。我喜欢这三个字表达的文学意境。东风是春风,唯春风可“破”万物之沉眠状态,直接绕过了“醒”的朦胧,最能表达我们喜春的心情。
   这个说法,往往让我们把赞美送给了春风,而忽略了沉埋在地下的种子,是不公正的,至少是偏颇。
   每一粒种子都保存着内在的成长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个“破”字,可以说种子为了破土迎春风,也是一种信念。种子不在乎土地是否肥沃,它不会挑剔,落土的一瞬,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它只执着于发芽,用嫩芽面对芽尖上的土。想想人,却没有这么好待了,在出身上,都要计较纠结一番。有诗人吟“英雄寒门多磨难,恨不生在帝王家”,恳望得到最优渥的条件,但最优渥的条件,未必就促其成长为英雄,甚至连发芽的能力都没有,谈什么立功建业!刘宋孝武帝的第八子刘子鸾却感叹“愿生不复帝王家”,帝王名下的沃土不仅不能催芽,反而会扼杀一株幼芽。他怪自己的高傲出身,不怪自己这粒种子的干瘪。真正的种子不会有痛苦的,只有期待发芽的兴奋。
   种子破土,似乎与风水有关,和风温润,水分充沛,温度合适,种子萌芽。但不是每粒种子都幸运。每粒种子都内藏孕芽的愿望,并非风水良好就顺利实现。我们听不到种子在破土时的怒吼,但它自身的力量,始终对着土层在呐喊,为自己加油。感谢风水,有时就会产生依赖风水的念头,一颗芽儿可能就会蔫了。我常常极端地想,在南极洲,在寒冷的岛屿上,只要露一点泥土,都会爬满青苔,我们看不见青苔的种子,但它依赖的是种子的强大细胞(孢子),附着于冰土,视之为沃壤,也要在白色的地方妆点上绿色。有人曾说,王侯将相无种,粒米青苔却有种。风水和出身,并非是种子发芽的可靠条件。
  
   二
   不是所有的人生都能够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格言,但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发芽的梦,于是不为梦境的优劣而抱怨。我观察到,一棵松籽落在石缝,它要挤出全身的力量,破壳发芽,躲过石头山,未必得到沃土,松籽并不憎恨石缝的狭窄空间。随便一粒种子,压住它的哪怕是一粒土疙瘩,或者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它也不会求人搬开,而是从土疙瘩和石头块的一边,探着头悄悄地爬出来。有多少人,在曾经的岁月尘埃里,用疲惫的耕犁破土,干着卑微的事情,谋生糊口,他们掘起一垄垄珊瑚般的黄土,犁开生活的艰难,他们在自己脚下的土地里发芽,有的把自己移植到更广袤的土地上成长——任何经历都是财富,哪怕曾经的身份多么卑微,日子过得很糟糕,但破土求生的精神,却是多么高贵,多么精彩。我觉得,如果相信自己是一粒种子,本身就具有了人生的力量。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出身,什么样的沃土,都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灾难之地。土地是为了种子发芽,不发芽土地就使其腐烂。
   破土发芽,是要面对风险的,种子无知也无畏。人生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不必计较土疙瘩有多硬,压在芽儿上的石头有多重,顶起来,才是种子的责任和希望。种子在平野黑土里,那是幸运,有多少种子没有这样的幸运,那就随遇而芽吧。
   只有破土而出,才称得上希望,只有冲破障碍,希望才精彩。土地,是命运的门槛,可以堵住孱弱者,干瘪的种子更看不见,只有强劲的种子才冲得进去,才能抵达庙堂。
   错误和命运——这是因为前路的门槛太窄太扁,力量还不够,挤不进去。而有的种子能够破土,考验的一定是勇气,而不是思想,有时候成熟的思想可能要为勇敢的行为减分的。
   我觉得自己像一粒种子。年轻时的我,有英雄情结,但没有成为英雄的梦想,我曾把自己看作一粒种子,高中毕业,落籽土地,务农为生。我响应的时代口号是“哪来哪去”,哪,就是土地,我从故土来,再回到故土去。真的一点没有抱怨,抱怨也没有人倾听和同情。我刨过的土地,哪块是沃土,哪块贫瘠,心中都爱。因为播下一粒种子,都出芽,都有个收成。那年,恢复高考,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水,滋润了我耕作的那片土地,也洒进了我的心田,我的心也在发芽。我把自己视为一粒幸运的种子,把自己播撒在高考的场地。我这粒种子成色不足,但遇到沃土,还是催出了芽儿,我未负“种子”之名。
   我永远记得我的老朋友老海的一段故事。他在50年代去考幼师,父亲鼓励他说,去把一粒种子送到120里外的那个地。自他的老家到县城的距离,是考验播种人毅力的一段路。他的父亲因有7粒种子而自豪,也舍得抛出一粒到远方。
   土地,是种子最好的天堂,如果没有农耕的经历,我觉得人生有些残缺。这是就我这一代人所言,因为我们更珍惜土地和机遇。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可以诅咒自己,但不可诅咒土地,那时我接触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懂得了在自己的土地里埋下种子,等待破土发芽,就是最美的诗意。我上高中开设了哲学课(书名叫“唯物主义辩证法”),尽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他们都是批判的对象,但我喜欢琢磨他们的片言只语,为自己这粒种子浇上一滴水。
   如今看,我没有错,我是在寻找种子发芽的力量。
  
   三
   我想起一句诗:当一粒种子种下,它一定是朝着破土的方向生长。太直白了,却是点破了种子的真理。种子与土地,是一对难分的哲学概念,没有土地,就没有种子。人捧着黑土,就像捧着希望,看得见心中的那粒种子。一切时空都不能让种子发芽,因为没有泥土,种子就找不到方向。我们完全可以把一切可以承载梦想种子的地方,都称为土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上无瓦一片,下无地一垄”,希望种子的脚下,永远会有土地。
   初夏,父亲总是把各类的物种,从角落里捣鼓出来,有豌豆、高粱、黍子、玉米、红豆,很杂,随便扬在自留地靠山的坡上,地埂边。几场雨水,会把这些种子埋进合适深度的土层,总会长出一些庄稼。是一颗种子,总要寻找土壤,努力发芽生长,因为种子的内核有着冲动的因子,种子更懂得自己的方向。即使种子随着雨水,流远,它也还是会落脚于一寸泥土,马上启动了发芽的心。
   我戏称父亲侵占集体山地,父亲说,他是可怜这些种子被闲置,放在没有泥土的地方,委屈了种子。他赋予种子以思想,种子就有了行动。
   远离了耕种土地的生活,住进了城里,我突然觉得树上的蝉也是一粒深藏在地下的种子。蝉蛹成蝉的路很漫长,据说在地下有的长达17年,它要沿着向上的方向,以自身潮湿的粘液化开土层,距离地面处,使尽力气,顶出一个呼吸口,一点点地蠕动,要一天一夜的工夫才破土而出,这是17年等待的爆发,这一刻最能证明生命力的强大。
   蝉的生存就是歌唱,为了一夏而歌唱,歌唱就是劳作。它要从厘米级的洞穴口跳跃上来,或许,一片树叶正好飘落盖住洞口;或许,周围传来杂沓的脚步声,有可能将洞口封堵——这是蝉破土而生的兵荒马乱。它不能功亏一篑,它要破土,生发一个蝉的芽儿,借助一棵树,开着一夏的声音之花。破土,并非一蹴而就,蝉蛹要等待蜕壳,嬗变为蝉——一个可以登上舞台的歌唱家。
   人们并未给蝉这个称号,“蝉心”平常,无非本能而已,它只为这么一件事,也没有在乎这件事本身有多大的意义。千万年的蝉唱,终于成为夏天独有的一道最响亮的美声。
   我在家务农的时候,每当春播时,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显得很兴奋,他是播种员,其实他只是“拈豆种”出名,队长安排我们这些刚刚走出学校的少年准青年都要跟他学农技。我们这一带,种豆子有句顺口溜——豆豆四五六,就是说下种时,要把握每墩豆窠里撒豆粒四五六颗,这不要觉得简单,要持之以恒地把握得准,不容易的。我们问他技巧,他转换话题说,相信春天,相信土地。然后说,多一粒少一粒,没那么在乎。要理解他的话的前后逻辑,太难了。他说,只要把这一粒种子握在手心,也就一定发芽,与多少没关系。我们私下说他有点神经病。
   我出去求学时,醒悟了他的话,心中有春天,脚下有土地,种子属于春天,只要把握这样两个要素,种子撒几粒,都没有事,就是他也不会在每一窠里也不一定撒的就是四五六粒,但他心中有每一粒种子,撒在窠里,也会发芽。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常常想起他的话。握在手心里?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并未把每一粒都握在手心里,我没有把温度传递给种子。有时候意识到,也是朦胧的状态。我一直教学两个高中教学班,每班学生最多时是84个人,一直抱怨,连批改作文都不可能详细批改,写一个“阅”字就算不错了。我没把学生这粒种子播在作文簿上,我没有意识到学生就是一粒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会成长。当我们完全意识到了,可能一切都晚了,退休了,把兴趣放在创作上,对此有了深思,有时候感到很遗憾,我没有把自己的学生当作一粒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我也没有在我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条温度传递的管道,也只能算是以自身的余温,来把一点热量辐射到一些种子上。
  
   四
   坐下来想,我之所以走进江山文学,且在这里坚守了五六年,除了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还有一点,是因为我曾经的老师讲过的一段话。
   我们的老师讲古典文学涉及《史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史记》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是在不足五平米的地方发芽的。这话,很新颖,我在此后,从未见过有谁这样评价《史记》。写作,也是一个破土而出的过程,灵感的迸发,就像种子顶起那层泥土,写作的人,不知写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但心中一定描绘着蓝图的美好。我们笔下流出的每一个字,是一粒种子,但不是每一粒都可能发芽,好的作者,就是要追求每一个字都要有灵性,会发芽,会生长。破土属于春天的浪漫,最生动的春天一定是看到种子破土而出。
   所以,给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粒种子以温度,这才是我们对待种子的正确态度。
   种子破土而出,是因为它的皮壳里包裹着的是希望,所以,我们笔下的文字种子,如果它的属性不属于希望,反而是干瘪悲观失望,那就不是一粒好的种子。
   对此,更让我坚定这个想法的是,我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看到出土的敖汉旗小米的碳化种子,距今八千年了。我站在那瓶种子的面前,我想借一粒,播到地里,期待那粒种子破土发芽……
   最近,我把很多种子埋在阳台的花盆里,埋下的有:甘肃的核桃,莱阳梨的种子,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子种(居然被我发现),还有一个红薯……
   拈起一粒种子,置于手心,每一次看着,都像条件反射一般,让我相信种子的力量。
   我相信会有一粒粒种子破土,在某个早晨……
  
   2025年1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一种等待,有一种幸福叫种子破土,“破”土的瞬间,就让人感动,让人兴奋,不在乎结果如何。种子破土,看似和风水有关,实则关键是自身的主观努力,每粒种子都内藏孕芽的愿望。土地,是命运的门槛,可以堵住孱弱者,干瘪的种子更看不见,只有强劲的种子才冲得进去,才能抵达庙堂,这是作者与土地打交道得到的结论,恢复高考,作者把自己看作一粒种子,抓住了破土的机会。种子与土地是互相成全,作者在父亲在贫瘠的地方播撒闲置的种子,收获了绿意,得到了种子总要寻找土壤,努力发芽生长的生命状态,就像蝉拥有一颗“禅心”看似随遇而安,其实是它的本能。只要把这一粒种子握在手心,也就一定发芽,怀揣梦想,便能看见希望。回首教书过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就是一粒种子,没有给以写作方面的引导,反思后,在江山亲手种下文学的种子,倾注心血孕育,已经破土而出,长出枝桠,生出藤蔓,开出了红花,结出累累硕果。想成为一棵大树,首先得破土。一粒种子,对梦想的执着,让人仰望。文学之旅,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颗种子吗?从破土到含苞,需要冲破累土与石砾,经历日晒和雨淋。当你暂时囿于黑暗,别灰心、别心急,默默汲取营养,努力扎下更深的根基,终会迎来最美的绽放。充满正能量和哲理的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让我们一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所钟爱的文学道路上,怀揣“破土”的梦想,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定会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250020】【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50320第0012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5-01-25 07:51:30
  老师美文佳作学习了,祝老师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08:58:45
  廖老师起个大早来看怀才今日小文,好感动啊。谢谢你的留墨,愿你过年心情好,佳作不断。遥握,问候冬祺!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25 07:53:38
  这篇散文充满哲理与正能量!作者以种子破土喻人生追梦,从自身经历到教书反思,阐述种子与土地的相互成全。呼吁文友怀揣“破土”梦想,在文学道路上书写辉煌,值得品读!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09:03:51
  种子,可能会考解释我们的人生,突然我有这个想法,就做一番思考,尤其是还有个习惯,喜欢在花盆花株之下,将水果等的种子插进去,居然有时候就给我惊喜,发芽了,未必就能长成一棵树一枝花,但我要的就是这种惊喜的感觉,点燃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候甚至觉得,窗外的晨曦洒遍阳台,完全是为了这些盆花和盆中的种子。或者,阳光和种子也有关系……谢谢滴善斋老师留墨,你的文章我安排不合理,每天放出那篇吧,期待老师继续创作,给过年添喜!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25 08:05:04
  这个题材不好写,关于种子的文章挺多的,但老师总是能另辟蹊径,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散文高手的璀璨之处。“实”种子和“虚”种子交融的写法,很难驾驭,老师做得得心应手,天衣无缝,令人体会到什么是“种子”,什么是种子的力量,什么叫破土。老师“笔下的每一个字”,就是一粒粒种子,定会长成浩瀚无边风光秀美的散文森林。拜读学习老师大作,顺祝新年快乐!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04:01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一直鼓励。的确,单纯模仿种子文章,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理解了,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写出来,记得算是理解了种子。称不上散文高手,只能算是一个不停止思考生活的人吧。种子的虚实,是我叙事的结构,虚才看得清人生。种子的“破”充满了无惧的力量,有时候我们想想自己的为难,真不如种子发芽那么大胆,其实,不试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种子也有霉烂掉的时候,但种子不想发芽,就完蛋了。遥握,继续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5 08:12:58
  文字是有生命的,因而就有了力量,就像顶破土壤的那粒种子。在江山东篱温暖的土地,怀才老师就像一颗文学的种子,从破土而出,直到长出枝芽,长成树木,开着花,结着果,一直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我们。问好老师,日日安好,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11:02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谢谢鼓励,尤其携手前行吧。多数人的文字都是自己扼杀在自己。东篱就是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文学梦就是一粒粒的种子,播进去,就会发芽。看看我们走过的播种之路,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都有我们播下的种子发芽开花了。其实,我们在文学的路上,都是互相影响着的。继续期待欣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25 11:07:23
  作者观察种子破土的过程,觉得自己也是一粒种子,在文学的世界里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觉得学生也是一粒种子,被作者浇灌成长成才;更妙的是,作者觉得树上的蝉也是一粒深藏在地下的种子,经过漫长的破土,终究在天地间放声歌唱,虽然生命短暂,但活出了意义和价值。好文,笔法奇崛,想象丰盛,辞藻唯美动人,感人肺腑!深度佳作,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冬祺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17:23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点评,谢谢鼓励!的确,回顾我们的人生和职业,记得就是一粒种子,学生也是种子,每一粒都会发芽,所以善待种子这是老师的基本素养。有时候年轻,不曾想到这些,只是凭着心中的善良去做,但还是会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蝉就是一粒种子,从当下钻出,就是发芽,在意象上是成立的。在美好的题材里,我们容易得到精神的愉悦,心情也发芽。罗老师写文章也有这个感受吧?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枫桦        2025-01-25 12:40:59
  破土的含义无比深刻,让人心潮澎湃!每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都是有无限希望的!不是每一粒种子肯错过春天而迟发,等待的意义更为深刻!老师是教师出身,教育的根本如种子萌芽的催化!我深感老师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20:28
  谢谢枫桦老师的曾经点评。的确,当一个教师真正认识1到了自己的职业就是播撒种子,教育行为就自觉了,一些事件,就不会轻易影响和左右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有时候,自觉把想法加诸教育行为上,我们就自觉自由了。一个这样的爱好,联想了一些就成篇了,遥握继续期待枫桦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岚亮        2025-01-25 13:16:22
  春临大地,种子破土而出,万物欣欣向荣,希望的故事骤然勃发。是呵,只要心沐春风,心灯长明,在每个早晨,每粒种子必然破土。拜读佳作,问好新年!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38:13
  是的,再有几天就立春了,春节也来了,万物更新。我们心中准备好一粒种子,在春天里播种吧。故事的发生也就像种子破土发芽,给人惊喜,岚亮兄弟说得对,每个早晨都有种子发芽,让我们在春日里,成长我们的情思。读了岚亮老师的《雾》,真的见识了大手笔,就像期待岚亮兄弟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佳华        2025-01-25 13:26:04
  破土而出,带着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的是蓬勃和旺盛,是朝气和希望。非常大气和厚重的一篇散文,值得学习和领悟。像老师一样,我也喜欢随意撒一些种子。前不久网上买了几包草籽撒在吸水石上,真的发呀了,到处绿油油的,很有生机很有喜感。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6:40:59
  心中藏着一粒种子,逢春就破土发芽,这是人生的要义。就像我们在东篱这块沃土,我们的文学之梦就是种子,发芽开花。佳华老师的《响年》这个角度相当好,行文也很有技巧,手法细腻,特别喜欢。就像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1-25 18:38:11
  老师的文章充满哲理,富于联想,从一粒种子破土发芽一直联想到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联想到在东篱社团,都是想一粒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支撑自己,给人希望与鼓舞。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8:40:59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理解自己。看种子破土,想到我们的人生,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学创作,包括我们的心情,心情也可以好好发芽,这是爱护自己的生命力。谢谢周老师的美评,愿你在东篱沃土播撒一粒粒文学的种子,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25 18:50:33
  用种子的破土发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或开花结果,或长成参天大树,联想到人生的蜕变,联想到写作的突破,,有着很强的哲理,很深给意义,太佩服老师的想象力了,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5 18:54:25
  入江山,驻东篱,对平常事物多了一份思考。所以我们都去观察那些现象,提取文学的意义。种子,破土的能量,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做不了高山,就做种子吧,起码还有发芽的心情。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