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油水(散文)

精品 【东篱】油水(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8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5发表时间:2025-04-01 05:35:17
摘要:好几年,我家的饭菜油水很少,主要是为了我的心血管健康。于是对“油水”有了一些感受,写点我的认识吧。


   我这里说的“油水”,不包括“水”,是特指食用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之类),以及产生的引申含义。油水,水的意义已经弱化,几近消失,可能有点水分子。油里不能掺水,一掺水,性质就变了,水乳可交融,油水交融则难了。其实,这是个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偏义复词,就像“窗户”,“户”是门,门的意思也掉了。
   由这个词,我一下子想到大跃进时期,村民称呼我父亲是“管油水的人”。那时我才两三岁,母亲放在身后背着我,做大锅饭吃食堂的往事不记得,只是后来听人说。
   村食堂是用两个大瓷坛盛油,父亲用油提打进一个瓷盆。炒菜煮菜时,父亲抱着瓷盆逐个往大锅里加油。舀油的是一个酒盅临时充当了舀子。舀油时,父亲的大拇指也要放在酒盅的内壁,自然要占空间,直接影响着每一酒盅的油量。有的炒菜人说,这么一点油星,炒糊怎么办?父亲无语。吃饭的村民也嫌没个油星,炒菜不出味。父亲也装聋作哑。那时村的干部叫大队长,是全村过日子的管家,他偷偷地告诉我父亲,两瓷坛油,要吃到新花生刨出来榨油为止,不然就要清水煮白菜。父亲闯朝鲜期间打工谋生,做过小饭馆生意,算是个厨师,管炒菜,这次是“管油水”,责任更大了。他不狠心“控油”,但生怕没几天两瓷坛生油就被“造光”。果然,到了第二年的夏末,粮食吃光了,可油还剩下半瓷坛,父亲以引为傲。但有什么意义?谁也不能喝油喝饱肚子呀!
   父亲干的事也叫“捞油水”,但为了全村人的日子顿顿能有油水,他坚持着“细‘油’长流”……
  
   二
   我常常想起现代汉语里的“捞油水”是不是就是从那时吃食堂来的,油水是舀上来的,怎么能是“捞”呢?原来这个“捞”字是“顺手偷窃”的意思,有着占便宜贪好处的贬义。我虽身份为教师,后期在高中干了个主任的角色,说来,也管着一点油星的事,一想到父亲这段故事,自省自律的精神始终装在心中,不敢“捞”半点油星。不捞,是本分,也是品质。常在河边站,就要不湿鞋;常端油壶,要学卖油翁,身上不沾油。
   还有一个词叫“揩油水”,简称“揩油”,等同于“雁过拔毛”。油水有一个特性,浮于表层,或附着于外表,“舀”就不大可能了,就借机会一“揩”,“揩”就是占便宜,不过,可不是不小心“碰”上的,而是心存贪欲的行为。鲁迅曾写过“揩油”,把“拿回扣”列入其中,其性质和“偷窃”不同,这种“秘密”是秘而不宣,有揩油的可能就叫“肥缺”,不能完全掌管,如果有机会受到派遣,也有油水可捞,便称“肥差”。一旦败露,便以“分一杯羹”的借口来给自己开脱。如此说来,人性在“油水”面前,绝不水光油滑的,而是露出了残缺部分。流光发亮的油层,倒成了一面镜子,可以直射人性的原形。
   从小,我就理解母亲做饭省油的行为了。家里不来客人或亲戚,很少奢华地炒一个菜,一般是熥菜吃。特别是冬天,白菜萝卜是主菜。也好,母亲说,少跟油烟打交道,做饭的围裙省了,十年八年不用置办新的。我只能用“安贫自得”来形容母亲,她不懂得这个词,知道我在她面前只有撒娇,没有抱怨。白菜萝卜切好,装盘,挖一勺自制的农家面酱,一个小小的羹匙往油坛子一伸,算是舀了一点油,淋上,滴上,再用切的菜擦拭两下,然后入锅。母亲说,大火烧,就烧出了油香的味儿了。她在日子里总能找到好处。我曾戏说母亲,一只蚂蚁身上剔下的肉都是香的,吃起来是满嘴的肥肉。母亲老半天反应不过来,继而,红着脸走开。
   父母真的是一对,用当今的话说“三观”一致。父亲也从未嫌油星少,可能和父亲在大食堂做饭的节俭观相同吧。贫贱夫妻百事哀,唯独此事看得开。按照现代人的饮食观看,少吃油,可能对心血管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也是,父母人在中年就去世了,到底是没有因血管有问题而危及生命。
  
   三
   吃熥菜,也成了我的习惯,每到冬季,我就喜欢切白菜熥着吃,都不是为了省油,可能从小奠定了吃熥菜的口感,一生难改吧。尤其是我因心血管出现问题做了支架手术,就不敢沾大油水了,医生说,饭菜以清淡为主,不要顿顿鱼肉。清淡,岂止是饮食的要求,清高淡泊,不慕名利,也是清淡人格的内涵。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就是清淡,若是换成“一城繁华”,那还值得我们崇拜吗?
   母亲从不为我长身体少了油水,每年,队上每人分配20斤花生壳,榨油度年,完全够了,倒是主粮不足,尤其是我长成少年,母亲说我的胃口就像“网兜”,装下半个北山的粮食都不止。所以,到了“九秋十月了”,村里公布开山的消息了,我不去罱(复收)花生,专门罱地瓜。母亲说,吃个地瓜肚子起码不知饿。没有油水可以过,没有主粮过不了。母亲总说,闻个油星子香能下饭就可以啦,还能把油当成水喝,当主粮吃?
   过年了,母亲最奢侈的行为就是“开炸”。也没有油炸什么好东西,炸面鱼,炸萝卜丸子,炸“老燕屎”(切成面卷的样子,如老燕屎),这老三样,几乎年年如此,成为我们家过年最香的食物。母亲说,反正过年比平常日子要费油,狠狠心破费一次,也不负过年。而且,炸过的油还可以舀出来做熥菜用,母亲曾跟我比较,八分碗的油,炸过这些,剩下了七分碗,几乎没太大的损失。怎样弥补呢?母亲还有办法,面鱼,萝卜丸子,老燕屎放进熥菜或煮菜里,就当用了油星,不必再舀一勺油。她总是想办法弥补油炸的损耗。这是母亲的“良性循环”,在年复一年里,她没有把日子过出残缺和破绽。
   油水也叫油星,清淡的日子,与贫穷沾边,也爱护了村民的健康。我常常回想,村中极少有肥胖的人,“减重”,只有在今天的全国两会上提出,日子好了,人们过得并无收敛,不算精致,导致肥胖,这是关系民族未来的事情。“体重管理”被纳入国家的民生战略,这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提出。那时村中好像也没有得了什么怪病的,或许医学上的那些病名人们并不知晓。我始终觉得清淡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油水,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当然,我也要说一个沉重的故事。那时我老家有一户人家,七个儿子,日子过得不富裕,姑娘瞧不上,户主老爹就用干净的粗布把油坛子擦了几遍,油浸浸的,用绳系在门边,儿子们吃完饭,逐个用油布擦嘴,嘴唇都是油光油光的,传到外面,人们认为日子富裕了,终于有外村的女人跟了他的大儿子。户主辩解说,那是怕风吹嘴唇裂口。这个故事好沉重,沉重是用油布擦拭了以后,才带来了幸福。时代,终于改写了农村的故事,如今,人们的心思并不在吃油多少上,是要听听数钞票的声音,看看数钞票是不是手疼,否则都算不上是传奇。看一眼“油布媳妇”,我心中想说,有眼光!不要只看眼前,未来的日子终会好起来的。
   那次回家,遇到他的大儿子,也老了。我差点脱口而出“油布媳妇”,好在只是笑,掩饰了尴尬。他拉我到他家坐,问我喜欢喝大红袍还是白毫银针,他家都有。我差点流泪,不是感动他对我的恭敬,而是换了他的人间。如今,肥肠满腹,需要茶水来解了。
   还记得,那时农户请工盖房子或帮忙,总要准备一顿好点的饭菜,总是说,清汤寡水的,没啥油星。这个说法,带着歉疚和诚实。农人认为,油水是对邻居的的最好报答。贫穷之下,礼仪不失,不仅仅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我们国人共同的生活原则。
  
   四
   在八十年代,生活有了起色,我老家有个说法——要吃大油水,就下馆子。人们手中有了闲钱,才有了这样的想法。曾经,肚子里一点油水没有,肠子不结板油,为了填饱肚皮,就拿小菜园的菜出气,薄薄的面皮,包着菜包子,一点油星不外溢,不粘锅,但不经饿。
   就像我母亲,喜欢做没有油水的菜,这样洗手省事,不必打胰子(肥皂),什么都省了。所以她一直喜欢拌凉菜,凉菜不加油水,所以园边总是种点芝麻,凉菜里洒点芝麻,更香,替代了油水。
   那时候,肥猪肉才是大油水。我家只在过年到公社的屠宰场割肉,母亲盯着肥肉,甚至指着某个部位,目的是想尝尝肥肉烤下的猪大油的味道。甚至,那根穿着割下的猪肉的马勒草也要加热化下沾上的些微油星。
   我一度喜欢吃大锅菜,并不是从小跟父母吃食堂留下的习惯,而是喜欢看一大盆菜上面漂浮着的油星子。上高中时,和炊事员老陈走得近,便开玩笑问,是不是菜烧熟了再舀半勺花生油淋上去菜是这个效果?他说我的物理化学学得一定很糟。我马上想到,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所致。
   油水,留下可笑的故事,老陈上市里办事,我曾遇见过,闲聊说起这段。我们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了。走过艰难,艰难不都是难堪,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
   或许是“省着吃油”的情结一直影响着父母,大约在七十年代初,村子通电,各家要装灯泡,农户为了节约用电,普遍选择15瓦的灯泡,电费就按照瓦数从年终分配中扣除。父亲居然问村中的电工说,有没有5瓦的灯泡……这不是父亲的“油盅”的再版吗?从“控油”到“控电”,节俭过日子的心依然不变。
  
   五
   我的生命多舛,出生三日,母亲去世,三个月后送给养父母。从小无奶,无奶也有娘。吃的也不得油水,养母说我不是靠奶水油水长大的。这话每每琢磨起来,除了感到心酸,还真的成了我的人生教诲。多余的油水,捞不得,也捞不出。
   如今生活好了,吃油都是一桶一桶地买,根本不当花钱的事。而且,我一直为“鲁花花生油”出自山东胶东莱阳而感到自豪。不断研发,追求不饱和脂肪酸高油酸等有益成分。这一串名字,可能母亲听得懂的就是那个“饱”字了,不过还是符合她的吃油也不是管饱的说法。
   合理摄取油水,是健康的需要。老百姓的油水,历来是国家看重的,为了民生,国家不断增加百姓的油水,今天叫“红利”。我还是想起一首诗歌的几句——
   吸一口油水,
   肥了你,
   瘦了无数个我。
   ……
   油水,在今天是用来给百姓输血的,不管是“捞”还是“揩”,都是“断血”的罪过啊。
   油水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油水本来的作用是调一个饭菜的口味,用得多,菜就腻了,人吃了也不够健康。
   珍惜油水给我们的口味精华,还是要过好清淡的日子。满油肥肠的日子,真留不下美感,人们大都用“不可回首”来避开。倒是寡油淡饭,经过岁月的沉淀,留下了难忘的故事。人生最得悟的日子,往往是“清淡”和“清欢”的主题。
  
   2025年4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宗明义,“油水”一词,不包括“水”,是特指食用油,以及产生的引申含义。这个词,作者最初是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因为父亲是村食堂里“管油水的人”,他很会“控油”,为了全村人的日子顿顿能有油水,他坚持着“细‘油’长流”。作者曾是高中教导主任,但自省自律的精神始终装在心中,不敢“捞”半点油水。至于“揩油水”,同样令人不齿,即使拿回扣占小便宜行为。人性在“油水”面前,被油层照出了原形。母亲一直节油省油,烧菜时总是舀一点油,淋上,再用切的菜擦拭两下,然后入锅。和父亲一样有着节俭观。吃熥菜,也成了作者的习惯,遵医嘱,饭菜以清淡为主,这岂止是饮食的要求,清高淡泊,不慕名利,也是清淡人格的内涵。曾经,母亲从未在作者身上少油水。过年时,母亲最奢侈的行为就是“开炸”。狠狠心破费一次,不必再舀一勺油,她总是能想出办法弥补油炸的损耗。油水也叫油星,清淡的日子,与贫穷沾边,也爱护了村民的健康。村子里极少有肥胖的人。当然,合理的油水,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曾经有一户人家,七个儿子,油布擦嘴的故事令人心酸。如今遇到其长子,请作者喝茶,日子早已换了人间。在八十年代,作者老家有个说法——要吃大油水,就下馆子。作者一度喜欢吃大锅菜,喜欢看一大盆菜上面漂浮着的油星子。油水,留下可笑的故事。“省着吃油”的情结一直影响着父母,父亲居然要安装5瓦的灯泡,从“控油”到“控电”,节俭过日子的心依然不变。如今生活好了,吃油都是一桶一桶地买,根本不把花钱当回事。油水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用得多,菜就腻了,人吃了也不够健康。请珍惜油水给人们的口味精华,过好清淡的日子。作者通过对“油水”的解读,将今昔生活进行了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呼吁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文章提供给读者极高的思考价值,油水宜“控”不宜“捞”,也不宜“揩”。精彩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0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1 05:41:13
  七十年代以前的生人,可能对“油水”一词印象更深。那是生活拮据,家家户户,炒菜的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几乎一年用不到头,就靠猪油熬日子,猪油没了就靠酱油对付过,实在不行了,就白水煮菜。可见油水对于百姓的重要。也因此,“油水”几乎就成了营养的代名词。也因此衍生了“捞油水”、“揩油水”这些灰色词汇,每一个词里,都凝结着人们的无奈和心酸。老师的解读形象生动,别具特色,精彩纷呈。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4:49:22
  提及“油水”,可能在一代人心中都是痛,自如韩老师所言,熟悉并深感油水的寡淡。一点点油料,只能节俭着吃菜可以将一年的日子熬到头,于是有了割猪大油烤油的往事。没有钱,割一块猪大油,那也是在心头上割肉,也疼。清水煮白菜的日子,可能很多家庭都有过。捞油水,揩油水,这些灰色词语的诞生,可能和我们贫瘠的生活无关,但让人时刻保持警惕。油水太腻,容易湖住心瓣,丧失了辨别是否的能力,迟早是要还账的。这篇小文,主要是对曾经的艰难时日的一点感悟吧,少吃油水,饿不了肚子,也是健康的要求。谢谢韩老师地方精彩编辑,谢谢美评。远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一切安好!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01 07:59:01
  这篇散文以“油水”为线索,从父亲管油、母亲节油,到今昔生活用油变化,对比反映时代发展。展现人性在油水中的原形,呼吁珍惜当下幸福。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4:51:37
  有人的心,偏离了胸腔,专门盯住了油水,于是,开始就被油水蒙住了心瓣,后来就腐败了。有油水,也成为有些人判断利益的标准。警惕着,保持清淡的态度,懂得滋味的浓淡即可。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祝你创丰!
3 楼        文友:岚亮        2025-04-01 08:58:46
  非常可爱有趣的文,几许恢谐,几许活泼,几许辛酸,几许快乐,回忆里浮起的油水,长出岁月清新的绿叶,开满乡愁绚丽的花朵。油水的经历,是感动身受的,少时候,我只知道天天饿得慌,肚子时时造反,原是油水严重不足啊!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油水喝得过量,导致三高和肥胖率大增,我想这也是一种轮回吧。于是,很多人又回归原始了,热衷于吃素。很赞同大歌的话,过日子,还是清淡些好,包括人的心态。拜读佳作,谨祝春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02:52
  谢谢岚亮兄弟的“四许”评价。我也常常想,曾经的日子已经穷到了根,却还值得我们拿过来把摸,拿过来当一个题材来写,肯定就不只是贫穷那么苍白了。记忆之花,如果用富贵之水浇灌,立即就蔫了。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缺衣少吃的岁月,我可能比你更长,无法选择何时出生,我们这样感怀时代。油水,对于身体真不是个好东西,对于贪腐的人,他们一旦败露,也觉得不是个好东西,油水以油光可鉴的美感出现,但镜面之下藏着潜流暗流。过好清淡的日子,就像岚亮兄弟,选择和山谷的幽兰对话,也做幽兰惠草,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情操和品质的,岚亮兄弟文章令我眼前一亮,非常赞同。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4-01 09:33:21
  这油水有着酸涩,那是一个经年所走过的艰苦,但在老师的文字里溢满诙谐,便也显得轻松了。时代变迁,“控油”和“控重”形成一组对比,过往古今的烟雨与繁华尽收眼底。向阳而生,清淡生活里才讲究一个人间大道。祝老师春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06:13
  控油,别让我们的心被油水糊住。控重,因为我们的生活不都是负重前行,也应该有清新自由的状态。谢谢金刚指老师的美评。读你的散文诗,很佩服你的才华,犁上开花,这是土地的养分给了犁。笔下生花,这是岁月给我们的责任。愿老师一路随花,写出精彩!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01 10:37:49
  当代人每天浸泡在油水中不能自拔,除非严格自律,否则各种高指标应运而生。而作者出生的年代正是艰难时期,油水,是多么奢侈的字眼!多少人渴求油水而不得。该文写了作者父亲为村里省油的行为,很是感人。作者母亲控油,只为日子能细“油”长流。作者老家邻居曾经油水不足,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村邻的生活质量提升,可见时代的巨变。好文,作者说还是要过清淡日子,深以为然,清淡,不奢侈,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同时,保证健康。忆苦思甜的美文,富有教育意义。该文笔法灵巧,内容厚重,情感丰沛,透出质朴的情韵。盛赞精湛文笔,问候怀才老师,春祺心怡!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24:38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油水多了有人看了眼红,即使是饭菜里的油水多点都能引起食欲快感,人之常情。我经历了饿肚子的年代,虽然没有因为食物不足而面黄肌瘦,但也略知那段岁月的残酷和无奈。父亲也固执,但他控油之举的确成为了生活的经典。时代为我们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物质,曾经接受红领巾,懂得为共产主义奋斗,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我觉得我们逐步在抵达。苏轼吃了东坡肉之后,说人间滋味是清欢。可能是他不能常吃,于是安慰自己,也出了一条生活的真理。在江山,我们互相砥砺,不断追求创作的佳境,愿罗老师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远握,问候春祺!
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4-01 11:05:07
  小时候,因为家里“油水”少,个个长的黄皮寡瘦,营养不良。随着社会发展,“油水”渐渐多了起来,又出现三高。“油水”多了,出现“捞油水”,“揩油水”等事情,甚至出现偷油的“老鼠”。过日子还是淡点好。健康、向上!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35:53
  油水是好东西,在吃着淡饭淡菜的时候,多点油水,增加口感;在日子好了,吃起来不讲究油水的度,三高的发生是必然的。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在肥缺上,捞油水,油水就变质了。其实,还是真理——人间至味是清欢。谢谢王老师拨冗留墨鼓励,继续期待吴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简柔        2025-04-01 11:39:27
  一个个关于油水的故事令人感之,叹之,笑之。赞同作者的健康观,生活方式要清淡,人生观更要清淡,必定身心健康。文章对油水的表达是深刻的,情感更是深切的。佳作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41:53
  一旦给自己一个题目,很多的经历和往事都钻进了题目里,就像油布媳妇,那是一段心酸。经历了浮华,看遍了世间,可能都会向往那种简约的日子,虽清贫,但也省心,不担心自己沾油水。人生观决定了我们对油水的态度。一直正确生活观念一旦建立,再粗糙的食物可能都是精华般的的享受,就像我去年秋末去田里摘了很多地瓜叶,冷藏到现在,每顿拿点出来做地瓜叶饼子,将秋香带到嘴边,不必局限于秋天才闻秋香。简柔老师也的农家出身,对清贫的日子更有深刻的感受和看法,清淡清欢,才是最大的好处。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园外仙子        2025-04-01 15:20:48
  怀才抱气老师的《油水》以食用油为支点,撬动起一段浸透历史汁液的集体记忆。这篇散文如同母亲炒菜时滴落的油星,在时光的锅里溅起层层涟漪,既映照出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存智慧,又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者以油为镜,照见人性的幽微与时代的斑驳,在油光水影间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观照。
   《油水》的价值不仅在于打捞历史记忆,更在于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美学升华。老师以油为媒,将个人记忆、语言演变与生命哲思熔铸一炉,在油光水影间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人性图谱。这种将微观叙事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的写作策略,使散文获得了罕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当我们在油星闪烁中回望历史,看到的不仅是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更是人性光辉在困境中绽放的永恒魅力。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5:48:49
  很多生存生活的理念,并不来自繁华奢侈的日子,可能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但无一例外地选择三缄其口。倒是最素简的日子给我们的感触很深。油水的故事,特别是在曾经的饥饿年代的故事,容易被我们忘记,每每想起,心中便有感触。于是动笔写出来,再次坚定我的素简生活观。今天读了仙子老师写给父亲的散文,很受感动,情感真挚,如泣如诉,文章很多细节,丰满了父亲的形象,非常好的文笔。希望仙子老师在东篱操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也希望不要纠结那些AI,凡是出自笔下,从心底流出的东西,AI 是无法模仿的,就像老师的这篇散文,AI可以无偿,但不能给我们泪水。不必去问问AI,只问自己笔下的文字是否从心底流出,是否像一条淙淙的小溪……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4-01 18:34:50
  小时候,老家人喜欢炼出猪油汁,冻结了,孩子吃炒饭时,便舀一汤匙放入饭中焐化,吃下去好让孩子长身体。现在没有这种吃法了,因为现在家家户户“油水”足了,吃油不足为虑。拜读老师大作!祝老师春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1 19:32:29
  可能各家都有吃油的故事吧,一个时代,可以载入书本历史,而有的可能靠我们去回忆。谢谢塞翁老师的留墨,期待你的美文,遥握,问候春祺,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4-01 22:46:52
  活生生的一个时代的生活,油水、油星、控油、捞油、抺油一串有关油的名词,来源现实生活当中。老师的文章如电影中的一段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遥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2 19:19:36
  谢谢森林老师的精彩点评。散文的魅力,在于一条线可以穿起很多东西,把我们带入文化思考的意境中。文学的价值,很重要的让我们思维活跃。读森林老师的文章,我也明显感觉到这份价值。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