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最好的旅游是邂逅故事(散文)
一
听了他的话,我觉得我算是遇到了资深的旅游家了。他是全泽兄,我的自驾出游的兴致,完全是被他带动,他退休后自驾10年多,逛了不少风景区和城市。说到这个,他并不以为然。
他说,最好的旅游是邂逅故事。他的观点,来自对《徐霞客游记》的阅读启发。他说,嵩山遇道士,武夷山溪声……都不逊色于《聊斋志异》。这是他的发现,觉得比单纯写地理地貌好看,于是每走一处,他除了欣赏风景,阅读古迹,再就是去邂逅故事;如果没有故事,他就弄出故事,往故事上靠近。我说他读书太挑剔了,而且“看偏”了,他说这是“异趣”(明显是根据“志异”而来)。
一个懂得旅游品质的人,一定要遇到故事,留住故事。这一点,再次被我的文友——“枫桦”和“岚亮”证实。所以,我阅读他们的游记,特别注意看邂逅的故事。甚至记得住故事的梗概。枫桦去观鸟巢,以一张残疾证为门票,在不开放的时间,叩开了大门。(见《归巢》一文)还记得,岚亮笔下的一个艄公,搭腔也不回,却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艄公显然是听见了,却无动于衷,稳坐钓鱼台,始终不搭一腔。其实,他只是一个撒网人,只负责撒网……他撒网,撒的是风景和情趣,捕的是雾,和本该属于他自己的日子,其余的一切,在他眼里,皆是浮云。”(见《小东江之魂》)这是一个不说话的故事,不属于隐逸者,但属于最美的遇见。作者写的一条江的“魂”,原来是问而不答的一个老者。文思常常被一个故事打开了,还愁对风景写作没有灵感?
美好的东西,有时候要从风景之外去寻找,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存在着,智者多了一只慧眼而已。
的确需要转变旅游观。2022年,我曾因公随全泽兄外出考察,他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每到一处酒店投宿,都要搜集纪念品,曾经的酒店房间都放一盒火柴,也有一张酒店服务介绍卡,他离开时都带走,尤其喜欢“集火”,这个说法是根据“集邮”而来。并非是战争中的“集中火力”的缩减。他“集火”上千盒,每看,差不多都能说出酒店的名字。他说,这是他最初旅游的故事,是以火柴盒的方式收藏起来的。他说手头有古老的“益都火柴”,现在极难找到,是啊,曾经的益都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滨州。
有时候喜欢,会问清洁员再要一盒,有时候人家给两三盒,还会睁大眼睛不解。他说这个细节里的心情故事值得去琢磨,大约是答应了他的“非分”要求,满足了他的“情绪价值”吧。
二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进了景点忙于拍照。这是大多数人旅游的形态。的确是俗气了,只能以走过几个地方为荣,少了可以暖着回忆时光的内涵。而且,风景最容易过后不久就忘记,一旦有了故事,就不一样了。就像小时候听到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一辈子都存在记忆,一旦打开,就回到了曾经的时光里,找到少年时。
去年秋天,我跑到青州博物馆,去得早,坐在博物馆门前西侧的青州石砌的鱼池边赏鱼,一位中年人凑过来,互问籍贯,知我是威海人,便十分近乎。他原来在威海的隆峰部队当过兵。他现在是小货车司机,跑青州乡镇往城里拉货。赶上货车装货需要等货装车,上午便来看博物馆。他说一定要带走青州桃,还跟我说了一句广告语“有缘千里来相会,买它一箱也不贵”。我根据他指的方向,奔向西王村柏山农场。沿路就是桃,装了两箱。
走的时候,他补充了两句。“吃莱阳梨,奔五龙河的去;就像吃威海的无花果,就跑那香海……”一面之交,只因我们未曾谋面在威海的交集,而那么热情。一个人的阅历,都是一张交友的名片,再陌生也会找到共同点。我相信着人缘。
还是在青州博物馆发生的事。中午就餐,我也到了馆舍的地下餐厅。凭票九五折,饭菜花样也全,环视一周,样样感觉都合口。挑了几样,付费时,收银员问,是教师吗?好家伙!我这人不会把职业身份挂在脸上吧?我怀疑自己的言行不合规矩,有失体统。有时候遇到陌生的本市朋友,有人喊我“某某老师”,有人就懵,追问一句“是体育老师还是后勤老师?”收银员说,凭教师证可打个九折,赶上教师节(期间),提醒一下。我掏出教师证,人家看了封面就认了。
青州有最老的古城,有数千年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流,更有文豪在青州留下的墨迹丽篇,这是我喜欢奔往青州的理由,而我的“青州故事”,就像收获的连环画本,每往就打开了,感觉青州人留下的故事很美。故事的主角可能只能以“甲乙丙丁”代之,但形象却是那么鲜明。
三
从北京昌平城出发奔居庸关去,我提前未作攻略,临时动议。沿着窄窄的秦砖台阶,扶墙而上,越过拱券,站在了云台。恰遇一位保安,他提醒我,切莫动火。我颔首。继而聊起来。我想让他介绍一下居庸关的城墙布局,他挠挠头皮说,你看,先生,我就是在下面村子住,好像大家都不愿提及这些……长城,是我们的一份工作。曾经战火烧在长城,如今变成风景,于是有了从业,无论在长城买票的,巡护的,看车的,零售纪念品的,工作就是长城。他说,长城是透明的。都看得懂。我原以为他懒得跟我说,却听到这句话,我便觉得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出自居庸关村的诗人。他教我怎样读懂长城的故事。
每一次战火在长城点燃,我们往往在乎弄清年代原委,无论怎样复杂,历史还是透明的,留下了不屈的精神力量,每一台阶,每一垛口,都是丰碑。历史,走到今天,更加透明,守护家园的意义,不再是躲在城墙的背面,蹲在长城的垛口荫蔽起来,以待随时出击。透明一词,说出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感觉,透明就是和平的亮度。
长城是有着物理厚度的,但不是用来称重的。长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内核和纯粹性,大家都清楚。登长城,不应该局限于看看秦砖,了解长城的结构。他显然不是导游,但胜过很多导游的讲述。自己就是居庸关下的居庸关村人,老一辈人都是“亦军亦农”,到他这辈人,吃上的“雄关饭”。
除了拍摄长城的各个角度的照片,我特别在他转身巡视长城的时候,拍下他的影子。因为他是一个深刻的人,长城会留下他的杂沓脚步,但不可能留下他的历史,可他对历史有着卓越的见识。
四
从居庸关下来,我扑向滦州古城。在江山文学的文友“天方夜谭”是这里人,他有过文章介绍,除了想看看古城风貌,更想感受这份亲情,尽管我们的脚步是岔开的,但有一种文学牵线的故事。
我先登上古城之北的紫金山上的药王庙。拾阶而上,台阶两侧尚无春意,衰草拂风,游人极少。
山巅有药王殿,肃穆威武,只有殿前的香炉里还香烟袅袅。看到一位中年男人请了香火,点燃而置于香炉。等他做完仪式,我们便闲聊起来。自然是从疾病开始,我去北京昌平城,也是寻医求药,是内蒙古科右中旗的西巴仁哲里木的王布和医生择日坐诊。王布和是中国乡村十大名医之一,很多人信服这个称号,求他诊治,我也是。
原来这位男人,也是登山拜药王,希望世间有草药可救治他的生命,因为癌症,他已经辞去工作,趁着还能走动,到处散心。他说相信中草药,目前一边化疗一边服用中草药,已经二年有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佛家观念,也是民众的心声。我和他加了微信,将王布和的信息转给他。他说他也不拜佛庙寺庙道观,而药王庙他必须拜。庙中陈列的历代药王,如扁鹊、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都早已作古,但还是相信中华医药的力量。他说,他想要一份战胜疾病的信念。我们彼此握住手,紧紧地,不是喜悦相遇,而是进一步强化这种信念的力量。
他是我的患友,一面之交,或许我们互相之间,都在以对方为榜样,这种相遇,已经超过了所谓的故事,而是成为遥祝健康痊愈的友人。
五
故事还在继续,但故事的人物换了,是我说的江山文学的“天方夜谭”。他趁着假期回到老家滦州,特地到我去过的药王庙,不是旅游,而张贴一篇文章。我回家创作了一篇《山因“药王”而名》的散文,他打印出10份,用胶带,贴在药王庙的外墙上,我问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一是因为一座被人忽略的庙,有人千里来登。二是因为我文章中有一句话——“药王,是生命的信仰;文学是热爱生活的信仰”。他说,很多时候我们说着信仰,但往往找不到,所以,欣赏这两句话。这个故事,不是我邂逅的,是故事的续编吧。很多时候,风景的样子忘记了,但故事还在。讲好中国故事,这是给我们增加底气。我们老百姓,也要讲好属于自己的美好故事,让生活让旅行,因故事而更加精彩。
旅游所见的风景,可能只能以“精彩”、“值得一览”等词语形容,很难说某一处风景感动了自己吧,而邂逅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都会在心池里漾起涟漪,甚至发生共鸣。
我是否可以这样说?当在旅途邂逅了陌生人,邂逅了一个个故事,我们的人生也会生动而饱满起来。
有时候,觉得故事情节很弱,也许在别人看来,算不上故事,但有些事,一端有了开端,就会在记忆里持续,就会加工。美好的事,注定成为故事,因为邂逅是缘,是会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的。有的故事可能会马上中断结束,但我们已经收获了美好的主题,结局就没那么重要了。
好像多年前读书看到一句话说,喜欢故事的人才去旅游。我没在意。我们是扑着风景去的,也会邂逅故事,故事又推动着我们的出游脚步……
2025年11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