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木香(散文)

精品 【东篱】木香(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4.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0发表时间:2025-03-12 06:12:45
摘要:我也跟时髦,其实是感觉新奇,并不懂得檀木沉香手串,一挂置于抽屉。人说,信点什么才玩起手串,我不信什么,只是觉得木珠把木香穿起来很有意思。每个人喜欢的理由可能不一样。每见,让我想起“木香”“香木”这些词,我还能生活在木器时代,就不能忘记本色的香。


   香木,又名“沉香木”,据说是产自广东东莞,叫蜜香树,也有叫檀香树的。我在厦门,听到当地朋友叫樟树是“香木”,也叫“香樟”。我母亲肯定不知道“香木”还有这些名堂,一生虽闯荡过朝鲜,但未到广东,所以她不应该懂得“香木”,可她称家中一切木器制品,皆为“香木”,哪怕是做一根柏树条锤把,她也称“香木把”。
   母亲心中,任何树木都可称“香木”,树有香,统称“木香”。木香并非都来自名树佳木,凡木皆蕴香。
   确切地说,我母亲是活在纯粹的“木器时代”,“香木”是她悟出的词。诗人梅尧臣说“鸟呼知木暖”,我母亲是用过才懂木香。尤其是在经过大炼钢铁运动之后,铜铁器物几乎都收取了去再冶炼,只剩下农具上的铁器得以幸存,木器就成了农家最温暖最吃香的东西了。
   我不能不说“吃香”这个词,不是“吃香喝辣”里的意思。在我们当地,吃香,是人缘好,有能量,大家拥护的多。我母亲的解释是,那些木制,释放了香气,供我们闻,供我们吃……这是几近浪漫主义的答案,透着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很多木制是闻不出香味的,但我母亲闻得到,不是我的鼻息不灵,是我对香的感受迟钝了,缺少的是生活精神的嗅觉。无味中闻到香味,平淡里悟出深厚。这是热爱生活的人的共同特点。就像一壶茶,冲泡了十遍八遍,还能品出茶香,并不觉得味淡味去,无滋无味。
  
   二
   家有几只木碗,平时不舍得用,逢过年祭祖才使用,使用时斟上烧酒温热一番,我不知为何。那应该是盛满岁月的木制容器,我生病时,母亲在木碗里盛米饭,说“吃了便好”,现在想想,或许就是辟邪避疾的意思。就相当于吃一副中草药。据考古发现的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用木碗,木碗应该藏着古老的智慧。不知木碗是否是桃木做的,我和端午节门楣上插桃枝联系起来思考,其民俗意义大致差不多吧。真的不能把这些归于封建迷信,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希望能以木维命,足以让人心生虔敬。《本草纲目》的“本”,就是木,进入中药书中,都有了药香的味儿,木汤可治病,木香也应该有辅助的疗效。
   长大以后,更念母亲的好,动不动还原那个情节。母亲的画外音是——我的小祖宗,俺好好供着你。木碗木碗,你念一句咒语,咒了那个病贼子……无论儿子多大,几乎都是被母亲哄大的。所以,做老婆的,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拿“妈宝”来跟这份感情对撞。
   吴伯箫笔下的那辆纺车,我家也有,母亲放在炕头,冬夜闲聊的人多了,母亲就吊在了檩子上。曾经听着纺车的吱吱扭扭声酣然入梦,纺车声替代了母亲的摇篮曲。屋子正厅的织布机,母亲每天都擦拭,有时候怕织布的动作生疏,母亲还捆好束带,试一试。下雪了,院子里鸡鸭鹅吃食的木槽满了,母亲用笤帚清理出木质的原样。她觉得木香会吸引家禽啄食。一只大木盆,铁箍都锈蚀了,黄色的原木色还是新的,一柄木勺子,永远挂在木盆的沿上。母亲念叨着,锅不离瓢,盆不离勺。想想,这些搭配,有着多么深刻的寓意啊。
   这些木制的农家器物,年久了,依然守着日常,仿佛就是家庭的一员,不可或缺,怪不得,母亲心中能闻其香,因为木器已经浸满了生活的味道,珍藏着故事的香,日子里,木器无言,却释放着缕缕清香,木香就是木的语言。
   胶东人喜欢睡大炕,炕沿一定是精致的木头做的,就像人的脸面,粗糙不得,糊弄不得。我家盖新房,大炕的炕沿木要一丈二,那年头木材紧张,炕沿木一般用国槐木做成,可以替代的是刺槐木。母亲忍痛伐了屋后园中一棵刺槐。经过雨打风干,量好尺寸截好,母亲用了好几个白天,在一堆粗沙里来回拖拉,去掉毛刺,露出木纹。镶在炕沿上,一铺土炕有了神情,那么精神,打上一遍桐油,木质旧色,每进屋,就有一股扑鼻的木香,是槐木的清香,香中还有一抹甜味。我上学去了,想起母亲屋内还有槐木的香,多少也心安几许了。
   新房盖起,做窗的木料,母亲要求一定用红松木。母亲学了一句话叫“百年大计”,意思是不能凑合。于是花了大价钱托人买了红松木三等板材。其实,母亲是喜欢红松木耐腐盈香的品性。我把窗木漆成绿色,掩不住木香,母亲喜欢靠窗坐着干针线活,她闻着木香,一定满足。暖暖的阳光贪恋绿色,扑上窗来;春来蝴蝶来,以为那片绿中一定有花香,纷纷扑窗,一次一次地扑扇,一定要冲进屋子。我常常这样想象着母亲的幸福生活。母亲一定会笑阳光那么痴情,笑蝴蝶不合逻辑的判断……
  
   三
   父亲受到感染,也讨好着母亲,在新房院子的边角插上小树苗,长大了,看着长势间苗,藤蔓慢爬到树上,缠绕起来,这让我也觉得那些藤蔓的触须也有嗅觉。无树的地方,竖起一根木杆,藤蔓也喜欢攀爬,母亲说藤蔓闻到了木香,赶着来偷香。真是因境生情,这情调抵消了日子的平淡。队上分配的柴火,父亲一根根修理,将院子一边开成院中园,插上木篱笆。一根木,总有用处,总会有香,这或许是父亲的信念。洗好的衣物,挂在篱笆头上,沥干水分,吸纳木香。
   母亲并不信佛,但有执念。她不能真正懂得“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念得熟,我们这个姓氏家族人名辈分用字就用到了五行字,我的辈分是“木”,母亲说放在中间,多“吃香”,她找到小学老师给我起学名,强调名字用字要有一个字是木旁。80年代初办理居民身份证,为了书写简便,我去掉木旁写成“才”。并非希望自己才高八斗,干了一件忤逆母亲心意的事,不管怎么样,我记住了母亲让我爱上树木的叮嘱,木香在心底,母爱随香来。每当遇到伐木,木倒了,有人喜欢数数年轮,我却如割喉的痛,为树木的死亡而悲伤,弯腰闻闻木香,那是一锯下去斩断的残香。看着树木的年轮,我们数着它的岁月,我们不懂得树木香彻岁月的语言啊。也很矛盾,木不锯断,何以门窗,何以器物?人生可能有太多的系扣是无法解开的,木器,毕竟是一个文明时代的符号,哪一种文明不是经过血腥而换来的。养成成材林就伐,就像牛羊肥了就宰,生活的理念,只要是健康的,不会总叹息“香殒玉销”,不掰开果核,怎能得那缕香。
   我很小的时候,看到过木棺材。隐约记得我爷爷去世前说过,儿子孝顺就给爹准备一口红木棺材。红木不是今天做高档家具的那种红木,而是油漆了红色的木棺。给爷爷送殡我没有哭,因为太小,不懂得哭的含义。四个大汉,掮着抬棺的杠子,一颤一颤地往山野走去。上学之后,我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是被真正的豪华木器包裹起来,环绕着,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好好休息。木,是有血有肉的,更有不朽的香,足够死者再闻下一辈子。死亡,很长时间在我心中是一种喜庆的归宿。我们生活在“木器时代”,死亡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木香,温暖着一个个亡者的灵魂,人间的好,是自生至死全程的好。有时候也对死亡很恐惧,但木香萦绕,又使恐惧之心缓释。
   石器时代,早就离开了我们,它属于我们的祖先,我觉得,它的离开,是因为无香。当然,人们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纪念那个时代,奇石,石雕,石建,都是石器时代的延续。木器时代,亘古未断,一下子就把古今衔接起来。从“钻木取火”,“坎坎伐檀”,我们逐步闻出木香,生活越来越精致,因为那抹木香。我曾听云南的朋友说高脚屋,除了防潮防蛇,更重要的是居住其间,可闻木香。木香,成为生活的元素,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从木香孕育而来。
  
   四
   鸟儿衔木以筑巢,搭起的不仅是窝巢的框架,还有木香盈巢不散。啄木鸟和犀鸟,喜欢在树干上凿洞为穴,木不香,凿洞的鸟喙怎么会坚持一直啄而不止?人类喜欢树木,爱闻木香,或许来自鸟类的启发。
   木香可愈疾。本草纲目中有一种中草药叫“木香”,据说“不思饮食”可服用,取其香,开胃健脾。在中国文化里,酸甜辛辣香,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把母亲称为木香,沉香,檀香,樟香,都不为过,母亲们有没有读过书,有怎样的文化水平,她们身上都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文化色彩,这些色彩就是一种香,可以熏染她的儿女的审美特性。母亲喜欢的,儿女也效仿,或许这就是遗传。
   我的生活灵感,有些就来自母亲的影响和开发。
   不随地就坐,带一只木板凳,在绿茵草地小憩,阳光温柔射来,享受着一抹暖香。离开木椅,转身从木制的书架上抽取一本书,先闻闻墨香,再深嗅墨香后面的木质的纸香。翻开书页,仿佛是打开木的年轮,读读岁月留下的文字。抽取盒中的“清风”牌抽纸,先闻悉那股木浆纸的香,感受来自大自然的赐予。一杯淡茶也漾着茶木的香,没有木香,就没有茶味,一叶一木,不仅仅用来感悟佛意梵语,更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味道。将计算机的屏幕封面,设计成一棵树,感受其葱茏的树姿,用眼光抽取那抹木香,熏染一下自己笔下的文字,努力使其沾上柔软的木香。木香并不妖娆,是最朴素清淡的香。古诗人说,枯荷池中闻暗香。那是以香暗喻品格的高洁脱俗。不达境界,难闻天香,我便退其次,守着木香时时闻。闻香识品位,愿做一个有点品位的人。
   木香,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香的语言,成为和我们对话的句子,而非是一种诱引。诱引是最浅层次的东西,有香而味不纯。
   有情木香总扑鼻,何必磨成手串挂腕上。心中有香,凡俗的日子就充满了味道。
   我的老家有一种树木,叫“臭椿”,其实名字里有个“臭”字而已,它也有木香,一点闻不出怪味。我不喜欢“臭名远扬”这个词,听到了“臭名”,让我们不能不远离它骨子里的那点香。这也让我坚信,只要是一棵树,一段木,都有香,不管是暗香还是微香,不管是浓香还是淡香,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香。满身盈香的人,性子都柔和,袅袅飘香是这类人的特点。所谓的修养,就是让身上多沾点香气。
  
   2025年3月1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木香”作为题目,新鲜且独特,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情不自禁的追随,沉浸在满是木香的世界里。在作者母亲的心中,任何树木皆为“香木”,统称“木香”,在大炼钢铁后木器成为农家温暖且“吃香”之物,作者自觉“对香的感受迟钝了,缺少的是生活精神的嗅觉”,体现出母亲对“香”独特的敏锐感受,以及热爱生活的人能在平淡中品出深厚的“香”味。家中的木制器物,如家庭一员守护着日常,传统又充满关怀。炕沿、窗户等都是木器制作,作者用阳光、蝴蝶描绘出一幅极富动态美又充满诗意情感的动人画面,展现了母亲对生活品质的用心和追求,也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恩。父亲受母亲影响,对木料物尽其用,木香为平淡生活增添了情调。从母亲起的名字,木器时代,到木棺材都显示了木香已融入生活中,作者由浅入深,不仅感受到木香是一种文明符号,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中将母亲比作木香,源自于母亲对儿女审美特性的熏染,而作者的生活灵感也多来自母亲。作者用木香的朴素清淡,倡导人们从生活细微处品味木香,提升修养,让内心充盈美好,使平凡日子充满韵味。作者选材独特,善用联想与象征,将木香与母爱、文化相关联,饱含深情,内涵深刻。日常生活中的木器,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别样的魅力,使文章展现了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怀才老师文化底蕴深厚,笔触精妙,又一美文佳作诞生,欢迎围攻猛评!【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2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13 20:32:41
  在老师的笔下,木,是香的,是有情的,是能给人思考,给人寄托。不会说话的木,可以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激励人向前冲。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3 20:58:31
  任何一物,我觉得都有自己的语言,人必须懂得物的语言,如果不能懂得,一切都是游离于我们的情感世界之外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是。谢谢红花草老师与怀才之间的默契和交流。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2 楼        文友:青瓷碗盛雪        2025-03-14 14:04:29
  怀才老师的“木香”有别样的味道,到多数人喜欢净手焚香,而自然之味更让人心旷神怡,文中提到的香樟木,柏木,都有特别的味道,不由想起了侧柏和松木的味道,木已经在方方面面融入人的生活,想起刨子过处的木花,自然的纹理和质感,在这些木质品的熏染下,人也久而不闻其香,与香同化,香入肌理品格,是诗意也是人生情味。
青瓷碗盛雪,白玉炉燃香。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4 17:26:25
  谢谢青瓷老师的留墨。非常喜欢你所言的“与香同化”说。我历来认为,朴素的尘世生活,有着不闻见的暗香,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可闻香,否则只能抱怨。与香有染,才是真味。道佛从一草一木中悟得道场禅意,红尘中人,要体验生活有味,就不能舍弃草木,进而看得起那些与草木无异的人。这才是情怀。非常期待青瓷老师继续投稿,远握,问候春祺!
1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3-17 09:01:23
  越艰苦的岁月,感知“香”的能力越强。不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怀才老师的母亲在盖房时知道“百年大计”这个词,门窗必须要红松木的,这种想法与我母亲是多么相似,我家盖房时,母亲也是强调,一年盖房千年住,不得含糊,连阳台上的木板都必须用红心木。文章结尾立意深刻,直指人心,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好文!大赞!遥握问候,谨祝春祺!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7 11:09:16
  不一定是豪门富户可以养得气质,贫寒之家,可能事事不如意,但在不容易中寻找一点香气,更可贵。我常常如此想,谁都不能选择家庭,但可以在家中感受温度和香韵。湘莉老师的很多文章都是成分挖掘家庭的温度,这是成长的环境和基础,我非常赞同和喜欢。谢谢湘莉老师的留墨,辛苦了,期待你的佳作。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