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木香(散文)

精品 【东篱】木香(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8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3发表时间:2025-03-12 06:12:45
摘要:我也跟时髦,其实是感觉新奇,并不懂得檀木沉香手串,一挂置于抽屉。人说,信点什么才玩起手串,我不信什么,只是觉得木珠把木香穿起来很有意思。每个人喜欢的理由可能不一样。每见,让我想起“木香”“香木”这些词,我还能生活在木器时代,就不能忘记本色的香。


   香木,又名“沉香木”,据说是产自广东东莞,叫蜜香树,也有叫檀香树的。我在厦门,听到当地朋友叫樟树是“香木”,也叫“香樟”。我母亲肯定不知道“香木”还有这些名堂,一生虽闯荡过朝鲜,但未到广东,所以她不应该懂得“香木”,可她称家中一切木器制品,皆为“香木”,哪怕是做一根柏树条锤把,她也称“香木把”。
   母亲心中,任何树木都可称“香木”,树有香,统称“木香”。木香并非都来自名树佳木,凡木皆蕴香。
   确切地说,我母亲是活在纯粹的“木器时代”,“香木”是她悟出的词。诗人梅尧臣说“鸟呼知木暖”,我母亲是用过才懂木香。尤其是在经过大炼钢铁运动之后,铜铁器物几乎都收取了去再冶炼,只剩下农具上的铁器得以幸存,木器就成了农家最温暖最吃香的东西了。
   我不能不说“吃香”这个词,不是“吃香喝辣”里的意思。在我们当地,吃香,是人缘好,有能量,大家拥护的多。我母亲的解释是,那些木制,释放了香气,供我们闻,供我们吃……这是几近浪漫主义的答案,透着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很多木制是闻不出香味的,但我母亲闻得到,不是我的鼻息不灵,是我对香的感受迟钝了,缺少的是生活精神的嗅觉。无味中闻到香味,平淡里悟出深厚。这是热爱生活的人的共同特点。就像一壶茶,冲泡了十遍八遍,还能品出茶香,并不觉得味淡味去,无滋无味。
  
   二
   家有几只木碗,平时不舍得用,逢过年祭祖才使用,使用时斟上烧酒温热一番,我不知为何。那应该是盛满岁月的木制容器,我生病时,母亲在木碗里盛米饭,说“吃了便好”,现在想想,或许就是辟邪避疾的意思。就相当于吃一副中草药。据考古发现的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用木碗,木碗应该藏着古老的智慧。不知木碗是否是桃木做的,我和端午节门楣上插桃枝联系起来思考,其民俗意义大致差不多吧。真的不能把这些归于封建迷信,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希望能以木维命,足以让人心生虔敬。《本草纲目》的“本”,就是木,进入中药书中,都有了药香的味儿,木汤可治病,木香也应该有辅助的疗效。
   长大以后,更念母亲的好,动不动还原那个情节。母亲的画外音是——我的小祖宗,俺好好供着你。木碗木碗,你念一句咒语,咒了那个病贼子……无论儿子多大,几乎都是被母亲哄大的。所以,做老婆的,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拿“妈宝”来跟这份感情对撞。
   吴伯箫笔下的那辆纺车,我家也有,母亲放在炕头,冬夜闲聊的人多了,母亲就吊在了檩子上。曾经听着纺车的吱吱扭扭声酣然入梦,纺车声替代了母亲的摇篮曲。屋子正厅的织布机,母亲每天都擦拭,有时候怕织布的动作生疏,母亲还捆好束带,试一试。下雪了,院子里鸡鸭鹅吃食的木槽满了,母亲用笤帚清理出木质的原样。她觉得木香会吸引家禽啄食。一只大木盆,铁箍都锈蚀了,黄色的原木色还是新的,一柄木勺子,永远挂在木盆的沿上。母亲念叨着,锅不离瓢,盆不离勺。想想,这些搭配,有着多么深刻的寓意啊。
   这些木制的农家器物,年久了,依然守着日常,仿佛就是家庭的一员,不可或缺,怪不得,母亲心中能闻其香,因为木器已经浸满了生活的味道,珍藏着故事的香,日子里,木器无言,却释放着缕缕清香,木香就是木的语言。
   胶东人喜欢睡大炕,炕沿一定是精致的木头做的,就像人的脸面,粗糙不得,糊弄不得。我家盖新房,大炕的炕沿木要一丈二,那年头木材紧张,炕沿木一般用国槐木做成,可以替代的是刺槐木。母亲忍痛伐了屋后园中一棵刺槐。经过雨打风干,量好尺寸截好,母亲用了好几个白天,在一堆粗沙里来回拖拉,去掉毛刺,露出木纹。镶在炕沿上,一铺土炕有了神情,那么精神,打上一遍桐油,木质旧色,每进屋,就有一股扑鼻的木香,是槐木的清香,香中还有一抹甜味。我上学去了,想起母亲屋内还有槐木的香,多少也心安几许了。
   新房盖起,做窗的木料,母亲要求一定用红松木。母亲学了一句话叫“百年大计”,意思是不能凑合。于是花了大价钱托人买了红松木三等板材。其实,母亲是喜欢红松木耐腐盈香的品性。我把窗木漆成绿色,掩不住木香,母亲喜欢靠窗坐着干针线活,她闻着木香,一定满足。暖暖的阳光贪恋绿色,扑上窗来;春来蝴蝶来,以为那片绿中一定有花香,纷纷扑窗,一次一次地扑扇,一定要冲进屋子。我常常这样想象着母亲的幸福生活。母亲一定会笑阳光那么痴情,笑蝴蝶不合逻辑的判断……
  
   三
   父亲受到感染,也讨好着母亲,在新房院子的边角插上小树苗,长大了,看着长势间苗,藤蔓慢爬到树上,缠绕起来,这让我也觉得那些藤蔓的触须也有嗅觉。无树的地方,竖起一根木杆,藤蔓也喜欢攀爬,母亲说藤蔓闻到了木香,赶着来偷香。真是因境生情,这情调抵消了日子的平淡。队上分配的柴火,父亲一根根修理,将院子一边开成院中园,插上木篱笆。一根木,总有用处,总会有香,这或许是父亲的信念。洗好的衣物,挂在篱笆头上,沥干水分,吸纳木香。
   母亲并不信佛,但有执念。她不能真正懂得“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念得熟,我们这个姓氏家族人名辈分用字就用到了五行字,我的辈分是“木”,母亲说放在中间,多“吃香”,她找到小学老师给我起学名,强调名字用字要有一个字是木旁。80年代初办理居民身份证,为了书写简便,我去掉木旁写成“才”。并非希望自己才高八斗,干了一件忤逆母亲心意的事,不管怎么样,我记住了母亲让我爱上树木的叮嘱,木香在心底,母爱随香来。每当遇到伐木,木倒了,有人喜欢数数年轮,我却如割喉的痛,为树木的死亡而悲伤,弯腰闻闻木香,那是一锯下去斩断的残香。看着树木的年轮,我们数着它的岁月,我们不懂得树木香彻岁月的语言啊。也很矛盾,木不锯断,何以门窗,何以器物?人生可能有太多的系扣是无法解开的,木器,毕竟是一个文明时代的符号,哪一种文明不是经过血腥而换来的。养成成材林就伐,就像牛羊肥了就宰,生活的理念,只要是健康的,不会总叹息“香殒玉销”,不掰开果核,怎能得那缕香。
   我很小的时候,看到过木棺材。隐约记得我爷爷去世前说过,儿子孝顺就给爹准备一口红木棺材。红木不是今天做高档家具的那种红木,而是油漆了红色的木棺。给爷爷送殡我没有哭,因为太小,不懂得哭的含义。四个大汉,掮着抬棺的杠子,一颤一颤地往山野走去。上学之后,我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是被真正的豪华木器包裹起来,环绕着,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好好休息。木,是有血有肉的,更有不朽的香,足够死者再闻下一辈子。死亡,很长时间在我心中是一种喜庆的归宿。我们生活在“木器时代”,死亡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木香,温暖着一个个亡者的灵魂,人间的好,是自生至死全程的好。有时候也对死亡很恐惧,但木香萦绕,又使恐惧之心缓释。
   石器时代,早就离开了我们,它属于我们的祖先,我觉得,它的离开,是因为无香。当然,人们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纪念那个时代,奇石,石雕,石建,都是石器时代的延续。木器时代,亘古未断,一下子就把古今衔接起来。从“钻木取火”,“坎坎伐檀”,我们逐步闻出木香,生活越来越精致,因为那抹木香。我曾听云南的朋友说高脚屋,除了防潮防蛇,更重要的是居住其间,可闻木香。木香,成为生活的元素,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从木香孕育而来。
  
   四
   鸟儿衔木以筑巢,搭起的不仅是窝巢的框架,还有木香盈巢不散。啄木鸟和犀鸟,喜欢在树干上凿洞为穴,木不香,凿洞的鸟喙怎么会坚持一直啄而不止?人类喜欢树木,爱闻木香,或许来自鸟类的启发。
   木香可愈疾。本草纲目中有一种中草药叫“木香”,据说“不思饮食”可服用,取其香,开胃健脾。在中国文化里,酸甜辛辣香,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把母亲称为木香,沉香,檀香,樟香,都不为过,母亲们有没有读过书,有怎样的文化水平,她们身上都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文化色彩,这些色彩就是一种香,可以熏染她的儿女的审美特性。母亲喜欢的,儿女也效仿,或许这就是遗传。
   我的生活灵感,有些就来自母亲的影响和开发。
   不随地就坐,带一只木板凳,在绿茵草地小憩,阳光温柔射来,享受着一抹暖香。离开木椅,转身从木制的书架上抽取一本书,先闻闻墨香,再深嗅墨香后面的木质的纸香。翻开书页,仿佛是打开木的年轮,读读岁月留下的文字。抽取盒中的“清风”牌抽纸,先闻悉那股木浆纸的香,感受来自大自然的赐予。一杯淡茶也漾着茶木的香,没有木香,就没有茶味,一叶一木,不仅仅用来感悟佛意梵语,更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味道。将计算机的屏幕封面,设计成一棵树,感受其葱茏的树姿,用眼光抽取那抹木香,熏染一下自己笔下的文字,努力使其沾上柔软的木香。木香并不妖娆,是最朴素清淡的香。古诗人说,枯荷池中闻暗香。那是以香暗喻品格的高洁脱俗。不达境界,难闻天香,我便退其次,守着木香时时闻。闻香识品位,愿做一个有点品位的人。
   木香,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香的语言,成为和我们对话的句子,而非是一种诱引。诱引是最浅层次的东西,有香而味不纯。
   有情木香总扑鼻,何必磨成手串挂腕上。心中有香,凡俗的日子就充满了味道。
   我的老家有一种树木,叫“臭椿”,其实名字里有个“臭”字而已,它也有木香,一点闻不出怪味。我不喜欢“臭名远扬”这个词,听到了“臭名”,让我们不能不远离它骨子里的那点香。这也让我坚信,只要是一棵树,一段木,都有香,不管是暗香还是微香,不管是浓香还是淡香,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香。满身盈香的人,性子都柔和,袅袅飘香是这类人的特点。所谓的修养,就是让身上多沾点香气。
  
   2025年3月1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木香”作为题目,新鲜且独特,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情不自禁的追随,沉浸在满是木香的世界里。在作者母亲的心中,任何树木皆为“香木”,统称“木香”,在大炼钢铁后木器成为农家温暖且“吃香”之物,作者自觉“对香的感受迟钝了,缺少的是生活精神的嗅觉”,体现出母亲对“香”独特的敏锐感受,以及热爱生活的人能在平淡中品出深厚的“香”味。家中的木制器物,如家庭一员守护着日常,传统又充满关怀。炕沿、窗户等都是木器制作,作者用阳光、蝴蝶描绘出一幅极富动态美又充满诗意情感的动人画面,展现了母亲对生活品质的用心和追求,也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恩。父亲受母亲影响,对木料物尽其用,木香为平淡生活增添了情调。从母亲起的名字,木器时代,到木棺材都显示了木香已融入生活中,作者由浅入深,不仅感受到木香是一种文明符号,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中将母亲比作木香,源自于母亲对儿女审美特性的熏染,而作者的生活灵感也多来自母亲。作者用木香的朴素清淡,倡导人们从生活细微处品味木香,提升修养,让内心充盈美好,使平凡日子充满韵味。作者选材独特,善用联想与象征,将木香与母爱、文化相关联,饱含深情,内涵深刻。日常生活中的木器,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别样的魅力,使文章展现了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怀才老师文化底蕴深厚,笔触精妙,又一美文佳作诞生,欢迎围攻猛评!【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2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3-12 06:41:22
  怀才老师笔下的“木香”韵味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诗意相融,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直击人心的感染力,读完只觉“木”香扑鼻,馥郁之气萦绕,越品越觉意味悠长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收获颇丰,问候老师春安,万事顺遂!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09:02:27
  谢谢石叶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想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想起母亲曾说的话,铁器铜器在大炼钢铁的时期,都被拆去了,只剩下木制了。无法改变时代,只能改变自己,母亲善于寻找新的兴趣,珍惜每块木头,烧火都不舍得。不能烧掉那些木香,我给母亲的木香提升一下认识,表达我对惜物爱物的认知吧。特别期待石叶老师在百忙之中笔耕不辍,写出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12 07:27:20
  这篇散文选材独特,以木香为线,串起母爱与文化。从家中木器到母亲对香的敏锐,作者联想象征,饱含深情,让读者沉浸于平淡生活的韵味!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09:06:26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的确,我是想从木香的角度入手,写出平淡生活中的珍惜爱惜的感情。我的母亲不信佛,但比佛还佛,不忍坏了任何一物,人活得很从容,她是我的生活榜样。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3-12 08:03:49
  木香这个题目很有读感。在林区,木材是很多的,在以前,所居住的房子都是木材盖成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工具也是由木材制作的。老师的文章有自己的节奏,行文次序井然。把生活之中的木器尽皆收入文字之中,真的闻到了一股木材的香气。好文拜读!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09:12:28
  从小就十分羡慕东北的大森林,我没有去看,但从《林海雪原》中读到,甚是向往。在森林里,木香更浓,这是大自然的赐予,能够在森林里工作,也是最幸福的——闻得木香。东北,是白雪做的,也是木头做的,看电视看到东北人冬储的木柴,比我们这里做门窗的木头都好,我到感到可惜是烧火用了。我觉得,人类始终没有脱离木器时代,只是现在更精致了。我始终觉得我们看森林变化是绿色的洇漶和渍染,可能是单调的角度,在春萌时,森林的树木是不是也会发出淡香?枫桦老师有经验。这篇散文,类似随笔,想到哪,写到哪,散漫了点,谢谢枫桦老师包涵。继续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12 09:00:38
  在林区呆过的人,对木香有独特的感受,看了老师的文,我嗅嗅鼻子,都能闻到这木香的味道。文中写到的炕沿和木板凳,我至今难忘。这么多小故事,融合成一篇感情饱满立意深远的大作,可见老师的文笔功夫炉火纯青,感佩之至!文中有许多好句子,极为精彩,有幸我读到了,回味无穷。“所谓的修养,就是让身上多沾点香气。”特棒!拜读学习老师美文,遥握,春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09:20:38
  在东北人面前,真的不敢说树木说寒冷,但不影响我从树木上获得审美的需求。哈哈!韩老师对森林的熟知,让我觉得你的格局一部分来自森林。我喜欢文学,闻木香,这是那些胭脂香无法比拟的香,一个阶段,遇到寒冷空气我的鼻炎就犯了,非常担心会降低我的闻香能力,还好,一切归于正常,所以写出木香小文。炕沿木,是火坑的眼睛,或者说是眉毛,一定要修葺得漂亮点,母亲干不了笔端体力活,我家新房的炕沿木就是母亲一手打造的,可惜卖房后,新房主拆了,人家也有自己的考虑,只是很想那根炕沿木。这个文写得拉杂了,韩老师给我遮羞了,谢谢。一个人,别人是不是喜欢,不是看别的,看一个人身上有多少香气,香气是一种修养,不必是富贵不能淫之类的,只要温善,就是最大的修养。于是有所感。谢谢韩老师的美评,远握,继续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2 10:18:19
  这是篇溯本思源、芳香飘远、充满美学人学的深度佳作。当语言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当文字淡泊在宁静之中回眸来路,当思想穿过红尘的沙漠回归绿州,这样的果实是独具魅力的,惊艳如悬崖上临空横斜的红苹果。太喜欢这篇《木香》了。喜欢这种灵动通感的表达——“日子里,木器无言,却释放着缕缕清香,木香就是木的语言。”“所谓的修养,就是让身上多沾点香气。”一语惊醒梦中人,三花聚顶啊!遗憾了,平生谨慎有余,沾香不足矣。木有木香,想必文有文香吧。木香乃本香,源香,真好,更好的人,是礼赞木香的人。残留的暗香里,浮动的是风雨兼程的滚滚红尘,以及红尘中的世道沧桑,故土亲情,流年清欢。余秋雨说: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读了这篇文字,才感受到兄长已经达到了如是境界。是啊,人人皆有香气,我的体悟是,香气相投方能同行向远。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的梦,做着做着就断了,有时候想想,一切皆是缘份,又何必强求呢。拜读《木香》,颇多感慨,见笑了。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10:51:12
  谢谢岚亮老师发自内心的一段精彩独白,我不看作是给怀才小文的附庸。生活中的美学原本可能就像这木香一般,并不为人关注,木制木器,都是工具,有谁视为一种香的存在?我觉得,当我们转变了一个看法,一定会寻找一种审美的存在而关注。所以,我始终在木器时代,未能走出那段原始的文明。原本很普通的东西,只有是某个当口,可能显出价值,而文学会提前进入,让我们深思,因为生活中的普通东西之所以持久存在,其生活意义自不必说,更有一种超越生活的东西。当我们觉得木有清香,轻拿轻放,甚至擦拭,都正常了。当我们无视这样的存在,还当是可有可无,那它的审美价值一定是被埋没的状态。谢谢岚亮老师的喜欢,只是一些零碎的木香细节的拼接,没有大的格局和框架,可能和我的生活有关,毕竟我从不否定我的生活,于是审美的浪漫战胜了那些朴素和卑微。我做过泥水匠,所以觉得石头是有语言的,观木头,所以觉得木头也有语言,它总是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读懂读不懂,都不要紧,关键是我们不失去对这种语言的兴趣吧。读岚亮老师的文章,我总是沐浴在激情里,非常提振的感觉,我常常想,如果读不到岚亮文章会这样,不敢去假设了。半年之久,几乎每日都有一个“亮”字在眼前划过。我也喜欢余秋雨这段话,谢谢岚亮老师的相赠,引以为座右铭吧,将审美真正带进我们的生活里。走散了,是应该散了,我们问一个原因就是,不必抱怨,因为散去也是最好的安排。岚亮老师给这小文的角度留言,真的是金玉一般,甚爱甚喜。我总在琢磨岚亮老师的这篇小说,这一渡,一定不是麻儿生命和时光的隔断。他还需要一个适合他,能够给他一点人生乐趣的背景。真正的仙,不是在银河,真正的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是对那些最普通甚至有瑕疵的人有着慰藉的东西。我身份欣赏这个小说。特别期待岚亮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简柔        2025-03-12 10:59:14
  木有香,这是作者母亲心思的玲珑,情感的细腻与心灵的诗性。作者喜欢木香,那缕缕纯美的木香优雅了作者的书香时光。我也喜欢木质器物,比塑料制品更有生活的本真和温软,有着素朴和天然的美感。怀才老师笔下的木香,与日子有关,有生活有关,上天入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暗香流转,如飞花向晚,飘洒在老师记忆的天空,心灵的沃野。母亲,散发最美最亲切的木香。洋洋洒洒,丰厚优美的大作,学习了,大赞特赞。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11:08:13
  可能和简柔老师的喜欢差不多吧,我喜欢的一是木器,二是瓷器。木器有木香,暗香从不因年久而散失,拭去木头外表的陈迹尘埃,木纹又清晰起来,香气也氤氲而生。瓷器是将泥土重新塑造而诞生的美,它不再是泥土,可碎而不能复为土。这是多么纯粹的东西。释放一段香,不必用什么目的,是自身的特性,这是木香的好。所以,总喜欢这种自然的香,在意或不在意,都无伤闻香的人。看了简柔老师的《在水之湄》,仿佛是沿湖走了好几圈,看了人间的真正湖光,时光里的好,都被简柔沉放其中了,有溢满的感觉。谢谢简柔老师拨冗留墨鼓励,远握,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3-12 11:01:18
  老师的这篇美文,通过木香写出了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亲情的追忆。这种木香一般人很难品味得到,“不达境界,难闻天香”——这我相信,因为自己也曾在木工的行列里,对各种木材的性能虽能熟知,但对那种香气还是品之有限。内心里也有着隐隐的感觉,只是领悟的未及境界。读老师的文,有茅塞顿开之感。遥祝健康、春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11:18:05
  早知郑老师是鲁班,我真的是班门弄斧了啊,好在不敢亮出斧头,只是捡拾了几枚木屑木花闻香,郑老师视为小儿科就是。我在高中时,赶上学工学农,我在木工组,那时感觉出木头是世界上最硬的东西,因为我的两个虎口都被推子磨碎了,出血了。我觉得,美学的东西可以去掉我们的苦痛,那些不堪的东西,往往是美学深潜的东西。郑老师说笑了,你是和木头打交道最深的人,一定闻得见木香,我常常想母亲为何非要买红松木做窗框,一定是喜欢闻那种红松木的木香,其实,用来做窗框的木头还有很多,尤其是那个时代也讲究不了木质,只能考虑省钱。抓一把木花在手,我觉得比那种人为的飞花仪式更有仪式感。谢谢郑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3-12 14:52:00
  作者特别擅长从普通生活中挖掘写文的素材,木有香,这不是靠嗅觉获得,而是靠细腻的内心去感知,靠思想的深度去体悟,靠浩瀚的想象去觉察。作者的母亲是智慧的,心思是通透的。文中的一个个故事,飘荡着浓郁的亲情,潋滟着各种木制器具的香气,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香气。作者对木材、对木器充满深情,墨香混合着木香,混合着灵魂之香向四处漫漶。该文内容丰盛,思想深邃,非常有韵味的文字,叙述中满含哲思,启人遐想。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春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17:31:00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每读罗老师的点评,心中就腾起一团火,激情被点燃了。木香,如果原色的,不加油漆,有淡香,但正如罗老师所言,是靠心来嗅吸才感受得到。其实,最普通的生活,都没有波澜壮阔,只有琐碎,我们无法抛弃,那就热爱,那些事,那些淡香,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好好生活的。什么样的现实,热爱生活的人都会接受,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或者是遇到生活的坎坷,最终多数人还是选择热爱。香,的确是为了用来熏染灵魂的,如果为了让别人闻香,意义就不大了。有点哲思,完全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理想的力量。不敢写鸡汤了,生怕有毒。哈哈。愿望,看到罗老师的散文了,罗老师创作不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问候春祺,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3-12 18:02:46
  眨眼一看,以为写的是沉香,但继续阅读,才理解了真正的木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心中有香,凡俗的日子就充满了味道。”好文章也充满了味道。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2 18:10:22
  谢谢金刚指老师的赐评,致敬!其实,我对古玩木玩之类的东西并不感兴趣,但我知道什么样的香菜是最为珍贵的,但我心中的香,一定是跟生活有关的。普通的人,感受的是每日生活的好。我是那个时代的人,几乎完全处于木器时代,所以,对一根棍都有特别的亲切感情。这方面我的母亲更是惜木如待儿。远握,问候金刚指老师春祺,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3-13 18:46:47
  在老师的文中,木有其香,亦即木的语言。老师惜木,若某个“木”不在了,想必其香还会长存于老师的心中。好文拜读!祝老师春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3 19:13:10
  谢谢塞翁老师的留墨。木不在,其香洋溢,不会消散,香气氤氲,恰是我们需要的生活氛围。期待塞翁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