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惩罚(随笔)
一
如果我们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要找机会惩罚我们,我们懂得了这个逻辑关系,于是,我们强化了环保观念。我们要应对这样的惩罚,不能有半点委屈。哲学家黑格尔那时就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开始了。不惩罚,我们可能就真的会不知应该怎样对待自然了。
自然对人惩罚,人深刻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所谓的胜利,却是自然给我们的一次报复。如果不是如此,人类还是不能理性。在人和自然漫长的相处过程里,如果自然不以惩罚性的方式警示我们,我们可能还是会毫无节制地索取,甚至是随心所欲地破坏。
惩罚,是一种法则,是必要的。已不只是属于强势对弱者一方的行为,是维护关系的办法。
如果这个词放在教师身上,可能我们感觉这个教师的无能,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惩罚往往会让教师沾满污点,但教育学说,惩罚是教师的教育手段之一,是教师的权利。多年的教师生涯,让我觉得,惩罚还是不够准确,应该是“惩戒”,如果离开了“戒”的目的,“惩”就有点暴力了。有人说,一惩而知某事不可为。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条逻辑常常不好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很多。
我至今还记得我老家邻居六母惩戒小儿子王生的故事,他捧着一碗地瓜粥过门槛磕倒了,碗碎粥泼。六母生气,就让他端着空碗过一百次门槛。意思是让他长记性,珍惜粮食。这是我认为六母做得最出格的事,但她的“惩戒”可能对儿子的人生是有用的。贫穷的世界里,惩罚成为一种温暖。王生曾经说起这段,刻苦铭心,说再加上一百次,他都要走,他想好好端着自己的饭碗。
从地里赶走一只鸟,鸟还会来;惩戒人一次,人应该长记性。
“惩戒,在教育上,是管理者最大的义务,而不是恶习。”这是梁启超的话,我觉得,有了这个话,我们似乎敢于拿起教鞭,但教鞭落下时,不在于力度,而在于温度。因为义务从来不是暴力,而是责任。
学生的错误,就不能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我的老师说,学生的错误都是幼稚的。这种论断,就决定了教师惩戒是理性的,不能进行幼稚的惩罚,否则,实施惩罚的人就更幼稚了。
二
我从小就接受过老师的惩罚,这种惩罚,因为我是孩子,还无法领会并达到“戒”,只能通过惩罚,限制我的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
事情发生在盛夏,还没有放暑假,炎热就怂恿了我去亲水。我不习惯伏在泥课桌上午睡,班上的老大抛来一个纸球,且哼了一声,这是行动暗号。纸条写了“洗澡”两个字,我缓缓地移动脑袋,观察周围班干部是否注意,便做出捂着肚子的样子,溜出教室。
南河有个深湾,是本村扬水站位置,湾畔有老柳,蝉鸣如嘶,耐不住跳入,可意外发生了,我沉水不出,老大一看,一个猛子把我给提上来,放在地堰上,俯身下垂,倒出肚子里的水,终于缓过气来。
这个事,马上就被老师得知。当然少不了一番批评教育。经过调查,得知我是“惯犯”,便确定了一个惩罚办法。每天在教室门口,写一万字,不准离开值日班干部的视线。
我从此就淹没在“字海”里,一直两年。午休变成了“午写”,同时也养成了诚实的品质,老师大致一看,也不数具体字数。看似惩罚,却给了我逍遥。一个阶段,我放学回家,都在老师的监视中,我家老屋在教室之下百米远,视线清晰,我不敢妄为,规矩得就像一头羊,蹦蹦跳跳地回家。
我所以接受“午写”的惩罚,是觉得比午休好。至于违反纪律的危害性,并未认识到。
事实上,我需要这种钝刀割肉式的惩罚,我属于自制力差的孩子,要把我拉回正轨,需要一种耐力。我估计,常规的教育手段对我起不了多少作用,讲纪律,说危害,谈生命高于一切,这些道理对孩子的约束意义,不大。我觉得,那时我没有受皮肉之苦,没受到体罚真的不可思议。我的老师,眼睛很大,而且眼睛常常布着红丝,我怕他瞪眼,甚至出手。可他是我遇到的最温和让我也很害怕的老师。
有时想,如果不是这样的惩罚,我可能难以对某事有专注的态度。就像我在江山文学写作五年,成了“天天写”,这是一种拉力赛,我都惊叹自己的这个耐力。
我经历的这件事,对我38年的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利用惩罚的尺度,也尽量控制,考虑惩戒的作用。一个教师的教育方式,并不都受教育学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个人感受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这样就好理解“孟母三迁”了,她觉得惩罚已经无法改变孟子,只能选择改变环境。我常常想,她为什么不选择“惩罚”的手段,看来,强制并非是一个没有缺陷的方式。
转移注意力,可能比惩罚更有效。我的老师,孟子的母亲,都选择了缓和疗法。视为“惩罚”,也是被人易于接受的惩罚,效果一点也不差。
三
学生上课,同桌打闹的,开小差的,伏在桌子上困觉的,很多这样的现象,我喜欢动用惩戒的办法。不过,我考虑学生的自尊心,走到身边,告诉他可以自罚站立五分钟。久而久之,我一旦示意,学生条件反射一样,自觉罚站五分钟。对于那些上课打瞌睡睡觉的学生很管用,不至于打断教学进程。我反对把学生轰出教室外罚站的做法,很多学生认为,教室的那道墙,就是自尊心的分界线,不知为何形成这样的认知,或许,就像今天的什么什么群,一旦踢出去,就是加剧了矛盾,群体意识,是在群的人的底线。这些,教育学上并未讲述,但一个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做到惩罚不过格,不越界,尺度合适。就像举起教鞭,是为了吓唬学生,在于惊人的一举,而非要产生落下的重力。鲁迅在他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里写过一个叫“寿镜吾”的先生,“手中拿着戒尺但从未使用过”,举起戒尺,就是象征性的惩罚,这位私塾先生的教育学真的是已经炉火纯青了。看来,棍棒之下出孝子,戒尺之下出人才,也是有着局限的。
也会遇到反驳者。曾遇见一个课堂睡觉的,并不服气,也不想自罚一站。我说一个教室五六十学生,就你睡觉。学生说,那些都是强打精神……其实,当教师的,总是难以从自身找问题,细想,他的说法也有道理。教师常常拿众口难调来开脱。现代教育学将“反思”能力列入教师素质之一,反思,反省,是人的最高智慧。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的话,可惜我学教育学时,没有被列入教育原则之列,多是搬来前苏联教育家的东西。惩戒,并非很有效的手段。课上得幽默有趣,生动活泼,才是王道。反思,是否可看作是教师的自我惩罚呢?思想的转变,是自我惩罚的结果。
我的老校长曾在教师会上说,老师也应该先惩罚自己。想想教师总是站在优势地位,有多少想到自己的错的。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上课时出现“是不是”的话太多,成为口头禅,学生背后称“是不是老师”,有学生就数了一堂课达136次。这位教师意识到了,就开始惩罚自己,将“是不是”列入“禁言”。从此,课堂语言也干净利落了些。没有强行的外力干预的惩罚,也是痛苦的。痛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手术刀,对准自己的时候,就是改变的开始。
事实上,教师是最不容易惩罚自己的人,地学生而言,教师的强势身份摆在那,向自己开刀,谈何容易!或许,惩罚是痛苦的,但没有自我惩罚的痛苦,就不会有“痛并快乐”着的双重深刻体验。
有学生说,没有手表,怎知罚站是5分钟。我说你自控,多个少个一分钟也没有事,但站立可以打跑瞌睡虫。我觉得,惩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否则,“罚”字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所以,有人认为,鼓励的力量大于惩戒,不是没道理,但抛弃惩戒,久之,可能学生就出现难以认错自明,爱,永远是教育的力量,但爱和惩戒并不对立。
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补救。我的一个同事说,惩罚,不是拿起板子打屁股,只让学生感到痛,没有多大意义。拿一根针扎下去,学生感觉疼,还要觉得有益于身体。这根针可以是针灸之针,也可以是注射器。可以愈疾,扎一针才有意义。这真的是教育智慧。如果用棍子把学生的屁股打得皮开肉绽;用针头一味地扎,扎得身体千疮百孔。就不是有意义的惩罚了,是毁灭。
四
检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时候就是觉得在学生身上出气就可以了,其实,也犯了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毛病。这是冷静者在事后的反思所得,对教育同样适用。
每个学年结束的暑假前,老师都要布置暑假作业,这些作业,很难说对提高科目成绩有多大的作用,但几乎是教师的习惯。
开学第一项任务就是检查暑假作业完成情况,但几乎90%左右的学生都没有完成,甚至有的一字未写,如果采取惩罚措施,责令学生补上,也无可厚非,但照抄糊弄是必然的,几乎没有意义。罚站,语言刺激,大发雷霆,都不是很好的惩罚方式,况且,法不责众,不能挨个打板子。学生抓住一个教育管理断裂期,一般升级时要重新分班,面对新老师,他们认为一般不会追究。
怎样惩戒呢?我和同事想了一个办法。没完成作业的,写一份“理由书”。可以写应该完成而不完成的理由,也可以写不应该完成的理由。题目是开放性的,逼着学生去认识,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自我认知的提高和整理,比简单地惩罚更有意义了。高中语文课,有重要的写作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也有学生列举了一堆不该写作业的理由,但最终的结论还是要惩罚自己的懒惰、侥幸和懈怠。
赴宴去晚了的,有“自罚三杯”的说法。我觉得,惩罚不一定都是非常严肃的状态,惩罚的目的,并非要创造一种严肃悲切的氛围。我还是喜欢在这种凝固的气氛里,多一点轻松,惩罚是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奖赏,而不是为了打碎一切。喝酒是“自罚”也是“自赏”,起码可以马上醉一场。
我还是觉得,惩罚自己效果可能更好。我遇到一个班长,几个同学在课外活动时把花坛的花草破坏了,他在场,觉得自己有责任,便在周休结束返校时,带了小树苗重新栽植到花坛。
问他为何惩罚自己?他说,我是惩罚我的同学。同学会看见花草在流泪。
花草会流泪,流泪也是对人的一种惩罚。“感时花溅泪”,人也惊惶不安,“心罚”的份量重于体罚。
2025年7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