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青棒棒(散文)

精品 【东篱】青棒棒(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71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发表时间:2025-07-21 05:26:58
摘要:喜欢青棒棒(青玉米),曾经是儿时的最美食物,在这个掰青棒棒的季节,想起母亲问我想吃什么的话,回答就是“青棒棒”。我写一个青棒棒的故事,怀念那个青绿是岁月吧。


   去年此时,在崮山前村民的小菜园边啃了邻居的一个青棒棒,结果掰掉了下齿正中的一颗牙。邻居抱歉地连说“罪过”,一个劲地说青棒棒太老了。我告诉她,掉一颗牙和啃青棒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颗牙一直摇摇欲坠,凑巧掉了。
   有时候判断因果关系,很勉强。一旦拉上逻辑联系,我们常常是从对方身上找问题。啃青棒棒的习惯可能有60几年了,年年把青棒棒视为美食,农村叫“啃青”,不是“啃老”。交待一下,青棒棒就是青玉米,我老家人喊“青棒棒”,直到出现“棒棒糖”,我都以为是模仿青棒棒这个词来的名字。也不同于四川人的特色菜“棒棒青”,那是香辣麻炮制出来的口味。
   我是不肯归咎于青棒棒的,即使有关,也是青棒棒碰掉了我的一颗牙,并非有意为之的。
   曾经是不舍得“啃青”的,玉米未成熟,只在灌浆期,就掰下,那是祸害庄稼。口粮不足,啃青不能当饭吃,为乡邻极为讨厌。但我喜欢那一口,世上的清香味,只有青棒棒可酿出。茶叶的清香味都是一种模仿,例如豆香、栗香等说法。
   母亲是最惯着孩子的,但她的眼睛写满了应该和不应该。曾经玉米是主粮,只有生产队大田里种植,农家小菜园那点地,不舍得破费给玉米位置。我老家在村北山根住,山坡就是玉米地,且是第七生产队的,属于七队的“飞地”,没有人看管,曾经冒出个想法,馋了随手掰一个……这话和母亲一说,她的眼睛瞪得很大,没有说什么。我懂得母亲眼睛的意义——怎么可以做伤风败俗的事!是啊,屋后方便,德行不允。父母从未“近水楼台先得月”,好像父母是七队雇佣来给他们看地的。成年之后,我非常感谢父母给我的这份修养,“掰”,相当于“偷”,就是学着孔乙己辩解“窃”和“偷”的差别,都是说不清的事,而且要受到道德的考验。在农村,也不用这个“偷”字,一般说成“手脚不干净”,或者说成“手贱”。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尽管她没有读书,她常说一句属于她的成语——穷不手贱,富要心慈。虽说不上古人的“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这类文绉绉的话,但母亲的话更好懂,应该怎样,不应该如何,泾渭分明。
   母亲在孩子心中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尽管不能出口成章,但不可玷污她。母亲的这些话,影响了我的教育教书。我曾经冒失地批评一个学生说他“家教不好”,他跟我反目。我知道,这样的定性,捎带了他的父母。于是改口说,“给父母丢脸”。他默认了这个结论。
  
   二
   小时候,母亲就利用房前屋后的插针之地,挖个窝,撂几粒玉米种。种下的时候就说,省得眼馋讨厌。她把“讨厌”两个字说得真好听,巴不得我要从玉米种子上掰下青棒棒,猴急得很。
   篱笆边点种玉米,长起来就是青篱笆,房角空地,点种玉米,柴火棍圈起,防止鸡啄,绿色长成,如小树撒荫。房后沟边,种植一溜儿,就像给茅屋镶上了一道绿边,推窗一看,都觉得降温了。每年也吃上七八十个青棒棒,这是这个季节最向往的事。这是农家孩子最上口的美食,有时候不吃饭,只啃青,三五个就饱腹。省了主粮,也省了锅灶火,(煮饭时在锅底添水加青棒棒,烧开)还有煮青棒棒的青香水可喝,那时,母亲就懂得青棒棒的绒煮水可治病,她说不上治什么病,只要是山中田野的庄稼和草根,她觉得都是好东西。青棒棒绒,现在叫“玉米须”,多少专家都看好,据说消肿利尿。化学分析可知,其中含有多糖、黄体酮类化合物……母亲说不出这些科学名词,但她回归自然,得益自然的想法,却是很先进。母亲把她的爱注入到普通的食物,食物就充满了别样的味道,味蕾上就形成了独特的记忆基因。那时,每到盛夏,除了摘野果,再就是“啃青”,母亲去世得早,如果活到现在,听说还有“啃老”这个词,一定发笑,会说“啃老妈的什么,就剩一把老骨头了”,我的父母是农人,我没有啃老的资格,但如果听到母亲这样说,那会多么开心。幽默的语言,也是在幸福的内涵里。
   我的母亲心中藏着对孩子的爱,在她身上,我曾经过度地吮吸。曾经一直以为母亲就是长出的青绿玉米,没想到,母亲就是一棵生病的树,在我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落叶了,枯枝了,最终连几个青棒棒也种不了了。经常出现幻觉,能在屋后的玉米地里听到母亲吆喝我“啃青”的美声,愿此声一直响彻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什么东西都好吃,薅下玉米须,插进鼻孔,做两撇胡子,很滑稽。青棒棒的清香也渗透在玉米须里,禁不住就摘下生吃了。现在的孩子看了,一定会惊讶,那也是天然美食,我听说有饭馆就做了这道菜,叫“吃胡须”,不少食客因为新奇而品尝。我常常想,为何曾经的日子那么困窘,人们活得并不累,尽管食物一般,但从不感慨“食无鱼,食无肉”,我只能从中华民族的个性上去想,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并非无奈,有时就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思想武器。孔子曾提倡“安贫乐道”,我并不认为是身处贫困而无奈选择,这是一种精神,强调的是并不因为贫而放弃道德,明知生活很苦,还依然热爱生活。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耕而得食,吃得心安理得,一旦非分,心中就打了一个道德的错结。
   七队北山层层梯田长着诱人的青棒棒。有时候我就把草帘铺在玉米行间,躺下乘凉,闻悉那种青棒棒的味道。从不随手掰一个,我总觉得母亲的眼睛盯着我。我老家的农人说,什么地方都赶不上青棒棒地凉快。我信这话,才有了钻进地里乘凉。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地瓜地,没有青绿色遮阴,比不上玉米地。长大以后才懂得这个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能就是来自这样的比较吧,满足,并非是一种止步,而是在拥有中看到圆满,在平淡中体味丰盈,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尊严。心满足,行知止,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我想,农人的幸福也是比较之后,才感受到的,并非是要什么优渥的条件。农村人有句话叫“穷乐”,我想,就是孔子观点的精辟概括。即使是穷日子,也不能愁眉苦脸地过。我们的国人,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刻意地等别人或国际救助,这是怎样的自豪和骨气!
  
   三
   已经远离了田野田园,但我还是喜欢在买菜一条街上走一走,看看当下采摘的农品。那天,一位老汉,守在一列堆成小城墙的青棒棒面前,古铜色的脸,闪着热情的光。青棒棒被他码得整整齐齐,我说老汉曾经当过兵,他笑着说我极有眼力。绿色的棒棒袄衣,就像绿军装,这是他指挥的千军万马,他在等待顾客的检阅。我说,这些绿装显得很年轻,只是青棒棒褐色的须,有点老了。他说自己就是一个老兵,也随时听从召唤。他喊出了退伍老兵的灵魂口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老汉经营着5亩地,今年换地(不重茬)种了2亩青棒棒,大约7000株,每株结两个青棒棒,最少也在12000个。不过,购种花钱不少,啃青的棒棒和做饲料的棒棒不一样,种子也贵。他卖一元钱一个,捡剩下的就5角钱一个,这一项就收入万元左右。加上他在部队受过伤,每年国家还给6000多块钱的带病退伍军人补助,日子过得很满足。
   春天忙两天,盛夏卖一月,这是他的农事经。他说,搞大社的时候,卖青棒棒是违法的,赶上好时代,地里还套种了豆角,也有不少收入。他是专供城里人啃棒棒啃豆角的人,这几年就做这个生意。他唠叨说,只要不懒,总能找到生活的方向。
   我买下十个吧。他不满意。我张开口,指着掉落的那颗牙,作为理由。他说他的青棒棒很嫩,掉三颗牙也能吃。是啊,在战场上(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掉几颗牙,流几滴血,都是小事。他说话很硬气,冲着我来,我却喜欢。
   真的,遇到正能量的人,总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力量。他还是很为我考虑,建议我没有事开车去他家,去吃“烧青”(火烧青棒棒),他要为我剥粒,他自制了脱粒的小工具,不用啃,来上一盅小酒。我告诉他,1975年我也报名参军,只是因为独子而未入伍,不然有可能是战友,一起去钻老山前线的猫耳洞……
   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句“梅子青时雨”,大哥是跟我约一场“棒棒青时酒”。青棒棒让我有着诗意和醉意,生活里很多会让我们感动的点,善于捕捉,就会成为妆点生活的材料。一草一木,一稼一禾,都装着故事,都可以是寄情之物。
   谈起火烧青棒棒,好像一股烤香味跟着袭来。小时候,也有过“烧青”,是母亲嫌我不爱吃饭,说烧糊了青棒棒,很开胃。不知这个说法是否符合医学,但母亲总能找到理由。或许,卖青棒棒的大哥也持这个观点。按照现代医学观点,吃烧糊的食物,并不能治疗胃病,或许,那时人们不舍得把烧糊的食物扔掉,于是有了这个牵强的理由。
  
   四
   田园,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给我们很多的乐趣,田园的日子,重点并不在吃上。我经常去乡下的崮山前,认识几个朋友,八旬的建泽,退休的新华,还有干小工厂的连襟,听说我爱吃青棒棒,他们每年都要种一片,每到掰青棒棒的时日,他们就时常来电话问何时到村。拎一个篓子,钻进地里,一阵咔嚓咔嚓,篓子就满了。田园劳作,一直是我感觉最享受的事,特意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点儿假,也说不出口,人家感觉说话人是头脑发烧了,我还是喜欢那种短暂劳作的情调。阳光斑驳,投影身上;熏风一抹,好像只为我吹;泥土气息,弥漫全身。我说自己仿佛是一个小偷。新华大哥说,棒棒少了就知道我来“偷”。“偷”字说得如此轻巧,好像马上变成了一个褒义词。
   也好,我去“偷”青,但愿岁月的神偷不要偷走我的这份田园邻里情。
   “依依亲陇亩,寂寂无邻里”。(储光羲《田家即事·依依亲陇亩》)我觉得他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我掰青棒棒的情调。向田掰青,依依情浓;邻里无隙,寂寂清心。不必耕,不必劳,但得美食,感谢这些好邻居,让我始终没有觉得田园远离我。
   在我的意识里,一个人一辈子还有青棒棒吃,就是永远在田园,比得上任何美食。掰青棒棒的时节有朋友来,我就固执地安排他“啃青”,我愿马上驱车去崮山前的菜园掰下一后备箱,新华哥那次说我应该把车开到地头。
   站在七月的日子里
   我也是一棵青玉米
   愿八月的季节姗姗来迟
   不希望成熟的字眼落在
   一颗颗青棒棒上
   我也远离了衰老
   棒棒的袄儿(玉米皮)
   永远是一个温暖的怀
   哄着那些词——青涩、青绿、青翠
   也青睐着我
   给我着上返老还童的青色
   我特别喜欢农家屋檐下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玉米棒子,那是金灿灿的笑;进农家乐也喜欢看挂在门边的装饰品——玉米穗,我总把它当作青棒棒,忍不住凑上前闻闻清香……
   大庄一家农家乐老板懂得我的心思说,下次来,他去村中的冷库取货,给我准备青棒棒。啃青不必住在七月里。
  
   2025年7月2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青棒棒》文,藏了很多的故事,蕴含了很多的道理。文章以去年吃了邻居给了的青棒玉米,啃掉了一颗牙为开篇,而引出因果关系的话题。农村把吃青棒玉米叫“啃青”,但不是“啃老”。作者很自然联想到母亲在口粮不足的年代,生产队里的玉米棒子,母亲从来不惯着“我”,不准随便掰,母亲的话语“穷不手贱,富要心慈”泾渭分明,一直影响到“我”的教育教书工作。母亲为了让“我”省得眼馋他人的玉米,房前屋后见空插针种上玉米,到处镶上绿色。母亲懂得很多,啃青、玉米须的好处,她虽然说不出那些科学道理,但她回归自然的想法很先进,让“我”耳濡目染。想想母亲如果还健在的话,如果听到“啃老”一词肯定会笑。文章接着写到母亲心中藏着对孩子的爱。也把母亲比喻成是青绿的玉米。可没想到,母亲是一棵生病的树,在“我”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落叶枯枝了,字里行间满是对母爱的眷念与遗憾,这种情感的自然流淌,如青棒棒的味道,清而不淡,余韵悠长。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从童年对青棒棒的向往,到成年后与相邻“偷青”的默契,再到文末“愿岁月不偷走田园邻里情”的祈愿,作者始终带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章语言质朴,自带泥土芬芳,有着青棒棒的味道。文章蕴含生活哲理,给人启迪。感谢老师对东篱的默默付出,祝老师健康快乐!【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1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7-21 05:34:55
  玉米青棒棒,我也爱吃,香、软、糯,啃得那叫一个爽。老师的文代入感很强,生活气息浓厚,富含生活哲理,给人启迪。学习了,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09:39:11
  青棒棒一不小心碰掉了我的一颗牙,棒棒青时酒,啃几个青棒棒当一顿饭,我是十分喜欢这样的啃青的。曾经也打赌生啃两个青棒棒,没有赢,不如煮着吃烧着吃。这篇散文请红花草老师编辑,是觉得老师最熟悉青棒棒,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山中田野闷热,趁凉快干点,谨防中暑,愿夏安。
2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07-21 06:50:49
  欣赏老师作品,你们那个时代不同,我们时代什么都有的吃,现在我每天都吃半根,感觉刚从田垄摘下的玉米裹着绿衣,带着露水的清润,丢进沸水锅里咕嘟咕嘟地转。不多时,甜香就漫了满屋,剥开焦软的外皮,金黄的颗粒像缀满了碎钻,饱满得能掐出蜜来。趁热咬一口,牙齿陷进糯软的肌理,清甜先是在舌尖炸开。有些糥米的,但我这也很少,北方有,很便宜的。吃起来软糥香甜,正啊!我也喜欢吃,好煮玉米去,昨天我也买了几跟。学习了,祝才老师天天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09:44:25
  青棒棒真的好吃,炸了口腔,香了舌尖,满足了食欲,青棒棒是个好东西。我对青棒棒说不出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天,进园掰青棒棒,青棒棒通体被虫子咬过,其实这更是想吃的点,虫子咬过就没有打药,是纯天然食品。谢谢蓝色老师为小文精彩留墨,谢谢美谈。遥握,问候夏祺,别忘记夏天穿旗袍踏高跟鞋拍照一张,欣赏你的美姿。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7-21 09:06:03
  老师就是厉害,肯青棒棒也能啃出一篇美丽的文字。有时我也在想,那个时代,能啃几次青棒棒都是好生活。生命的确需要青棒棒,尽管那时对庄稼的不尊重,但也是解馋的一种方式,更是吃出玉米清香的过程。儿时是淘气的,玉米须也是玩具,玩的就是呼吸玉米独有的清香。问候老师开心,祝夏安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09:49:22
  我这一代人,小时候真的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一块大白兔糖都是只有看的份,只能做吃瓜群童了。喜欢吃饭,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优点,胃口好,父母就放心了。那时节,父母的心思难啊,又盼着孩子狼吞虎咽,却又怕被吃穷了。一树一叶,一草一木,一稼一禾,都有我们的爱,就像秋天朋友相约去采桑叶,都是生活的好兴致。那天还受到朋友送来的桑叶,说可治疗血压高,我没有这个病,但可利尿,我尽找好处了。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一会去读老师的诗歌,陶醉一番。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5-07-21 09:59:00
  老师佳作学习了,祝怀才抱器老师夏季安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10:12:54
  廖老师那有青棒棒吃么?邮寄几枚?谨祝安好,谢谢廖老师的留墨。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7-21 10:07:27
  青棒棒,多么富有童趣的名字!作者爱吃青棒棒,爱得痴迷,在吃青棒棒的过程中,得到了母亲的教诲,母亲虽然未读过书,但她是文化人,因为她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她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作者的内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与老汉的交流,极显农人的淳朴,还有作为军人的豪爽与慷慨之风。该文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青棒棒的初心不变意味着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彰显乡愁的浓郁。韵味十足的美文,就像玉米的清香萦绕不散,成为舌尖最热烈最甜美的记忆!通篇质朴灵动,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谨祝夏日清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10:16:53
  是啊,喜欢青棒棒这个名字,有一种铿锵的感觉。我的母亲不喜欢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她懂得世俗的文化,所以我认为她的文化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很多教学思想可能不是教育学上得来,有着父母的影子。那个老汉满身青棒棒的故事,我喜欢和他闲谈。一稼一禾,都是我们情感的寄托,罗老师若写这类散文是高手啊。特别期待罗老师的散文佳作,远握,问候夏祺,谨祝清凉一夏,事事如意!
6 楼        文友:枫桦        2025-07-21 10:13:13
  读老师这篇文时,窗外的青玉米刚刚吐红缨,再有大半月也可啃青棒棒了!文章深沉有力!有深深的怀念在其中!乡情难忘,生活所赐与的恩情,一直背负在身,不曾卸下!好文拜读!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10:20:59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东北的青棒棒可能要晚几天,我觉得北纬41度线上的玉米更好吃,那年去内蒙古,看到玉米,在服务区买了几个青棒棒啃,人家就告诉我,东北的玉米甘甜,和纬度有关。玉米须有的是褐色的有的很红,我喜欢看,近年还弄些泡水喝,降血糖。是啊,上天所赐,背负在身,品在舌尖,这是莫大的幸福。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问候夏祺,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撇捺人生        2025-07-21 10:28:21
  我小的时候对玉米是深恶痛绝的,山东平原一来土地多,二来气候适合玉米生长,种玉米、给玉米除草、给玉米施肥、掰玉米、砍玉米杆、剥玉米、晒玉米、把玉米一串一串挂到房檐下面……一到收获的季节,铺天盖地的都是玉米。包产到户以前,玉米是我们的主食,饼子、玉米面粥、煮玉米、烧玉米……我的内心对玉米食品是深恶痛绝的。后来,八几年农转非来到城市以后,就很少吃玉米,一直到二十几年以后才偶尔吃一点。拜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内心深处对玉米“厌恶”顿时烟消云散!祝老师万事顺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10:45:10
  我记得,在六十年代,我们的食物主要的地瓜面和地瓜,到了七十年代稍好一点,地瓜面和玉米面几乎各半,小麦是很稀罕的东西,只有过年过节吃一点,可能是生活养了我的胃,一直喜欢玉米面,喜欢啃青棒棒,觉得这是最好的美食。上高中(1972),食堂天天做窝窝头,吃大馒头是一周一次。平原的玉米地是青纱帐,我们这里的丘陵,玉米地块小,山坡是一簇簇的绿,也是风景。很有风景层次感的。爱上青棒棒,是有地域和家庭原因的。谢谢撇捺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7-21 10:38:03
  拜读老师的这篇棒棒文,很是暖心,不由得也勾起我儿时啃玉米棒子温馨回忆。我家乡里的场景,跟老师文中描写的也差不多,房宅边边角角的地方,种植两行当做围栏,护住里边的菜地。不过小时候我喜食“烧棒”,那种特有的味道,至今难忘。老师从啃青切入,追忆了宝贵的母子亲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字生动,感人身心,拜托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11:03:59
  胶东半岛距离唐山就是800公里,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几乎差不多,曾经的年代,玉米是主粮,在七十年代,几乎天天吃饼子和窝窝头,拜玉米所赐。只有孩子才觉得应该啃个青棒棒。我老家人喜欢玉米,还给玉米找了喜欢的理由,上山干活,吃小麦面不渐饥,意思是,易消化,吃了一会就饿,二玉米最抗饿,曾经的青棒棒里的甜香体会不深刻,如今,感觉其中包含的东西很多,才体会出甜香。什么样的多大小的田园,都值得我们去爱,田园呈给我们的永远是美味。谢谢郑老师给小文精彩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7-21 20:21:05
  也不及得今年买了几回青棒棒了,今晚出去恰巧又买了一兜,5元钱,没问多少,大概有十个吧,我也喜欢这个味道。对于七队青棒棒的态度,母亲的品质一直影响着老师的成长,也传染给了后代。青棒棒连着童年和乡情,不但味道浓郁,还治病养人。拜读佳作,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1 20:44:39
  我喜欢青棒棒这道天然美食。我总觉得,生活是养人的,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子女,其实,我这一代人,并未接受太多的鸡汤熏陶,但略知为人的道理。恬淡地活着,就是幸福。谢谢天方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