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散文随笔】时村往事

编辑推荐 【菊韵☆散文随笔】时村往事


作者:杨牧之 秀才,290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8发表时间:2010-08-25 12:12:53

【菊韵☆散文随笔】时村往事 西京的老人大抵都知道“时村”这地名。以及发生在1964年(1964年在时间段上是中国近代两大事件的坐标点)里时村的故事。
  
   难忘的1964年在我的记忆中很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它之前的60、61、62年是天灾人祸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仅隔了一年,即1966年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1964年是“社教”年。
  
   就在这一年,陕西华县时村发生了一桩反革命份子残杀贫下中农的命案。案犯是一个农民,他在村中唱戏的那天晚上,从村西头放火烧房,跳进农院杀人,一家挨一家老老少少让他杀了几十口……
  
   他被处死了。应该的。在村子的北坡上筑了一座新坟,里面葬着遇难者。当年我正在学校读书,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去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社教(社会主义教育)来到时村。村子里买不到花圈,那时还不兴这个;我们用柳条挽了好大一个圆圈,上面用白纸缠绕着摆放在遇难者的坟前,然后鞠躬、流泪、义愤填膺高呼革命口号!去了这么多人吃饭是个大问题,按惯例我们被分别派到社员家里吃饭,为了吃下的粮食家家均衡,去的都是一个男生搭一个女生。班长把我和一个叫句菊儿的女同学派在一起是有用意的。我吃得多,而她又瘦又小吃的猫食儿。
  
   那是一个洁净的小院,正房忘了东厢房(又称夏房)死也忘不了,因为在它的檐下拳大的墨字抄着一首诗: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这诗的作者叫白居易(772年~846年),此诗不言而喻是在揭露封建社会官僚如狼似虎民不聊生!在社教运动中,这户人家的主人为啥将这首诗公然抄在墙上?为何不写些令人高兴的词句呢?比如说“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毛主席呀红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菊儿学习好,语文不如我但觉悟高,她拉我一下,苍白着小脸儿问我:“去报告吗?”我探头往屋里望一眼,炕上躺个男人,正双手抱着脑壳儿朝门外望哩。我暗示她坐下,坐稳;先吃了再走不迟。她那天乖得像只猫,极力的偎着我,就连喝汤(关中人把吃晚饭叫‘喝汤’)也把膝盖顶着我。
  
   那顿饭我没吃。不敢吃。我害怕抄诗的在饭里下毒。
  
   菊儿把这事儿没报告工作组。我吓唬她:“不敢说,说了就等于揭穿了他,他一恼说不定北坡上又得多座坟,咱们一个班43个人……”
  
   菊儿打个冷颤,缩着脖子,瞅着我,细声细气的求我:“你把我拉住!拉紧些我就听你的!”
  
   时隔一年,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学校大门外有人找我,我跑去一看却不认识!那人脏兮兮的塞给我个纸条转身走了。急忙打开纸条,一行字写在烟盒纸上:“奎弟,快来救我!!——胡居轩”底下写着地址:华县时村农场。
  
   时村吗?怎么还是时村!说实在的当时看着这地名心里都紧的慌。胡居轩是我故乡的近邻,我叫他大哥,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是个能吹能弹能书能画的文化人;人也生得好,白白的,五官齐整,头发油黑瓦亮;再忙,也要把头发梳的一丝不乱!
  
   我借了一辆自行车,半夜就出发了,多远?不知道。反正第二天下午三点才骑到。那个农场其实是个收容站,收容“盲流”的地方。胡居轩老远跑过来了,一瘸一拐的,彼此对望一眼,两个男人都哭了!他哭他穷途末路无地自容,我是哭我苦难的家乡!在那天夜里,他跑出来(基本没人管。当时谁也不愿养个吃饭的,任其来去。),我用车驮着他第二天夜里才回到家。我把他安置在父亲的库房里,库房连着学生食堂,饿不着他。每天放学骑车30里回来陪他。
  
   我问他:“以后怎么打算?去哪里?”
  
   他垂着头,沉默一会儿,叹口气说:“唉!本打算往新疆跑,现在看来一步也走不动了,要户口(准迁证)没户口,要档案没档案(出门要开证明信,证明自己是什么地方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要粮食票没粮票!把人卡的太死了!现在,只要能保住命,希望还是有的,我不信总会这样……”
  
   他为什么要从家乡跑出来?这问题不能问,因为我知道如果一只鸭子上了树,那是水里绝了鱼虾和浮萍,饿急了。后来我父亲给他买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票,又把10块钱(当时父亲一月工资37.41元)半袋子干馍块递到他手里,他哭着走了。
  
   一别35年,2000年他找来了,见了父亲他跪着,不知磕了多少头,硬叫我拉了起来。胡大哥胖了,2000年他从中俄边界上的一个县宣传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有两个儿子,是中俄混血儿,一个在县水利局工作,一个在公安局工作,都是干部。
  
   前几天他打来电话催我去新疆,并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我的饭你也不敢吃吗?你来看看我过得怎么样!”时村的故事我给他讲过。
  
   我知道他过得好:他退下后也没闲着,养着一群牛,还有几百只羊子,并且在伊犁买了商品房。他的电话勾起我关于时村的回忆,这回忆尽管是沉重的,酸涩的;毕竟那是一场风雨——一个时代前进中的过程。我还是要感谢时村,因为它使我坚强。

共 20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虽然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从作者流畅的叙事文字中仍能体会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个性的压抑,也看到很多顽强走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对人生的感悟、人生的价值别有一番收获,沉稳而成就。致敬了!【编辑:片羽飞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片羽飞寰        2010-08-25 12:20:31
  问候杨老师!
心若在,梦就在
2 楼        文友:叶雨        2010-08-25 13:22:45
  读者杨大哥这篇文章,时光把我带到了六十年代,那是个不平凡的年代,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个锻炼人的年代。时村发生的事情,是那个年代的典型,其实全国各地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杨大哥写出来是历史的鉴证,也是一段值得记忆的事情。但年轻人就不同了,让他们看看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感触一定和我们不一样的。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